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楼的名言(与湖南岳阳楼相关的名句)
时间:2022-04-04 15: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成武昌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湖南岳阳楼的名言(与湖南岳阳楼相关的名句)
1.与湖南岳阳楼相关的名句
1、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译文: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2、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白居易《题岳阳楼》
译文: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译文: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4、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宋代戴复古的《柳梢青·岳阳楼》
译文: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深又深。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
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5、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译文: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
2.湖南岳阳楼相关的名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出峡到江陵(今湖北潜江县西),境遇不惬人意,晚秋移居江陵南九十里的公安(今湖北公安),本拟到柴桑(今江西九江),未果,在这年暮冬入岳阳(今湖南岳阳)并登岳阳楼.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和所感.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颈联慨叹亲朋音信杳然,自己老病无医;尾联写诗人北望秦陇以兵乱未息为忧.诗人在诗中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历代最为传诵的登岳阳楼的名篇.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杆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关于“湖南岳阳楼”的名句有哪些
1、岳阳楼记宋代:范仲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4、岳阳楼唐代: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译文: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
5、题岳阳楼唐代: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译文;岳阳城下的江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独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望。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
4.湖南岳阳楼的名句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唐代:杜甫《登岳阳楼》白话文释义: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2,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出自宋代: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白话文释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3,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出自唐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白话文释义: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4,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出自唐代:元稹《岳阳楼》白话文释义: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
寂寞失时地看向那残春,仿佛有着千头万绪难以表达的情意,伴随着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5,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出自唐代:白居易《题岳阳楼》白话文释义:岳阳城下的江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独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望。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
岸边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哭得凄惨,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还有许多困难。
5.湖南岳阳楼相关的名句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赏析】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出峡到江陵(今湖北潜江县西),境遇不惬人意,晚秋移居江陵南九十里的公安(今湖北公安),本拟到柴桑(今江西九江),未果,在这年暮冬入岳阳(今湖南岳阳)并登岳阳楼.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和所感.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颈联慨叹亲朋音信杳然,自己老病无医;尾联写诗人北望秦陇以兵乱未息为忧.诗人在诗中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历代最为传诵的登岳阳楼的名篇.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杆前.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关于岳阳楼的名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李白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戌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为你而诗|那些关于黄鹤楼的名言绝句,你知道多少?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培根
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改变性格,使人能够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重新认识生活,感悟人生。从诗词中,学会了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宽容,一份坚强。
黄 鹤 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hào)约公元704年—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作品有《崔颢集》
词句注释
注释
黄鹤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传说称有仙人从这里乘黄鹤登仙而去,故得此名。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川:平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
白话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关于黄鹤楼的名言绝句:
唐朝的黄鹤楼,此时正沐浴在太阳的烘烤下。他还不知道它即将迎来另一个对它意义非同寻常的拜访者——李白。
李白和其他的青年才俊一样,想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于是他登上了黄鹤楼。想着写一首名传千古的诗。
但这一次,他没有写诗。
虽是后人相传,传言到:心中有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
多年后,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将要去扬州,便约孟浩然于江夏相会。临别时赋诗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首绝句,道尽自己心中的不舍之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为之感动。
孟浩然离去,李白也就此离去。而黄鹤楼依然矗立在长江边,一直未变。
又是多年过去,李白已不再是当时的少年,此时的他因事被贬,长流夜郎,路经江夏,史郎中陪他重游黄鹤楼。但此时,早已物是人非,李白提笔写下《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心情冷落,自不必提。而黄鹤楼还是矗立在长江边,看世间繁华落尽。
因为“晴川历历汉阳树”一句,明朝嘉靖年间便再修一座晴川阁,与黄鹤楼遥相呼应,隔江相对。
时光飞逝,千年过去了。1927年,毛泽东登黄鹤楼,写下《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我们看着诗,彷佛也来到了那个“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时代,站在垂垂老矣的黄鹤楼上,看百舸争流,英雄逐鹿。
黄鹤楼,早已不再是单单一座楼了,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思念、离别、聚合、分散。它已经随着诗词一起,永存于人心中。
黄鹤楼简介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 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映和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来源 | 一部手机游武昌
出品 | 武昌文体旅游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劝两口和睦的名言(劝家庭和睦的一些话)
- 下一篇:会做的不如会说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