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名言

时间:2022-04-03 01: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传统文化家园 | 评论: 次 | 点击:

了凡四训名言

1. 了凡四训,有哪些经典名句

1,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白话文意思是以前的事就像昨天一样全都已经过去了,以后的事就当作从今天刚刚重新开始。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新生活。

2,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训·改过之法》

白话文意思是善于改过的人,先要明了之所以犯错的原因,搞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3,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白话文意思是世间的一切功德福报其实都离不开自己的内心,只有净化我们的内心,断恶修善,在内心中找到真正的善念,就没有什么事不能想通的了。

4,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白话文意思是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灾祸也同样来自于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

5,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白话文意思是以口来劝人,只在一时,以书来劝人,可以流传百世。

2. 求要净宗学会版《了凡四训》台词,谢谢

第一部分 前面介绍:了凡被一位高人孔先生算定一生,于是心灰意懒,反正上不上进,一生都这样了,还有什么追求呢?以下是他与一位禅师对话,禅意十足,了解到命的定数和自求命数的原理。

回南京后,有一天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二人对座一室,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觉。云谷禅师就问我说:‘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你静坐三天,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我说:‘被孔老人算定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说:‘人若不能达到无心、明心之境,难免会被阴阳气运所控制,若被阴阳气运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极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

二十年来,你被命运所控制,动弹不得,真是凡夫俗子一个,我还以为你是圣贤豪杰呢!’说完云谷哈哈大笑!我问他说:‘一个人的命运,能改变得了吗?’云谷说:‘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佛教经典里头也说过,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都不是乱讲的。

说谎是释迦的大戒,圣贤岂会骗人?’我说:‘孟子提过,求起来能够得到,必需自己作得到的事;道德仁义能够力行自求,功名富贵须待他人赏赐,如何求得到?’云谷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则就算用尽心机,也是双头皆空。

’云谷又问:‘孔老人到底算你一身命运如何?’我从实详述了过往的经历。云谷说:‘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我想了很久才说:‘官场中的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轻薄,又未能积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烦重,度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

这些都是无福之相,怎么当得了官!’俗语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相,是无子一因。

脾气暴躁,缺乏养育万物之和气,是无子二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洁身自好,不能舍己为人,同情别人,是无子的三因。

其他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好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都是无子之因。

'云谷说:‘照你这样讲,世间不应得到的事还多得很呢,岂仅功名与子嗣之事。世界上的人,是享千、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是取决于各人心性所造成,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力量,就像人体的轻重,是决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称厚此薄彼,是一样的道理。

传宗接代的事也一样,但凭各人积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孙可传,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孙以护,那些绝嗣者,必是毫无功德之人。

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则将不发科甲与没有儿子的原因,尽量改掉,化吝啬成施舍、偏激为和平、虚伪成虔诚、浮躁改成沉著、骄傲改成谦虚、懒散改为勤奋、残忍化为仁慈、刻薄改为宽容,尽量积德,尽量自爱,珍惜自己,别糟蹋自己,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样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获得仁义道德的新身体。血肉物质之身,假若必受生灭气运的影响,则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

古有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了悟立命之道,顺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

孔老人算你当不了大官没有儿子,是天作之孽还可避免,只要你扩充德行,广积阴德,多作善事,则自己所造的福,那有不应验的道理?易经一书,专谈趋吉避凶的道理,若说命运不能改变,则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经坤卦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及子孙,你相信吗?’从此我猛然顿悟,深信此言,即刻拜领受教,而将往日之过失,在佛前尽情表白忏悔,先求登科,誓作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

云谷禅师并指点我,每日所行的善事,记在功过簿上,如有过失,则须功过相抵。并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有所应验。

他又说:‘符箓家说过:“不会画符鬼神笑。”画符跟念咒有异曲同工之妙,画符时,必须心不动意念,静下心一尘不染,在此心如止水,如情空之刻,开笔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心无杂念则此符必灵。

为人处世,祈祷天地,改造命运的道理也一样,须时刻处在此无思无虑的状态中,则人心即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孟子立命之学也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那里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欲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灵,永无宁日。

人若能修身养性,去。

3.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

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编辑本段]丰富内涵 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而在后期根据安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读了《了凡四训》,可以使人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了凡四训》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佳作。

愿您读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亦既生死方面的问题。佛法,这一博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而《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它也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

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无始无终生命之流的人生观。在那千差万别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因果相续、自作自受,而能恰如其分、毫厘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因为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虚妄不实的。

宇宙总是成、住、坏、空般不停地演化着,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因此有大智慧的人们,还必须进一步探求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

当然,人生在世离不开世间法,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我们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4. 《了凡四训 》体现了什么哲理

1·立命之学:看了这一章后对因果的概念有了些了解。

以前自己和大多数人那样遇到困难总是归咎于命运。从这章看到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命运后一切遭遇都不出孔先生所算。

他也是在京城整日静坐,对人生失去了期盼。直到在栖霞山遇到云谷禅师了凡先生的命运才开始转变。

了凡先生经过云谷禅师的启发,认识到自己不得功名没有儿子接事由于自身不能惜福,为人不够宽容谦逊,不好好养护精神等原因。这是了凡先生通过自己反省认识到的缺点,非常可贵,这种反思就可以产生触动内心的力量。

在看我平时的反省都是留于表面,没有用心思考,凡是所发忏悔都是泛泛的不够真切,所以不能有对峙烦恼的力量。云谷禅师进一步开导让了凡先生明白一切的福田不离方寸,要想得到快乐必须从善业着手,要去除痛苦就要避免恶因。

心力若的就会被数所束缚,反之心力强的就不能被业力束缚。趋吉避凶的方法就是要通过行善断恶来实现。

通过两人的问答,了凡先生了解了因果的规律,也真实信受。可以看到了凡先生根基确实是上等,从云谷禅师处获得教言后就依教奉行,发了做三千件善事的大愿求功名。

对于我来说佛法方面也反复看过有关因果的教言,就是没有从内心深处真实的信受,导致平时有种种的期盼,心不能安。如果真相信因果就不会这样,只要按理去做,不必期盼也不必追求结果如何,一切都在因果中。

表面上了凡先生显示的是改变命运的窍觉,求的是人世的福报,但如果按照这种对因果规律的信受率去行持出世间的法,怎么会得不到效果呢。这里的道理实在是很深,难怪祖师要流通《了凡四训》,这里面的大宝藏实在是深不可测的。

云谷禅师开示的画幅和念咒要专心,不能夹杂,这些方法深入进去就是伏断妄念烦恼,显露真心的妙法。很多道理放在我面前,难的事不能真正的起信心,所以不是法有问题,而是我的烦恼习气特别深重,对教言不能真实信受。

这样平时行持学习都打折扣,加上恶业的不断发动,使得学习和课诵效果不能提高。因果确实很难相信,差距摆在眼前。

自力不够,对三宝的祈求又不能做到至诚恳切,现在的我问题确实严重。了凡先生通过身体力行的行持善法,吧自己的业转变。

在第二年他考试就超越命运得了第一名。接着又发求子求得近视的念头。

因他行善能够长远持久,对自己反省审查的功夫非常细致,敬畏天地鬼神其实就是对客观因果法则的尊重。在看他能学习赵阅道晚上焚香向上天祷告白天所作,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值得敬佩,现在的我实在是差距太大了。

这里说明了古人的一种恭敬之心。堪布的讲解结合了佛法,看起来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可贵。

从业的角度有对镜、索求、所依、事相、心力的差别,看后对业的差别也有所了解,对将来行持肯定有意。 这章最后部分了凡先生教戒自己的儿子的教言非常真诚重要。

兴旺发达时候要做不得志想,富贵要做平穷想,受人恭敬要做恐惧想,学识出众做谦下想等等,都是出自真心,教人怎样处于顺境能够惜福自律的方法。六种思维也是体现了儒家人文修养。

远的方面要思维怎样发扬祖宗的德行,近的方面要思维怎样掩盖父母的过失,替父母忏悔,上要思维报答国家,下要思维造福家庭,外思维救济别人,内防止邪念的产生。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每天都要改过,一天不改过就一天没有进步。

这些珍贵的教言非常难得,其中包含了世间的人文修养功夫和出世间因果的智慧。这些如理作意古人是出自真诚的信受,没有一点夹杂造作,而我得到这样的法后没有重视珍惜,口头上说好实际相续没有真实的接纳信受,才会导致现在法和相续脱离的问题。

2·改过之法:改过的方法有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三个方面。从事上改过的方法是一种强制的方法,比较容易反复。

从心上改的方法要求能随时随地提起正念,一般人很难做到。从理上改的方法比较适合一般人行持,通过观察修的方法,明了了过失对人的害处,知道业报的种种差别果报,这样就容易提防过失的产生。

通过思维观察的方式能让普通人产生断恶的心力。在能认识过失钱重要的就是要有改过的三个条件。

要发耻新、畏新和勇新。耻心主要是和圣贤比较,明白自己同样得到人身,别人能成为圣贤而我却造罪业而堕落,使得自己有惭愧感,同时也是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畏心分三方面,畏惧天地鬼神,畏惧人间言论,畏惧后世报应。这三点比较全面的包括了一般人畏心的方面,通过对三方面的思维使得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勇心的作用是让想要改过者当机立断不拖延不懈怠,一息尚存还能有机会改过忏悔,如果拖延退缩那就没有改正的机会了。改过的验相 不一定药执着产生某某相,关键在于心相续能真实的接受改变。

以上的道理容易看懂,但实行起来非常不易。 3·积善之方:在积善的利益看到了十则公案。

大致都讲了做善行能对现世自身和后世子孙积累福德。这些善人做善事时候发心真诚,有悲悯心,做起善事来能发长远持久的心。

如林家的老婆三年如一日的 给先人粉团。在如杨荣家祖父和曾祖父百度行船发大水后不部贪图财务,一心救人,给子孙积累了身后的阴德。

包凭遇到观世音菩萨圣象露。

5. 《了凡四训》的启迪

自己说的不如人家说的好,我觉得是属于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态度

立命之学 - 说明人的命运是可靠自己创造,而不是被命数所束缚。

改过之法 - 从小的过失起改过,那自然便不会犯大下的过错。

积善之方 - 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善事积多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

谦德之效 - 与人相处,待人要谦虚,从中学习,自然便有进步。

[编辑] 了凡四训

做好人

说好话

做好事

存好心

6. 古语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了凡四训》教人积德行

这里需要做一个解释。楼上诸位对古文不大理解,就不宜妄答。

命是指固定的,先天的发展,可以解释为先天的性格成长或者先天的人生计划。

运是指变动的,后天的时机,可以解释为后天的运气。

命和运是不变的和变动的,合起来就是阴阳,就是动静。是人生自然的情况。

风水,在这里,不是现在狭义理解的风水学和堪舆学,而是指所居住的环境影响,包括住宅、工作学习的人文环境。

积德,是指个人的性质,要多立德,做有用的事,有正当的理想和做人的原则,就是修个人的本性。

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白事物发展的道理,吸收前人的经验盒知识,从而引导自己的人生目标。

命是不能掌控的,运和风水是自己可以部分掌握的,积德和读书是自己可以完全做到的。所以积德为首,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7. 《了凡四训》的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是明代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3633362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

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1.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译文: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感通的。

追求在我,不单单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孟子说的“是求有益于得也”。

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感悟:《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儒家对于物质追求的看法。

孟子所说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义,但在追求道德仁义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中庸》里面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

这句话读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这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2. 改命的开始:反省自己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文: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揣测一下能不能中科举?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中科举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气很薄,又不能积累功德来培养后福,而且很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

我时常用自己的才智来欺压别人,直心直行,说话很随意,说了很多错话。像我这样福气浅薄之人,怎么会中科举呢?感悟: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

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

曾子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呢?就是怕自己有过错。所以,反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单单是改命的开始。

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没有,谁能说一辈子不犯错误呢?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3. 做人不要太清高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译文:土地污秽的地方才会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没有鱼虾。我清洁过度,这是我不应该有孩子的第一条原因。

感悟:凡是污秽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谭》:“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

粪虫可谓是最脏的了,但可以生出蝉这种具有情操的昆虫,而腐烂的草也不干净,但却能生出带有点点亮光的萤火虫来。所以,往往污秽之处,都生有大量的生物。

相反,凡是干净的地方,生物就很难生长。水很干净,鱼虾就会灭绝,这是自然规律。

这里的“洁”更多的是指为人。什么样的人太洁呢?清高的人。

比如《红楼梦》中的妙语,就是一个清高的人。人不可太清高,太清高就会缺少朋友,与人无法相处,变得孤寡。

《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袁了凡为什么不能容人呢?根本原因就是太洁了,太清了,所以不能有容人的胸襟。

4. 心胸,就是财富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译文:这人世间拥有千金财富的,必定是千金人物;拥有百金家产的,必然是百金人物;应当饿死的人,必然是饿死的人物;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人的材质而定,何曾加了自己的意思在里面?感悟:古代圣贤范蠡,三次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位,又三次散尽家产,三聚三散,传为美谈。拥有财富的时候,范蠡没有兴奋,散尽家产的时候,范蠡也没有沮丧,可以说他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我们讲:“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宰相的度量特别大。宰相是富贵至极的人物,若心胸小了,他如何能装这些富贵?。

《了凡四训》10句名言,智慧改变命运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写给自己儿子的一部家训,其内容涵盖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精髓,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善书”。曾国藩对袁了凡也推崇备至,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感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与其悔恨过去,不如把握当下,从现在做起。无论是做过的错事,还是坏的习气,一切过往,都如昨天已经过去,以后的所作所为,就如今天一样,刚刚出现。能够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就等于获得新生了。

二、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感言:越是污秽的地方,生物长得就越多,相反,越是干净的地方,生物就越难生长。池塘里的水,越是干净,就越不利于鱼类生长,一是得不到滋养,二是得不到保护,这是自然规律。

《了凡四训》10句名言,智慧改变命运

三、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感言: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困难,要想战胜自己,提高自己,就要每天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一天不反省,一天不改错,就浪费一天的时间。

四、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感言:人生在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走运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当我们运气来临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一定要居安思危,常常想到自己落魄的时候,就不会犯下过失了。

五、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感言: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多替别人着想,要照顾别人的感受,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事来彰显别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能来要挟困扰别人。

《了凡四训》10句名言,智慧改变命运

六、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感言:凡是最后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谦虚低调。相反,一个喜欢张扬炫耀的人,是很难取得大的成就的。

七、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感言:一个人做了善事,虽然没有马上得到回报,但灾祸已经悄然远离了。一个人做了恶事,虽然没有马上得到恶报,但他的福报已经被折损掉了。

《了凡四训》10句名言,智慧改变命运

八、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感言:帮助别人,应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在别人遇到急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哪怕只是举手之劳,只要能够帮人解决急难,那也是功德无量。

九、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感言:很多人都怪命运不好,其实这只是凡夫的愚见。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的一切祸福,一切命运,都是自己造成的,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跟别人无关,所以古人才教导我们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如果都向外求,那就错了。

十,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感言:一切祸福吉凶都是我们的念头变现出来的,没有善恶念头,就不会有善恶的言语行为,就不会造下善业、恶业,也就不会遭受善报、恶报。所以,我们命运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只要做到儒家所讲的“诚心、正意”有一颗真诚的心,也就有求必应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