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与露的名言

时间:2022-04-03 06:3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感悟人生格言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藏与露的名言

1.关于作文藏与露的名人事例

我来到了美丽的文瀛湖。

一片碧绿映入眼帘:绿色的湖、绿色的草地、绿色的浮萍、绿色的树木……这满眼的绿意,让我不禁陶醉在其中。 我扶着白栏杆向下望,文瀛湖的水清清的,像一块绿色的玻璃。

几只灰色的鸭子在湖里悠闲地游泳,时而潜下水去追逐水中的鱼群。湖面上的浮萍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就像是用绿宝石雕成的珍品,晶莹剔透,美丽极了。

几个小孩子拿着水枪玩耍,在他们喷出的水雾中,我还看到了一道有些模糊的彩虹呢! 来到湖心小岛,石子小路旁满是没过膝盖的野花。穿过美丽的花丛,坐在草地上,可以看见水底的青苔绿茵茵的在湖底蔓延,像一块绿色的地毯;那水中五彩斑斓的鱼儿,好像是绿地毯上的花卉。

微风吹过时,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像是在照哈哈镜有趣极了。这时,湖面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小圆圈,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湖里有鱼儿一个接一个地跃出水面,波纹荡漾,多美啊! 我看得入了迷,我想:“这湖中一定有一块大翡翠,不然她怎么会这么绿?湖中一定还有一块大磁铁,不然她怎么会这么吸引人?” 美不胜收的文瀛湖,真让人流连忘返!她是镶在家乡大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画笔下最美的风景。

2.藏与露 800字议论文或者记叙文

《易经》中写道:“天地闭,闲人隐”。

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流淌着一股隽永的细流——隐士文化。在史实的记载中,它开始于魏晋时期,是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淡上玄远的清谈风气。

其实,何必说它开始于魏晋,怕是从社会形成的开始,能人志士就有了这隐居山林,独享清闲的豪情与小资,只是那时的人还未将它定义为“隐士文化”罢了。 隐士也非随便就能当上的,没有足够的才情和锋芒是当不上“隐士”的。

贤者露峰被众人认作文人异士,追之、向往之,时间一长,贤者无心人事纠葛,便隐居而藏锋。这便是大众眼中的“隐士文化”。

其实,我倒认为这大众认知的“隐士文化”并非贤者意图藏锋,转向清闲的生活,而是贤者认为世人不懂解读自己的才情,甚至于扰乱自己的思维,何不隐居山林,独自一人观赏宝刀出鞘,好好展露这耀眼的锋芒。 文人能有的放矢展露才华岂不美哉!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与陶渊明的隐士身份遥相辉映,更渲染了那份清闲幽静、独属隐士之乐的情趣。

正如周敦颐的两句“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太充分地证明了隐逸之士、独成一派、自得其乐的心境。 谁说文人隐居之后埋葬了锋芒,我看是更好地发挥了横溢的才情吧!苏轼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还有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生命的隐士的颇具画面、放松心境的好句子。

最印象深刻的是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跨越了千年的读者仍甚是羡慕那悠然自得、不求世事全貌,朦胧中落得清闲的生活。 也许是我的个人偏爱,在读了众多从政的诗人的作品之后,我感到太多悲情、太过乏味。

诗人本不须豪言壮语以求成名或悲叹昨日利益得失,这些隐士的悠然态度下创作的诗句更为打动读者,描绘的贴近生活的画面才能让文字经历漫长的历史仍能让读者品读到其中的真谛。 虽然不排除经过时间,一些好的文学作品的流逝,但仅以当今留下的古代文学瑰宝,确实是隐者之作更得“人心”,可见,他们是真的“藏了锋的”。

相比何晏、嵇康等,将才情葬送在仕途上的诗人,他们之间命运的异同真的是才华学识的差别吗?怕是没有一定的思想也不至于招致杀身之祸吧!可是他们没有适时的“藏锋”,失去了更好的“露锋”的机会。 这样说来,当今的文人真的幸运很多,至少可以在开化的思维环境下大方地吐露自己的想法。

这是文明的进步路途上,一个时代所给予文化人的。 “隐士”的“藏锋”是为了更好的“露峰”,隐士果然有大智慧,对自己的才情使了一招“欲擒故纵”,换得一片海阔天空。

“天地闭,贤人隐;隐之意,畅才情;情之至,天地开。” 木青:作者的构思很奇特,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隐士文化”想开去,指出这貌似藏锋的行为实质上是真正的露锋,体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有新意。

学做“善藏锋者” 浸染饱含了墨汁后,下笔,微提,凝神缓书,顿笔,折回,起笔,顺势将最后的笔锋留在写过的墨迹中,这便是“一”,如此流畅,却不轻浮,简单却令人思味其中包含的诸多含义。为人又岂不是如此,善藏起锋芒的人是智者。

懂得藏起锋芒是留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我。自我远不如想象中的高大,将自己视为普通人,平凡人,才能在行为上更踏实。

唐代的弘忍大师在挑选继任者时,选择了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扫地僧即日后的六祖慧能禅师,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平静地将自己视为常人,才能领悟,原来只需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任尘世烟尘纷飞,也不会沾染自己澄澈的心境。这既是慧能的智慧也是“藏锋”的睿智。

藏起锋芒亦是等待机遇,蓄势待发。每个人的人生难免会遇到逆境,即便自己才华横溢,也会有不被世人认可的时候,愚者往往陷入愤世嫉俗的圈子,永远无法逃离,才华便在不断的绕行中消耗殆尽。

然而,爱尔兰作家萧伯纳领悟到了这一点。最初,他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拿给出版商时遭到退稿,他并未做出毫无意义的“挣扎”,反而一面不断在图书馆里进修,一面刻苦创作新的作品,这才让社会注意到了他,继而又认可他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信所有智者都懂得,时刻武装好自己,在时机成熟时展露锋芒是多么重要。遇到挫折,暂且平静,藏起本就拥有的锋芒,做更充分的准备,这便是下一次保证成功的关键。

当然藏起锋芒有时并非自愿,但即便事态所趋,也应微笑着接受,这并非妥协于命运,而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有机会定位自己的人生。杨澜曾做过一个女学生的访谈节目,她成绩拔尖,本可以考入重点大学,但只因母亲遭遇一场车祸而被迫辍学,打工维持生计。

当被问到是否留有遗憾时,她说:“也许我永远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我毕竟有过这样的梦想,它让我在内心里与众不同。” 这世上有三件事决定我们是谁:已完成的事,后人以此来估量我们的成就与价值;不做的事,后人以此来评定我们的操守和底线;想做却没能做成的事,这常常是自己最了解,最在乎的,它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定。

那。

3.以露与藏为话题的作文

写道德品质的

露;想要得到别人的另眼相看,故意露出自己的钱财,功勋等等。

藏:默默无闻,即使别人发现什么,要表扬他,他都只是微微一笑,不把名利作为自己夸耀的目标。

写情感的:

露:喜欢把什么都看的很开,喜欢与别人说出自己的烦心事。(开朗)

藏:什么都闷在心里,性格怪异,不善于与人交往。(自闭)

以上的都是我想的

还有、老师说

要字数要多

文章要新

情感利益高 语言富有诗意 要尽可能抒发较多的感慨

不要跑题 如果是半命题就改题目 是全命题就在结尾改(自圆其说)

好的作文:

情景交融 反复的出现情和景 利益要高

4.以藏与露为话题的作文

范文一

为人处事“气不可盛,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否则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一个人“藏”得太深,只能孤芳自赏、形影相吊。藏与露,是做人的艺术,但过于“藏”或过于“露”,必将适得其反。所以,藏与露,要恰到好处。

藏与露应适可而止。一个人应始终记住一句话,“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所处社会群体而孤立存在。当你被社会所忽略时,你实现自身的价值就没有了舞台,因此要展现自己,让社会关注你的存在,再“藏”下去,恐怕立足之地也难寻。当你已光彩照人,众人瞩目,可能会招来嫉妒的目光,此时若再毫无顾忌地“露”下去,可能遇到料想不到的烦恼、困扰,但若低调处事、谦逊待人却会赢得更多的支持,竞争对手也能成为合作伙伴。所以说,藏与露是为人处事的艺术,藏要有深度,露要不轻浮,才会使价值体现,使美丽变得更美。

藏与露应审时度势,锋芒毕露时不妨藏,无人问津时不妨露。李白才华横溢,“斗酒诗百篇”,可正是因为过于恃才傲物,目无天子,故终不得志。杨修学富五车,可正因为“鸡肋”事件遭来杀身之祸。诸葛亮饱读诗书,胸藏玄机,虽隐居深山,可刘备仍三顾茅庐,慕名而至,终使一个大智者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主张露的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己纵然功高盖世,才高八斗,可不善于自我推荐,又不曾遇到慧眼“伯乐”,最终还是深人未识,碌碌无为。所以说,藏与露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把自己藏得太深,什么事情都总是谦让推辞,别人就会体会不出你的个性。你在别人眼里就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况且,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个性,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有了认识和观点,却不能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总是压抑着自己,长年累月,就成了消极的能量,就会转化为有害的阻碍,慢慢侵蚀你的机会,剥夺你的发言权。因此,藏与露要恰到好处。

藏与露,得体方显美丽。

藏与露,恰到好处则为可贵。

范文二

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没有人去欣赏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后散发香味的果实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却能赢得人们的喝彩。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是藏,等它最后展现自己的时候是露,如果没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后来的露呢?所以我认为,藏是为了更好的露。

我个人比较欣赏陶渊明,他那清新隐逸的诗常令我陶醉,他当官的时候并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隐居田园,过上“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当他把自己“藏”起来时,便创作一首又一首的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这些诗流传后世,让世人记住了这个藏而不露的陶渊明。他的“藏”便是为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践,当他面对国土沦丧,国破家亡的惨景时,没有选择继续同吴王抗争的“露”,而是选择苟且偷生的“藏”在,在这个“藏”字下,他受尽屈辱,为吴王“前马”,只为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国后,他十年卧薪尝胆,终于有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倘若他当初继续抗争,也许就身首异处,哪有后来的展露锋芒?

三国时期,作为曹操的 门客,杨修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可是,他却锋芒毕露,不懂的藏,最后遭到曹操的杀害。倘若,杨修不那么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调,他又怎么会被杀?也许还会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盖过曹操的光芒,历史上这种功高盖主最后被杀害的例子不在少数,可又有几人能领略到“藏”的奥秘呢?

今天,我们学子,就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骄傲,把自己埋藏到这无尽的知识海洋中去,只有这样,等到高考的时候,在考场上,我们才会有资本大展拳脚,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学,笑傲考场。

露源于藏,藏即为露。

5.以“藏与露”为话题的作文,给个例文参考下

以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藏和露的关系。

建议:正反对比来写。开头可以以比较好的故事来引出话题。

藏与露藏者,“藏头护尾”也。“藏头护尾”也就是起笔与收笔都用“逆锋”,使笔锋不外露。

即“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逆锋落笔”是楷书最具规范性的起笔,也就是要取“逆势”。“逆”者,反也。

《老子》中说“反者道之动”。从相反的方向用力正是事物运动的动力,逆锋运势,如农民挖地,欲下先上;如拳师打拳,欲伸先缩,那是力的孕育,如此行笔则万毫齐力。

正表现出“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露者,笔锋外露也。

书法中的出锋、侧锋。出锋者,末锐不收。

侧锋者,是露锋在一面的用笔。都是强调笔法的锐利,露,能表现出猛利险峻,刚强有力和坦荡的精神。

藏和露,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

露,表现出劲健和刚折之美。它们虽相克但相生,虽相反但相成。

在书法创作之中应是: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藏中有形,露中含拙,书法上常称“藏锋以内含气味,露锋以外耀精神。”藏露之间,如阴阳之转化,似五行之克生。

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请以"藏与露"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审题提示】"藏与露"是一对矛盾.深藏不露是一种谋略,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故意把内心隐盖起来,以麻痹对方,如勾践的卧心尝胆,刘备的巧解失态,都是以忍辱负重和随机应变隐饰自己的真心,不让对手识破其东山再起的野心和争霸称雄的图谋,以避开敌人的锋芒,争取时日,积蓄力量.而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就会露出利牙,刀枪出鞘,置敌手于死地.是为韬晦之计.此其一.其二,着眼于"藏"字,以《落花生》的内涵为立意的落脚点,歌颂那些幕后的英雄,默默奉献的精神,重"实"轻"名"的品质.有些人没有明星头上耀眼的光环,没有专家学者的名分,但他们辛勤耕耘,甘当人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教练,陪练,教师,编辑,舞美工作者等等,都是耐得寂寞,远离名利的人,他们把深情藏在心间,把责任压在肩上,用智慧和辛劳把别人高高举起,为祖国和人类赢得荣誉,也不失一种堂堂正正的威仪.有些人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宣言,没有包装 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富贵所惑,而终有所成,如石破惊天,把埋在地下的硕果献给世人.这是藏和露最完美的统一,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此其二.其三,也有些人心气浮躁,张扬招摇,未有产品,即有广告,小有所成;'即以名流自称,以横扫大师,骂倒一切显示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这种人露得快,也去得快.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

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司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

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

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就没资格参加应考了,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的画家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

对于作文来说,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郭胜立摄藏与露的辩证关系在摄影创作中,关系到艺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藏和露的问题。

我国清代艺术理论家唐志契在他的名著《绘事微言》中曾经明确指出:“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当前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作品,之所以给人以一览无遗。

平淡乏味的感觉,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在艺术手法上只有露,没有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直奔主题,图解思想”。 郭胜立拍摄的《攻关》,在藏和露的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巧妙,值得参考。

作品的主题是要表现工程人员在研究某种机械的革新问题。一般拍摄都是着重于表现人物在工程图纸前的活动。

这张照片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是透过图纸表现工程人员的投影,把人物的“庐山真面目”藏了起来。隐没和省略了具体相貌,有助于进一步突出抽象的主题。

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一种藏而不露的含蓄之美。当然,如果把。

6.以“藏与露”为话题的作文,给个例文参考下

藏锋露拙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郭解就是一个很能藏锋露拙、大智若愚的人物。在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解这场纠纷,郭解晚上悄悄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就逐渐让步了。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急于示人,但郭解不同。他对那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但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调解了你们的纠纷,实在是有违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我是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由当地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郭解的做法异于常人,但却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

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耍小聪明罢了。耍小聪明的人有一点就是工于心计,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欲念,成天谋算他人。比如《三国》里的周瑜,总嫉恨着诸葛亮,用了不少方法去难为他,结果自己倒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为天下人所笑。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句句大智慧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

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

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

智慧如果过于外露,

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生活中,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

做人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

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

那就表明

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

固然是件好事,

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

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

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但树大招风的道理大家也都是知晓的,

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

更要善于“藏巧”,

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

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

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

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自我,

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

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

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亦可以相信这一辛辣的谬误:

一半多于全部。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与其让自己处在风口浪尖,

倒不如放平心态,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低调做人,是一种古老的智慧,

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懂得低调做人的人是成熟的人,

他们言语谦和、举止内敛,

不显山不露水,

却在人际交往中进退自如,

并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低调做人,看似柔弱,

其实却是比强势更有力的生存策略,

是一种睿智的表现。

古训:才,不可露尽;力,不可用尽!

​人生多舛,世事艰难。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

都要经历无数的坎坷与波折,

只有懂得低调做人的人,

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欢迎大家评论,转发,关注!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