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顺的文言警句
时间:2022-04-07 17: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传承中国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孝顺的文言警句
1. 关于孝敬的古文 古句 名言 名句 警句 文章 等
您好!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
2. 有关孝的名言,诗词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弟子规》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3. 关于慈孝的古文,最好的文言文的
《二十四孝》讲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选择吧,有的是糟粕。
例如郭巨埋儿,这样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
瞽搜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
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
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
曾参。字子舆。
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
乃啮其指。参忽心痛。
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
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
衣以棉絮。闵损。
衣以芦花。一日。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
损曰。母在一子单。
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
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
南游于楚。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乃叹曰。
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
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
途遇一妇。求为永妻。
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
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
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
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 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少失父。
独与母居。遭乱。
负母逃难。数遇贼。
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
贼不忍杀。转客下邳。
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
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
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
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
字公纪。年六岁。
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
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
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
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
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
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
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
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
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
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
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
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
吴猛。年八岁。
事亲至孝。家贫。
榻无帷帐。每夏夜。
蚊多潜肤。恣取膏。
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
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
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
时天寒地冻。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
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
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
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
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
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
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
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
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
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
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
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
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
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
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
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
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
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
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
奉养二亲。备极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
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少孤。
事母至孝。遭王莽乱。
岁荒不给拾桑。以。
4.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
东汉陆绩,字公纪。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卧冰求鲤原文晋王祥,字休征。
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
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5.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
◎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6.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大全
1、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感恩的名言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8、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9、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10、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11、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
——肖楚女12、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1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14、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日本谚语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6、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日本谚语1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中国谚语1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1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2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1、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2、知恩图报,善莫大焉。23、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24、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25、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2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8、可怜天下父母心。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3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32、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33、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4、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35、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36、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39、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40、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41、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42、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43、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44、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45、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46、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4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4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5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5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5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53、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54、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55、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56、茄子花朵朵结果实,父母话句句是真话。
——日本5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58、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59、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60、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61、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62、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63、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英国6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65、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66、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6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68、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6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7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71、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7. 求关于“孝”的古文,最好是叙事的古文故事.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http://images。
300句古文励志名言警句,值得一读再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辞上》)
【翻译】像天体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2.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周易·乾·文言》)
【翻译】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丧失,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不能称为圣人)知道前进和后退、生存和灭亡而又不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可称作圣人)
3.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象辞上》)
【翻译】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用深厚的德泽把一切可以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4.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周易·坤·文言》)
【翻译】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很多善的报应;积累不善 (恶行)的人家,一定会有许多恶的报应。
5.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辞下》)
【翻译】君子看见好事马上跟过去学习,发现错误急速改正。
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周易·既济·象辞下》)
【翻译】君子思虑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预先加以防备。
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系辞上传》)
【翻译】两人同心协力,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两人同心的言论,其气味就像兰草那样幽香。
8.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传》)
【翻译】《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系辞下传》)
【翻译】如果不积累善行,便不会有好名声;如果不积累恶行,便不致于丧失生命。
10.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传》)
【翻译】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11.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传》)
【翻译】如果一个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却谋虑很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1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 (《周易·系辞下》)
【翻译】君子对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对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以后不断地复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4.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论语·学而》)
【翻译】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18.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
【翻译】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19.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翻译】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思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2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用政法来教育人民,用刑罚来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开始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四十岁时对世间事物不感到困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事物的规律,六十岁时能分辨任何好话坏话,七十岁时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但又不会逾越规矩法度。”
2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2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2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如果只是冥思苦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8.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9.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会互相劝勉了。”
3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他还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地方。”
31.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3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富裕与贵显,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3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处理问题,就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
3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翻译】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3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小利。”
36.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的行为了。”
3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3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对于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3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4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说:“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4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龄轻的人虚心求教……”
4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说:“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
4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孔子说:“所谓仁,是说自己要想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4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4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4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举了一个例子,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同类的其他问题,便不必再教别的东西了”。
48.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
4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5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5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5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最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
54.子曰:“璧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做学问好比积土成山一样,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山,停止了,是我自己停止的;好比平整土地一样,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前进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
55.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翻译】颜渊感叹着说:“老师善于一步步地诱导,用丰富的文献教我博学,又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我的行动,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5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57.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翻译】孔子说:“做事情过了头和达不到都不好。”
58.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说:“自己所不愿干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59.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说:“扪心自问,没有什么觉得惭愧的,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60.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翻译】子夏说:“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啊!”
6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62.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翻译】(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6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翻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水平。”
65.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方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
6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6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6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果断……”
6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通过表达不同的意见来达到与人和谐相处,但不盲目附和;小人只是以盲目附和来假装与人和谐相处,而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70.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翻译】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有这甲种品格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
71.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7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翻译】孔子说:“一个君子以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做法为耻。”
7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勇于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7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面临行仁之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7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依照礼义来实行它,以谦逊的言语来说出它,凭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
76.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一个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精良。”
7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8.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小事情不会忍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79.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考察一个人时,许多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地考察;许多人都喜爱他,也一定要认真地考察。”
80.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我对人人都进行教育 (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年龄等区别。)。”
8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要考虑看得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听得清楚,脸要考虑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端庄恭敬,说话要考虑忠诚老实,对待工作要考虑严肃认真,遇到疑问时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将要发怒时要考虑发怒后有什么后患,见到可以得到的名利要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82.(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翻译】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83.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翻译】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8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翻译】子夏说:“每天学习自己还没有懂得的东西,每月复习自己所已经学会了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了。”
8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8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翻译】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发扬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百姓,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8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翻译】事物有根本有枝叶,办事有开始有结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能接近道 (自然规律)了。
8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翻译】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8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礼记·大学》)
【翻译】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为快乐,整日为得利奔走。
9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翻译】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做到每天都新,新了还要再新。
91.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翻译】当政者应该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应该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 (官)。
9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翻译】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9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
【翻译】所谓诚实自己的意念,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9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翻译】积聚财富有一定的道理。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创造财富要迅速,使用财富要缓慢。这样,国家的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9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面的人,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规矩矩做事,不求别人,这样别人便无怨恨之心了。一个人应该上不怨恨天,下不归咎人。”
96.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
【翻译】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善于叙述前人的事业。
9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翻译】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98.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礼记·中庸》)
【翻译】君子虽然平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恪守中正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清平,不改变困境时的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至死也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
99.子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100.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治理国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选拔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他有没有仁心。”
101.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喜欢学习的品格接近于智慧,努力行善的品格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品格接近于勇敢。一个人懂得这三点,也就懂得如何修养自己的品德了……”
102.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要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提问,慎重地考虑,明确地辨别,切切实实地去做。”
103.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04.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君子尊崇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既进入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到精微细妙之处;使自己的德行既高尚光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105.子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礼记·中庸》)
【翻译】孔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骄横跋扈,下面的人便不会背离他。”
10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礼记·中庸》)
【翻译】一个君子的主张和作为,看来平淡但不令人厌烦,虽然简约但却文雅,温和中显出道理来。能知道由远及近的道理,风向来自何处,从一点小事上能看到大事。这就可以说进入道德之门了。
107.孟子对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孟子回答 (梁惠王)说:“……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108.(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孟子说:“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109.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孟子回答 (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已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
110.(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翻译】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无畏刚直、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11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翻译】孟子说:“依靠天时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112.(孟子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翻译】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113.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翻译】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切地对待啊。”
1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孟子·膝文公下》)
【翻译】孟子说:“荣华富贵不能乱我的心,贫贱困厄不能变我的志,威武强力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大丈夫啊!”
115.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便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如果不用音乐方面的六律,便不能校正五音;……如果不实行仁政,便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116.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他们的后人失天下,是因为他们不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和兴起、生存和灭亡,都是这个道理。”
117.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118.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119.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顺应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120.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就获得了天下。获得百姓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支持了。获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积聚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到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121.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122.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翻译】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123.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翻译】孟子说:“一个人的声望超过他的实际,君子以此为耻。” (《孟子·离娄下》)
124.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翻译】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恭敬他。”
125.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翻译】孟子说:“性命是我要珍惜的,义也是我要拥有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可以牺牲生命而选取义。”
126.(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翻译】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
127.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翻译】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降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乏他的身体,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称心如愿。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128.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
【翻译】孟子说:“做一项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是在我本身之内(即强调发挥善性,注重修养)。”
129.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翻译】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130.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翻译】孟子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131.(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翻译】孟子说:“不得志时便修养自己的高贵品质,得志时便为天下之人做善事。”
132.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都健康,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13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翻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
134.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翻译】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135.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尽心下》)
【翻译】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财富用度就会不够。”
136.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翻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 (国家)为次,君主最轻。”
137.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
【翻译】山坡上的小路很窄,经常去走就会成为大路。如果间隔一段时间不去走,茅草就会堵塞它了。
13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翻译】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修养自己的道德,好像做一件精美的骨器、精良的玉器一样,认真地加工制作。
13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卫风·木瓜》)
【翻译】他送给我木桃,我回赠他美玉。这算不得回报,表示永远相好。
140.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诗·小雅·棠棣》)
【翻译】妻子儿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弹琴。一家兄弟团结和睦,融洽无间快乐无比。
141.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诗·小雅·伐木》)
【翻译】鸟儿嘤嘤在叫,想找到同类相和。看那天小鸟都寻找自己的朋友,何况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呢?
14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有它的特殊之处,可当砺石雕琢我们这里的美玉。
143.父令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小雅·蓼莪》)
【翻译】父亲啊,生了我。母亲啊,养育我,抚摸我,爱护我,喂大我,教育我,照顾我,关怀我,出入抱着我。我要报答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比天还大。
14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小雅·车辖》)
【翻译】仰望高山顶,走在大路上 (对德高望重者表示仰慕)。
145.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尚书·大禹谟》)
【翻译】任用贤人不要对他存二心,去除邪恶果断不犹豫。
146.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翻译】自满的人会受到损害,谦逊的人会得到益处。
147.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翻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便能安宁了。
14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 (《尚书·太甲中》)
【翻译】老天爷造成的灾害,还可以避开;如果自己造成的灾害,那就不能逃避了。
149.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泰誓下》)
【翻译】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去做。
150.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
【翻译】沉迷于歌舞、美姬,就会丧失道德;沉迷于玩好之物,也会丧失意志。
151.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翻译】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
152.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周官》)
【翻译】做善事,就会心气和平,而且一天天显示出美好;行欺诈,就会费尽心机,反而一天天显示出笨拙。
15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翻译】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欲,百姓莫不敬怀信服。
154.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官》)
【翻译】一个人功劳崇高,主要体现在他的志向上;一个人业绩广大,全赖他勤奋努力。
155.有容,德乃大。 (《尚书·君陈》)
【翻译】一事当前只有可以容人,才体现他崇高的道德。
156.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翻译】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过火。
157.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翻译】见到财物,不要贪求多得;遇到危难,不要轻易逃避。
15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翻译】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159.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
【翻译】一个人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160.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礼记·檀弓下》)
【翻译】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恳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6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翻译】孔子说:“大道 (理想社会)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大家的,选拔贤能的人当政,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增进和睦。”
162.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礼记·内则》)
【翻译】孝子赡养父母,要使他们心情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备礼乐愉悦他们的耳目,使他们的寝处安适,用他们爱吃的食物尽心赡养他们。
163.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礼记·内则》)
【翻译】父母去世以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要想到会给父母留下好名声,就必定会做出成效来;将要做恶事的时候,要想到这会羞辱父母的名声,就必定不去做。
16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翻译】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165.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翻译】虽然有好的熟鱼熟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正确。
166.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翻译】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16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翻译】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8.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 (《礼记·乐记》)
【翻译】面临疑难的事能当机立断,这是勇敢的表现;见到利益能恭让,这是重义的表现。
169.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翻译】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的身上了。
170.子云:“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翻译】孔子说:“一个君子往往不先说话,而是先干实事;而小人却先说些大话,不一定干出实事来。”
171.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翻译】孔子说:“发现善事称别人,出现过失自己承担。这样,别人对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172.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礼记·坊记》)
【翻译】君子往往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考虑别人然后考虑自己,这样,在民众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
173.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174.情欲信,辞欲巧。 (《礼记·表记》)
【翻译】情理要真诚确实,言辞要妥善得体。
175.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 (《礼记·表记》)
【翻译】孔子说:“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讲求义的人为天下定下规制。”
176.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翻译】孔子说:“君主因为有民众的拥戴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177.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礼记,缁衣》)
【翻译】孔子说:“说话实实在在,行为循规蹈矩,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178.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礼记·缁衣》)
【翻译】可以说出来,但是做不到的,君子就不说。
179.(子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
【翻译】孔子说:“说话必须首先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180.(子曰:)“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
【翻译】孔子说:“不以金玉为宝物,而是以忠信为宝物。”
181.(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礼记·儒行》)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处于危险境地,但他的意志却不可改变。”
18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翻译】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会去贪图金钱和地位。
183.(子曰:)“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礼记·儒行》)
【翻译】孔子说:“推举人才时对内不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避曾经怨恨过自已的人。”
18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翻译】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18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翻译】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18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翻译】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187.《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翻译】《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18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翻译】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189.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翻译】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190.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翻译】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191.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经·三才》)
【翻译】所谓孝,就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的最根本的品行。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民众以此为法则。
192.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苟子·劝学》)
【翻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寒冷。
19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翻译】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发作起来;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蚊龙就在这里生长起来;聚集起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19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翻译】雕刻如果半途而废,连腐朽了的木头也弄不断;雕刻如果坚持不懈,金属和石头也能刻得动。
195.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翻译】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讨自己。
19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翻译】做人不讲礼仪,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仪,就不会成功;国家不讲礼仪,就不得安宁。
197.公生明,偏生暗;端悫què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
【翻译】公正产生光明,偏私产生黑暗;端庄产生通达,诈伪产生闭塞;诚信产生神明,夸诞产生惑乱。
19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荀子·不苟》)
【翻译】君子尊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献媚;依照正义的标准,直接举出别人的过失,也不是诽谤挑剔。
19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荣辱》)
【翻译】正义在先私利在后的,光荣;私利在先正义在后的,耻辱。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常途穷。
20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翻译】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201.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君道》)
【翻译】公道通畅,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
202.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翻译】天道 (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导致混乱的办法来对待它,就遭到凶灾。
20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翻译】加强农业,厉行节约,天 (大自然)就不会使人贫穷;给养充备,动作得时,天就不会使人困顿;遵循道治国,不出偏差,天就不会使人受祸。
20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苟子十天论》)
【翻译】尊崇天而思念它,哪如把它当作物质收养起来而制裁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
205.拘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荀子·性恶》)
【翻译】弯曲的木材,必定要通过正木器的蒸烤、矫揉,才能够挺直;钝的金属,必定要通过石头的磨砾,才能够锐利。人本性恶,必定要通过师法的教诲,才能够纠正;得到礼义的薰陶,然后才能平治。檃栝yǐn kuò:矫正木材弯曲的工具,裁剪改成,也做“檃括”、“隐栝”。
206.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贾谊《新书·修政语上》)
【翻译】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
207.剑虽利,不励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韩诗外传》第三卷)
【翻译】刀剑虽然很锋利,但不常去磨它,就砍不断东西;人的资质即使很好,但不去学习,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就。
208.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翻译】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209.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翻译】人超过世界上一切物体之上,在天下是最宝贵的。
210.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翻译】君子说话坦率,做事公允,不以花言巧语去谋取财富,不屈节做事而谋取地位。
21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翻译】人固然要死去,但死的价值却不同,有些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21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翻译】得到别人的一百斤黄金,还不如得到季布对人的一个承诺。
213.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扬雄《法言·学行》)
【翻译】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通过思考来提取学问中的精华,通过朋友之间的互相切磋来加以提高,通过一些宣传途径把它推崇,再不怕疲倦地找出它的究竟来,这正是一种好学的正确态度。
214.无验而言之,谓妄。 (扬雄《法言·问神》)
【翻译】没有经过验证就随意说出来,这叫做胡言乱语。
215.或问信,曰:“不食其言。” (扬雄《法言·重黎》)
【翻译】有人问什么是诚信,我说:“不违背自己的诺言。”
216.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扬雄《法言·修身》)
【翻译】喜好大而不朝大的方向努力,这就不算大了;喜好高而不向高处努力,这就不算高了。
217.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
【翻译】智就是知识。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1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翻译】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219.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人享贞。(《忠经·天地神明章》)
【翻译】天公正无私,春夏秋冬四时在不断运行;地公正无私,各种生物不断生长;人公正无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宁幸福。
220.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 (《忠经·天地神明章》)
【翻译】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的事,做起来可以不顾自身。
221.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集·后出师表》)
【翻译】对国家的事我要恭敬、谨慎,用尽全力去做,一直到死才停止。
22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集·诫子书》)
【翻译】一个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如果不瞻泊 (追求功名利禄),便无法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安静地修养自己,便不能够达到遥远的目标。
22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传》)
【翻译】有高远志向的人,最终会做成大事的。
22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翻译】大丈夫在世,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砖瓦那样得以保全。
225.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集·与子俨等疏》)
【翻译】一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收获,于是高兴得连吃饭也忘掉了。
22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
【翻译】与好人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店铺,日久天长,自巴也变臭了。
227.一伪丧百诚。 (《颜氏家训·名实》)
【翻译】一次弄虚作假,就会失掉你的全部真诚。
228.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颜氏家训,勉学》)
【翻译】学习就像种树,春天可以观赏花朵,秋天可以收获果实。谈论文章,加深体会,如同观赏春花;修身养性,为人谋利益,如同收获秋实。
229.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徵《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翻译】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巩固树根;想要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源头;思虑国家如何能够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和仁义。
230.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王通《中说·王道》)
【翻译】廉洁奉公的人成天乐呵呵的,无所他求;贪得无厌的人经常愁眉苦脸,觉得钱财还不够多。
231.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 (《中说·魏相》)
【翻译】一个人能够豁上自己的身体不顾,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一个人无私心,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处,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这样,那种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232.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中说·魏相》)
【翻译】不贪求学得多,所以必定有所收获;不拉杂地什么都学,所以能明自书中精义。
233.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新唐书·魏徵传》)
【翻译】对于那些不算数的话,不诚实的命令,君子是不去做的。我认为(以下引用当年孔子的话)自古以来人人都不可避免死去,但是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能在社会上立身。
23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杜少陵集·前出塞》)
【翻译】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可以改变安守贫困的节操呢?
23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少陵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翻译】读通了万卷书之后,写起文章来就像有神助一样得心应手。
23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昌黎先生集·师说》)
【翻译】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问、解除疑难问题的人。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不去请教老师,他的疑惑就永远不会解开。
23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翻译】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238.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翻译】每吃一顿饭,便要想一想农夫劳动生产的艰难;每穿一件衣,就要想一想农妇纺纱织布的辛苦。
23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孟东野集·游子吟》)
【翻译】对于春天阳光般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240.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卷一0》)
【翻译】英烈之士之所以和平常人不一样,就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翻译】一个人应该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4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宋史·胡瑗传》)
【翻译】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础是各地的学校。
243.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欧阳文忠集·答李翔第二书》)
【翻译】善良的人,如果一天不对他进行教育,就会失去好品德而沾染上恶习;品行不好的人,如果不断地教育他,就会使他走上行善的道路。
244.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欧阳文忠集·朋党论》)
【翻译】一个人所恪守的是道德和正,所履行的是忠诚和信用,所珍惜的是名誉和气节。
24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
【翻译】多听取各种意见就能明了事情真相,偏信单方面的话就会受蒙蔽。
246.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司马文正公集·谏院题名记》)
【翻译】要牢记大事,舍弃细微之事,先办急事,缓办不急之事,一心为国家谋利益而不图私利。
247.道如山也,愈升而愈高;如路也,愈行而愈远。(《司马文正公集·知非》)
【翻译】真理好比一座山,越攀登觉得越高峻;也好比一条路,越走觉得越远大。
24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东坡七集·晃错论》)
【翻译】古时候那些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凡的才干,还一定有坚定顽强、不可动摇的意志。
249.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翻译】廉洁奉公的人,是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人,是百姓的盗贼。
25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周濂溪集·爱莲说》)
【翻译】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来,却不沾污泥,经过清水洗涤,美丽动人而不妖艳。它中间空,外面直,不蔓生,不生权,清香远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应随意地玩弄。
251.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诚下》
【翻译】诚信,这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基础,人的所有正确行为的根源。
25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全书》卷一四)
【翻译】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在天地之间树立正气,自己做事,应利于广大百姓的性命,使过去的圣贤救国救民的学说得以延续,为天下千秋万代开启太平之基。
253.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
【翻译】事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德,一切事情顺顺当当就是福。德行是福气的基础,福气是德行发展的必然结果。
254.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新五代史·杂传》)
【翻译】礼和义,是治理民众最大的法规;廉和耻,是立身做人最大的节操。
255.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二程文集》卷五)
【翻译】当政的原理,以顺民心为根本,以使百姓生活宽裕为根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根本。
256.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二程文集》卷五》)
【翻译】天下大治,是因为得到贤才;天下混乱,是因为失去贤才。
257.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二程语录》)
【翻译】一个君子学习时一定要天天新。能天天新,就能天天进步。不天天进步必然天天后退,从来没有既不进又不退的事情。
258.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 (谢良佐《上蔡语录》)
【翻译】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才能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25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剑南诗稿,冬夜读书示子聿》)
【翻译】从书本上得到知识终归觉得肤浅,要真正懂得事物的原理,非亲身实践不可。
260.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会;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朱子语类》卷一三)
【翻译】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261.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翻译】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对待各种事物 (待人接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对人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行为的意思。
262.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翻译】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践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263.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翻译】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264.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
【翻译】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265.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翻译】做学问的人应自强不息,学问才能积少成多。如果学到中途便停止,那就前功尽弃了。是止步还是继续前进,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266.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陆九渊集》)
【翻译】一个人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放弃自已,自己委屈自己。
267.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渭也。人而不欺,何往而非忠?人而不妄,何往而非信? (《陆九渊集》)
【翻译】忠是什么?忠就是不欺骗。信是什么?信就是不说谎。人如果不欺骗,走到哪里能不忠?人如果不说谎,走到哪里会得不到信任?
268.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治家格言》)
【翻译】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把门户修整好;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挖井找水喝。
269.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朱柏庐《治家格言》)
【翻译】别人有了喜庆的事,自己不能产生嫉妒之心;别人遇到祸患的事,自己不要产生庆幸之心。
270.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叶适《水心先生文集·赠薛子长》)
【翻译】一个人有志向却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即使如何讲仁爱,也是没有益处的。
27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
【翻译】自古以来谁也不能免于一死,同样是死,应该为正义而死,留着自巴这一颗红心照耀历史。
272.口念书而心他驰,难乎有得矣。 (薛瑄《读书录》卷二)
【翻译】口上在念着书本,而心里别有所思,这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 (《读书录》卷三)
【翻译】自古以来没有不遵照民心、顺从民意而得到天下的。
274.捐其躯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乐为。(方孝孺《逊志斋集·云敞赞序》)
【翻译】牺牲生命而有利于天下,这是君子所乐意去做的。
275.师道立则善人多。(《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翻译】尊师之道得到确立,天下的好人就会越来越多。
27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忠肃集·石灰吟》)
【翻译】我好像一块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走出深山,经受着烈火的焚烧也泰然处之,甚至将我粉身碎骨也不害怕,为了留得清白在人间。
277.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全集》卷二六)
【翻译】一个人不树立志向,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口的马。小船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能到哪处去呢?
278.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阳明《传习录》)
【翻译】谦虚是各种善事的基础,骄傲是各种恶事的根源。
279.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洪应明《莱根谭》)
【翻译】责备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够承受;教诲别人行善 (要考虑对方的水平)不要期望过高,要使对方能够做到。
280.人才不甚相远,只看好学不好学,用心不用心耳。(吕坤《呻吟语·问学》)
【翻译】人的才智本来相差不是很大,是否成功只在于他们好学不好学,用心不心罢了。
281.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精神怠弛,则百兴俱废。(吕坤《呻吟语·治道》)
【翻译】一个人如果精神振奋昂扬,各种事情都能办好;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各种事情都要办坏。
282.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深险。(吕坤《呻吟语·修月》)
【翻译】说话的罪恶没有比造谣诬蔑再大的了,做事的罪恶没有比苛刻再大的了,居心的罪恶没有比阴险再大的了。
28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
【翻译】学习一定要取得心领神会,学业贵在自有专长,并能精通。
284.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
【翻译】保住天下的事,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有责任啊!(后人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5.有败诈,无败诚。 (黄宗羲《宋元学案》)
【翻译】只有行事欺诈而遭受失败的,没有真诚处世而遭受失败的。
286.以道言之,选贤任能以匡扶社稷者,天下之公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五)
【翻译】拿道来说,选择贤人、推举能人来辅佐和治理国家的人,这就是把天下看作公的人啊!
287.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李颙yóng《二曲集》卷一)
【翻译】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
288.吾人迁善改过,无论大小,皆须以全副力量赴之。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
【翻译】我们这些人向好处学习,改掉过错的行为,无论大小,都要把全部力量拿出来。
28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集·赴登程门口示家人》)
【翻译】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避呢?
29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
【翻译】中华大地正需依靠一场大变革来焕发起蓬勃的生机,而当今 (在清王朝统治下)到处黑暗,很令人悲哀。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打破一切条框、界限,降下众多的治国人才。
29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
【翻译】花朵虽然落下,但并未成为无情之物,它回归大地,而且化为春泥来养护树上的新花。(寓前人的努力,为后人铺路)
292.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魏源集·默舰》)
【翻译】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树立德行,立下功劳,说出名言,做出高洁的节操,这就叫做四项不朽的事。
293.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教子书》)
【翻译】一个人的气质,是生下来就有的,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明理才能变化人的气质。
294.三代以来至秦一变……汉唐以来至今而又一变。……欧亚诸国之为治,亦由渐而变……孔子处于今日,必不得不一变。(王韬《园文录外编·变法上》)
【翻译】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到秦朝,是一次大变革……汉朝、唐朝以来到今天又是一次大变草……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治国方式,也是一步一步变来的……假如孔子处于今天,也必然随着形势来改变。
295.生民之大要者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日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明智虑之强,三日德性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不备而生民不忧,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振也。(严复《原强》)
【翻译】天下的百姓主要有三件事,是强是弱是存是亡,没有不依这几点的:一是血气体力是否强健,二是是否聪明智慧,三是是否有道德仁义。所以说西方研究思想、研究社会的专家们,无不是以民力、民智、民德三个方面断定这个民族、种族水平的高低。有三者都不具备人民不为此忧愁的,也没有三者都具备而国威不振的。
296.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康有为《请励工艺奖创新》)
【翻译】一个国家只崇尚农业就必然守旧、不开化;如果一个国家提倡工业,就会天天创新,天天增加智慧。
297.天下往归谓之王,天下不往归,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翻译】天下的人都到你那里去,拥护你,你就是王。天下人不到你那里去,不拥护你,已经聚起来的人也散了,这种人就是一个光杆的人。
298.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谭嗣同全集》三三九页)
【翻译】国君是枝叶,人民是根本。国君是给人民办事的人,大臣是帮助国君给人民办事的人。国家的赋税取之于民,这些东西正是给人民办事的基础。如果收取了赋税却不给人民办事,那就该将不办事的人换掉,这正是天下共通的道理啊!
299.方今中国所短者。不在智谋而在贞信,不在权术而在公廉……则惟有道德者可以获胜。(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翻译】当今中国所短缺的,不在于人们缺少智慧谋略,而在于不讲求节操、信义;不在于缺少手段、本领,而在于缺少为公、廉洁的品德……只有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够做到。
300.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惟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
【翻译】中国几千年的腐败,祸害到今天,推论其中的重大原因,都是从一些人的奴隶性而来。如果不除去这种奴隶性,中国万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图文均来自网络
- 上一篇:文艺的句子经典优美语句摘抄
- 下一篇:至理名言大全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