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名言(沈宏非写的一篇关于吃食的书名)
时间:2022-04-07 09:3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沈宏非名言(沈宏非写的一篇关于吃食的书名)
1.沈宏非写的一篇关于吃食的书名
饮食男女
所属分类:文 学>>;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诗词曲赋 作者:沈宏非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
俗语谓:“民以食为天”。饮食一道在作家、学人笔下,更由形而下的“吃饱肚子,免于饥饿”,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感悟,升华为雅趣或悟道的艺术境界,介于文化层面。这些看似不衫不履、脱略形迹的闲趣文章,或深刻厚重,或轻灵风趣,可谓美食与美文并举,饮食和文化兼重,读来回味隽永,又获益颇多。
沈宏非是个想玩、会玩而且有趣的人。在我们这块土壤上,写字的人不少,但有趣的人实在不多。“吃饱喝足,即使肉身不在天堂,天堂亦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调侃饮食文化、非他莫属。说味,玩味,得味,回味……在味觉与语言的关系中,把玩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沈宏非的人物评价
照我们这些升斗小民的看法,沈公已经很有成就,除了万恶的低稿酬制度使他还是无贝之才子,没当成有贝之财主,尚不能跻身福布斯年度名人百强榜,他的人生差不多接近完美。但他自己并不这么看,他并不快活,甚至还有一点忧郁症。
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许久,终于明白:煮字疗饥,只是沈公的余技,他生错了时代,眼下他虽然能够在空间上腾挪,从上海搬到广州,却无法在时间上移位,飘向未来或回到从前,他应该早生一百年,或者晚生一百年。晚生一百年,基本上能赶上共产主义,那时候人人快乐,不必细说。早生一百年,以他的才华和性情,恰逢封疆大吏方面大员开幕养士,沈公必为名幕。长才展布,高则为陶澍门下左宗棠,低则为黎元洪帐中饶汉祥。饶汉祥写杜月笙的名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也是能传世的文字。文章为世人所重,日子无衣食之忧,常有文酒之会,那才是沈公的极乐天堂。
和沈公聊天,我和他都觉得从一点私心出发,科举制度实在不应废除。有科举制度在,文章取士,沈公40岁前必中进士,我60岁前也能考上秀才。秀才见到县官不必磕头,在街坊里也算个人物。
养士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好传统。当下特别有钱的企业家,如能甘辞厚币,请沈宏非顾问情调、咨询品味,保证不会失望,比养个姨太太体面多了。
3.形容番茄炒蛋外表的句子
番茄炒蛋是我从厨多年来的代表作之一,因其烹饪过程简便,再则这道菜上桌时好看,入嘴时美好,下肚后营养价值也说得过去。许多年后,有朋友告诉我,从前在小城常见我下班后风风火火骑着自行车回家,车把上晃荡着几个球形物(无非是两个番茄三只蛋)。
鸡蛋即圆滚滚、天地一片混沌的鸡子。我虽然吃了十多年的土鸡子,但至今仍无法分清市场上的饲料鸡子与土鸡子的区别。如何把番茄和鸡子两样圆滚滚的东西变成盘中餐,是今天的课后作业,过程这里略去,相信诸位一定可以完成。从不烧菜的美眉,如若想在半生不熟的男友面前表现一把,此菜将是首选。吃着这道菜,餐桌边的男人一定会增添对你的爱意———倘若你没有忘记放盐的话。
有人用番茄炒蛋来比喻家常爱情,认为此种爱情是朴素的,此种幸福是触手可及而慰抚身心的。世间比喻,莫不蹩脚,不过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很少有人在星级饭店用餐点番茄炒蛋,似乎家里的黄脸婆不能去隆重的场面;然而,我们还是要提醒那些常年不在家吃饭、对老婆厨艺已生疏、摄入“野料”成分过度而“三高”的“成功人士”:回家吃一回老婆烧的番茄炒蛋吧,它有益您的身心健康。
呵呵,扯远了。番茄炒蛋中,如果加少量菜进去,别有一番味道,汤汁也美不胜收。
小时家里来客,临近吃饭了,农村里无处买菜,母亲便从鸡窝里捡出两个鸡蛋来,用青椒或黑咸菜炒了,是道上好的下酒菜。外公偶尔来家中,半斤谷烧有声有色地下肚,菜盘里只少去几粒咸菜。等我上桌,外公便夹一大块鸡蛋送到我口中。
豇豆切得极碎,拌在蛋液里炒了,也好吃。以腌得酸酸甜甜的萝卜条切成碎丁与蛋同炒,也是我偶尔尝试的一个菜式,宜吃酒。
然而这些,仍然没有纯正的番茄炒蛋那样一目了然、源远流长。那位叫沈宏非的人用了下面一些语句来形容它,我这里搬来做个结尾:“一碟朝气蓬勃的番茄炒蛋,多么明朗,多么健康,多么七荤八素,多么八九点钟,多么像一个黄衣红裙,而且(在轻松的状态下)做完了一天的功课的十六岁少女。”
4.我爱问连岳的媒体评论
作者: 明法 (绍兴)“爱,就不要侦探你爱的人”“学会认输,是理性生活的开始”“失败了,因而排除了一类不值得爱的男人”“爱情是毒品的一种,我们只能受用一点点”“恋爱和做贼一样,要有记忆,要有勇气,要提心吊胆,要不怕丢脸,要生活在不安全当中”…… ……看完《格列佛再游记》,周日晚在书店买到连岳新出的《我爱问连岳》——发表在《上海壹周》、《希望》上的情感问答专栏文章的结集,从2003年初到2005年底,作为“我是鸡汤”的延续。
连续几个晚上把它读完。上面列的是书中的几个标题。
拜《南周》所赐,与沈宏非、毛尖等人一样,连岳是我最早读到并从此一直关注的专栏作家。这个当过检察官、报社记者的家伙,最近被舆论关注,是因其在博客里不遗余力地质疑厦门PX项目。
再往前,他曾供职过的《南周》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在“王小波10岁”纪念专题里(2007年第9期),刊发了“王二死了 连岳活了”的采访稿。这篇并无特别之处的文章,连岳本人在接受采访后却不同意刊发。
说连岳是10年后的王小波,这话至少目前看来还稍早了点。除非连大侠能撇开专栏弄个类似“时代三部曲”出来。
我相信连大侠有这样的潜质,因为仅从他的专栏,以及由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的几本书来看,其中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确有小波的味道。那篇连岳本人不同意刊发的报道里说:“在时政评论上,忧国忧民、风里尖锐、一针见血。
在时尚报纸上,和上海的小资青年谈论情感问题,尖酸刻薄,让他的粉丝们既乐不可支,还分外解恨。”这话说的很客观,能够把时政评论和情感专栏几年来每周坚持下来,一手举着大棒,一手捧着玫瑰,愤青与小资通吃,这样可爱的专栏作家并不多见。
《我爱问连岳》这本书有点厚——何况还只是先出了前三年的文章。好在拿起来手感不错,翻着读的话,有种圣经的感觉——事实上,里面也常常引用上面的故事和箴言。
仅仅只是别人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当然算不上什么本事。那样的话,我们到书店买一本名人名言就够了。
可是这些名人名言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有问题的话。连岳的本事恰恰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和运用爱的“真理”——有时只是常识,并把自己的话变成“语录”!睿智、有趣,间或引经据典,间或嘲讽调侃,间或犀利幽默,间或刻薄挖苦。
连氏恋爱宝典充满了对感情连篇累牍到令人发指的睿智之语。我照习惯把这些话认真地划出来,弄得跟一本教科书一样。
它,的确是这个时代的爱情圣经。有位豆友就说,老妈要他(她)把这本书藏着,也许以后孩子长大了还有用如果我们的后代还需要看这类书,这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呢——对连岳来说或许是幸。
看里面的那些信,那些令当事人困惑苦恼的经历,会害怕、恐惧,爱情真有那么复杂吗?一直相信或只愿偏信,感情是要简单一点才好。简单、平和、坦然地爱,并且被爱。
连岳也说:“两个人的爱情,最最核心的结构是:你爱他,他爱你。”(P266)可是,那些写信的人,不也有这样相信或偏信的么?所以这恐怕只是一种心愿。
而现实往往让事情不得不复杂起来。于是就有了这样那样的苦恼,然后来倾诉,然后才有这本书。
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人不要太复杂。好在,连大人绵里藏针似的太极推手,可以让这些苦恼大而化之。
原来,事情也可以往好的方向去想!或者,连大侠“嘲讽和冷静再加上刻薄的话语”,如当头泼来的冷水,可以让那些为情所困的人警醒吧。连岳对爱情、婚姻有着明确、坚定、干脆还带点阳光的立场,冷静却不失温暖,这很难得——尤其作为一个30多岁的男人。
在连岳的文字里,你看不到模棱两可的车轱辘话,听不到不着边际的劝慰,也不用担心道貌岸然的说教。譬如对于离婚是否会影响孩子的顾虑,他说:“孩子,只是你绑的肉票”,“宁愿当残损的先知,也不要当健全的奴隶;宁愿要一个有责任感、正常、温暖的单亲家庭,也不要一个集中营一样的婚姻地狱”(P3)。
对于如何争取“幸福”,他说:“幸福的人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这点毫无疑问,也不必害怕。幸福的本质在于我们敢于作出决定,而不是只作出正确的决定。
那些永远不敢作出决定的人,从来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是却越来越不幸福”(P39)。对那些对爱情绝望的人,他说“恋爱会带给我们无穷尽的困扰,让我们上下求索,那就是因为它是不能放弃的生命元素”(P62)。
即使受伤,也“总得学会自己的救生术,在暗之中等待光,在心碎之时知道悲伤终究会过去”(p77)。他告诉我们恋爱就像一场梦,“一个美梦……能让我们第二天甜蜜地醒来;一个噩梦……醒过来只会让我们长出一口大气,仿佛劫后余生”(P79),所以,对于失败的爱情,我们也应该感谢它,“记住每次恋爱的好,而忘掉每次恋爱的坏,这样,良性经验才会积累,情商才能积累”(P199),“我们下一次恋爱的成功率又高了一点”(P165)。
千万不能失态,因为“你的每次事件,围观者当中可能就有你潜在的恋人”(P278)要有自信,“某种程度上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可以成为怎样的人”(P195),譬如,“如果一个人尽量多地描述他的快乐,他就会变成快。
5.比较于坚《人间笔记》与沈宏非《写实主义》
河北著名作家谈歌的《人间笔记》内收入“城市票友”、“还童药店”、“画友”、“酒仙”、“绝情”、“绝活”、“单刀赴会”、“茶老板”等短篇小说37部。大都是写一些人间奇绝之事,似真似幻,扑朔迷离。但是回想一下,作者追求的是人间最高境界。富含人生哲理。刚一打开书,就会被书中跌宕的悬念所吸引,让你不得不往下读。读下几篇之后,就感觉到作者写书的意图。让自己感觉做的再好也没有到达至这种奇绝之境,然后自省和深思。
再继续读,又感觉读到故事的一半就会猜测出文章的结尾,再奇绝,作者的想象力也是有限的,作者风格也就显现出来了。
“写食主义”最早是报纸上的一个专栏,现在又是再版后仍然卖得挺火的一本书。它的作者是沈宏非。它的内容是由《浓情白米饭》、《爱在餐桌的日子》、《鱼翅社会学》、《亲爱的大闸蟹》、《铁板烧的音量》、《就这样被你蒸熟》、《快餐的精神分析》一类的文章组成的。
“透过对味觉的追忆,沈宏非用调侃而智慧的语言带来了一场文字的飨宴,使‘饮食’二字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自字词间洇散、蒸腾……”
“凭着《写食主义》专栏,沈宏非的副业成了他人眼中的正业,他的记者正业倒被人淡忘了。写食主义迷们像等待下一餐一样眼巴巴地等着看沈宏非吃‘剩’下来的东西,而不喜欢他的人则觉得他把简单的吃弄得很腻,用得着这么文化,这么旁征博引吗?”……
凡此种种———见诸报端的和在民间盛传的———都可视为《写食主义》的影响,《色情的写食主义》大概也该算在其中吧。
饭餐餐要煮,书日日要读
沈星
《饿童时代》
作者:殳俏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
《常识与通识》
作者:阿城
版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6年3月
名人荐书
沈星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换了几个地方住,随身搬来搬去的无非是十几口锅子和一柜书。饭餐餐要煮,书日日要读,本身就是没什么志气的人,再不勤力些,遇到那些有洞见和知识的朋友,更是说不出话来。
以前,常有朋友问我烹饪窍门,不过教人煮菜不算是讨巧的事,推荐书也有类似的问题。有些食物一吃就饱,有些食物的营养却要极长时间才能觉出它的好处,众口皆难调,更何况让一个不读书的人去读书是很难的,而读书的朋友多半都有自己的门道,不太需要主观指引。就像每年夏季的香港书展,人群多到快要窒息,却又像水族馆里的热带鱼,默默然各自有序。
那天,我是去听《张爱玲文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大抵是张爱玲与香港有极深的渊源吧,这个讲座人气很足,讲座的位置也一换再换,一直挪到会展最大的报告厅。
止庵先生分析了张爱玲的写作视点,到结束的时候,他用一把苍凉的老声音读了《重访边城》。最后关于香港气味的那一段,众人在台下听得默不做声,一时空气里也有了决绝的意味。
出门时旁边有小台子在售书,我买了一本《插花地册子》,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学术味道又没那么重,像我手袋里本来就有的《向隅编》似的,文字淡淡的清正、易读,本来是想觅个签名,但望一望讲台上的队伍,我立刻变身观光客溜边走了。
如果旅行或短住,想了解一个新地方,有许多好办法。比如穿上舒服鞋子独自步行,用自己的脚去度量街道,感受温度,用力嗅巷子里飘出的饭菜香。另外,就是读这里的日报,犄角旮旯的社会新闻,烟火灶气打打杀杀,是真实的气质。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读这城市作家的小说了。
漫长苦夏,读书已属难熬的事,冰镇西瓜和有趣的书可以解闷。不过,我可不敢说自己煮的食物就一定好食,也不会说这里荐的书籍你也喜欢,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世间事,大多如此啊。
推荐书籍:阿城《常识与通识》、周作人《药味集》、钱钟书《荣安馆札记》、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和张岱《陶庵梦忆》,还有沈宏非《饮食男女》、陈晓卿《至味在人间》和殳俏《饿童时代》,以及蔡澜先生的饮食圣经书系列。
相关文章:
- 上一篇:社会风气好的名言.
- 下一篇:感谢母亲的关怀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