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
时间:2022-04-03 11:3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彭富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
1.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4、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2.孔子还写过哪些关于仁爱的名言要多,最好10条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
3.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论语》中关于仁爱的名句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5.关于仁爱的名言警句
1、礼之用,和为贵。
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人而不仁,如礼何。
5、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6、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7、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8、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9、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
10、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扩展资料:
仁爱 : [ rén ài ]
详细释义: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宽厚~。~之心。
近义词:和蔼,温和,和气,良善, 慈蔼, 善良,和善 ,和睦。
反义词:暴虐。
基本解释:
1、仁爱(rén ài),[Charity] 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
2、仁爱是一种上对下的一种爱,可以是母亲对孩子,也可以是君王对臣子。
3、英文:Kindheartedness; Humanity;Philanthropy;Charity。
6.有关仁爱的名言警句及事例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最能褒扬刘备仁爱的故事就是“携民渡江”。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笔者分析,其一,刘备的确很注重民心,尤其是“隆中会议”后,占“人和”已成“基本国策”;其二,曹军那时离他也很远,他根本没想到“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可见当时曹军的确不在刘备附近。
7.孔子有哪些名言是反映仁爱,人本思想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8.孔子说过有关仁爱的话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论述 本节共选录十四章.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用了一百零九个“仁”字,但是并没有一章很明确的为“仁”下定义.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应如何行仁.相反地,学者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 以下各章都是孔子有关仁德及行仁的阐述,排列上并不依论语原来的篇章次序,而以弟子问仁的形式开其端,逐步引出孔子对仁的开示.章与章之间,若义理有所关联的,则予以联类.如前四章,都谈到行仁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五、六章提到仁者须谨慎言行;七、八章有为仁由己,不骛高远的含意;九、十章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十一、十二章鼓励勇于行仁;(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十三章从反面立论,说明不仁者的困顿;最后一章则畅言立志行仁,即能无恶,以凸显行仁是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觉活动. (一) 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③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一) 章旨 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贫而好学,于孔子弟子中为最贤.年三十二岁卒,后世称为复圣. ②克己复礼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③归归与,犹赞许. ④事从事,奉行. (二) 仲弓①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②,使民如承大祭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二) 章旨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注释 ①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 ②大宾指诸侯. ③大祭指禘(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祫(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 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 (三) 樊迟①问仁,子曰:“居处②恭,执事③敬,与人忠,虽之④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一三·一九) 章旨 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 注释 ①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六岁. ②居处日常起居生活. ③执事行事. ④之往也,到也. (四) 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②焉,敏则有功③,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章旨 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②任倚仗. ③敏则有功做事勤快就会有效率. (五) 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②讱③.”曰:“其言也讱,斯④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⑤(《颜渊》第一二·三) 章旨 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②也句中语气词. ③讱忍,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 ④斯则. ⑤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好一件事相当难,说话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辞,以求言行相顾呢? 章旨 孔子以刚、毅、木、讷近仁之质,示人当因而更加修为,以成其全功. 注释 ①刚公正无欲.秉性硬直,就不会见利背义. ②毅果敢坚忍.立志坚定,就不会畏难苟安. ③木性情质朴.宅心笃实,就不会沽名钓誉. ④讷音nè,说话迟钝,就不会巧言令色. 子贡①曰:“如有博施②于民,而能济众③,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④,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⑤!夫⑥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⑦.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⑧.”(《雍也》第六·二八) 章旨 孔子明示子贡行仁之方,在于推己及人,不必好高骛远.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一岁. ②博施广施恩德. ③济众济助众人. ④何事于仁何止于仁呢?言能如此,则不止于仁也. ⑤尧舜其犹病诸言尧舜恐怕都还要为此感到遗憾.其,恐怕、或许.病,憾也,心有所不足.诸,之乎的合音. ⑥夫音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道,也使别人能够立道;自己想行道于世,也想别人行道于世.达,有通达、顺利、显达等意思. ⑧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是说能够就近拿自身之所欲,譬之他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近,指“自身”.譬,比喻.方,途径、方法. (八)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仁,斯仁至矣②!”(《述而》第七·二九) 章旨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会了“讱”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所以拈出“说话要有所克制忍。
9.体现孔孟仁爱的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孔子的仁爱:天下本非一家,只因仁的存在而生出无远弗届的爱
一个理想的状态是,生命和仁合一,也就是合乎仁的生命。但现实的状态却会出现生命和仁的冲突,即为求生而害仁和为成仁而杀身。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中,孔子主张放弃生命而实现仁。
父子之间的关系当然是一种人际关系,但是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血缘关系。父母和子女虽然是具有差异的个体,但通过血缘,两者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联。父母的生命在子女身上获得了延续和更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可以看作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爱护的延伸形态。同时,子女对于父母的爱也可以被认为是对于自己生命的来源的回溯和感恩。
这是由血缘的本性所规定的人的生命的特性。但血缘关系也正是在人类身上所固有的自然的关系。它是已有的、既定的,不可改变和永远延续的。血缘如同土地一样是自然的。如果说土地是外在的自然的话,那么血缘则是内在的自然。根据这样的分析,仁爱作为人类的情感,是一种血缘之爱,同时也是一种自然之爱。
作为如此,仁爱就不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而是一种有差别的爱。一种无差别的爱否定人对于自身亲人的爱的优先性。这在于,爱自己的亲人虽然是自然的,但很可能是自私的和非正义的。与此不同,无差别的爱主张爱一切人,并且将爱建立在正义的原则上。但这种无差别的爱只是一种理想的爱,而非现实的爱。
在现实当中,人们首先和大多体验的爱还是亲情。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的仁爱学说不是从理想出发的,而是从现实出发的。但当孔子把孝弟看作仁爱的根本的时候,他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爱的正义性问题。人爱亲人和爱他人可能一致,也可能发生冲突。在冲突之中,如果人爱亲人的话,那么就是不爱他人;如果人爱他人的话,那么就是不爱亲人。
在这种困境中,人究竟如何选择?孔子考虑的不是谁是正义者的问题,而是考虑谁是亲人的问题。亲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天然地和人共属一体。其中也包括了利益的相关性。于是,当人无条件地首先爱亲人,而不是爱他人的时候,仁爱就具有有限性了。孔子所说的亲亲相隐就破坏了仁爱的正义性和普遍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虽然是一种合情的爱,但不是合理的爱。这是因为它对于父子是仁爱,但对于他人却不是仁爱。
孔子自身也许也意识到了孝弟的有限性,也许认为亲亲相隐只不过是一种破坏仁爱正义性和普遍性的特例。虽然孔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是仁爱中最根本的情感,但他并不试图将孝弟只是局限于家人之间,而是认为应该将孝弟的情感扩大到天下。
这无非是说,人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兄,而且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子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所谓的孝弟或者仁成为了一种在世界中普遍化的亲情。这要求人们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天下所有的人。基于这种普遍化的孝弟情怀,人们才产生了“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天下本非一家,但仁者将它看作一家;四海之内并非兄弟,但仁者将他看作兄弟。如此理解的仁就不仅包括了人对于亲人的爱,而且还包括了对于非亲人的爱,也就是对于天下人的爱。此外,仁爱不仅意味着人对于人类的爱,而且还包括了人对于自然的爱。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仁者或者智者也是山水自然的热爱者。在这样的意义上,仁成为了一种博爱。但孔子的博爱是亲情的扩大化和普遍化,而不是超出了亲情的一种人类的兼爱和上帝的圣爱。
通过对于仁作为一种普遍化亲情的解释,孔子把仁看作成人的本性。这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天性。一个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他有仁爱之心。没有仁,人便不是人;正是仁,才使人成为人。如此理解的仁就是善。一个仁者正是一个善者。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一个仁者当然只有善行,而没有恶行。如果说仁是人的本性的话,那么善也是人的本性。孔子的思想其实为儒家占主导的人性本善说奠定了基础。作为人的本性,仁不仅是善良的,而且是美好的和智慧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孔子要求人居住在仁中。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居住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存在方式。居住在仁之中,是居住在人的本性之中,也就是在人的真正的家园之中。因为仁是善的,所以这种居住是善的;因为美善合一,所以这种居住是美好的;因为里仁是合于真理的选择,所以这种居住也是智慧的。
既然仁是人的本性,那么人就应该始终与仁同在,正如人始终与道同在一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虽然道是高远的,但又无时无处不遍及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人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
因此,人要遵道而行。对于人来说,仁是他最根本的道。这就要求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依仁而行。唯有成为为一个仁者,人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作为人的本性,仁也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的身体和生命是宝贵的,没有生命便没有了一切。但只有被仁所灌注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否则是无意义的。
一个理想的状态是,生命和仁合一,也就是合乎仁的生命。但现实的状态却会出现生命和仁的冲突,即为求生而害仁和为成仁而杀身。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中,孔子主张放弃生命而实现仁。
仁作为人的本性,不仅规定了人内在的心灵,而且也规定了人外在的活动。仁展开为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存在方式。这又具体地表现在人与自身和人与他人两个方面的关系。
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孔子强调克己。己是自己。人不仅能意识世界,而且能意识自己,故能和自身构成一种特别的反身的关系。克己就是自己克制自己,自己规定自己,让自己恪守在一个边界之中。
与克服世界不同,克制自己是一件艰巨的事情。这在于,克服世界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和世界斗争,而克制自己是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作斗争。自己和自己作斗争,这需要人拥有非凡的力量,也就是自己能够超出自己。但这如何可能?这关键在于人自己用礼来约束自己的欲望。
所谓的礼就是对于是与非的边界的划分和确立。它指出,人可以做哪些事情?人不可以做哪些事情?礼和非礼是人的存在的界限。合礼的事情是可以做的,非礼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要遵守礼所制定的边界,不要越过它。
由此,人规定自身感觉、言说和行为。孔子认为克己和复礼是同一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制自己就是让自己遵守礼的规范,也就是复礼。同时,克己复礼是让人保持自身的本性,实现仁,也就是爱人。
就人与他人关系而言,孔子主张爱人。爱人首先必须承认一个已给予的情景,人不可能离世孤独地生活。人离开人类而与动物为伍只是一种幻想。“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人生活是生存在世界之中,也就是生活在人与人之中。他人的存在如同自己的存在一样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人生活在世界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和人打交道。只有在人我的共在之中,人才能真正展开自身的存在。人不仅要承认他人的存在,而且要理解他人的存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表明在一个共在的世界里,人不是要考虑自己,而是考虑他人。他人的存在对于自己的存在是必须的。没有他人的共在,也就没有自身的存在。
在共在中,人与他人建立了多种关系。其中,孔子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友谊当然是人与他人一种特别的关系,也是一种特别的感情。友谊不同于亲情。亲情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友谊也不同于爱情。爱情是男女之间且包括了身体的关系。友谊在根本上是建立在同道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说,有友谊的人们有着共同的道的追求。同道使不同的人们建立了友谊并成为了朋友。
但对于孔子来说,不仅要建立友谊,而且要区分好的和坏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坏朋友的区分的根本点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无非是一个人是否真实,亦即诚实。一个诚实的朋友不仅对于道是忠实的,而且对于人也是忠实的。
但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他人的关系?这关键在于人如何从自身出发去看待他人。
孔子强调,从否定方面讲,人不要把自己不意愿的给与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从肯定方面讲,人要把自己意愿的给予他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被视为儒家的金规则。在当今世界,它仍然具有普世价值。
无论是否定方面,还是肯定方面,这一金规则都设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这就是说,我所不欲的也正是他人所不欲的,同时,我所欲的也正是他人所欲的。这依据于这样一种假设:天同此理,人同此心,心同此欲。由此,人可以由己推人。
不过,人与人除了同一性之外,还有差异性。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不同的。因此,也许我所不欲的,正是他人所欲的;或者相反,也许我所欲的,正是他人所不欲的。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虽然孔子没有作如此明确的表达,但他也表现了对于差异的尊重和允许。这就是所谓的忠恕思想。他甚至认为,忠恕是他的一贯之道。
何谓忠恕?所谓忠是忠实、忠诚和忠心。它指一颗真实无虚的心灵,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所谓恕是宽恕。人不按自己的尺度去要求他人,而让他人如其自身去存在。这也就是说,人要承认和允许他人的差异性,甚至原谅他人的不足和错误。
孔子认为仁具有五种德性,而作为恕的宽就是其中之一。“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五种德性都是人对于他人的仁爱的不同态度。其中的宽就是宽恕。正是因为人能够容忍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所以能够得到多数人而不是少数的拥护和支持。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关文章:
- 上一篇:人与自然谐相处的名言
- 下一篇:养老院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