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比尔德的名言(关于金钱的名人名言)

时间:2022-04-06 05:2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澎湃新闻 | 评论: 次 | 点击:

查尔斯比尔德的名言(关于金钱的名人名言)

1.关于金钱的名人名言

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不知道算不算) ●财富造成的贪婪人,比贪婪造成的富人要多(英国) ●为了金钱而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钱也会给魔鬼卖力----(英国) ●钱财的奴隶决不会对上帝忠诚(托·布朗) ●相信金钱万能的人,往往会一切为了金钱(英国) ●地下的金子要从矿脉里挖取,守财奴的金子要从他的灵魂里发拙(萨迪) ●醉于酒的人会清醒,迷于财的人永远不会清醒(莫桑比克) ●钱是命,命是狗屎 ●舍命不舍财 ●能说千句话,不舍一文钱 ●金钱眼里翻斤头 ●鱼儿挂臭猫儿叫瘦 ●如果吝啬箭头,怎能猎获走兽(蒙古族) ●贪婪的人饱不了,吝啬的人富不了(维吾尔族) ●吝啬鬼把马粪也看成金子(维吾尔族) ●吝啬鬼锅里的肉永远熟不了(柯尔克孜族) ●吝啬鬼永远处在贫困中(贺拉斯) ●悭吝人好比地狱,吞咽得越多就越想吞咽,贪多无厌----(奥古斯丁) 金钱,有人说它是万能的东西,有它便有一切,有人说它是魔鬼,是万恶之源。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

金钱:可以买“床铺”,但不能买“睡眠”;可以买“珠宝”,但不能买“美丽”;可以买“纸笔”,但不能买“文思”;可以买“房屋”,但不能买“家庭”;可以买“食物”,但不能买“食欲”;可以买“娱乐”,但不能买“快乐”;可以买“谄媚”,但不能买“忠诚”;可以买“伴侣”,但不能买“朋友”;可以买“服从”,但不能买“尊敬”;可以买“权势”,但不能买“智慧”;可以买“肉体”,但不能买“爱情”;可以买“武器”,但不能买“和平”。 ----萨克雷---- 金钱的贪求(这个毛病,目前我们大家都犯得很凶)和享乐的贪求,促使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也可以说,把我们整个身心投入深渊。

唯利是图,是一种痼疾,使人卑鄙,但贪求享乐,更是一种使人极端无耻,不可救药的病。 ----郎加纳斯---- 金钱是一种疾病,只是染上它的人是不愿意再将其传染给他人的。

- 订法斥盒俪谷筹贪船楷 ---门德尔·马朗茨---- 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培根---- 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金钱是个好仆人,但在某些场合也会变成恶主人。 ----培根---- 对小钱不要过分去计较。

金钱是生着羽翼的东西,有时它会自行飞去,有时必须将它放出去,才能带更多回来。- --培根---- 金钱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碍;因财富之于品德,正如军队与辎重一样,没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碍前进,有时甚至因为照顾它反而丧失了胜利。

---培根---- 金钱像肥田料,如不散布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培根---- 如果你懂得量入为出,那你就可以致富了。

---富兰克林---- 把钱用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益的事情上,不要错花一分钱。 - ---富兰克林---- 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基础--- -托·富勒---- 金子使兄弟反目;金子使家庭不和;金子使友谊破裂;金子使国家内讧 ----考利---- 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

----富兰克林----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刘向---- 只有穷人才能独立自主。

就是最有权有百万富翁也是没有独立自主的。一个享有一个卢布的人就是这个卢布的奴隶。

----莱蒙特---- 人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甚至连金钱也是一样,因为它会给人们以教益。钱就好像琴一样,谁不会演奏,它就只会让他听到刺耳的噪音。

钱又像爱情一样,谁吝啬不肯把它给人,它会让他死去;慷慨把它给予别人,它会使他新生。 ●吝啬必受罚(契诃夫) ●美食家把钱包放进肚子里,而吝啬鬼把肚子放在钱包里----(英国) 参考资料:各个网站。

2.有关礼物的名言

礼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最温馨最美好的心意。

——金大中 礼物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最温馨最美好的心意。 ——金大中【韩】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运气也越好。

——卡莱尔【英】 要想令女人满足,还可以考虑赠送毫无用处的礼物,一些看似毫无价值,毫无用处的东西也能令女人乐不可支。 ——樱井秀勋【日】 不要用礼物购取朋友,因为当你停止给予,友情就会消失了。

——富勒【英】 当你给见面礼的时候,别忘了给下马威。 ——李敖 最有价值的礼物蕴含着温馨的人际关系的本质,如果有金钱和财力这一世俗的价值掺杂进来,礼物的本质就会褪色。

——金大中【韩】 最好的礼物不一定是最贵重的,而是别人急需却又一时无法获得的。 ——汪国真 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林绍良【印尼】 人生之中,无论面对什么,我们都要相信愿望会实现,有了这样的信仰,每天就能保持一颗开朗的心,用笑容去迎接每一天! ——夏克进 失败者的一大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 ——托马斯·爱迪生 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巴尔扎克 想要获得大的成功,需要不断的去挑战。 ——王绍男【中】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定位决定地位,理念决定道路,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有些人成功是因为命中注定,但大多数人成功是因为他们坚韧不拨。

由大志中产生大勇,由理解中加强信心,才是最坚毅的大勇与最坚强的信心。 ——邹韬奋【中】 应当坚信,只要认真地努力向前,肯定会有好结果,应当保持心情舒畅,满怀信心,大步向前。

——稻盛和夫【日】 要想获得成功,应当以恒心为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护者。——爱默生【美】 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罗斯福【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其中放开眼界、抓紧时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占95%的因素。

——霍英东【中】 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才能在他善于抓住迎面而来的机会。——蓬皮杜【德】 一个实业家应该像制造机器的技师一样,冷静严格。

如果想真正干出一项事业来,那就势必连每一颗最小的螺丝钉的摩擦力也得计算到。 ——高尔基【前苏联】 智商不是无可替代的,想要成功你还必须要知道该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择,以及拥有更宽广的思考力。

——比尔【美】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只要你有成功的信念,再加上努力的学习和刻苦钻研,就会成功! ——温哥【中国】 从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目标,积极行动,获得成功。

——bluetooth【中】 大凡世间一切成功的人,无一不是自我发现了自己的悟性。 ——贾平凹【中国 积极勤奋的努力和不计成败的洒脱是成功的两翼。

——罗曼·罗兰 杰出的人之所以比一般人杰出,在于他比一般人付出的更多,更加努力,更爱动脑筋,更能掌握自己。 精神振作的商人,除了有小心谨慎的习惯之外,还得要有敏捷和不因循两种长处。

——卡耐基【美】 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将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成功的金字塔。

——巴斯德【法】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德】 没有什么不能被战胜,除了你自己。

——邓植谊 每个人都不同于他人,每一天他也不同于自身。——薄伯【中】 行动是他的论证中的珍珠和红宝石。

苦役、灾祸、焦虑、贫困是培养他的雄辩与智慧的严师。——爱默生【美】 生活的目的就是自我发展。

——奥斯卡·王尔德【英】 提升心境对于任何个人和团队的目标达成非常重要,当我们透过修炼提升我们的心境的时候,就像飞机飞翔在万米高空,展现在我们面前就不再是云雾笼罩而是晴空万里! ——上游 责任的承担是真正成长的开始,责任的承担是影响别人的开始,责任的承担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每一个人对责任的主动承担是团队最好的凝聚! ——上游 再也没有哪件事比全心全力提升人生更令人鼓舞的了。 ——梭罗 在你立足之地提升自己。

——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美】 阅读使人完美,思考使人深刻,交谈使人清晰。 ——本杰明·富兰克林 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战胜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息。想一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了自己。

——罗曼·罗兰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哲人查尔斯【英国】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王绍男【中】 都不会太迟——开始永远没有太迟,快乐也永远没有太迟。 ——简·方达【美】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耕耘你的花园,不要依赖老师。

遵从你的爱好,大胆追随你的好奇心,表达自己,创造自己的和谐。 ——威尔·杜兰特【美】 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席勒【德】 客观的批评能使人受益。

3.关于创造力的名言

你好!1. “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爱德华·波诺 2. “世界上只有一个你,这个表达是唯一的.如果你阻止了,它不会通过其它媒介存在,将会永远消失.”——玛莎·葛莱姆3. “创造力就是想出新鲜事物.创新就是制造新鲜事物.”——西奥多·莱维特4. “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查尔斯·布劳尔5.“当我们从事我们天生适合做的事情时,工作中也需要娱乐.娱乐能激发创造力.”——琳达·奈曼6.“没有任何人去过创造之地.你必须离开舒适的城市,走进直觉的荒野.你将会发现精彩绝伦的世界,你将会发现你自己.”——艾伦·艾尔达7.“与其什么都不知道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不如有些错误的想法.”——爱德华·波诺8.“画家告诉我,没有人能在树未成形时画出一棵树;只凭孩子初期轮廓,没有人能画出这个小孩······但是观察一段时间孩子的动作,画家就能了解他的特性,画出他的每分神态.”——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9.“天才只不过是一种以非惯常方式感知事物的才能.”——威廉·詹姆斯10.“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十九世纪数学、现代制作技术以及生猪的未来.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想法会汇集成新的思路.也许六分钟、六个月或者六年.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 ”——卡尔·艾里11.“创造力就是发明、做实验、成长、冒险、破坏规则、犯错误以及娱乐.”——玛丽·库克12.“灵感是等不到的,你必须用棍棒去追逐他.”—— 杰克·伦敦13.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自己的心灵中浸渍画笔,将自己的本性融入作品的.”—— 亨利·沃德·比彻14. “ 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类的潜力在哪儿丢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可能不是‘为什 么人们有创造力?’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意识?’创造力面前我们必须毫无惊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创造力,我们会认为这是个奇迹.” ——亚伯拉罕·马斯洛15. “ 没有已经完成的事情.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待完成.最美丽的画儿还没画,最伟大的剧本还没写,最优美的诗歌还未创作.世上还没有完美的铁路,最好的政府和完善 的法律.物理学、数学以及最顶尖的科学还在雏形阶段.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正在酝酿下一个达尔文,而他的任务是在等待下一个爱因斯坦.”—— 林肯·斯蒂芬斯16. “世界对于有想象力的人来说只是一块帆布.”—— 亨利·戴维·梭罗17. “我们渐渐认为艺术和工作是不相容的,或者至少是两个独立的范畴,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创造了没有艺术的产业.”——阿南答·库玛瑞阿苏瓦米18. “所以你们看看,想像力需要散漫—长时,无效力,快乐无事,偷懒又拖拖拉拉.”——布兰达·尤兰19. “创造力就是看出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你需要认识到如何将那些东西挖掘出来,并且让它成为上帝的玩伴.”——迈克尔·谢伊20. “所有最强力的诗魂是我们的童心.”——Stephen Nachmanovitch 21. “随着竞争加剧,越来越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做好同一件事,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爱德华·波诺22. “聆听他人的原始想法,不管它最初挺起来多么荒唐可笑.如果你禁锢人们的思想,你会得到很多盲从者.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威廉·麦克奈特,3M公司首席执行官23. “每个人淋浴后都有新的想法.正是那些淋浴完毕,擦干身体并且做实事的人们有所作为.”——诺兰·布什内尔24. “一切伟大的功绩和思想都最初都是荒谬可笑的”——阿尔伯特·卡缪25. “在心中先打下腹稿,然后经过大脑思考重写一遍.写作的首要关键因素是写,不是思考.”——肖恩·康纳利26. “但是我们不会对过去回顾太久.我们不断前进,开拓新的视野,做新的创作,因为我们有好奇心.是好奇心不断将我们领向新的旅途.”——华特·迪士尼27. “上帝真的是与众不同的艺术家.他创造了长颈鹿、大象和猫.他没有实物原型.他只是在继续尝试创造其他东西.”——巴勃罗·毕加索28. “要画画,你必须闭上眼睛然后高歌.”——巴勃罗·毕加索29. “一旦有个人凝视着岩石堆,想象着它是个大教堂,那么岩石堆就不再是岩石堆了.”—— 圣艾克絮佩里30. “废纸篓是作家最好的朋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31. “思想就像野兔.你得到了一双,学会了如何控制它们,很快你就有了一打.”——斯坦贝克32. “如果你听到内心的声音‘你不能画画’,那么想方设法让那个声音沉寂吧!”——文森特·凡·高33.“就观察而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路易士·巴斯德34. “只有长久的忍耐之后我才能领悟这门艺术.”——埃里希·弗罗姆35. “一开始我只是胡乱地修改熟悉的曲子,后来,我想有所不同,就在Poodle Dog餐馆制作冰激凌苏打时使用的曲子中添加了一些音乐.我对摆弄这些曲调越来越着迷,直到最后,你瞧,我创作了第一首音乐.”——艾灵顿公爵36. “ 有创造力的人愿意犯些愚蠢的错。

4.中世纪全面战争中的名句 求正版翻译50分,答案满意本人追加100

英勇战死者的罪愆将在那一瞬间获得赦免,更得到天国永不朽灭的荣光 —教皇乌尔班二世,其震撼基督世界之演讲,奏响长达二百余年十字军战争之序章 我以西班牙语与上帝沟通,以意大利语向女人调情,用法语同绅士寒暄,而用德语调教马匹 —查理五世,法国瓦卢瓦王朝第三任国王,号为"睿智者",曾逆转百年战争战局,使法国得以复兴 耶和华我的磐石,是应当称颂的。

他教导我的手争战,教导我的指头打仗 —[旧约全书 诗篇 一四四篇] 十个同生共死的勇士并肩奋战,直可笑傲心怀异志的上万大军 —帖木儿,中亚伟大帝王,帖木儿汗国创立者 对未谙兵事之人而言,战争无疑殊为浪漫 —伊拉斯漠,中世纪尼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曾拒受枢机主教职位 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

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新约全书 马太福音 廿四章六节] 若吾自创世始即已降生,必将令整个世界更为合乎天道 —阿方索十世,卡斯提尔王国第十二任国王,才华出众,各方面颇有建树,号为"博学者" 众皆披挂齐整,即刻往诣国王 —查尔斯-奥曼爵士,著名军事史学家,著有 [中世纪战争艺术] 让那些过去与亲朋兄弟争斗不休的人,现在理直气壮地同那些亵渎圣地的异端战斗吧! —教皇乌尔班二世,其震撼基督世界之演讲,奏响长达二百余年十字军战争之序章 双方统军大将皆为王室血脉,却舍命搏杀,绝无怜悯 —埃德萨的马修,亚美尼亚历史学家,其著作为该地区历史权威资料 发动战争的重要前提,乃是金钱,金钱,更多的金钱 —吉安-贾科莫-特里武尔奇奥,意大利战争中米兰雇佣军领袖,后投奔法军反攻米兰 战斗至最后一息 —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六世 第一卷 第一幕 第一场] 我要打到我的肉从我的骨头上劈下来为止 —威廉-莎士比亚,[马克白 第五幕 第三场] 再向那缺口进冲一次,好朋友们,再冲一次 —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第三幕 第一场] 君上若坚守此地,无非面对萨拉丁。

若引军遁逸,则须直面举世嚣嚣。惟君上三思。

—圣殿骑士团团长杰拉德-德-雷德福 致 耶路撒冷国王居伊的信 你们的所作所为必将惊天动地 —路易-卡曼希,葡萄牙最伟大诗人,[卢西亚歌 第一篇 第十五节] 万事齐备,只待远航。至于波浪险恶,众人皆心有准备 —路易-卡曼希,葡萄牙最伟大诗人,[卢西亚歌 第四篇 第八十六节] 苦战称帝者,远胜生而为王之辈。

后者乃承先祖余荫,前者则须雄才大略 —彼特拉克,意大利桂冠诗人和学者,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诸事皆殚精竭虑者,终将一无所成 —腓特烈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曾率领第六次十字军远征 吾乃罗马之帝,众王之王 —西吉斯蒙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曾召集康斯坦茨宗教会议 最勉强之和平亦胜过最正义之战争 —伊拉斯漠,中世纪尼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曾拒受枢机主教职位 彼若勾心斗角,吾不妨静观待变。彼若上下一心,吾则须整军经武,以备不测 —穆斯林-艾丁-萨阿迪,伊斯兰诗人,以波斯语写作,著作颇丰 灾难教会我们谦卑 —圣安塞姆,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经院哲学奠基人,以本体论研究闻名于世 举公正以蔽偏私兮,悲余流放而终老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曾围绕主教叙任权与德皇亨利四世激烈争斗 坚墙之后逞勇易 —威尔士格言 战者,勇也,怒而后勇。

—威尔士格言 不要对可能化而为友的敌人赶尽杀绝 —穆斯林-艾丁-萨阿迪,伊斯兰诗人,以波斯语写作,著作颇丰 惟其不争,是以不胜 —加百列-比尔,为马丁-路德之师,著名哲学家与神学家 天赋君权,以使为善 —腓特烈一世,霍亨斯道芬王朝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号为"红胡子" 战可因汝所需而来,却非因汝满足而止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 [君主论] 让小伙子自己建功立业吧! —爱德华三世,英格兰国王。克雷西战役中,当黑太子爱德华请求增援时如是说 幸存之众抬眼望天,自灵魂深处向上帝绝望哀号,祈求天主令其从法兰西淫威下解脱 —托马斯-艾尔森,阿金库战役中亨利五世随军牧师 金钱能燃烧人们的勇气 —伊拉斯漠,中世纪尼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曾拒受枢机主教职位 敌众我寡,虽败犹荣 —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 [随笔] 三卷留名后世 国王之所以为国王,不过因为他貌似威严 —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 [随笔] 三卷留名后世 国王与鞋匠之灵魂并无大异,邻里龃龉原因亦常常正是国家宣战理由 —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 [随笔] 三卷留名后世 不善掩饰者不可为政 —路易六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致力于削弱诸侯扩大王权 如许亲王显贵与煊赫权势,如许强悍军队和辉煌帝国。

转瞬之间,俱已灰飞烟灭 —雅可布-德-本尼迪克特,意大利著名诗人和苦修士,晚年因反对教皇布尼法斯八世而遭除籍下狱 他不谈别的,只是谈马 —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第一幕 第二场] 世间为舞台,冠笄皆伶人 —威廉-莎士比亚,[如愿 第二幕 第七场] 我要杀你,我铲除你,把你的生命变成死 —威廉-莎士比亚,[如愿 第五幕 第一场] 我和我的悲哀就坐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宝座,让国王们前来鞠躬致敬吧 —威廉-莎士比亚,[约翰王 第三幕 第一。

查尔斯比尔德的名言

戴维·阿特金森谈跨国史的理论与实际

戴维·阿特金森谈跨国史的理论与实际

戴维·阿特金森(澎湃新闻 蒋立冬)

作为一个深受美国文化吸引的英国人,普渡大学历史系教授戴维·阿特金森(David Atkinson)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得“美国研究”学士学位,又在波士顿大学获取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在哈佛大学韦瑟黑德国际事务中心与入江昭共事,并在《理论和实践》一书中回顾了该中心建立五十年来的历程。现在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跨国史、美国研究等。在这篇访谈中,阿特金森教授全面介绍了跨国史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近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两种跨国史。一种是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等美国历史学家(Americanists)提出的跨国史,另一种则是入江昭(Akira Iriye)和埃雷兹·马尼拉(Erez Manela)这些外交史学家提出的跨国史。如果说跨国史是一门真正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种方法论。我还发现,不仅外交史领域,美洲古代史甚至埃及学等领域都流行 “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您是跨国史专家,我首先想问您的是,跨国转向在外交史和移民史领域的近况,以及它在这些领域之外受关注的程度。

阿特金森:首先,你提到跨国转向不只出现在美国问题或者美国外交史领域,这一点完全正确。它受到各学科学者的关注,如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等。这可不是只有历史学家才研究的现象。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学者们就认识到了全球化现象。随着整个世界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任何人——不管他们从事何种研究——都开始注意到跨国主义的重要性。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含有跨国因素,所有或至少大部分事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全球性。我们只是在跨国环境中工作的一小部分人。但我确信,作为外交史家和美国史家,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所发生的若干事件,促成了跨国主义转向。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你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考察美国历史,长久以来它已然受到全球力量的影响。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陷入美国例外论或国家主义的麻烦之中。我们所研究的美国史,并没有公正地解释这段历史的全球化程度有多深。所以,我们必须探索美国历史的全球性和跨国性因素。跨国史提供了一种机会,可以弥补二十世纪初所造成的一些损害,即把历史作为制造美国国家主义的一种手段。

戴维·阿特金森谈跨国史的理论与实际

查尔斯·比尔德

戴维·阿特金森谈跨国史的理论与实际

萨缪尔·弗拉格·比米斯

学者在研究中开始认识到,他们对国际史和跨国史潮流中其他更广泛的历史问题感兴趣。于是,外交史学家也越来越关注美国外交史的全球化视角,诸如第一代外交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Beard)和萨缪尔·弗拉格·比米斯(Samuel Flagg Bemis)等。查尔斯·比尔德对美国史与外交史都有研究。他提出了一种利用经济解释美国外交政策的方法,他也用这种视角来解释美国宪法。这些学者使用多国的原始资料进行写作,比如德语和法语材料。当然,后来我们把这些都抛开了,只关注美国本身——这主要源于冷战的爆发,我们无法获取苏联和中国的材料,只能被迫从美国的角度来理解冷战。。

以入江昭为例,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写作博士论文的时候,已经使用多国档案材料了。

阿特金森:像入江昭、厄内斯特·梅(Ernest May)这些学者能远赴东亚,比如日本,利用他们能找到的所有资料。有种说法,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需要重拾已被我们遗忘的东西——这就是国际视角。我们所要知道的不仅是美国对世界做了什么,同时还包括美国以外的世界对此的回应,否则,我们只讲述了故事的一半内容。对美国外交史家的来说,它们认识到,国家不是唯一的角色,其他力量、团体和机构也推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诸如文化使者(cultural ambassadors)、音乐家和电影等。对移民史家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无法仅仅通过考察移民来理解移民史。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开始,很多移民史著作也关注移民如何作出改变并适应当地文化等。

一些新的研究指出,跨越边界的迁移本身就是一种跨国行为。我们得弄清楚这些人在做什么,他们与母国的关系是怎样的,斩断与过去的联系并不能让他们成为美国人,他们与原来的世界仍维持联系。从移民的角度回顾移民史,你会立刻联想到跨国问题。这些人跨越边境迁移,自然也就参与到跨国行动之中。

移民也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美国外交史。

阿特金森:它们当然是相关的。尽管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认识,至少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新领域。不仅包括我在内的外交史学家对此深感兴趣,移民史学家也从其他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如唐娜·加巴西亚(Donna Gabaccia)、徐元音(Madeline Hsu)、艾明如(Mae Ngai)、吴安迪(Ellen Wu)等人。

这一观点联结了草根与精英,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视角联系起来。

阿特金森:它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移民史家很擅长“自下而上”的视角。关于移民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这是外交史家的专长,这不仅仅关乎移民的行动,而且关乎签证政策、疆界、国家行动和外交。我自己主要研究有关移民对外交政策以及移民限制政策的影响。跨国视角让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到这些联系。移民原本的历史和文化是无法抛弃的,而是与他们如影随形。移民只能尝试对之加以改造和分享,以适应新的情况。这是一个持续的、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过程。

这也改变了那些从未离开过美国的美国人。他们在与移民的互动过程中,变得更加国际化。

阿特金森:的确如此。当然,其中也不乏对国际化的反抗、拒绝和抵制。双方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一些移民宣称:“我不想被同化,只想搬进我熟悉的社区,说熟悉的语言,吃熟悉的食物。”他们群聚在一起,过着更加与世隔绝的生活。自然也有一些移民渴望接纳移入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有学者提出,美国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一部移民史。起先,不同的移民群体来自欧洲某些区域,后来则来自更广阔的世界。

阿特金森:美国历史一直都是移民的历史,这一点无可回避。不从移民国家出发,我们就无法理解美国的经历。这些移民形塑了美国文化。这是一个定居者社会、殖民者社会。就其本质而言,移民构成了社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和阿根廷与之相似。这无可避免。

关于“跨国的”、“国际的”和“全球的”等词的定义,历史学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跨国史与外交史实际上并无本质差别,过去的外交史研究者同样使用多国档案从事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阿特金森:跨国史、全球史和国际史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国际史总是着眼于“国家是重要的行动者”这种观念,研究者仍关注国家权力。你说的很对,历史学家并没有就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达成真正的共识。我们可以从他们使用的术语、他们思考和写作的方式着眼,尝试总结这些概念,但不存在共识。区别在于,研究国际史的学者通常着眼于不同国家间的关系,关注民族国家和政府这些行动者。不同于以往只涉及一两个国家,我们现在往往考察多个国家,运用多国档案,采纳多国视角。

戴维·阿特金森谈跨国史的理论与实际

《书包嘴引爆世界》

跨国史对国家的地位不予重视。像托马斯·本德这样的学者非常清楚,在分析过程中不可能无视国家,因为它是如此重要、强大、无处不在。但是,以前的历史学家未曾关注非国家行动者的影响,例如我前面提到的文化使者,对此,彭尼·冯·埃申(Penny M. Von Eschen)写过一本精彩的《书包嘴引爆世界》(Satchmo Blows Up the World) ,关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美国国务院推行的爵士乐使者项目。经由该项目,美国的爵士乐音乐家被派往世界各地——主要是非洲裔美国人。一方面,美国政府热衷于向全世界展示,即使我们实行种族隔离,通过了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国内种族关系紧张,我们仍能接受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这是为了掩饰社会种族分裂的事实,并回应苏联的抨击:当你们在南部对非洲裔美国人实行种族隔离的时候,你们怎么可能支持民主和自由?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试图以此回应这样的观点,即美国缺乏本土的精英文化。丹尼尔·罗杰斯(Daniel Rogers)就曾谈到,美国人在比较美国本土文化和欧洲精英文化时,会产生文化自卑感。俄国人有芭蕾、古典音乐和柴可夫斯基,这是他们能够带给世界的美好礼物。某种程度上,爵士乐就是美国人对此做出的一种回应。作为美国本土文化的代表,爵士乐被用来对抗俄罗斯文化。这也是冷战动态的一部分。

以前的历史学家可能熟知美国国务院的这个外交项目,但他们可能并没有考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迪兹·吉莱斯皮(Dizzy Gillespie)这些真正的爵士乐音乐家的行为。冯·埃申用了大量篇幅讲述国务院希望利用这个项目实现的目标,但她也论及爵士乐音乐家的言行,以及他们对这个项目的不同看法。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受到美国政府的利用以回击苏联。而他们对此的响应是到世界各地,如波兰、加纳和泰国等,与当地人交流。这个过程更为丰富多彩。跨国史让我们开始用之前从未想过的方式进行思考。

您能谈谈自身的学术定位吗?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美国您怎样教授美国史?您认为自己研究的是国际史还是跨国史?

阿特金森:我自己本身也很困惑。一方面,我受训成为一名外交史家,不过我也深知传统外交史学已经行不通了,我们的视角要更具跨国性。当下,我喜欢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研究世界中的美国的历史学家,我为本科生开设的通史课程,就叫“世界中的美国”(US in the world)。这门课主要是对外关系史,我关注冷战、帝国和传统外交的问题,但也想让学生们了解诸如大众文化、经济学、电视和电影——美国和世界接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经常谈论1924年的日本、1907年日美《绅士协约》(Gentlemen’s Agreement),以及从1882年直到冷战期间的中国移民问题。我力图让学生明白,不存在一种单一的美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您最初是怎么开始对跨国史产生兴趣呢?

阿特金森: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美国历史感兴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年纪还小的时候,英国电视上总播放美国的电视节目,我痴迷于此,因为太吸引人了——虽然大家都说英语,感觉却很不一样。我成了美国音乐的忠实粉丝,特别是美国重金属音乐。我的整个童年都沉浸在电视、电影、音乐这些美国大众文化之中,并因此对美国心驰神往。

我来自利兹(Leeds),一个大城市郊区的小镇。它的附近残留着一间狩猎小屋的遗迹,已有千年历史,曾经属于英国的一位显贵。我们镇的教堂建于1300年。这些对我来说都没什么新奇的,而美国历史尽管短暂,却发生了许多事情,尤其令我着迷的是,美国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被美国历史深深吸引住了,因此本科时我申请成为一名交换生,来到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美国史。

那段时间,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外交史的老师。乔治·华盛顿大学是研究外交史的重镇,成立了“冷战国际史项目”(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致力于获取苏联、波兰、民主德国、中国和古巴的机密文件。他们向公众和学者公开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点最令我着迷和激动。乔治·华盛顿大学另外一个名为“国家安全档案”(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的项目至今还在运作。这个项目向政府提出信息自由的申请,定期解密一些文件。詹姆斯·赫什伯格(James Hershberg)教授是这两个项目的主事者。由此我深受外交史吸引,1997-1998年学年,我返回英国,完成了本科学业。对我来说,“冷战国际史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献,我们开始看到苏联和民主德国的文件,这是我们闻所未闻的。

您在哈佛结识入江昭教授的经历,与您对外交史的兴趣有无关联?

阿特金森:2000-2001年,我有幸在哈佛工作,上了入江昭、厄内斯特·梅等老师的课。那段经历让我明确了自己想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入江昭的课叫“国际史”,这门课教授的是二十世纪国际史,回避了国家的视角。这种教学法和概念非常引人注目。此外,我也跟着厄内斯特·梅上越南战争的课。他和越南史学家谭可泰(Hue-Tam Ho Tai)合作,轮流授课,前一节是美国史视角,后一节则是越南视角。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观点了。

戴维·阿特金森谈跨国史的理论与实际

谭可泰

您还写过一本有关哈佛大学的国际史著作,能请您谈谈吗?

阿特金森:我曾在韦瑟黑德国际事务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工作过。该中心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叫“国际事务中心”,创始人罗伯特·鲍伊(Robert Bowie)是前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Director of Policy Planning)。他是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的继任者,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院下属政策规划部任职。他在哈佛建立这个研究中心,想要将全世界的学者和相关从业者悉数招入麾下,如当时担任中心执行主任的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知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当时的他正在关心国际问题。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也是主要成员之一。这些学者在核武器政策、军备控制和发展问题上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纪念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我受邀撰写《理论和实践》(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展现中心成立最初二十五年的成就。在我看来,中心的工作人员既是研究者,同时又积极地想要影响政府政策。作为学者,他们试图改进政府的冷战政策、发展政策以及军备控制政策,而其中一部分人确实在不同历史时期进入政府工作。罗伯特·鲍伊一直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效力。亨利·基辛格在肯尼迪政府工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之后他成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他们力图弥合学术分歧,以一种更易懂的方式为政府提供学术支持。众所周知,这件事情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政府官员往往面临巨大的压力,必须迅速、高效地做出决策。他们不想读三百页篇幅的学术著作,只需要两页的备忘录就够了。

二十世纪被称为美国的世纪。不同的群体和观念之间组成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使我们得以在美国之外发掘被忽略的美国历史。您认为这些新视角给跨国史研究者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阿特金森:我认为更多的是机遇。现在人们认识到,这些新视角很重要,因而相关研究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事实上,任何遵循这些视角的研究者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资金——去不同国家访问,在当地档案馆里进行研究,这些都需要资金。另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于语言。美国的研究者往往不会花太多心思去学习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为了真正把握其他国家和地区看待美国的观点和视角,以及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影响,你必须具备在国外档案馆工作的能力。

还有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可以拿我刚完成的一篇关于美国移民政策的文章举一个例子。 我对1924年美国《国家起源法案》(National Origins Act)很感兴趣。这是1924年移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欧洲移民的配额,对东欧和南欧的移民(意大利人、波兰人、希腊人、捷克人等)的配额尤其苛刻。美国的学者很清楚为什么美国会这么做,国会试图做什么,以及美国思想界对此的想法,但是大家几乎从来尝试以全球视角来分析这项立法,我们并不知道该立法如何改变或影响了其他国家,然而,它确实起了作用。

比如波兰。在1919年重建之前,波兰已消失了半个世纪,到1924年美国试图限制波兰移民的时候,波兰仅存在了五年,它不得不根据国内的经济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针对性地制定外交政策。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美国的移民政策的影响有多大?又如意大利。如何看待意大利移民不再能够像以前那样给意大利汇款的事实?十九世纪曾有成百上千的意大利人移民美国,所有机会一夕之间消失了,这对墨索里尼的上台意味着什么,是否影响了法西斯的兴起,又如何影响了意大利与世界的关系?再如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这样的新兴国家,十九世纪的时候,这些国家同样也有大量人口移民美国,突然受到的移民限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文化有何影响?

学者只有前往上述这些国家搜集档案,才能写出真正国际史和跨国史视角的《国家起源法案》。因为我曾经在澳大利亚工作过,所以才会写1924年法案对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影响。然而,没有哪个学者能凭一己之力研究所有的国家,除非不同学者之间展开合作。因此,跨国史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是与其他学者合作研究,特别是和具备外语技能、也了解相关国家的档案馆和史学史的外国学者。我的意思不是把关于不同国家的论文汇编在一起,而是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者组成团队,一起合作研究,最终写成一部关于1924年移民法案的综合性专著。过去历史学家都是独狼,而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学习如何一起工作、写作、研究,需要的是将不同的历史叙述整合起来,否则的话,最终也还是仅仅给美国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美国政策如何影响波兰、意大利这些国家——车轮的中心依旧是美国,所有的东西都指向它,我们要看辐条和车轮发生了什么——因而也就需要一个更加真实的全球史。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不是历史学家所习惯的工作方式,也不是大学期待历史系教师从事的工作。

入江昭对跨国主义持有的乐观看法,招致许多人的批判。跨国主义的确可以带来许多正面的结果,然而负面的问题也不少。伊斯兰国的恐怖主义,本·拉登这样的非政府组织的头目,这些都使我们思考跨国现象的复杂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您是否认同入江昭提出的全球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框架?

阿特金森:我们过于盲目追求跨国主义了。我们常常将它视为一种积极的、追求善的力量,我们也经常把跨国行为主体崇高化。我认为,认识到跨国主义并非总是善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在跨国的渠道、网络和流通中,有负面的东西,正如你提到的恐怖主义、假货、武器和毒品等等。

我们有时要缓和对跨国主义的狂热情绪。例如,我将要出版的著作关注的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这是一个全球互相依赖的时期,人员、货物、思想、资本相互联系、连接、流动、中转和巡回。整个世界就像在一张相互联系的网络之中。但是有多股势力试图打断这种中转、关闭这张网络、遏制这种流动性。其中一种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限制移民活动。这是我的书的主题。在很多人看来,跨国主义是一种负面力量,它带来人们不喜欢的东西。而我试图讨论的是,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跨国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这在跨国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影响内政,移民活动还影响到政策制定层面。

阿特金森:的确如此,我在书中根据不同语言的文献,研究英帝国内外不同地区和国家与英帝国的互动、交流,这些互动与交流极其深远地影响到了大英帝国的外交政策。正是这种跨国主义浪潮,在对抗那种关闭全球网络的强大阻碍。如果你夸大跨国主义的作用和重要性,就会忽略这一点。你看到了人员的迁移、移民的流动、货物的流通,你也需要关注它们的对立面。杰出的跨国史学家都知道,很难完全抛弃民族国家。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国家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是的,应该把跨国主义叙事和国家叙事结合起来。反对跨国主义的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阿特金森:的确如此,他们对跨国主义以及跨国的移民做出了回应。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不能盲目迷信这个概念,不能把它视作突然无处不在的东西。现实并不乐观,充满了各种障碍、挑战和对立的观点。

您怎么看待跨国转向给外国学者带来的机遇?他们该如何利用国家档案,参与到美国的学术讨论之中?

阿特金森:正如我前面所说,如果我们想要进入跨国史写作的下一个阶段,想要真正融合各种观点,各国学者必须展开合作。实际上,美国外交关系历史学家协会(th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正在积极尝试推进这项工作,将全世界的学者整合在一起。国际学者确实应该加入与美国学者的对话之中。我们不能成为一个“黑洞”(death star tractor beam),仅仅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来为我们的学术世界增添新的视角。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