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名言
时间:2022-04-09 12: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华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田家炳名言
1. 当代大儒田家炳是怎么样持朱柏庐《治家格言》以终身的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田家炳热心公益圆教育梦(摘自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情>>2004年5月NO.6 提起田家炳,大家可能会立即想到「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幼稚园」甚至中文大学的「田家炳楼」。
田家炳先生於50年代以化工厂起家,有「人造皮革大王」之称,身家丰厚。1982年他以市值十余亿元的物业租金收入拨出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多年来热心公益,尤重教育事业,全中国的「田家炳」中小学超过100所。
虽然他有「富豪级」的身家,但为人相当低调,经常强调自己只是「好平凡的香港市民」,为人很节俭,省下来的钱都用在捐赠教育项目上。田家炳以父亲教导的《朱柏庐治家格言》作为做人处世的方针,其作风与格言中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十分符合。
借贷卖屋为教育田家炳去年为了让城大和理大争取更多「等额资助」的经费,在基金会收入下降的困境下,向银行借贷捐助两间大学;2000年他卖掉居住了37年的寓所,将所得的5,600万元全部捐助学校。相信没有那位慈善家像他那样「搏命」。
田家炳心系教育事业,因为他认为教育能提高人民的质素,让国家富强起来。「我不太担心中国的科技及经济会落后,反而关心中国的人口太多,若人民的知识太低,其他怎样先进也没有用。
」所以他多年来专注发展大陆的师范大学,培养大量教育人才,这和他的童年也大有关系。「我15岁因丧父弃学从商,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
」「田家炳基金会」自成立至今从未向外筹款,全靠田氏旗下物业的收益支持,可惜近因租金下滑而影响收入,田家炳於年初决定暂停捐助新项目,待经济好转,有钱再继续捐款。「现在我们的捐款原则是支持硬件的建设,并须能达至长远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其他的捐款活动就让其他有心人捐助吧!我们近年专注发展大陆教育,因为香港有很多慈善机构,而同一笔款项用在内地的效益亦较香港大。
」基金会在各省都有捐助学校,各教育单位致送给田家炳的纪念品多不胜数,他在办公室珍重展出,俨如一小型博物馆,使参观者很受启迪。恶恐人知是大恶田家炳乐善好施的性格,来自影响他最深的父亲。
他生於1919年军阀割据的时代,家乡小学关闭时,他被逼辍学,父亲唯有兼任老师,自小教他省吃俭用、热心助人的道理。「父亲在我七、八岁时教我熟读明末清初的学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令我一生受用,现在我仍能背诵全篇文章。
」他说到这里便叫记者随便抽一句,他便能继续一直念下去,准确无误。《治家格言》内容广泛,田家炳感受最深的一句是「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他表示这是他从商多年的座右铭。
「很多人认为商场狡猾虚诈,但我做事一向不损人利己,在处理基金会的事务上,我也不是全著眼於金钱,是否真心真意才最重要。」他的助手萧先生表示,田家炳重实用,他会亲自审阅学校的图则,保证所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多年来,他恳辞各校致送名贵礼品。「有钱我充其量可以穿好些、吃好些,但这些不是真正的价值,真正的价值是把钱捐给人,尤其是将钱捐到教育上。
社会由无数小我组成,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均由别人提供,我又可以为社会贡献甚麽呢?」田家炳为人节俭,出外开会自备饮用水、到酒店住宿自备肥皂、平常也是乘巴士地铁。「我住了多年的寓所有数千呎,只有我和太太住实在太浪费,於是我卖掉它,转为以每月二万多元租住一个千多呎的小单位,住十年也只是三百多万。
」田家炳希望他的捐献事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令更加多人投入慈善事业,一起重视教育。以身作则教子女田家炳形容父亲为人正直,常常周济穷人,耳濡目染下除了养成节俭及好施的性格外,也明白到身教的重要。
他感叹现今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使孩子不知物质其实得来不易,碰到小困难便以为自己很凄凉。「和内地的孩子比较起来,香港的孩子物质生活充足,内地的孩子因贫穷而养成勤俭的美德,对得到的一切都很珍惜。
」田家炳育有五子四女,自1984年开始田氏的生意全交予子女打理,「子女也没有感叹爸爸用那麽多钱做善事」田家炳笑说。他说教育子女的工作,全靠妻子负责,他自己则以身作则,尽管子女出身富裕,也要他们不娇生惯养。
「我太太非常能干,我印象中子女成长的过程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我自己则不呼喝佣人、不偏食,约了子女不迟到,因为我要子女知道尊重他人,他们见你这样做,自然会跟著做。
」田家炳深信以身作则才能影响下一代,对於近年香港纷杂的政治环境,他坦言对香港那些示威及抗议的文化深感惋惜。「香港人近年对於社会问题,都抱著斗争的心态,稍有不满便上街抗议,这种做法会对小朋友有很坏的影响,使他们以为对抗便能解决问题。
我也尊重人权及提倡民主,但社会各界应该互相体谅,平心静气坐下来谈,理性地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让中央了解我们爱国爱港的情怀,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他说这和父母动辄体罚子女一样,子女长大后也会以同样的方法对待别人及下一代,因为他们会误以为这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记:真正「低调」慈善家田家炳访问期间,不断向记者讲解每件纪念品的来历,访问完毕他又「反主为客」,叫助手帮忙为记者拍照留念,令。
2. 关于田家炳的简介
田家炳先生为本港著名实业家及慈善家,一九一九年出于广东梅州巿大埔县银滩村。其先翁玉瑚公乃客家后裔,以经商为业,平生急公好义,济贫恤孤;母亲田房氏则具备客家妇女传统德,为人纯朴务实,克勤克俭。田公晚年得子,故倍加爱惜,然平日对之管教甚严,不时以古代圣贤忠孝节义故事加以勉励,以《朱柏庐治家格言》加以教诲。家炳先生承庭训,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养成了洁身自爱、刻若自励的性情,以及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品格。
一九三五年,玉瑚公溘然长逝,当时年仅十五而刚念完初中二的田家炳,乃不得不忍痛辍学,继承父业,毅然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一九三七年,离家前往越南创业,不出两年,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瓷土供货商。一九三九年夏,日军占领汕头,瓷土运输中断,田家炳被逼转移阵地,踏上远赴南洋的征途。一九三九年秋,抵达印度尼西亚万隆巿,投靠经营土产洋杂生意的兄长,几年间,致力发展,颇有成绩。
一九四一年冬,日军侵占印度尼西亚后,田先生因经商地区划入军事区,被迫结束营业,转赴雅加达投靠族人,自此由经商转入工业,初尝受薪阶级的甘苦。
在印度尼西亚期间,田先生由基层开始,自强不息,努力向上,在关键时刻,更独具慧眼,洞悉先机。一九四五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田先生把握商机,大展鸿图,玫力于树胶加工业,锐意经营,业务鼎盛,至一九五一年已成为誉满印度尼西亚首都的青年工业家,时年三十有一。
一九五八年,有鉴于印度尼西亚境内正酝酿排华浪潮,田家炳先生又一次当机立断,毅然决定结束了如日中天的橡胶事业,举家北迁,移资于当时经济条件并非特优的香江。香港乃弹丸之地,当年之所以吸引企业家定居立业,除了环境安定,经商自由之外,主要是由于巿民十居其九,皆为华人,田先生之五儿四女,从此得以在华语环境中,接受正统中文教育沐儒家思想熏陶,因而敦品励行,孝亲睦邻,不论在人处世方面,均能劝俭立身,诚\为本。
田家炳生初临香江,人地皆疏,然而胸怀大的实业家并不气馁,矢志要在竞争激烈的东方之珠,创下一番伟绩。田 先生看准香港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决意全力拓展塑料料薄膜及扶植下游加工工业,及在屯门买地填海,建屋设厂。一九六零年秋,巍巍巨厦啒起于屯门海滩,田氏工业城的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名震香江。自此田氏事业蒸蒸日上,发展迅速,未几即开拓国际巿场,建立商业王国,自创业迄今,四十载耕耘,芳菲满园,田家炳 「人造皮革大王」之美誉,亦不径而走,脍炙人口。
田先生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良好的商德与信誉,在香港先后经历了一九六五年的银行挤提、一九六七年的社会动乱、一九七三年的股巿崩溃、一九七四年的世界原油供应失常、一九八二年的香港回归人心惶惶、一九八四年的房地产暴跌及一九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风暴,不少结构健全、经济基础甚好的企业均受淘汰或移迁海外,而田先生独能以不变万变,坚守岗位,矢志不移,使田氏事业声势日壮,信誉日隆,其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的毅力与勇气,尤足令人感佩。
田家炳先生为谦君子,自奉甚俭,克己待人。询之以处世之道,成功要诀,先生谓为人必须秉承“ 勤、俭、诚\、朴 ”四德;而职业无分贵贱,不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只要尽忠职守,敬业乐业,自能拨云见日,渐入佳境,逐步 攀登成功的高峰。实则先生除此之外,尚且目光如炬、稳中求进,故能转逆境为顺境;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故能化独乐为众乐;加以凡事亲力亲为,任劳任怨,能人之所不能,敢人之所不敢,故而使田氏企业,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发挥出超卓的成效。
一九八二年,田家炳先生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会宗旨。自此竭力奉献,德泽四方。迄今为止,基金会捐资设立的慈善项目,不计其数,举其要者,有遍布神州三十一省、巿、自治区、直辖巿三十余所大专院校的教育书院、四十余所中学及横贯家乡的医院、道 路、桥梁等民生公益捐赠数百宗,加以资助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北京巿自然博物馆之生物标本馆及南京巿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之天文科学交流中心、全国乡村学校图书室五百五十间等,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难以尽述。
3. 要10条励志的名言或是对联
励志的对联:
1.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2.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
3.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分
4.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5.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6.家用长子,国用大臣
7.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8.好狗不咬鸡,好男不打妻
9.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10.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成金
励志的名言: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4. 作文:梅州好(要有四句名言
自己想办法加几句名言吧
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城:悠悠的梅江水,古老的梅江桥,婉转动听的客家山歌,还有郊外那古朴雅致的围龙屋,那满山金黄诱人的柚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梅州。
这里有世界“客都”之称,是有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这里人才辈出,古有爱国诗人黄宗宪、丘逢甲等,今有开国元帅叶剑英,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田家炳等。
这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有名的宜居城市。“”体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游览的景点众多:有千年古刹灵光寺,雁南飞茶田,雁明湖,客天下,千佛塔,客家公园等。每处景色秀丽迷人,各俱特色,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你站在装饰一新的梅江桥上,脚下是宽阔的梅江河,放眼望去,不禁会惊叹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两岸坚固的长堤,守卫着一江两岸人民的安宁,两岸高楼林立,热闹繁华。沿江半岛,沿江金岸,东山教育基地,亲水公园,院士广场…….当你慢慢地走在亲水公园的河堤上,看!清澈的河水中一群群小鱼在水中互相泼着水,在嬉戏打闹着。大理石构建的河堤栏杆光洁明亮,路边相见的鹅卵石特别好看。路旁一颗棵柳树在舒展着自己美丽的长头发,一群群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只只小虫子在草丛中开舞会……走着走着,我来到东山教育基地,那里有一排排整齐的学校,幽雅的环境,宽敞的街道,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院士广场正中的喷泉配上轻柔的音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群群白鸽在广场上飞来飞去,吃着休闲人们给的食物,欢快的叫着。不远处,可更热闹啦!老人们在下棋,打太极拳,小孩子们在玩滑板车,踢键子,捉迷藏…..到了晚上,霓虹灯的装饰让这里显得更加绚丽,人们在广场上尽情地跳舞,唱歌,在公园散步……
最后我们再一起去尝尝我们客家美食。 梅州最出名的美食有:客家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客家酿酒,梅州腌等面等。还有醇香的客家酿酒,喝了肯定会令你深深地陶醉……
故乡,你是如此的美丽,你像巨龙一样腾飞。我现在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要让可爱的故乡更加繁荣昌盛!
慈善家田家炳:诗礼传家 大爱济世
新华社香港8月5日电 题:慈善家田家炳:诗礼传家 大爱济世
新华社记者 郜婕
7月下旬的一个下午,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内座无虚席,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在这里共同缅怀一位备受尊敬的老人——慈善家田家炳。
田家炳7月10日在香港与世长辞。在99岁的人生历程中,他用前半生书写了从白手起家到身家数十亿的创业传奇,之后为慈善教育事业捐出绝大部分财产,更把后半生的全部心力投入到教育兴国的理想中。
追思会现场布置简单朴素,几盆白色鲜花衬托着田家炳身穿博士服的照片,再无其他装饰,契合老先生一生践行的俭朴作风。田家炳的家人、曾受他捐助的学校师生、各地教育界和慈善界代表等分别上台,分享他们对田老先生的回忆。
一生践行朱柏庐治家格言
香港田家炳中学教师古运疆在台上分享了诸多“田中人”对田家炳的缅怀和敬意。其中一名校友回忆,田家炳办公室挂着一幅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字画。他曾让学生“考”他,从洋洋数百字的文中随便挑一小节,他就能接着背诵。古运疆说,他相信田家炳“不单是背诵、更是活出了格言中的每字每句”。
朱柏庐治家格言的500余字,自田家炳幼年起就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一个诗礼世家。他的父亲老来得子,对他视若珍宝,取名“家炳”寓意“彪炳百代”。田家炳生前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给了他“无边的父爱”,但这爱“非常理智”,绝无溺爱,而是注重教爱合一,尤重品德教育。父亲把朱柏庐治家格言的一字一句反复教他,不但要他牢记,更要他实践。
田家炳不到16岁时丧父,但父亲的教诲他一直牢记,先贤古训包含的智慧也贯穿他一生的言行,助他立业成家,更促他回馈社会。早年辗转南洋创业,他以“己欲立而立人”的古老智慧,实践着现代商业的共赢之道;不论是经营生意还是家庭,他都恪守父亲“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的教诲;在香港成就事业后,他投身慈善,“达则兼济天下”。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这句话,是田家炳不忘的古训。他曾说,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每日生活所需全靠劳动者提供,因此自己除了尽力多做好事、回馈社会外,更应珍惜一切资源,不能浪费。
四子田荣先回忆,父亲在生活上俭朴到了极致,一套西服穿几十年,袜子补了又补,出门自带水杯,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步,甚至曾为省几毛钱车费提前几站下车步行。
为捐助教育变卖自住别墅
与田家炳极端节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捐助慈善事业的慷慨。1982年,已是亿万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财产,成立公益基金会,主要捐助教育事业。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氏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受到影响,向来言出必行的田家炳为兑现捐款承诺,变卖住了37年的花园别墅,所得5600万港元全部用于资助内地几十所学校,自己年过八旬却成了“无壳蜗牛”,晚年一直租房居住。
2003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为了帮助香港城市大学和理工大学取得有时间限制的配对性筹款,他向银行贷款600万港元,捐给两所大学。时任城大副校长的黄玉山在追思会上回忆起这件事时感慨:“借钱来捐款,这是难以想象的伟大情操。”
2010年前后,田家炳将名下仅余的4座当时总估值达20亿港元的工贸大厦业权转予基金会,并邀请社会人士加入基金会决策机构,自己则退任为荣誉主席,使基金会从由家族管理转为由社会人士共同管理的慈善机构。
田家炳为慈善倾其所有,而在他心中,他还拥有另一笔比钱财更值得自豪的“财富”。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慈善事业一直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九名子女自幼养成谦恭诚挚的待人接物态度,全家充满爱心。这点自觉比我在财富上的成就更具意义。”
田家炳重视家庭和子女教育,比起物质,更注重精神和道德上的“富养”。在他的教育下,九个子女自小懂得勤俭节约、己立立人,也认同父亲“留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后人”的想法。当年商讨卖房捐校时,九个子女无一质疑抱怨,这在看惯了“豪门恩怨”的香港实属难得。难怪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曾亲自挥毫题词“积善之家”送给田家炳。
临终仍牵挂“教育兴国梦”
田荣先在纪念父亲的文中写道,父亲临终前已不能讲话,离世前一天卧在床上写了许多字,虽然字迹紊乱,却仍很努力地写。其中有一句对儿女的叮嘱:每逢周六全家聚会以表亲情。“爸气若游丝,危在顷刻,但惦挂着的始终是这个家。”
让田家炳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牵挂的,还有他的教育兴国梦。家人说,老人家弥留之际眼睛已看不见,颤抖的手却仍握着一张中国地图。地图上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遍及全国,仿佛在替他重复他常说的那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田家炳年少辍学,未能完成学业是他个人终生的遗憾。他曾亲眼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的过去,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深刻思考。因此,他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连,早年投身实业不只为赚钱,也为贡献经济,后半生更是把全力支持教育作为贡献国家发展的着力点。
黄玉山在追思会上表示,田家炳不只是教育捐助者,更是亲力亲为的参与者。他秉持“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也提出“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重视教师培养和道德教育,重点扶持贫困、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他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思考,让他堪称教育家。
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基金会秉承田家炳的理念,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现状调整工作方向。近年来,基金会每年开展约70个项目,总投入在7000万港币上下,资助范围扩大至面向全社会,资助重点逐渐从支持硬件改善为主,转向着重提升教育素质、加强学生全人教育等方面。
追思会上,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孙晓说,田老先生辞世那天,她与同学集体向这位未曾谋面但却最为熟悉的老人默哀致敬,让她感受到“田家炳精神”在所有“田中人”心里植入“共同的信仰”:“正如17年前先生访问学校时所说,他不求回报,只希望我们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成就自己、回报社会,这或许也是‘田家炳精神’的核心——在不断的历练中发挥个人的最大价值,用这份小我的价值去感染更多人,回馈我的民族与国家。”
- 上一篇:两个人的背影唯美句子
- 下一篇:名人名言的英文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