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斯菲尔德名言(关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际影响》)
时间:2022-04-07 11:2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猫哥新传考研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拉扎斯菲尔德名言(关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际影响》)
1.关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际影响》
已经出了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9787300209159
《人际影响》一书首版于1955年,报告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凯特市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的结果。
这项研究验证了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无意中的发现,即源自大众媒介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经由了“意见领袖”的中转——他们在其所处的人际网络中为其他人筛选、解释并扩散自己的所见所闻。本项经典性的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过程 (公共事务、时尚、电影观看、消费行为),为大众媒介与人际影响间互动关系的后继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一篇带有背景性的论文,详细论述了初级群体对于大众传播的令人惊异的现实意义。
匹兹堡大学的彼得·西蒙森(Peter Simonson)写道:“《人际影响》或许是战后大众传播研究领域最富影响的一本著作, 同时,它也是一本具有历史意义和持续影响力的标志性著作……相对于其他专著, 它使得在这一领域中我们所熟知的主流范围更为坚实,后来的研究者们必须去直面它, 不管最终他们是要摆脱这一范式,或是去遵循它,但都无法回避。”
在这本出版50 周年的纪念版中,伊莱休·卡茨讨论了迪凯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并且对他的合作者兼导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知识遗产予以了评价。
2.关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人际影响》
1、两本书应该不同
2、可以到博库书城网上查询
3、对传播研究的方法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传播研究的科学化
拉扎斯菲尔德将他的数学背景和他终身所致力的社会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以便富有成效地创造出有关于大众传播、失业、高等教育、政治行为等的著作和文章的学术成果,以及引起一系列重要的方法论进展。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收集不醒目的测度、焦点访谈、三角策略以及各种资料分析方法。他将民意测验的方法变成调查分析,即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来作出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这样一种方法论风格与拉扎斯菲尔德一生对于个人行为的经验分析的重视是相吻合的。
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研究传统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结合起来。许多方法论的创新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应用社会研究局”的同事们开创的。例 如,拉扎斯菲尔德引入了异常情况的分析,在此,个体案例得到分析,而这不适合于一般的统计模式。这种研究方法被用来对某些个人———他们的行为与研究中体现其他大部分人之特征的关系不相一致———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 拉扎斯菲尔德在“广播研究项目”中创造了“焦点小组访谈”。一个焦点访谈包括在特定情境之下(诸如听某个广播节目、观看一场演出等)收集调查对象有关他们的情景定义的资料。它侧重于调查对象的特殊经历,通常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方式提问,以便得出有关待研究的媒体信息的高度自主的资料。焦点访谈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对于某个媒体信息的理解上,由深入细致的、自由型的访问所引起,以便帮助回忆。访谈可能以事前确定的假设为中心,这些假设然后被用作访谈焦点,但焦点小组通常被利用来产生假设,后者然后用通过调查或实验而获得的更加量化的资料来检验。就拉扎斯菲尔德的“广播研究项目”所进行的媒体效果研究的情况而言,由焦点小组访谈所产生的假设是:一个特定的信息(诸如一个广播节目和一个广告插播)会产生某些特定的效果,诸如改变了购买美国战时公债的态度,或改变了那些教育层次较高的人的态度,其程度甚于那些教育层次较低的人的态度。
拉扎斯菲尔德还是三角测量法的一个早期提倡者,就是采用测量、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的多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即任何现象都应该既以反省报告来测度,又以客观观察来测度;案例研究应与统计信息结合起来;资料收集应该与有关被研究的问题的历史信息结合起来;来自不引人注目的测量方法的资料应与问卷和其他自我报道的资料结合起来。早在这一方法的思想普遍流行于社会科学家之中之前他就这么做了。 拉扎斯菲尔德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使传播学首次被引入了大学
拉扎斯菲尔德于1927 年在维也纳创办了“经济心理学研究所”,在这以后,他在美国又创办了两个大学研究机构。其中更著名的是位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局”,它发挥着其他许多大学的研究机构模式的作用,包括今天的许多传播学研究机构。拉扎斯菲尔德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管理型的学者”,一个领导一个研究局的大学教授。与大学的各系相比,研究机构更加灵活,更有侧重点,也不大容易因采纳了创新方向而受到批评。这就是传播学学术领域之所以始于伊利诺伊、斯坦福和其他地方的研究机构的原因。拉扎斯菲尔德创造并通过某种组织形式,使传播学首次被引入了几所大学。他创造了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拉扎斯菲尔德促使传播理论具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更广泛地说,他使许多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了这种特色。
3.拉扎斯菲尔德的学术贡献
“拉扎斯菲尔德—斯坦顿节目分析仪”是一种资料收集仪器,从本质上说是媒体效果的测度仪器,记录实验对象即时的心理反应,从而能使研究者们将广播节目或广告内容预期与受众个人的情感影响连接起来。焦点小组访谈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向调查对象提问,以收集他们在特定情景下(听某个广播节目、观看演出等)有关的情景定义的资料。拉扎斯菲尔德试图将调查访问和多变量资料分析结合起来以使民意测验变为一种科学工具。
随后,拉扎斯菲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应用社会研究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其鼎盛期,研究局项目的一般风格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共同体,从其调查对象的样本(或人口调查)中收集资料,这种以调查为主而后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风格沿袭了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并且就其形成定量的研究方法而言,它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研究机构。由于其研究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切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个人的影响》;结合1940至1948年的伊利县研究而产生的《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明确阐述了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理论,使强效果论转入有限效果论,这是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成果,为大众传播研究开拓了新的背景。在引导传播研究趋向于效果研究方面,拉扎斯菲尔德的作用超出了任何其他个人。
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为美国早期的传播学开创了崭新的领域,并引起了一系列重要的方法论进展:他提倡三角测量法,即采用测量、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的多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他的社会研究方法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拉扎斯菲尔德在方法论上的创新。
4.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成果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 《人民的选择》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
早期的宣传理论家支持强有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后来的传播学学者在研究媒体对于选举行为、消费决策和其他类型的行为变化时,没有找到这类强效果的证据。开始怀疑强有力的大众媒体效果论的主要学者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而正是他的伊利县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希望证实大众媒体在构成人们关于总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他假定,在总统选举的投票决定会在竞选过程中做出,并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出现的有关选举问题和候选人的新闻和专题报道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许多伊利县的选民在选举竞选开始之前就拿定了主意。600名调查对象中仅54名曾从一个候选人转向另一个候选人,而这些转变者当中只有一些人是直接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才这么做的。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它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展有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
5.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是干嘛的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他1901年2月13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曾获数学博士学位,后来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1948)、《美国士兵-----述评》(1949)、《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等。
拉扎斯菲尔德于1933年移居美国后,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下,运用数学语言和模型对失业、广播媒介、竞选、政治宣传等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描述和分析,第一个使社会调查在大学实现了制度化,将数学方法引进了社会科学研究。
1937年,拉氏接受资助在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广播 研究室,开始对传播新媒介-----广播进行研究。他认为:“广播是一个主题,而环绕其四周的事物,完全能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来精炼”。然而,他不久即发现广播研究可以作为走向传播研究的一个踏脚板。于是,他与同事墨顿(R.K.Merton)先搞起了阅听人研究,试图弄清决定广播听众范围大小和听众特征的原因。接着,他开始研究广播的传播效果,即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形式对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不久,拉氏又着手研究其他传播媒介产生效果的特殊情境架构。但是,这些研究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影响甚微。
从1940年起,拉扎斯菲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并建立了应用社会学研究研究所。这不仅为他提供了研究基地和革新方法论的工具,而且为培养一代年轻的定量研究者提供了正规教育的场所。
在时代——生活公司的赞助下,他在1940年用其独特方法(“拉扎斯菲尔德指数”的数学模型)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详细调查,旨在探讨媒介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4年后,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哥伦比亚大学同事发表了题为《人民的选择》(1944)和《选举》(1945)两篇研究报告。研究表明:大多数选民早在竞选宣传之前就已作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只有约5%的人由于宣传改变了投票的意向,而这批人之所以中途“变节”,竞选宣传仅是间接影响力,其直接影响力来源于亲戚、朋友、团体等“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包括《个人影响力》1952),不仅破除了“魔弹论”的“电台的威力”无比强大的迷信,发现大众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意见领袖这一特殊人物,,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乃至“多级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又一重要贡献是他创立的数理(定量)研究方法。他开创的社会调查的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传播的潜在结构和定组分析;他首创的交叉列表方法,则有利于研究传播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分析有关传播现象。总之,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传播流”、“伊里调查”都背熟了?但你肯定没背这个
笛卡图调查是什么?
翻遍传播学教程也没找到这个知识点,“是我又孤陋寡闻了吗?”
不过如果谈起伊里调查,大家应该都已经非常熟悉。其实,笛卡图调查就是伊里调查的后续。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了大规模调查,了解选民关于1940年11月总统选举的态度和投票行为。
这次调查,从3000名选民中选出600人组成研究样本,调查时间前后共持续了6个月。如此大费周章,结果也是喜人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民的选择》就是这次调查的重要结晶,拉斯菲尔德还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假说和意见领袖等概念。
许是拉扎斯菲尔德的光芒太过强盛,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其背后的其他研究者和伊里调查之外的研究。
事实上,正是伊里调查和笛卡图调查共同开启了有限效果论时期。今天这篇文章,猫哥团队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被遮盖的调查。
伊里调查,光芒之后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俄亥俄州伊里县为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的影响而进行了一次实证调查,其目的是证明大众媒介的强效果。
背书背了大半年的同学们,都知道这次研究采用的是固定样本连续调查的方法,最终发现大众传播主要是强化而不是改变选民态度,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的重要因素。调查成果写成《人民的选择》,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假说、“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
在学习这块理论的时候同学们往往会把重点放在伊里调查和《人民的选择》,但是后续呢?
资料显示,为了验证伊里调查的结论能否应用到其他社会领域中去,拉扎斯菲尔德于1945年又在伊利诺伊的笛卡图县(Decatur County)主持了大规模调查。这一次,研究问题从政治扩展到了电影、时尚、消费和政治四个议题,试图回答个人如何获得信息,以及在个人做出决定时媒体和人际因素的影响有多大。
研究者采用了滚雪球抽样,首先找到一些女性,让她们回忆出那些影响了她们关于这四个议题的看法的人的名字,接着,又找到这些影响了他人的人进行调查,让她们回忆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这些影响他人的人就是意见领袖,继续 这个过程,最终的样本包括700多名女性。该项调查的结果被写成《人际影响》(1955)一 书出版。
笛卡图调查正式提出了 “两级传播"理论,概括了意见领袖的特征,并且用生活阅历、 社交交往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三项指标来表示哪些人属于意见领袖,在政治议题上,社会交往程度最重要,而在其他三个议题上,生活阅历是最重要的指标。
同样封神,有所区别
无论是伊里调查还是笛卡图调查,都是我们在传播学量化研究中所需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点,后者既是前者的深化,也是有其自身的创新。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考虑了传播过程发生的环境因素,强调人际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有效地挑战了简单化的效果模式。
但是,他的研究是在电视并不流行的年代下展开的,对于媒介效果的认识过于局限在可测量的、短期的、个人层次方面,而没有认识到强化也是媒介效果的一种表现:
1、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没有排除被调查者自我报告所引起的测量误差,也不能排除反复测量所引起的误差;
2、固定样本调查跨越一定时间段,并不能体现受众每时每刻究竟是如何接触媒体的;
3、两次调查都采用了非概率抽样,因而其结论的推广性和概括性受到限制;
4、媒介效果被简单地理解为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是否产生明确的变化,排斥了隐含的、间接的、长期的媒介效果;
5、在数据分析阶段,媒介效果有限这个结论仅仅跟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相关,它跟媒介接触频率和习惯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未得到测量,因此分析过于简单粗糙。
传播流之外,被忽略的
在笛卡图研究中,有两位学者值得一提。
一位是曾经参与笛卡图调查却被中途撤职的C•赖 特•米尔斯,作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本土最重要的批判性社会学者,米尔斯此时就体现出了跟拉扎斯菲尔德不同,甚至对立的研究倾向,在《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一书中, 米尔斯批评拉扎斯菲尔德所代表的“抽象经验主义”逃避了社会学的使命。
伊莱休•卡兹
另一位学者是伊莱休•卡兹(ElihuKatz),他是拉扎斯菲尔德的学生,虽然没有参与笛卡图调查的实施,但在该项调查完成若干年之后,帮助拉扎斯菲尔德完成了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他是《人际影响》一书的第一作者。
卡兹一直活跃在传播研究领域,对跨文化研究 和“使用与满足"理论颇有贡献,提出“媒介事件"概念,用来分析媒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