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的成语和名言(关于实践的成语10个名言5句名人事迹2个,谢谢)
时间:2022-04-03 06:1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一群从事企业HR的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实践的成语和名言(关于实践的成语10个名言5句名人事迹2个,谢谢)
1.关于“实践”的成语10个、名言5句、名人事迹2个,谢谢
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
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
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制成了第一架望远镜。
2.关于“实践”的成语10个、名言5句、名人事迹2个,
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制成了第一架望远镜。
3.关于实践的成语
关于实践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敢想敢干】:敢于冲破某种束缚去思考问题和大胆实践。
【机会主义】: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
【经验教训】: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和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
【经验之谈】: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扣盘扪钥】: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同“扣盘扪烛”。
【扣盘扪烛】:扣:敲;扪:摸。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力学笃行】: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蒲元识水】: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物物交换】:进行以货易货交易的行动或实践。
【学非所用】:所学的不是将来用得着的东西。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
【约定俗成】:约定:共同制定;俗成:大家都这样,习惯上一直沿用。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真金不怕火来烧】: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怕任何非议。
【知出乎争】:智:同“智”;争:斗争。聪明才智是在反复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比喻智慧来源于实践。
【纸上空言】:指停留在书本上的、未经实践检验的空洞言论。
4.关于学习实践的名言警句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汉书) 前事不。
从历史典故中探寻哲学原理之一: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网络图片
毛泽东在他伟大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列举很多的历史典故、成语或者古代“歇后语”,用生动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科学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读后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下面,我就从毛泽东引用的两个历史成语中谈谈学习《实践论》的体会:
网络图片
(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引用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古代成语。
他老人家对此推崇备至,认为“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语来源于一则历史典故,最早出自于《后汉书·班超传》。
原义为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实践出真知。其近义词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反义词为“前怕狼后怕虎”。
网络图片
《后汉书·班超传》中记录了班超出使西域的一个典故: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出使西域,和鄯善国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一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了该国。
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的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
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也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其他人对此顾虑重重。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网络图片
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古人班超正是因为深谙实践的道理,不畏艰险,主动出击,深入虎穴,最终不辱使命,取得了成功,留下一段传颂至今的佳话。但凡他有一丝的退却和犹豫,其结果可想而知。
网络图片
(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批判了这种观点,驳斥了持这种观点可笑的“知识里手”,自封为“天下第一”的“秀才们”。
他老人家认为: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网络图片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最早出处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老子认为,不能单纯凭借经验来认识事物,而是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网络图片
在古代,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发达,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大都采取愚民政策,秀才们只能通过读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要是书里没有的东西,他又没出去外面打听,想知道天下的事是很困难的。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在书本上记录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后人用实践去检验,不能完全当成“真知灼见”,如果死搬硬套,就会犯教条主义,甚至贻笑大方。
网络图片
(三)结语
记得网络上曾流传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万卷书是为了明理,也就是提高认识,有了认识还不够,还需要具体行动和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把认识升华,再去实践领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至更高一级的程度。
网络图片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曹雪芹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很快就明白什么道理,或者懂得什么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去尝试一下、实践一下、经历一下。
哪怕是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或者失败了,也可以重来,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继续努力,永不言弃,最终会走向成功。
世间万物,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毛泽东的《实践论》真伟大!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