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赏析
时间:2022-04-07 17:1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混沌婴孩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王阳明名言赏析
1. 王阳明的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 王守仁的名句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3. 哪里有王守仁诗词详细赏析啊
诗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数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
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真实面目。
4.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2、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3、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
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5、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6、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5. 王守仁的名言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涵义
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一系列心学观点。
那么何谓“心即理也”呢?简单来说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与认知想结合,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物我的一体,两者相互依存。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够认识外物那是一种本能的存在,而心的作用就是用来判断事物的。如果一个人能将他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那么他就能从真正的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洞察一切事物。
而“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是“致良知”。在这里“致良知”是致一个人的内心的思想道德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遵从自我。而“知行合一”则是指一个的认知与行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分离独立,两者缺一不可。假如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存在关于某件事物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完成这一认知,将心中的认知付诸实践。正是王守仁这样独到而又深刻的观点,使得心学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6. 哪里有王守仁诗词详细赏析啊
诗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
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
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数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 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真实面目。
7. 王阳明的哲理语句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知行合一”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 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王阳明:经典名言26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出身在官宦之家,父亲王华是明朝状元。远祖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阳明五岁时才会开口说话。青年时期颇为坎坷,先是屡试不第,后又遭人陷害,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中年之后,开始展露才华,屡屡担当大任,平定叛乱,获封新建伯。等到晚年时,开始教书育人,弟子中达官显贵无数。
本文选出书中精华句子26则,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世上第一等事情是什么呢?
应当是读书做圣贤之人啊。
点评:11岁时,王阳明跟随父亲来到京城。第二年,王华给小阳明找了位私塾老师。
王阳明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
王阳明觉得不妥,认为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做圣人”。
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就是亲、义、序、别和信,它们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性和命。
点评:王阳明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天称为“命”,赋予人时称为”性“,主宰人时称为”心“,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山距离眼前近,所以有人就说山大月小。
点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心念一旦夹杂私欲,
离道就会越来越远。
点评:这里的”道“,指的是”致良知“。
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世上的读书人,如果能明白我的学说而求理于心,也就差不多知道如何正确地尊重六经了。
点评:王阳明独特的”尊经“主张。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性本善。
天下没有不能被教化的人。
点评: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都可以被教化。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是行的开始,
行是知的成果。
点评:知行合一。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道痛,一定是自己感到痛了,才知道痛。
点评:知和行的本然面目。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一念开明,以真诚之心反求诸己。
点评:遵从天性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的状态。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的一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傲“。
点评:谦是众善之基,傲是众恶之首。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在自己的心外。
点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自信不够,把其埋没了。
点评: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就是理。天底下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点评:王阳明提倡的“心学”理论。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与朋友研究学问,需要委屈谦让、宽以待人。
点评:对待朋友要少批评指责,多劝导鼓励。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道了,却不去做,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点评:知而不行,不是真正知道了。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已经被私欲蒙蔽了,不再是“知”的本来面目了。
点评:知而不行的原因。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教书育人,不能够局限于一个方面。
点评:王阳明认为初学之人,容易心猿意马,不能集中心思。因而需要传授一些别的知识,让其能集中注意力,把心思放在学业上。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没见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
你过来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就明媚于眼前。
由此可知,这花不在你的心外。
点评:王阳明以“花在心内”,来说明其“心即理”的观点。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真知在于能够去指导实践,
不能实践便不能称为真知。
点评:知和行须臾不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种树必须先培护树根;
培养德行必须先修心。
点评:求学先立志,志不立,学业难成。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如果草木瓦石不以人的良知去看,
它们就不能被称作为草木瓦石了。
点评: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和人原本是一体的。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
“未发之中”就是良知,是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浑然一体的存在。
点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良知。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灵不被蒙蔽,才能体察万事万物的道理;
离开了心,便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离开了心,也就不存在什么事物。
点评:王阳明反对朱熹将心和理分成两个部分。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
意念发动是有善有恶的;
良知呈现就是知善知恶;
格物致知就是为善去恶。
点评:王阳明的“心学”精华。教导人们 ,要坚守本心。不仅要明善知恶,还要存善去恶。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才能站稳脚跟。
才能达到“无论动静,内心皆安定”的境界。
点评:王阳明认为,静中能安定下来不是真功夫,在事情上磨练而能安定,才是真正的功夫。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所谓立志,就是每个念头都养存养天理。
点评:王阳明认为,立志是做学问的首要事情。念念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 上一篇:名言警句对学生的作用
- 下一篇:屹耳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