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步与进步的名言
时间:2022-04-01 21: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老白讲黄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退步与进步的名言
1.期盼别人退步,不如自己进步类似的名言警句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萨克雷
菲利普斯的至理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
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愿。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马克·吐温【美】
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 ——萧伯纳【英】
人生如集市,众人在此相聚,却不久留;人生如客栈,路人在此歇脚,而后又走。 ——艾·霍·布朗【美】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 ——泰戈尔【印】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中】
一个人的失败,是他自己的直接结果。
——詹姆斯.艾伦【美】
不会从失败中找寻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拿破仑【法】
●败莫败于不自知。
——吕不韦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司马光
●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
——贾曦光
●一个人的希望越大,他的遭遇失败的机会也许就越多,就跟一个人走的路越长,踢着的石子会越多一样。
——黄茵
●我主要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是不是甘心。
——林肯
●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的。
——伊索
●多数人的失败,都始于怀疑他们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能力。
——司各特
●失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们得祝福灾难,我们是灾难之子。
——罗曼·罗兰
●死的伟大的人,永远没有失败。
——拜伦
●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哪知更大的失败常是有小过导引而来的。
——雪莱
●人生求胜的秘诀,只有那些失败过的人才了若指掌。
——威·柯林斯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戴维
●在我年轻时,我所做的事,十中有九都是失败的,为了不甘于失败,我便十倍努力于工作。
——萧伯纳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毛姆
●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
——丘吉尔
●许多赛跑的人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苏格拉底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
●无数人的失败,都是失败于做事情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就停下来。
——莎士比亚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泰戈尔
●失败之前无所谓高手,在失败的面前,谁都是凡人。
——普希金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的信任;甚至自己认为必将失败无疑。
——富兰克林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惠特曼
●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俾斯麦
2.关于骄傲使人退步,谦虚是人进步名言一篇小故事
当阿道夫•贝耶尔10岁生日那一天。他原以为爸爸妈妈会像其他小朋友的父母那样,为他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可是这一天:母亲一大早就把他领到外婆家里,在那里消磨了一整天,根本没有提做生日的事。贝耶尔很不高兴,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嘟着嘴不说话,母亲见了,语重心长地说:“我生你的时候你爸爸41岁,还是个大老粗。现在他51岁了,可还跟你一样,正在努力读书,明天还要参加考试。我不愿意因为你的生日而耽误他的学习,时间对他来说实在太宝贵了,你现在还小,也要学会珍惜时间。”
母亲的话语,如雨露一般,点点滴滴滋润着贝耶尔幼小的心田。后来他回忆道:“这是母亲送给我10岁生日的最丰厚的礼品。”
贝耶尔在大学读书时,有机化学家贾拉古教授的名字传遍了德国。不过,那时这位教授还很年轻。一些科学界耆宿总是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挑剔他。有一天,贝耶尔和父亲在一起闲谈,提起了贾拉古教授。贝耶尔说:“贾拉古只比我大6岁……”言外之意是这个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父亲听了很不满意,他对贝耶尔说:“大六岁怎么样,难道就不值得你学习吗?我读地质学时,老师的年龄比我小30岁的都有,我一样恭恭敬敬地称他们为老师,认认真真地听他们讲课。你要记住,年龄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不管是谁,只要有知识,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
谦虚与骄傲
——读《青铜葵花》有感
曾刻有这样一句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葵花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所有的功课都是全班第一,深得老师的喜欢,但葵花对待学习却没有一丝懈怠。晚上,她怕浪费家中的灯油,总借着去翠环或秋妮家玩的机会去做作业。写完作业,她绝不会说做好了,只是一旁坐着。有道题秋妮不会,葵花绝不会说她会,除非秋妮问她。问她后,葵花总是用疑问的,共同商量的口气,显得没有多大的把握。如果有题目秋妮先做出来,就很得意地问葵花做出来没。葵花无论做没做出来,总是回答还没做出来。秋妮就说葵花笨。当老师表扬葵花时,葵花总是低着头。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东汉末年,曹操仗着自己势力大,认为吴国势力小,就率领80万大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最后被黄盖的计策打败了,带着剩余的兵狼狈地逃跑了。而刘备不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还自己亲自带着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冈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碰巧都不在。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当三兄弟第三次来拜访诸葛亮时,他还在午睡。刘备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上等他醒来。当诸葛亮醒来后,两人礼让一番后,就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还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
历史告诉我们:谦虚就会成功,骄傲就会失败。我读《青铜葵花》最深的感触也在于此
南怀瑾老师:进步快退步更快(千古不易的铁则)
转自:怀恩书社
文 | 南师怀瑾先生
来源:《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这一类的文字,年轻人看来,会感到头痛。「不可已」、「而已」、「不已」,已来已去,两句话中三个已,其他多是虚字,不知他说了些什么。他这两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有些人,对于明知做不到的事,偏要去做,做得乱七八糟。这种作风发展下去,就没有他不敢做的事了。」这就是说,个性僵化的人,对于一切事,都僵到底。
这种倔强的个性,有时候是很可爱的,但是犯了一个「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的毛病,对轻重厚薄分不清楚。这类个性并不是坏事,一个人除了缺点以外没有长处,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缺点,但是他的长处亦就在他的缺点上。例如老实是长处,老实人就笨,笨即缺点,但人不笨就不老实了。长处也是一样,太过分就是缺点,人若聪明过分,就会滑头。所以人要能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缺点,轻重厚薄也能分得清楚,那么缺点就会变成长处了。该厚的时候厚,该薄的时候薄,该轻的时候轻,该重的时候重,对自己处理得恰到好处。所以僵化的个性,不是不可以,但是也要做到适当的程度才好。
因此孟子下一个结论,也是千古不易的铁则:「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得太快,退下来一定也很快。就教育而言,有些父母,如果自己的子女聪明过度,不能再把他当作聪明去培养,不能使他做超越年龄的进步;宁可培养他的厚重,让他在知识上的进步慢一点,向下扎根基深厚一点,培养健壮的身体。
否则的话,把他当「天才」去教育,到最后会把孩子弄到岔路上,这就是进步得太快,退步得更快。做事业如此,做学问如此,做工夫谈修养也是如此,不要求急进,太快了不是好事。急进容易落于侥幸,侥幸得来的,就不能长远保存,一定要工夫到了才行。凡事要慢慢来,这就要记住孟子这两句名言「其进锐者,其退速」。现代青年,往往犯了「喜欢快速成就」的毛病,结果基础不稳固。就像写毛笔书法,只求快意,草书不像草书,简直是鬼画桃符,他自己却说是创新的书法。假如古代有草圣之誉的米南宫(米芾)见到,恐怕也要跪下来投降了。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亲亲」、「仁民」、「爱物」三个阶段。
美国以前的总统卡特,一上台就大谈人道主义,于是人道主义的口号,在美国盛行起来,西方一些国家也跟着喊。但是做了多少?做了没有?越南难民漂流在海上,外国轮船望望然而去之,虽见而不理不睬。我们台湾的轮船、渔船把他们救回来,一批又一批,安顿在澎湖好好生活。我们如果到了外国,或者遇到外国人,可以告诉他们,中国几千年以来「仁」的文化,早已经是「超人道」的了。卡特的人道只是以人为本位,是自由主义的个人立场,是人与人之间的;中华传统的仁道是「亲亲」、「仁民」、「爱物」。现在美国人所号称的人道主义,是以个人立场争取自由,只是「亲亲」之后「仁民」阶段中的一个小节而已。
至于孟子说的「爱物」是什么内容呢?这是说人对于万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也都须要对它们有爱心,这是仁义之仁的「仁道」,不同于现代西方人所说的「人道主义」。虽然爱心也由仁心而来,但到底不像对人那样仁慈,所以孟子说「爱之而弗仁」。他进一步说,对于人类,「仁之而弗亲」,人与人之间是相爱的,是仁慈的,但是不如对自己亲密的人那么亲切。这也就是前面所引述过的,假若孔子与释迦牟尼,救两人溺水的母亲,谁先谁后的道理。「亲亲而仁民」,儒家的仁是个人先亲自己的亲人,然后再推而广之,以及于整个人类,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仁民」,然后进一步「爱物」。所以修养是以自己为基础,然后扩充范围,及于天下,次序是慢慢来的。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徧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徧爱人,急亲贤也。」
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务」就是当前必须做、应该做的,也就是「时务」。大智慧的智者,对万法的根源,没有不知道的。所以「知者」在运用智能处理许多事务时,就看哪一件事在时间、空间上最为紧要,要先做紧要的,这就是「当务之为急」。
例如在一个废墟上开始建设,若想三个月内,把一切都同时完成,那是一样也做不好的。一定要先开道路、接电源,一步一步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一个仁者,心怀仁慈,对万物都慈悲,对所有的人都爱,这也是一下子所难做到的。第一步要亲近有道之士,之后有了仁心,才能救天下。「尧舜之知而不徧物」,尧舜是圣人,他们的智能,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天下治好;圣人要「急先务也」,也是要先看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先做的先做。
「尧舜之仁不徧爱人,急亲贤也」,尧舜是圣人,极仁爱,爱天下之人,他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平均普遍地爱尽天下人,所以他先要找好的人来治理并教化老百姓。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这里是从孝道的礼节上,来作一个结论。
孟子说:在孝道上,为人子女的,对生身父母不能够服三年之丧,以反报父母三年怀抱的爱心,反而要求晚了好几辈的孙子、曾孙、玄孙们守孝,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哭。事实上隔了几代的人,时光又差这么远,实在没有情感,哭不出来,父母却一定要他们哭。
孟子又引用《礼记·曲礼》所说进食之礼的道理说:「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用手抓饭抓菜送到口里,喝汤的时候,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对于这样有失饮食礼仪的,不加过问;而对于别人咬肉干时,牙齿响了一下,却去注意有没有掉牙齿,这就是只注意不相干的事。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是如此,当注意的不注意,不当注意的去注意,都是不急之务。现代许多青年,最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前途,但他不去关心,却去关心一些不相干的事。
刚才孟子举出的「缌」、「小功」、「三年之丧」,是有关丧祭的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不但孟子屡次提到,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提到。孔子在整理礼乐的时候,在《礼记》中,除了有《丧服小记》一章专门记载这个问题以外,在《曲礼》、《檀弓》等等篇章中,也有所记述。对于丧事的礼节,规定得非常详细,连一根丧杖的粗细,束头发的绳子或簪子的质料形状,也都有记载,可知古代对于丧事的安排和礼节,是非常严谨而郑重的。
这些记载,读起来似乎很繁琐,但做起来并不麻烦,可以恰当地表达后人的伤痛情感和尊敬;在形态上也很能表现出家庭亲族,以及社会伦常,对一个生命消失的悼念。只是后世的人,有些在「做给别人看」的目的下,增加了许多铺张,甚至把丧事几乎变成了喜事,吊丧有如参加酒会,藉此交际应酬,在经济上更形成一种无谓的浪费,而为大家所诟病。
尤其近二三十年来,丧礼的仪式与精神,几乎完全没有了,而美其名为简化,但所做的,则正是那些不应该有的铺张浪费。这种情形,不但在殡仪馆中可以见到,在马路上的出殡行列,也每使人有不知所云之感。即以报丧一事来说,应由丧主亲往有限的亲族家中报丧,才是尽礼,不该报的则不可去报。现在却不行登门报丧的礼仪,而浪费上千上万的金钱,在报纸上大登其讣告,而所有刊出的讣闻,连辈分、丧服都错误百出。这里顺便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