李世民养生名言(唐太宗的名言名句)

时间:2022-04-01 17:0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老王读书会 | 评论: 次 | 点击:

李世民养生名言(唐太宗的名言名句)

1.唐太宗的名言、名句

唐太宗的名言、名句有下面几个内容: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载唐太宗语。

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译文:君子在用人就像用器具一样,使用他们的长处。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载唐太宗语。

4.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译文: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现在所任用的官员,必须是道德、修养、学问都本分的人。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语。

5.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

译文:开启臣子们说直话的言路,打开臣子们说直话不为尊者隐讳的大门,让我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和道理,我就能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出自唐·唐太宗《唐太宗集》。

扩展资料:

唐太宗治国,有许多过人之处。其中尤以善于用人为世人称道。

他曾经与大臣讨论隋文帝施政得失。有大臣认为隋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君主,而太宗恰恰认为隋文帝之失在于不懂得放权,不信任臣下,有大事小事一把抓的毛病。

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敢于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反映了唐太宗的胆识。其典型事例是重用魏徵。魏徵在隋末诡为道士,初投瓦岗军,曾效力于李密帐下,后归依窦建德。所投皆为李世民平定山东时的敌对势力。及窦为唐军所破,又在太子李建成东宫效力,官至太子洗马。他虽职位不高,却自称曾经劝谏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争斗中先下手为强。

这样一个几乎处处与己为敌的人,李世民却能爱惜其才而摒弃前嫌,委以重任。

又如,范阳卢承庆父、祖皆隋官。贞观中,太宗任其为民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并兼选举,卢承庆自辞“越局”。太宗不允:“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能够团结曾经是自己敌对阵营的人才,这对于唐太宗稳定唐朝初年的政治局面,笼络人心,减少反对派,具有重要作用。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求全责备,反映了唐太宗的明智。他对于自己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

如评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而总兵攻占,非所长也。”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评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说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但敢于犯颜执法。说博陵崔敦礼,“深悉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

总之,唐太宗懂得“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

2.李世民治家格言

唐太宗李世民《百字铭》2007-11-03 22:02:42 原文地址: .cn/u/4a65c1b301000dnv [查看原文]欲寡精神爽,思多气血衰。

少饮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贵自勤中得,富从俭中来。

温柔终益己,强暴必招灾。

善处真君子,刁唆是祸胎。

暗中休放箭,乖里藏些呆。

养性需修善,欺心莫吃斋。

衙门休出入,乡党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闲非口不开。

世人依此语,灾退福星来。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唐太宗李世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李世民对生活的百字箴言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确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功名富贵长久。

3.李世民名言警句

李世民名言名句 1、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2、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

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3、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4、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5、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6、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8、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9、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 10、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1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12、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5、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16、远馋佞,近忠良。

17、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18、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9、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4.唐太宗的12句名言

嘎嘎·~·小弟再加两条

11..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12.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

不过这个第十二条我还有疑问耶,就是不知道最后这条算不算名言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4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5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6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7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

8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9.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10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5.回答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解释问题

是要解释么?? 1.所有的事情都要追求基础的东西,国家把人民当作根本(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把衣服食物当作根本(人们把吃包穿暖当作根本),所有做衣服种粮食的(人)把不失去他们(衣服食物)的对偶为本。

注:“对”哗笭糕蝗蕹豪革通宫坤字明显这里是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里有两个名词性的解释“配偶”“对仗”所以取了第二个解释。 2.作君王的人是船,平民是水,水能承载船,也能使船倾覆。

3.把铜片当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帽打扮;把古代的事情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盛更替的道理;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确自己得失。 4.拿取本应该拿的钱财;戒掉没有名义而喝的酒。

(像这样)常常怀着克制自己(私欲)的心理,闭上说别人是是非非的嘴(不说别人的是是非非)。如果能像我所说的这些话,富贵功名可以长久地保有。

李世民养生名言

战神李靖与太宗李世民用兵语录1:用兵之道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

李卫公问对是李世民与李靖关于兵法的主要讨论语录,重点还是在诠释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孙子兵法是兵书胜祖,是所有兵书里最系统最完整的战略型兵书,李世民在李卫公问对中也强调,他观兵书最好的也就是孙子兵法,为何最好,因为境界高,其次普世价值,第三就是系统性阐述了如何带兵如何打仗。

李世民说他观孙子兵法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如何致人而不致于人,何意思呢?就是说打仗重点是解决如何控制对方而不是被对方所控制!很多人说打仗重点是孙子兵法强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我认为这个是理想主义,也就是最高境界,通过不战而战胜对方。这个也是孙子兵法最高境界,其次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最低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不虑胜先虑败。

这就是我认为的孙子兵法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不虑胜先虑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制胜。也就是说先不要考虑如何战胜敌人,先要考虑如何不被敌人战胜。也就是说先做好防守再考虑进攻。所以读透兵法的人不一定做生意,当官有多成功,起码能做到不失败。不失败某种意义就是成功。

第二重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重意思就是打仗不一定都是热战,真枪真棒地打,其实战争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一定是最少代价换取最大收获。如何做呢?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通过上兵伐谋,伐交,伐兵,再次攻城来实现。也就是说通过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舆论手段,军事威胁手段,来实现,这样的代价是最小的。最次的才是军事战争手段。也就是攻城手段,这些手段就是战胜对方的五种手段,政治,经济,外交,舆论,威胁手段。最后是攻城热战,动手手段。

第三重境界,就是李卫公问对李世民说的最高境界,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层意思就是既然要打仗,文得不行了,就采用武的,也就是政治,经济,外交,舆论,威胁手段都不行了,那就是军事战争手段。那么军事战争手段的核心也是如何做到控制对方,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调动,不被对方看透真实意图。所以打仗最高境界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便是政治手段也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无论打仗,做生意,管理企业都是尽量能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调动,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战胜对方的有利态势,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和目的。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