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名言

时间:2022-04-01 17:2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好玩的国学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仁爱名言

1.孔子还写过哪些关于仁爱的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

2.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3.孔子说过有关仁爱的话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4、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4.体现孔孟仁爱的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5.《论语》中有关孔子仁爱思想的句子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孔子说过有关仁爱的话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论述 本节共选录十四章.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用了一百零九个“仁”字,但是并没有一章很明确的为“仁”下定义.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相反地,学者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 以下各章都是孔子有关仁德及行仁的阐述,排列上并不依论语原来的篇章次序,而以弟子问仁的形式开其端,逐步引出孔子对仁的开示.章与章之间,若义理有所关联的,则予以联类.如前四章,都谈到行仁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五、六章提到仁者须谨慎言行;七、八章有为仁由己,不骛高远的含意;九、十章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十一、十二章鼓励勇于行仁;(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十三章从反面立论,说明不仁者的困顿;最后一章则畅言立志行仁,即能无恶,以凸显行仁是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觉活动. (一) 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③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一) 章旨 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贫而好学,于孔子弟子中为最贤.年三十二岁卒,后世称为复圣. ②克己复礼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③归归与,犹赞许. ④事从事,奉行. (二) 仲弓①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②,使民如承大祭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二) 章旨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注释 ①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 ②大宾指诸侯. ③大祭指禘(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祫(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 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 (三) 樊迟①问仁,子曰:“居处②恭,执事③敬,与人忠,虽之④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一三·一九) 章旨 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 注释 ①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六岁. ②居处日常起居生活. ③执事行事. ④之往也,到也. (四) 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②焉,敏则有功③,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章旨 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②任倚仗. ③敏则有功做事勤快就会有效率. (五) 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②讱③.”曰:“其言也讱,斯④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⑤(《颜渊》第一二·三) 章旨 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②也句中语气词. ③讱忍,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 ④斯则. ⑤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好一件事相当难,说话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辞,以求言行相顾呢? 章旨 孔子以刚、毅、木、讷近仁之质,示人当因而更加修为,以成其全功. 注释 ①刚公正无欲.秉性硬直,就不会见利背义. ②毅果敢坚忍.立志坚定,就不会畏难苟安. ③木性情质朴.宅心笃实,就不会沽名钓誉. ④讷音nè,说话迟钝,就不会巧言令色. 子贡①曰:“如有博施②于民,而能济众③,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④,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⑤!夫⑥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⑦.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⑧.”(《雍也》第六·二八) 章旨 孔子明示子贡行仁之方,在于推己及人,不必好高骛远.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一岁. ②博施广施恩德. ③济众济助众人. ④何事于仁何止于仁呢?言能如此,则不止于仁也. ⑤尧舜其犹病诸言尧舜恐怕都还要为此感到遗憾.其,恐怕、或许.病,憾也,心有所不足.诸,之乎的合音. ⑥夫音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道,也使别人能够立道;自己想行道于世,也想别人行道于世.达,有通达、顺利、显达等意思. ⑧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是说能够就近拿自身之所欲,譬之他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近,指“自身”.譬,比喻.方,途径、方法. (八)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仁,斯仁至矣②!”(《述而》第七·二九) 章旨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会了“讱”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所以拈出“说话要有所克制忍。

7.《论语》中关于仁爱的名句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仁爱名言

大侠墨子:儒家孔子的仁爱不平等,要爱就真爱,要爱就博爱

墨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有博爱情怀,闪烁着人性迷人光辉的思想家。

他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学派在当时是“显学”,拥有无数真诚地信奉他的爱的哲学的粉丝;他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为了践行“非攻”思想,他带领弟子们“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帮助弱小的国家抵御大国的侵略;他又是伟大的科学家,差一点开启了中国科学的黄金时代;他是极具正义感的侠客,中国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游侠精神,就起源于墨家学派的思想。

大侠墨子:儒家孔子的仁爱不平等,要爱就真爱,要爱就博爱

他是侠客,是佛陀,是基督,是心怀天下无我奉献的人。

墨家学派虽然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但他思想的光辉却从来没有黯淡过,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

在中国哲学派别中,儒家也是爱的哲学。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渴望建立“仁政”、“王道”理想,都建立在爱人的基础上。儒家的爱遮遮掩掩,但墨家的爱浓郁热烈。

墨子最初也是儒家弟子,但最终脱离儒家另立门户,成立了一个具有严明组织纪律的政治团体——墨家学派。墨子强烈反对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反对的不是爱这个世界,他反对的是孔子的爱太狭隘,不够博爱。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爱。换言之,孔子的爱,有先后次序和高低差等之分。孔子要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爱兄弟、姐妹、同事朋友、上级乃至国君,因为孔子认为,只有这种由近及远的爱,才最现实,一方面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而墨子认为,如果爱,就真爱他人,如果爱,就深爱世界。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在他眼里,爱是没有界限的,他人是我,我是他人。

墨子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世界中最温暖的男人,作为“兼爱”哲学的创始人,墨子喜欢用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对于战国时代的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哲学家都在反思世界混乱的原因,寻找建立理想世界的方法。孔子认为,世界混乱,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秩序,所以他要“正名”,从而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的世界;而墨子认为,“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其实都根源于“不相爱”——要么失去了爱的能力,要么根本就不想不懂得去爱。

大侠墨子:儒家孔子的仁爱不平等,要爱就真爱,要爱就博爱

从这个逻辑出发,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希望用一种更广泛更无私的博爱,去对抗儒家狭隘的爱与法家的阴谋算计。

墨家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除了温情脉脉的爱人学说极易打动人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墨子将爱与利结合在一起。他告诉人们,爱能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兼相爱”是手段,而“交相利”才是真正的目的。

墨子是一个极为现实极功利的思想家,他观察世界的标准是有用,一切对人、社会有利的行为,都是值得提倡的。基于此,墨子的“兼爱”思想类似于一种保险的理论,正如一个保险公司的广告语所说的,“平时献出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爱别人就像买了一份保险,你去爱别人,为别人带去利益,别人自然也会爱你,为你带来利益。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天下人若能相爱互利,才能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的爱的世界。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区别是明显的。孔子的“仁者爱人”只是一种看不见的、在精神层面起到规范作用的道德律令,考的是自觉的境界,吸引力不够;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则迎合了广大贫苦的中下层阶级的心理需求。他们既渴望在慌乱的世界中得到温暖的爱,更希望能够解决他们的温饱和平等的问题,既然爱能带来好处,那么大家就信墨子得深爱,无私地去爱吧!

大侠墨子:儒家孔子的仁爱不平等,要爱就真爱,要爱就博爱

在这个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与道家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极端利己主义一起,成为当时的显学,这说明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人性觉醒和人生价值的大发现,人们开始思考人的本质和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思考,终于让空洞的儒家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律令靠边站,差一点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亚圣”孟子的出现,他以滔滔雄辩,和“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担当,扭转了儒家日渐式微的局面。

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与近代西方的合理利己主义也有所不同。墨子心心念念的“交相利”的“利”,其实是社会和国家的公利,而不是私人利益,否则他的学派将滑入道家杨朱极端利己主义的深渊。而近代西方的合理利己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私利,为了让别人不妨碍自己的私利,我也不去妨碍别人的私利。这一点,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墨子提倡先人后己,他主张“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墨子的爱像太阳,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如同太阳,无私地照耀着每个人的身体,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