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贵的名言

时间:2022-04-06 02:4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sz无为斋主 | 评论: 次 | 点击:

以民为贵的名言

1.有什么关于“以民为本”的名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

●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毛泽东)

●人民的头脑就像土地一样,新奇和美好的东西都会从那里生长出来(沃·特纳)

●上帝不会永远受到愚弄,人民最终将成为自己的主宰(海约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人民的安危应当是至高无上的法律(西塞罗)

●尊重人民,也就会受到人民的尊重(培根)

●我从来没有埋怨人民,不论是现在或任何时刻(叶芝)

●民者,万世之本也(汉·贾谊)

●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宋·石介)

●为国者,以民为基(三国志)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

●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汉·贾谊)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清·黄宗羲)

●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清·梁启超)

●人民至上就是:件件政治大事,要向人民请教(巴尔扎克)

●虽然船在上面,水在下面,然而水仍是主人翁!(裴多菲)

●以民情验天心(清·康有为)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子〉

●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清·戴震)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论语〉

●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共有其忧者,人必拯其危----〈三国志〉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清·唐甄)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清·王韬)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清·陈天华)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宋·程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足寒伤身,民怨伤国

●群众的怒火,谁也无力把它扑灭(维吾尔族)

●触犯众怒的,死了都无处可埋(维吾尔族)

●千人所指,无疾而终

●千口唾沫淹死

●得人心者永生(非洲)

●大海不会干涸,人民不会迷路(苏联)

●人民的声音就是神的声音(英国)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谁的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基本信息作品名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孟子》

文学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者

孟子及其学生

3.有哪些“以和为贵”的名言

一、我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正因为为了能够有闲暇,从事战争正是为了要和平度日。

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介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二、地球上的国家,并非是为了信仰而生存的,他们生存的目标,乃在追求世界的和平。

出自:〔古罗马〕奥古斯丁:《神的国度》

介绍: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天下太平是全人类的希望。

出自:〔英国〕德莱顿:《俗人的宗教》

介绍: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

四、和平真像一块珍贵的珠宝,没有它天堂和人间都不会有欢乐。

出自:〔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介绍: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五、和平是最重要的了,和平有了保证,一切国民,一切人种,才能像花一般美丽而繁荣。

出自:〔美国〕罗伯逊:《我站在这里》

4.有哪些关于"以民为本"的名言

1、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

4、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

5、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6、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7、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8、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9、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10、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1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2、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3、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4、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5、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句名言出自什么人之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儒家孟子之口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

③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读解】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

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一些重要学说,但较之孔子更具有现实性和进步性。

孔子主张忠君爱民,着眼点是统治阶级本位。而孟子主张以民为本,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利,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人民最重要,国家及社会形态在其次,统治者是最轻的。

孟子的这种思想主张自然为统治阶级所不喜,必然难以推行,但孟子决不稍加改变,用他己的话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也就是说,反躬自问,正义真理在我一边,对方纵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勇往直前。 孟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他一生曾与许多诸侯王国的统治者打过交道,在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直言不讳,毫不客气,留下了迫使“王顾左右而言他”之类的轶事。 。

6.有关名人反映民族魂的名言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

后人称职为孟母三迁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亚圣---孟轲私淑于孔子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坚信人性本善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学说要点心性论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

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於人, 便是「性」。

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7.民为贵,社稷次之

【作品名称】《民为贵》

作品原文

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1]

2作品注释编辑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3译文编辑

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诸侯为轻薄。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诸侯欢心的做大夫。诸侯危害到国家,就改立诸侯。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1]

4作者介绍编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

孟子像

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作品读解编辑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以民为贵的名言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2021年9月27日

九月仲秋,来到了早已想往的洞庭湖,登上了千古名楼岳阳楼。是时秋伏在宇,艳阳灼人,但天色晴朗、景物鲜明。登岳阳楼,读范公文,虽汗流浃背,亦人生一大幸事。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洞庭湖夕阳

岳阳楼若论其形制、规模,在当今各地修缮或重建的各个楼台之中,实无特别出色之处。甚至观其历史沿革展出的模型,当今岳阳楼还是历史上规模比较小的一个。之所以名重千年,毫无疑问当归功于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文垂千古,楼方千古。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岳阳楼

因此我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把楼内楼外走了一遍,除了站在楼台之上眺望洞庭秋色,颇让人大开胸臆、俯仰天地之外,其他地方都是走马观花,很快又被烈日所迫,回到了二楼镌刻着《岳阳楼记》的大厅里。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岳阳门

文章是从小读到大了,从年少时不甚了了到年长后大致明白文中之义,其实也一直没有认真思考过文章的内涵。范篇名句,首推自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想深一层,范公文中之“天下”,是个什么意思?范公到底是为谁忧、为谁乐?

笔者不才,不过大致知道“天”是中国古人创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大意是指天道,即宇宙自然的规律。那么“天下”,是不是就是天道的下面,即受自然规律支配的所有事物,或者概括为人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之总和,可以称之为“天下”?

可是我发现,最喜欢用“天下”一词的,乃是古代的君王统治者们。我推测“天下”一词,乃古代掌握知识或权力的先知所创造,并被大大小小的掌权者们窃为己有,赋予了特指其所控制的领地和臣民的特殊内涵。所以,“天下”一词,即使不是从一开始,也是从诞生不久,就成为统治者擅用的名词,被私有化了,盖因那会儿开始,“天下”涵义所指的一切,已经被私有化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岳阳门

统治者们还自封“天子”,意即天选之子,是代表“天”来牧民的,“天下”被定义为“天子治下”,因此“天”以下唯我独尊,全天下都得听我的,否则就是逆天而行!

看看历史上,只有皇帝才敢说:朕的天下,谁敢造反?!

觊觎皇权的造反者,则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也要打天下、坐天下!

普通老百姓逼急了最多斗胆说一句:光天化日之下,你也敢行此苟且之事?!

这个时候,“天下”已然从一个自然概念或者哲学意义上形而上的概念,沦落为一个与几千年皇权统治密不可分的概念了。

也因此,“天下”这个概念所意指或者涵盖的范围,则随着统治者所掌控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的多寡而不断变化着,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秦始皇心中的“天下”不会超出战国七雄的势力范围;汉武帝收拾了匈奴以后,他的“天下”应该包括了西域;而到了范仲淹所处的时代,可怜见的,前辈们打下的“天下”又差不多丢了一多半。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洞庭湖景色

每一个君王心中的“天下”内涵外延都不一样,但大抵应该包括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疆域和臣民。能掌控的,当然是“朕的天下”;掌控不了的,那都是化外蛮夷、蕞尔小国,不是我搞不定你,是懒得搭理你,哪天有空再收拾你!

不过,再大的“天下”也是要靠人去经营的,因此“天下”在君王们心目中更多的是指向治下的臣民。

君王们也都是祈求天下太平的,但那是给自己操心,“天下”都是自己的私产,希望自己的“天下”江山永固帝业长青万年不倒。从这一点出发,他们也真心希望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不要造反。聪明的君王明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不断琢磨如何治理天下的权术,努力牧民治人。所以在所谓唐宗宋祖文治武功各种“之治”下,普通的百姓尚有一线生机,社会大体安定,“天下”就太平了。碰上昏庸无道的皇帝,瞎折腾的,自己的“天下”折腾没了,天下苍生也一同陪葬。

早在春秋时孟子就苦口婆心地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自古君王何其多,有几个明白的?有几个听劝的?孟子在他那个时代亲自四处游说推销,他那套学说都没人搭理,后世君王也仅取其对加强统治有用的成分,予以任意阉割重新包装,摆上神坛供了起来,并且主要是让臣民们顶礼膜拜。至于君王自己信不信那玩意儿?我不告诉你,你猜?

究其根本,在于孟子所倡导的民本思想,本质上与“天下”私有是冲突的,怎么可能要求君王们自觉自愿地为天下苍生着想、以民为贵呢?!天下兴亡,那都是君王家的私事,天下百姓哪有插嘴的份儿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天子治下百姓的命运!

想到这,得!“天下”这么大气磅礴顶天立地高大上伟光正一词,似乎轰然倒塌了。原来“天下”不过是皇帝老儿抬举自己、愚弄百姓的道具罢了,揭开其华丽庄严的外表,才发现其内核不仅臭不可闻、还血迹斑斑!

回过头来看范公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道范公笔下的“天下”,指的是君王的私产呢,还是苍生百姓?这句话是讲给君王听的呢,还是自己的抱负?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囿于时代的局限,我想范公还是效忠君王的,他是想尽己所能帮助君王治理好天下,文中的“天下”,应该既有君王、又有百姓。他的实现路径,也只能是寄望明君当道、君臣同心,体恤苍生,让天下百姓都安乐了,君王的“天下”就太平了,自己的理想也就实现了。可是在封建帝制之下,他的理想无异于与虎谋皮,或者只能成为个人独善其身的所谓微行大义。他应该不敢想象,这“天下”本应该是天下苍生百姓的,君王只应该是百姓选出来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而已!当然这要求也太难为他老人家了。

可是一千年后的共产党人做到了这一点!最根本的就一条:“天下”由姓私改姓公了!因为天下姓公,因为当家人成了公仆,才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境界有了现实可能。共产党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天下”这个大气磅礴顶天立地高大上伟光正的词正了名,注入了应有的内涵。共产党人也一直践行着范公的名言,无论是谋求独立解放,还是富民强国,还是民族复兴,非为一人私有之“天下”忧乐而忧乐,而是为天下苍生之忧乐而忧乐。也正因为天下姓公,当政者天下为公,所以得民心得天下,天下共忧之、天下共乐之!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洞庭湖夕阳

范公泉下有知,一定会倍感欣慰吧?尽管他效忠的君王没了,但他心系的百姓终于乐了,他也可以乐了!

还有一个词,与过去的“天下”词义相近,皇帝老儿特爱用的词:“江山”,打“江山”、坐“江山”,朕的“江山”!天下也好,江山也罢,真是君王无道、文字何辜?!今天的共产党人则公开宣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可算是为江山一词平反昭雪、重见天日。

天下忧乐之思——游岳阳楼

洞庭湖夕阳

思虑至此,方觉天色微暗。凭栏远望,夕阳西沉,落霞满天;极目洞庭,金光万道,行舟唱晚。天下欣逢盛世、江山如此多娇,令人叹为观止、目眩神迷!一时不自量力,斗胆仿效前贤,也胡诌几句,算是到天下名楼打卡交差了。词曰:

行香子﹒岳阳楼

烟波万里,潇湘锦绣。日暮长空铺金旒。芳草萋萋,帆影难留。采几枝花、两枝菊、两枝柳。

文章千古,楼台依旧。天下忧乐几时休。大江东去,淘尽风流。剩一湖水、半湖云、半湖秋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