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的名言
时间:2022-04-02 15:2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北京国锋堂中医研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中药的名言
1.中医的有什么名句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作者: 82年的酒 2007-7-5 09:14 回复此发言 -------------------------------------------------------------------------------- 2 中医名言名句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
2.有关中药的诗句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3.中医的有什么名句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作者: 82年的酒 2007-7-5 09:14 回复此发言 -------------------------------------------------------------------------------- 2 中医名言名句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
4.关于“药”的名言名句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语见《孔子家语》。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是药三分毒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3、用药如用兵
谚语,意思是用药须像用兵那样特别慎重。
出处: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人之死生,关于呼吸问,余何敢师心自用;而峨睑为也。古称:‘用药如用兵。”’《醒世恒言》三八:“所以古人将用药比之用兵,全在用得药当,不存药舅。”
4、
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
谚语,意思是药物可治疗不致命的病,致命的病无药可医治。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二二出:“[末白]公公病里莫生嗔,[旦]宽心保病身。[合]正是:药医不死病,佛化有缘人。”
《醒世恒言》一:“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着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
清·铁汉《临镜妆》七:“我看这赵医生,有几个靠得住的在那里呀,他们的口头禅叫做‘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
5、急脱急着,胜如服药
谚语,意思是适应天气冷暖的变化而及时增减衣服,可以避免生病,胜过生了病吃药。
出处:宋·李之彦《东谷所见》:“急脱急着,胜如服药。衣服之加谨者此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形容中药的句子
《满庭芳》
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二十四味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洪皓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6.关于中药的句子
谈到中草药,我想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应该是一碗黑不溜秋的,散发着一股股难以名状的古怪草药味的,喝下去时可以让舌头苦上好一阵子的不明液体。然而就是有着这样可怖名声的中药——哪怕它曾经也是我所避犹不及的——如今却成了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至为珍贵的记忆。
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三宝之首,能补气血、生津液,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东北的长白山区,就是人参的家乡。在那儿,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人参的绚丽多彩的故事,这里说的是一个有关人参姑娘的故事。
中医名言200句丨历代名医治病、用药经验心血汇总,快收藏
以下200条名言,是历代中医名家呕心沥血总结的治病、用药经验,句句金玉良言。聪明的你赶快收藏,有事无事翻一翻,多年困惑可能会被轻松点破,并悟出许多新的东西
1、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2、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丸胜在平和)。
3、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4、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5、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7、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8、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9、百病挟痰。
10、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12、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4、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5、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6、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19、脾喜燥而恶湿。
2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1、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2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3、百病生于气。
24、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25、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久病必瘀,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27、久病先针足三里。
28、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30、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3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34、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3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6、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7、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9、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4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41、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4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4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代高鼓峰
4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5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5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代程杏轩《医述》
52、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53、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54、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5、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则痛。
56、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7、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59、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60、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61、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6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63、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4、(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65、《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6、《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8、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9、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70、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71、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72、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73、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4、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7、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8、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9、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80、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1、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82、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3、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4、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5、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6、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7、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9、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90、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91、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92、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93、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
94、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95、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古今医案》
96、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97、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8、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9、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10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01、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102、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10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0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06、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7、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8、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9、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10、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11、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12、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1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14、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5、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6、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7、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8、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9、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20、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21、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22、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33、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34、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35、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36、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37、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38、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39、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40、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41、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42、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43、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张聿青医案》
144、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张聿青医案》
145、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14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医贯》
147、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148、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149、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
150、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51、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152、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53、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154、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155、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157、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158、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59、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
160、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161、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62、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63、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64、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65、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66、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67、二阳之病发心脾。
168、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69、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170、甘温除大热。
171、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17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73、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174、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75、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76、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77、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178、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79、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80、血不利则病水。
181、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82、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183、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184、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185、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186、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87、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88、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89、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190、诸厥固泻,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191、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9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93、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94、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95、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96、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9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9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199、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00、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详情加微信cwt4269,或在后台发表健康疑问,每条私信我们都会一一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