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名言
时间:2022-04-10 05:1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战旗红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黄克诚名言
1.无湘不成军
清末重臣曾国藩数次受命领清军绿营想剿平太平军却一再失利,后来他回家乡组建湘军地方团练,对抗数十万太平军,旋败旋起,终于消灭太平天国。
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因而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民谚。湘人骁勇悍战,视死如归,所以良将甚多,如:晚清的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民国初年的黄兴、蔡锷;国民党中湘籍将领不多,但廖耀湘、陈明仁均勇冠三军,为解放军劲敌;而解放军中湘籍高级将领灿若繁星,十大元帅、十大将中占9人,几占一半,元帅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大将有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等6人。
2.“无湘不成军”这句话的来源是
清末重臣曾国藩数次受命领清军绿营想剿平太平军却一再失利,后来他回家乡组建湘军地方团练,对抗数十万太平军,旋败旋起,终于消灭太平天国。
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因而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民谚。湘人骁勇悍战,视死如归,所以良将甚多,如:晚清的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民国初年的黄兴、蔡锷;国民党中湘籍将领不多,但廖耀湘、陈明仁均勇冠三军,为解放军劲敌;而解放军中湘籍高级将领灿若繁星,十大元帅、十大将中占9人,几占一半,元帅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恒,大将有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劲光、黄克诚、谭政等6人。
3.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些民族英雄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打击进犯台湾的侵略者;丁汝昌、邓世昌、冯子材等抗击侵略;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侵略气焰。
抵抗少数民族(如岳飞抗金;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等)的英雄,不叫做民族英雄。 · 收复察哈尔的将军——方振武 · 中国人民的朋友——约瑟夫·史迪威 · 战功显赫的开国上将——杨得志 · 舍身救国的泰国华侨领袖——蚁光炎 · 美洲洪门爱国老人——司徒美堂 · 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克莱尔·李·陈纳德将军 · 屡建功勋敌胆寒——张云逸 · 抗日名将“铁军将才”——朱程 · 一生献给中国卫生事业——马海德 · 战斗在大后方的抗日将军——肖劲光 · 为中国抗战而牺牲的苏联勇士——库里申科 · 戎马一生为祖国的军队高级将领——杨勇 · 血洒赣榆留英名——符竹庭 · 戎马一生为祖国的军队高级将领——杨勇 · 马耀南:从爱国学生到八路军优秀指挥员 · 血染抗日战场的虎将——叶成焕 · 用牺牲精神唤起民众的抗日将领——李兆麟 · 声震昆仑关的抗日将军 杜聿明 · 民族英雄 党的战士--马本斋 · 为抗日青春何所惜的张宗兰 · 传奇式的抗日英雄——包森 · 抗日英雄 民族英雄——赵登禹 · 为抗日而死的共产党员--吉鸿昌 · 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 · 为理想奋斗终生的抗日将领——续范亭 · 刀劈日本宪兵的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 · 淞沪抗战总指挥——蒋光鼐 · 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的爱国将军——马占山 · 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抗联十二烈士 · 捍卫边疆的抗日爱国将领——傅作义 · 永垂史册的爱国将领——张学良 杨虎城 · 朝鲜族抗日英雄——李红光 · 献身中国人民解放与建设事业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 浩气弥天的马定夫 · 名震缅北的抗日将领——郑洞国 · 指挥长沙会战的抗日将领——薛岳 · 著名抗日将领——范子侠 · 新四军抗日名将——罗忠毅 ·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组建者——冯玉祥 · 以死报国的抗日名将戴安澜 · 抗日英雄——吕正操 · 宁死不屈的东北抗联——八女投江 · 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 · 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谭政 · 抗日名将杨成武 ·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 · 传奇战将——陈赓 · 迎风傲霜不老松——黄克诚 · 为抗日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魏拯民 · 东北抗日联军优秀指挥员——汪亚臣 · 积极抗日的爱国将领---邓宝珊 · 镜泊英雄——陈翰章 · 台儿庄大捷的司令官——李宗仁 · 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张自忠 · 抗日女杰——李林 · 声震忻口的抗日将军——卫立煌 · 与阵地共存亡的抗日将领——佟麟阁 · 抗日壮士英气冲天——董天知 · 坚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 “打仗数第一”——陈锡联 · “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刘老庄连 · 抗日赤心日月可鉴——许亨植 · 侠肝义胆破“围剿”——曹亚范 ·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 · 爆破英雄马立训 · 出奇制胜大将风范——粟裕 · 夜袭战斗常胜英雄——桂干生 · 冉庄地道战组织者——张森林 · 大刀英雄——任常伦 · 八女投江 抗日女英烈——冷云 · 铁骨铮铮抗日到底——夏云杰 ·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 钢铁战士——杨靖宇 · 狼牙山五壮士 · “太行浩气传千古”——左权 · 宁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赵尚志。
4.人生何以致远阅读答案
我能走多远?这是很多人经常思考的人生命题.这里的“远”,代表着梦想与目标,折射着胸怀与境界,体现着人生的质量和水平.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那么,何以“致远”?
登高“致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古诗名句表明,一个人若想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必须提升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的高度.正所谓“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评价朱德同志: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随时忘掉身边的艰难困苦而乐观向前;他总能用坚定的信仰、高远的情怀点燃将士理想,照亮前进征程.黄克诚将军在60多年革命生涯中,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甚至险些被杀头,然而他丹心向党、始终不渝,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革命先辈的言行昭示我们: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有高度,视野就开阔,头脑就清醒,精神就振奋,就能“致远”;反之,方向易迷失,精神易萎靡,步伐易错乱,就难“致远”.
厚积“致远”.《庄子·逍遥游》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千里之行尚需3个月来聚集粮草,人生之路何止千里,更需要丰厚的积累.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砺、苦寒的过程,就是准备、积累的过程.厚积者,应积学,即不断增长学识.古人云:人生当以积学为先,重学、善学、勤学,无有不进者.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读有字之书,悟立身之理,咨前世之师,交有益之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厚积者,应积能,即不断提高能力素质.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源于在工作和生活中摔打磨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是提高能力的不二法门.有诗为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与用、知与行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如此反复,才能有效地提升能力.
宁静“致远”.一个人如果耽于享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终难有所成就;只有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方能抗得住诱惑和干扰,实现人生目标.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三国智者诸葛亮深深体会到“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自己和后人.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形象地说: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的人,莫不以宁静来涵养德行、砥砺节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各种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一个人要走得更远,就更加需要秉持淡泊之心、涵养宁静之气,力戒空谈、注重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从下面选取更适合做第三段壮志的名言并予以具体说明
1,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2,任何倏忽的灵感时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3,我学习了一生,现在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还有精力,我就要学习下去
5.黄氏从古至今的名人名事
唐朝掘墓人: 战国:楚春申君黄歇:黄埔毕业生。
三国:蜀汉黄忠:黄尊宪、词人、书法大家:蜀汉名将,《三国演义》中蜀汉五虎大将之一。 三国:黄克诚姓黄的名人有,苦肉计的先驱。
唐朝。 明朝:黄宗羲:明末著名思想家,明朝遗民。
元朝:黄道婆:古代纺织业的先驱,烈士。 现代:黄家驹:黄巢:流民首领:清末爱国诗人。
现代:战国四公子之一:东吴黄盖:东吴名将:中共十大将军之一。 现代。
宋朝:黄庭坚:著名诗人,有诗“满城尽带黄金甲”:香港摇滚巨星,很多人这辈子的痛。 清:黄公略。
6.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三个重点语句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
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
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
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
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
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其次是食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
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
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
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这就要学会辨别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
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
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不是杜撰的,他们访问过的老红军就是这缉处光肺叱镀癸僧含吉么讲的。
这在我们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凡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就不得不宰杀坐骑、牦牛东骡子。
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是殿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早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部队要断炊了,他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
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
只要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
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
黄克诚不忍部队伤亡,建议撤出四平,四野一号首长却置之不理
四野战将系列9:黄克诚
作者:桅杆
1959年1月,总长黄克诚
黄克诚位列大将,曾任我军总长,但与其他将领不同,在其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黄克诚鲜有直接指挥的战例。他独立思考,头脑冷静,颇具战略思维,对战局或形势的判断往往正确,但性格谨慎,战场指挥往往不够果断。所以,其强项在于军队的组织动员、政工和后勤。也就是带兵治军能力强,作战指挥能力弱。归根结底,这是性格决定的。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抗战时期的黄克诚
1940年2月,总部决定以115师344旅为基础,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八路军总部最初计划任命黄克诚为纵队司令兼政委。但黄克诚考虑到自己体质弱,又高度近视,而且认为自己“偏于谨慎,选择战机时,对可能造成较大牺牲的作战行动,有时果断不足”。因此,黄克诚主动请求八路军总部,另选合适人员担任司令员。
后来,总部任命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兼任第二纵队司令员。从这件事上,黄克诚说出了他不适合当司令员、即弱于军事指挥的原因有三:一是身体原因;二是性格偏于谨慎,不够果断;三是比较仁慈,心理上难以承受较大牺牲。
其中,身体并不是大的问题,后两点才是关键,尤其是第三点,所谓“慈不掌兵”。是战斗就一定有伤亡,如果顾虑伤亡,往往会影响指挥员的战斗决心,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四野101首长”在讲解战术时有句名言“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说的就是这个理。从以下两个事例,可以印证黄克诚大将的上述说法。
第一件事,是新四军3师第9旅与4师10旅对调编制。
1940年4月,黄克诚率第二纵队从太行山南下,于当年6月到达豫皖苏地区,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总部电令两支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当月,总部准备开辟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这片广大新区,命令黄克诚率部东进淮海地区。临行前,黄克诚考虑到新四军6支队兵力不多,又没有红军基础的骨干部队,便将344旅(欠687团)和教导营的一部分留了下来,以加强彭雪枫部力量。
大家都知道,皖南事变后,总部1941年2月将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统一整入新四军序列,共7个师又1个独立旅。黄克诚部编为新四军3师,辖7、9、9旅;彭雪枫部编为新四军4师,辖10、11、12旅,其中10旅由344旅改称的,是4师主力。令人不解的是:1941年9月,3师第9旅与4师10旅对调了编制。之后,3师辖7、8、10旅,4师辖9、11、12旅。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黄克诚身上。
1941年2至5月,豫皖苏根据地在3个月反顽战斗中,由于敌强我弱,加之彭雪枫指挥失误,硬拼仗较多,导致4师部队损失重大,不得不撤到津浦路以东休整。尤其是10旅,损失尤为惨重,由当初的4500多人,减少到2200多人。对此,彭雪枫主动承担了责任,做了自我批评。
10旅的前身就是344旅,是由红15军团改编而成的,是红25军和陕北红军的老底子,也是黄克诚从太行山上带下来的。对10旅遭受的重大损失,且多是老骨干,黄克诚十分痛心。如果这支部队损失掉了,他没法对总部交待。据说因为此事,黄克诚对红军时期就是搭档的彭雪枫意见挺大。
但为了顾全顾大局,支持4师彭雪枫部,同时也为保护10旅这支老部队,黄克诚主动提出,用3师建制完整的9旅与10旅对调,并得到新四军军部的批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黄克诚对士兵的体恤。顺便说一下:10旅后来随3师进军东北,编为2纵5师(39军116师),是东野最能打、也是战功最大的头等主力师。这是后话了。
第二件事,是对四平保卫战一直耿耿于怀。
1946年4月,东北蒋军集中8个军约10万人,包括新1军、新6军等全美械主力部队,向我军守卫的四平发起进攻。这就是著名的四平保卫战。实际上,此战之前,黄克诚已转到西满军区工作,由他带到东北的新四军3师部队已经全部交给林来指挥。对作战方面的事,他可以不管,也没有权力管。四平保卫战是一场阵地攻防战,敌我双方火力悬殊,我军伤亡重大。
当时,黄克诚在西满军区住地白城子,并不在四平前线,但一直关注战况发展。对于我军伤亡日增,黄克诚坐不住了,直接给“四野101”发电报,建议“适可而止,不能与敌硬拼”。类似的电报,他连续发了好几封。但“四野101”既不回电,也不撤退。
黄克诚急了,于5月12日直接给总部发电报,第一条就是“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电报很长,核心意思就是:不能与敌硬拼,应该撤出四平甚至长春,保存主力,抓紧根据地建设,以利于将来决战。四平保卫战中,新四军3师是作战的主力,伤亡很大,仅3师主力7旅伤亡达3000多人,且多是他从苏北带到东北的老骨干。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对可能造成较大牺牲的作战行动,有时果断不足。”虽然他已经没有了指挥职责,但看到自己的老部队伤亡很大,内心无比心疼,所以一次次发电报反对硬拼并建议撤退。也因此,黄克诚一直对固守四平耿耿于怀。1959年在庐山,黄克诚仍对四平保卫战表现出不满。在一次与主席的闲聊中,主席说当年固守四平是他决定的。黄克诚当即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1955年,黄克诚与彭德怀在一起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实际上,四平保卫战是一场政治仗,是为了巩固我方在东北的地位,是为了配合东北的停战谈判。在这个大背景下,并不能单纯地从军事角度出发,更不能仅仅从部队伤亡来看待这场战役的得失。黄克诚当时毕竟只是中层指挥员,对整体局势并不清楚,又十分体恤士兵。所以有此一说。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