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有关的名言(关于海的名言名句)

时间:2022-04-06 08: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石头城拾贝 | 评论: 次 | 点击:

于海有关的名言(关于海的名言名句)

1.关于海的名言名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张九龄《望月怀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关于海的诗句和名言

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6.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白居易《长恨歌》

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8.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汉 · 汉乐府《长歌行》

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魏晋 · 曹操《短歌行》

10.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唐 · 李白《关山月》

11. 对于大海来说,陆地是可爱的,对于海岸来说,大海是可爱的。——拉科姆

12. 古老的大海是一片灰白而忧郁的原野。——布赖恩特

13. 大海再宽广也要连着陆地。——哥尔斯密

14. 大海能冲刷掉人类的污垢。——欧里庇得斯

15. 大海把被它们分割的地区又连接起来。——蒲松龄

3.谁能告诉我有关于海的诗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 钱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 岑参 大海 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 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 想要说些什麽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你在那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爱 请全部带走 海的歌者 醒来 从夜的深渊一跃而起 打着滚 呜咽着 曲张着 千手千足地 一寸寸向你挪近 海啊 这匹鬃毛狮子 想卧在你脚旁,要 顺从那不可耐的 甜蜜而又困惑的招引 溯源到一个 更辽远更深邃的地方 每个痛苦不堪的波浪 都有了生与死的欲望 你的声音叠叠高起 你的眼睛月色横流 你的声音和眼睛像焰火 在你的灵魂里洞开门窗 大海比你多了疆域 你比大海多了生命 今夜,你和大海合作 创造了歌声 不知何时 路人 息影为排排岸石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4.与海有关的诗词名句

关于海的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望月怀远》

3、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苏轼《望海楼观景》

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0、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李忱《句》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2、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15、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16、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17、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李适《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李世民《咏风》

2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5.含有“海”字的名句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贺《南园十三首》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兵车行》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于海有关的名言

《庄子》·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庄子·秋水

作者:【先秦】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1]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2]而叹曰:“野语[3]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4]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5],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6]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7]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8]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9]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10],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11];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13]: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14]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15]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而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16]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17]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18]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19],言殊技也。鸱鸺[20]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汝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21]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22];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23];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24]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25],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耶?”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26]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27],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28],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注释:

[1]辩:通“辨”。 [2]若:海若,传说中的海神。 [3]野语:俗语。 [4]虚:同“墟”,指蛙所生活的地方。 [5]丑:鄙陋。 [6]尾闾:传说中海水的归宿之地,也称“沃焦”。 [7]礨(lěi磊)空:石块上的小孔。 [8]任士:指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坚持不懈完成所肩负的责任或正义事业的贤人。《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9]多:夸赞。 [10]曏(xiàng向):明,表明。故,通“古”。 [11]跂(qǐ企):通“企”,踮起脚尖。 [12]倪:端倪,此意为标准。 [13]垺(póu):极大。殷,盛大。 [14]辟:通“僻”,邪僻,不诚实。 [15]约分:缩小分别。 [16]之、哙让:战国燕王哙信任国相子之,让位与他,由此产生内乱外患,几乎亡国。 [17]白公:白公胜,春秋楚平王孙,父太子建流亡中所生,后回国夺取政权,一度控制国都,终失败自杀。 [18]丽:通“”,屋栋。 [19]狌(shēng生):黄鼠狼。 [20]鸱鸺(chī xiū痴休):猫头鹰。 [21]趣:同“取”。 [22]反衍:向相反方向发展。 [23]谢施(yì移):衰谢转移。 [24]繇(yóu由)繇:通“悠悠”。 [25]举:提取。 [26]薄:迫近,引申为触犯。 [27]得:通“德”。 [28]落:通“络”,笼住。

赏析:

《秋水》在《庄子》外篇中是最重要的,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这里截选前一大半,也是本篇最主要的内容。十四个自然段一共七问七答,可以分成七大部分。

第一番问答可以看成探讨问题的开端。庄子在这篇里谈论的是严肃而玄妙的哲学问题,在别人的笔下也许会写得苦涩无味,令人昏昏欲睡;庄子则不然,他以水为喻,引出河伯和海若的对话,两个虚构的主人公却写得活灵活现,使人仿佛置身其间,饶有兴味地听他们的谈论。先写当时的环境。秋日,季节性洪水暴发了,大量洪水从支流汇入黄河,主河道(泾流即径流)的对岸、河中的沙洲之间,连牛马的形状都不能分辨清楚了。这是河伯“欣然自喜”的客观根据,然后写河伯得意的心情和行动。寥寥两笔,写出一个少见多怪的浅薄人物。等到“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时,这和“不辩(辨)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向海若讲了一大段自我批判的话。这段话层次井然,用两个“于是焉”相映照,先从抽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再具体到对孔子、伯夷。“始吾弗信”,如果很呆板地说“今乃信之”就糟了,他又从“水”上着眼“睹子之难穷”,说明今天开了眼界,相信以前人说的话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成语“贻笑大方”的来历。这段话的结尾,河伯虽自知不足,但言外之意,这次可以不“殆”了,仍然有估计过高的成分。

海若的回答,很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饱学老师。先用三个排比,以井蛙、夏虫衬曲士,然后满腔热情地肯定河伯的自知其丑。这扣住上一节的叙述“崖涘”、“大海”,就简括地交代河伯转变的过程。然后用“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一句,既表扬河伯,更引出下文的推论。下文先极写海之大,用两个排比从“归”“泄”两面写,远非江河可比,比起天地还是小得可怜,所以不足以自夸。下面又是一连串精彩的排比,由大及小,从四海到中国,到人类,再到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然后归到伯夷、仲尼。“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一句结语,又回应河伯开始那一段话。这里的比喻用得非常精彩。海若对大海和天地的描述,大大打开了河伯的思想局限,舒展了他的胸怀,从而又引起了以大为好的第二番问答。

第二番问话只是一句:“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这是和上一番答话紧密联系的,因为上一番话举大以“四海之在天地”为例,举小以“豪末之在马体”相较,因此河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谁知海若却又翻进一层,说明一种变动不居的理论。这节话分三层:“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这一层是总起,说明时空分限都是不定的。“是故大知”至“终始之不可故也”是第二层,分别论述上面这四条判断的理由。“计人之所知”以下是第三层,根据第二层的论述,否定“大天地而小豪末”的态度,因为天地未必最大,豪末也未必最小。总起来看,是从时空的无穷性与事物变化的不定性论述认知与确切判断之不易。读过《庄子》的人,可以隐约看到《齐物论》和《养生主》的论点在这儿起作用。

第三番问话是从第二层“至大”、“至小”引起的。问话的方式和第二问不同,引出“世之议者”的话为根据。这一问从反面来论述“至精”、“至大”,不易批驳。海若却跳出他的问题,站在更高处分析。他的分析分成两层。首先从可以评论的有形的精粗谈到“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这一层是从理论上谈。“是故大人之行”以下,归到人事,说明一种至高修养的境界。这和《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一样的论点,又和第一段“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话相呼应。这一番问答主要在说事物有不可用语言议论,不可用心意传达的,观人也该如此。

第四番问答主要解决大小贵贱等的无常性问题。河伯的提问是怎么区别事物的贵贱小大。海若一开口就确定“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个中心思想,然后从“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五个方面来分析,和“以道观之”相对立。这是一层。自“昔者尧舜”起为第二层,也是由第一层的理论,引到人事的无常,但从人事又引到器物的“殊器”、“殊技”、“殊性”,和上一答话的行文又有变化。“故曰”以下是海若自为设问,表明只有顺应自然。这是第三层。“默默乎河伯”是语重心长地给以教诲,教他不要枉费心机去区别大小贵贱的问题,也就是解答了河伯这一段提的问题。这一番问答发挥的完全是《齐物论》的思想,说明大小贵贱等等“以道观之”都是无常的,不必强加分别,一切估量都是徒劳无功。

第五番的问话是由上段结尾“默默乎”的一番关切提起的。这时,河伯已弄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才好,所以提出:“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取舍,吾终奈何?”活画出河伯的惶惑无主的情态。海若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教育河伯突破主观的局限性,用广阔无垠的心灵去观照万物,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变化(“自化”)。

这一段的写法和上一番完全不同,纯用韵语短句,分成几组韵脚。“衍”、“蹇”,“施”、“差”,“德”、“福”、“域”、“翼”,“方”、“长”,“生”、“成”、“形”, “止”、“始”、“理”,“驰”、“移”等等。这段文章音韵铿锵,言简意赅,完全可以和《老子》媲美,意境也极相似。

上两段话都是“以道观之”为统帅,下面推衍出两大段妙论,所以河伯自然要产生另一个问题:自然说无贵无贱,那么“何贵于道耶”?这一问实际是问题的核心。不解决这个疑惑,河伯不可能信道。这里海若又换一种说理方式,采用一层一层推进的方法得出知道者“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的结论,道之可贵在此。这是一层。“故曰”以下又用“天”、“人”关系,说明认识自然规律,便可明察一切变化的根据而得到充分的自由自在。这是第六番问答。

第六番里海若有“天在内,人在外”的话,所以河伯最后又提出“何谓天,何谓人”的问题。海若的回答很有风趣:“牛马四足,是谓天;落(同“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里天指自然,人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妄为。因此海若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这个“真”也就是自然的意思。

这七番问答是很玄妙的哲学问题,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解决,极富于形象性。因为用河海对比,极易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似一层,海阔天空地先打开对方的思路,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里,再一步步地说出中心意图:“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这里和内篇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一脉相通,而且和《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前后相承。不过,《庄子》在这里所谓的“天”,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这也可证明司马迁说的“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是可信的。然而从散文角度看,《老子》全为简练的短章韵语,而《庄子》却是“洸洋自恣”、“连犿(宛转)无穷”的长篇大论。这里既有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又有音韵铿锵的格言。

全文七番问答,一环套一环,而回答的方式却又富有变化,使读的人不知不觉接受了他的观点。哲学论文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在先秦乃至整个散文史中没有第二人。所以司马迁那样高明的散文家也称赞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这篇文章在问答中捎带出五帝、三王、仲尼、伯夷等也体现这个特点。《庄子》丰富的想象,生动的笔触,不仅对于散文,而且对于诗歌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研究中国文学决不能稍加忽略的。这七问七答构成一个整体,从人事到自然规律又说到人的修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妙文。虽然在《外篇》,却不下于《内篇》诸作。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