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名言

时间:2022-04-06 08: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冬晖学堂 | 评论: 次 | 点击:

学以致用名言

1.关于学以致用的名言警句

太多了,我只复制了一部分。

我把网址贴上来了,有空多看看!祝你好运!健康快乐每一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

2.关于学以致用的名言警句

太多了,我只复制了一部分。

我把网址贴上来了,有空多看看!祝你好运!健康快乐每一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

3.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你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缉互光就叱脚癸协含茅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战国〕荀子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汉〕刘向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汉〕扬雄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汉〕戴德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孔子家语》△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后汉书》△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唐〕魏征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宋〕司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颐 △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知,譬则目也;行,譬则趾也。——〔宋〕杨万里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宋〕朱熹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宋〕朱熹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宋〕刘过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宋〕杨时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宋〕杨时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宋〕杨时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宋〕吕祖谦 △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宋〕文天祥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明〕王守仁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世人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明〕李贽 △“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明〕胡居仁 △学要来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明〕胡居仁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练性,学在其中矣。

——〔明〕徐祯稷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明〕谢榛 △善学者志在乎圣人,而行无忽乎卑近。

——〔清〕黄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清〕王夫之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 请采纳,谢谢。

4.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有哪些

1.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释义:无论做什么学问,都需要先立下远大志向。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释义: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释义: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释义: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释义: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厚。

5.带有学以致用成语的句子有哪些

关键词:成语 语境 理解运用 内容摘要:根据苏教版教材联系课文内容编排成语的特色,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关的语境,让学生对成语学以致用。

联 系 课 文,学 以 致 用 ——谈苏教版三年级成语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构想的提出 将成语编进教材,让孩子们抓住小学阶段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积累一些成语,打好人生的底色。当然,记诵只是学习成语的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感悟。

我们不倡导用过去那种解释词语的方法来教学成语,在“理解”上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怎样让成语的理解低耗高效?笔者的做法是创设与课文相关的语境,让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依据一: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

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要为学生搭建学用平台。

理论依据二: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他们理解词语,不是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而是用相关的表象来说明她对这个词的理解,因而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理解成语的意思的中介是行之有效的。苏教版教材的许多成语都是以课文为载体,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语境让学生理解、运用成语,就是化抽象为具象。

二、具体的操作 苏教版教材成语的编排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就与课文密切相关这一个方面来谈,联系方式的多样性就为我们创设语境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笔者尝试着做了一下主观的梳理分类,并就这些类别具体谈如何创设语境,让学生学以致用。

完全相配型。就是八个成语语意贯通,与课文内容完全相配,一看就知是教材中某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

如,第五册《练习4》的八个成语:忍辱负重 以屈求伸 发奋图强 救亡图存 卧薪尝胆 催人奋进 羽翼丰满 报仇雪恨就是来自课文《卧薪尝胆》。课文是个历史故事,可为学生设计复述全文的一段文字: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

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

只好去给吴王当奴仆。他(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只为(救亡图存)。

他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国后,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于是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羽翼丰满),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越王勾践的精神真是(催人奋进)。 同类的还有第六册《练习1》中的八个成语: 气象万千 风云变幻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八个成语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全面加以描摹,那我们则可以把全文进行简缩,提炼出关键句,让学生把成语缀入其中: 庐山的云雾(气象万千),(风云变幻)。

有时像(奇峰异岭),(若隐若现);有时像似(白云苍狗),(瞬息万变)。走在山道上,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同样还有第六册《练习3》中的八个成语: 风华正茂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挥 笔下生花 力透纸背 透过这八个成语完整地再现了课文整个的叙事过程,只要将课文的精彩句段加以拼接,就可设计一个精彩的语境: 少年王勃(风华正茂),(出类拔萃),(才思敏捷)。当滕王阁整修一新时,他参加都督举行的宴会,在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的文章却无人敢答应的情况下,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文思如泉)。

他(手不停挥),(笔下生花),(力透纸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真可谓(后生可畏)! 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对成语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成语完全与课文内容匹配,所以学生填写起来非常自如。

部分相配型。八个成语不是从整篇课文中提炼出的,而是与课文的部分段落结合紧密,如第五册《练习5》的八个成语: 大街小巷 人头攒动 风驰电掣 车水马龙 华灯初上 流光溢彩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就与课文四五六三段的描写契合,我们可依课文的描述,概括出一个精练简短的片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将成语填入。

如: 香港是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平时(大街小巷),(人头攒动)。

奔流不息的汽车(风驰电掣),街道上(车水马龙)。到了夜晚,(华灯初上),(流光溢彩)。

香港真是一颗(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东方之珠”! 由于八个成语排列顺序与课文的叙写过程步调一致,学生根据已熟悉的课文,轻松地依序把成语填入其中。 提炼主旨型。

八个成语都是描绘课文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其实就是用八个成语对文章的主旨进行了提炼。 如《练习5》中的八个成语: 沙漠之舟 自强不息 忍辱负重 始终如一 飞沙走石 志在千里 义无反顾 坚守不移 都是描绘“沙漠之舟”骆驼的精神,就可结合课文,设计出一个简短的语境,集中点出骆驼的精神: 在茫茫的大沙漠中,骆驼(忍辱负重),(始终如。

学以致用名言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第十三篇第5章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诵的原义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如朗诵、诵读。如《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又如《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诵也指歌颂、颂扬,如《后汉书·何敞传》: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

诵也指背诵、学习,如《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又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诗》三百:即《诗经》,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相传《诗经》为尹吉甫(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姓和吉姓始祖)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钱穆注解说:《诗经》“风雅颂”三百首,实际上是西周一代的历史、内政外交、风土民情、无所不包。读通了《诗经》,就能通达治国理政、外交等。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诗经》集西周文明之大成,在《毛诗序》中说:“先王以就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经》起到的作用,让夫妇之间有合理的相处之道,让人们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让人民能够注重伦理纲常,让人民能够注重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学习《诗经》可以用三种形式:诵,弦,舞。即诵读,弹唱,舞蹈。

孔子曾教导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足见熟读《诗经》的重要。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不能专对: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古代使节出使,遇到问题需要赋诗应对,不同场合、不同问题要随机应变。

《公羊传》有云:“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意为:关于外交,只要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可以灵活应变,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

亦奚以为:又有什么用?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诵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不能胜任。派遣他出使四方,却不能独立应对。读书虽然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再学习。王阳明阐发出“知行合一”的理论。

学习一定要落实到“用”,学习不是做做样子就可以了,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学习。

民间流行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就是讽刺那些学习了不懂应用的“书呆子”。

书读得好,拥有渊博的学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光有书本知识而不进行实际操作,不用实践去检验,永远只能是“行动上的矮子”,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

孔子还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为学习一定要深刻,不然容易失去。学习要深刻掌握,融会贯通,然后才能灵活应用,“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学而能用,方为真才!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春秋时代,诵诗和礼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赋诗诵诗是那一时期王公贵族们的必修课,不认真赋诗甚至有可能会被大家驱逐,甚至危及生命。

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的孟僖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时,途径郑国和到达楚国时,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

前518年,孟僖子将死,深感学习礼仪的重要行,所以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师于还只是个布衣的,年仅33岁的孔子。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那么,除了礼仪,赋诗有多重要呢?诗和礼是密不可分的,诗中有礼,礼中有诗,恰到好处的赋诗,可以带来外交上的转折和胜利。因为诗对于当时的诸侯、世家来说,相当于一个约定,一种认同。

齐国名相晏婴曾因为能灵活应用《诗》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崔杼杀了齐庄公以后,把满朝文武都集中到了姜太公的庙里面,要大家歃血为盟,去效忠他,不服的人都被杀了。

轮到晏婴了,他说:“我只忠于君主和国家,拒绝盟誓言。”崔杼就用剑逼着他,晏婴说:你读过诗经吗?诗曰:“莫莫葛藟(同蕾),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

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大雅-旱麓》,意为:“葛藤一片到处长满,蔓延缠绕树枝树干。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一句“求福有道,不邪不奸”,让崔杼放下了屠刀。可见学通《诗经》的重要性。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左传》中有记载一件事: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

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

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白话文:公元前569年,穆叔(叔孙豹)到晋国回访。在招待他的宴会上,晋国国君以钟镈乐器演奏《肆夏》三章,但叔孙豹并没有回礼答拜。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待乐工歌唱《文王》三曲时,叔孙豹也没有答拜。直到宴会中开始演唱《鹿鸣》三曲,叔孙豹才一连三次答拜。

晋国的执政大臣韩献子对此大为不解,派人去问叔孙豹,他为什么舍弃大的礼仪,而再三答拜小的礼仪?

叔孙豹回答说:《肆夏》是天子用来招待诸侯领袖的礼乐,他作为使臣不敢听;《文王》是两国国君相见的礼乐,他作为使臣也不敢听,而《鹿鸣》是君王用来嘉奖大臣的,他怎敢不拜谢嘉奖呢?

孟僖子是“三桓”中孟孙氏的宗主,因不懂礼而被人耻笑,叔孙豹是“三桓”中叔孙氏的宗主,因为懂礼而成为美谈。

公元前546年,齐国的大夫、权顷一时的庆封(崔杼弑君的帮凶)到鲁国聘问。当时庆封坐的车子很漂亮。对此,叔孙豹的判断是:“服美不称,必以恶终。车子漂亮有什么用呢?”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当叔孙豹招待庆封吃饭时,庆封表现得也很不恭敬。为此,叔孙豹为庆封赋诗《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为:老鼠都有皮,人怎么可以不懂礼仪?

但是,庆封不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也不知道叔孙豹在讽戒自己。回国不久庆封即被斥逐。一年后,庆封逃到鲁国避难,这次他把车子献给季武子。

叔孙豹再次设宴招待庆封,庆封在宴席上遍祭诸神,叔孙豹对庆封的这种行为很不高兴。他让乐工诵《茅鸱》一诗,以讽刺庆封,但庆封仍不明白。

后来,庆封杀了崔杼全家,从此独揽朝政,有一次庆封见到家臣卢蒲嫳的妻子貌美,便和她私通,卢蒲嫳知道后也不生气,干脆两家同住一处,饮酒欢谑,两家妻妾,彼此相通。

后来卢蒲嫳的弟弟卢蒲癸谋攻庆氏,庆封的儿子庆舍被杀,庆封逃到吴国,聚敛的财富比过去更多,并得到了一块地,还把族人也聚到一起。

论语史鉴: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鲁大夫子服惠伯听到这消息,对叔孙豹说:“难道是天降福给坏人吗?庆封又在吴国富厚了。”叔孙豹说:“善人家裕,可说是赏赐;坏人富厚,可说是灾殃,庆氏的灾殃到了,庆氏全族聚集,将要被一举而灭尽。”

7 年后,即公元前538 年,楚率诸侯联军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左传·昭公四年》)。庆封全族,被楚人全部诛戮。

叔孙豹从《诗经》中悟出的道理再次得到了验证: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