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色
时间:2022-04-06 17:5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名言色
1.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关于孔子的名言100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吾日三省吾身。
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6、礼之用,和为贵。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2、巧言令色,鲜矣仁!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7、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1、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4、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6、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7、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6、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6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6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7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7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4、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7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7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8、不迁怒,不贰过。
79、小不忍则乱大谋 80、过,则匆惮改。 8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4、见贤。
3. 孔子的名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4. 孔子名言大全
【若满意请及时采纳为最佳,谢谢】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
5. 关于孔子的名言100句
孔子的经典名言100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吾日三省吾身。
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6、礼之用,和为贵。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2、巧言令色,鲜矣仁!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7、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1、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4、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6、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7、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6、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6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6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7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7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4、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7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7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8、不迁怒,不贰过。
79、小不忍则乱大谋 80、过,则匆惮改。 8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3、君子食无求饱,居。
6. 孔子的名言给几句
孔子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邻。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7. 关于孔子的名言的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8. 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有关孔子的名言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巧言令色,鲜矣仁
·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 不迁怒,不贰过。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说“君子三戒,少戒色”,后两句才是精华
作者:洞见Neo 本文转载自洞见《论语·季氏》有言,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段话是孔子对子弟们的谆谆教诲,也是对他周游天下,终成至圣的一生总结。
01
“少戒色”
孔子曰“色”,说的不仅是男欢女爱的情欲,更多的是声光色影的物欲。
年轻人心性未定,非常容易被奢华的外表、纵情的享乐所迷惑,然后误入歧途。
《论语》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衣食用度无需奢华,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足矣。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上面还有一个残疾哥哥需要照料。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小小少年却励志求学,安贫乐道:“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少年戒“色”,其实就是是一种节制的生活态度。
因为节制,所以淡然;因为简朴,所以安乐。
于是,我们也终于能够明白孔子对颜回的那段赞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简陋的小屋,一箪食,一瓢水……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黯淡无光,乏善可陈。但是,这就是颜回的全部。
苦行僧般的日子不仅没有让他感受到忧愁,反而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活得更加快乐洒脱。
连庄子也不吝溢美之词:“亦乐,通亦乐,所乐不在穷通,而在于道也。”
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
贪图享受,欲望就会被不断强化,心智也会日渐迷失。抛开虚名浮利,本心清净,自然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后来学富五车,创立儒教;颜回亦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王阳明说过:“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都消灭了,看有甚闲思虑?”
人生路上,诱惑重重,少年立大志,不沉溺于外物,学会自律,是你顺利通过悬崖边的安全屏障。
02
“中戒斗”
孔子在而立之年,开办私学,收徒授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张便是“仁”。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强调做人做事一定要厚道,不能阴险狠毒、明争暗斗。就算有争论的地方,也和射箭一般,先行礼再比试,比试完了一起饮酒开心。
人至壮年,身强气盛,事业心强,责任大,压力也大,极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产生无原则的争斗行为。只有在名利面前保持德行,才能抗拒诱惑,从而不被冲昏头脑。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和子贡的经典对答:
子贡和颜回,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年纪相近,颜回比子贡年长一岁。
孔子当面问子贡:“你跟颜回比,谁比较厉害?”
言下之意,是在考验弟子的胜负心。
但是子贡的回答却让孔子由衷地赞叹。
子贡说:“我啊,我哪里敢跟颜回比较,远望他都不敢。”
他接着说:“颜回,闻一以知十。我呢?听一个事情、一个道理,只能举一反三”。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逃不过一个“争”字。但是有智慧的人,不会在意一时的输赢。即使不如别人,绝对不会心生怨愤,而是选择默默努力。
好勇斗狠的人,往往成不了大气候,因为他们喜欢对每一件事情都锱铢必较,常常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永远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坐井观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年轻时对考中探花都有些不服气的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中年以后却为世人留下一个非常著名的“三不争”理论:“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
壮年和中年是人生最黄金的时期,只有放下无谓的攀比心、胜负欲,才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03
“老戒得”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国家依然没能重用他,他也不再要求入仕。
子贡很为老师鸣不平:“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
孔子说:“我不怨天,也不怪别人,下学人事,上通天理,能了解我的,只有上天。”
孔子晚年既不降低志向以求进取,也不隐居避世脱离尘俗。
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没有绝对的可以,也没有绝对的不可以。
正如他自己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向晚,孔子渐渐收去身上的锐意,选择自然随心,看淡得失。
人至老年,身体、精力都与青壮年时不可同日而语,这个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若仍强欲多得,则必须勉力为之,精力不逮,自然有损身心。
我们常常看到史学家用“悲惨”二字,形容老年孔子:
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始终无法实现。
在周游列国时的途中,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了。
回归鲁国前夕,他那依门望夫14年的老妻亓官氏也饮恨病逝。
回国不久,他的独生儿子孔鲤和德行出众的弟子冉耕又相继去世。
后来那位忠勇耿直的弟子子路,又在卫国的政变中被剁成肉酱。
另一个舍弃富贵、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弟子司马牛也死于鲁城东门外。
……
晚年的孔子,的确一直都在失去。
但是孔子并未患得患失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依旧潜心治学,撰写《春秋》、研习《周易》,还有了“韦编三绝”的典故。
而那时,孔子已经年近七十。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放开双手,也许世界就在你手中。
人到晚年,要学会做减法,卸下包袱,放下执念,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做到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朱熹有一句名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世人崇拜孔子,不仅因为儒学对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浸润,更重要的是孔子万世师表的为人处世之道。
从孔子身上,我们参悟的不仅是学识,读懂的更多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