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计谋略名言(关与智谋的名言警句十句四年级上册学过的)

时间:2022-04-10 05:5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泽光书院 | 评论: 次 | 点击:

心计谋略名言(关与智谋的名言警句十句四年级上册学过的)

1.关与智谋的名言警句十句四年级上册学过的

●军事谋略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有能力区别哪些能够办到和哪些不能够办到的(利德尔·哈特)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以计代战,一当万(晋·杜预)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宋·欧阳修)

●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有勇无谋,一事无成

●多用兵不如巧用计

●智之用百,力之用一

●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君子斗智不斗力

●力大胜一人,智大胜于千军

●智养千口,力养一人

●身体长得象牦牛,不如有针尖大的智慧(柯尔克孜族)

●勇能战胜十个敌人,智慧能够战胜一群敌人(维吾尔族)

●有能耐的人驾驭魔鬼,有智慧的人骑乘雄狮(蒙古)

●擒捕凶狮在于智慧,套捕烈马要靠机智(蒙古)

●用巧计才能捉住狐狸,凭勇敢才能捉住狼(阿尔巴尼亚)

●骄傲自负的野牛,也会被聪明的兔子送去见阎王(朝鲜)

●智慧再多,不等于勇气足够(俄罗斯)

2.有关 谋略名人名言谢谢

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孙子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事备而后动。

——孙膑将帅谋略,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气不日新,则血壅而愈败;兵不精练,则兵多而愈弱。

——康有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利德尔·哈特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

——蔡锷竭移填海之力,矢有进无退之心。 ——蔡锷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共所有余。

——孙膑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孔子将帅谋略蓄盈待竭,避其锋势。

——太平御览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孔子智将务食于敌。

——孙子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 ——丘吉尔必战者,至刚之志也;必胜者,至虚之心也。

——蔡锷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朱德。

3.关于谋略的句子

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必战者,至刚之志也;必胜者,至虚之心也。

3、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4、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6、兵以诈立,以利动。

7、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8、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9、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10、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1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2、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13、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14、出奇兵方能制胜。

15、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16、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17、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18、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

19、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

20、工非鲁班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

21、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22、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23、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24、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25、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26、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27、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

28、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29、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30、计谋欲密,攻敌欲疾。

4.计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列宁)

●每一种情况都适合于它的一个特殊战略(安德烈·博弗尔)

●军事谋略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有能力区别哪些能够办到和哪些不能够办到的(利德尔·哈特)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以计代战,一当万(晋·杜预)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宋·欧阳修)

●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有勇无谋,一事无成

●多用兵不如巧用计

●智之用百,力之用一

●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君子斗智不斗力

●力大胜一人,智大胜于千军

●智养千口,力养一人

可追问 望采纳

5.描写“谋略”的句子有哪些

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必战者,至刚之志也;必胜者,至虚之心也。

3、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4、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5、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6、兵以诈立,以利动。

7、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8、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9、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10、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谋略,读音为móu lüè,指通过对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思考而制定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具体内容如下:

谋略,即计谋策略,是矛盾双方(两个以上的人或集团)最大限度的运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实现各自预期目的与效果的艺术。为创造有利条件实行全盘性行动的计划和策略,最大限度的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各自的目的。以长期、综合性观点来看,谋略即是“创造致胜条件而动用各自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是指智慧、言论、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等;物质力量是指所掌控具体的实物资源,如战争的核力量、军队、战备物资、财力、人力等等。

谋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人或某个集团的需求(即有价值的物品、头衔或土地等)而想出的方法。谋略目的所追求的效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宏观上看谋略目的,是指谋略者在运用谋略过程中解决矛盾中,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或最终目标。谋略的本质是解决矛盾,这种矛盾包括:政治、军事、外交、商业等,也包括生活和情感、人际沟通中的各种矛盾。

6.哪里有有关计谋的名言警句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

心计谋略名言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第一部 上智 第二部 明智 第三部 察智 第四部 胆智 第五部 术智 第六部 捷智 第七部 语智 第八部 兵智 第九部 闺智 第十部 杂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上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何则?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豪杰所疑,迄乎断断, 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上智不可学,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语云“下下人有上上智”,庶几有触而现焉?余条列其概,稍分四则,曰“见大”、曰“远犹”、曰“通简”、曰“迎刃”,而统名之曰“上智”。

译文

冯梦龙说:真正的智慧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而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所以愚昧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智慧来;倒是聪明的人常常因为谨守着某些原则而考虑太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什么呢?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而至的,并非只要周全考虑就能达到。别人看到小的方面,我能看到大的方面。别人能看到眼前的,我却能看到长远的。别人越动越乱,而我却以静制动。别人束手无策的事情,我却游刃有余。这样的话,看起来难的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容易,大的事情也能像小事情一样处理。所以能充分灵活、很有弹性地深入变动无常的局势之中,而其拟定的对策,也往往能出乎常人的意料。有时候开始时有悖常理而后来却完全符合事理,有时候看起来似乎违背常识而实际上却顺乎事理。当其从容悠闲之时,却受到豪杰之士的怀疑,只有等到问题全部解决,才能看清这种深远通透的智慧来,连圣人也不能改易。啊!这样的智慧,确实是大智慧!这样的大智慧是不可学的,是像人们通常认识的“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吗?还是像人们所说的“一些不见得聪明的人偶然表现出的上等智慧”,也往往能够对我们做人处世有启发作用呢。因此,我把这些智慧实例一一列举出来,并将其分为四卷,分别是“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而总其名为“上智”。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明智部·总序

冯子曰:“有宇宙以来,只争‘明’、‘暗’二字而已。混沌暗而开辟明,乱世暗而治朝明,小人暗而君子明;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今夫烛腹极照,不过半砖,朱曦霄驾,洞彻八海;又况夫以夜为昼,盲人瞎马,侥幸深溪之不陨也,得乎?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梦景,皆明者之醒心;暗者之歧途,皆明者之定局;由是可以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断人之所不能断,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明之不可已也如是,而其目为‘知微’,为‘亿中’,为‘剖疑’,为‘经务’。吁!明至于能经务也,斯无恶于智矣!

译文

冯梦龙说:自从有了宇宙以来,就有了“明”和“暗”的对比与争斗。混沌时期“暗”而开天辟地时“明”,乱世“暗”而治世“明”,小人“暗”而君子“明”;流水不明就会腐烂肮脏,镜子不明则无法照影鉴衣,人如果不明则会陷入混乱愚昧之中。萤火虫的光再大,其光不过半块砖头大小,太阳在高空运行,其光辉照彻天下各处;何况把夜间当成白天,就像盲人骑着瞎马一样,怎么可能不坠入粉身碎骨的深渊之中呢?所以,对于“暗”者不明白的事,都是“明”者了然于胸的事;对于“暗”者变幻莫测的事,都是“明”者很确定的事;对于“暗”者不知如何选择的事,都是“明”者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能洞见一般人所无法洞见的,能决断一般人所难以决断的,躲开可能的灾祸,获取可能的利益,甚至建立不世之功勋,成就万古的声名,这就是真正的智者之“明”。本部分为四卷,分别为“知微”、“亿中”、“剖疑”、“经务”。唉,能把智慧之明用于天下国家的大事上,这便是智慧最高的善用了。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察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子思云:“文理密察,必属于至圣。”而孔子亦云:“察其所安。”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福寿贫贱孤夭,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佞贤奸,有不灼然乎?分其目曰“得情”,曰“诘奸”,即以此为照人之镜而已。

译文

冯梦龙说:“智慧需要明察,才能显示出其效用,而明察若不以智慧为基础,则难以真正洞悉事物的精微关键之处。”子思说:“条理清晰,细致明辨,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也说:“观察他做事情安与不安。”从而知道明察的作用,是非常神圣和广泛的。善于相面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世之中,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还是奸邪,是贤能还是愚昧。因此,本部分为“得情”和“诘奸”两卷,可以用来作为照见人心的明镜。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胆智部·总序

冯子曰:凡任天下事,皆胆也;其济,则智也。知水溺,故不陷;知火灼,故不犯。其不入不犯,其无胆也,智也。若自信入水必不陷,入火必不灼,何惮而不入耶?智藏于心,心君而胆臣,君令则臣随。令而不往,与夫不令而横逞者,其君弱。故胆不足则以智炼之,胆有余则以智裁之。智能生胆,胆不能生智。刚之克也,勇之断也,智也。赵思绾尝言:“食人胆至千,刚勇无敌。”每杀人,辄取酒吞其胆。夫欲取他人之胆。益己之胆,其不智亦甚矣!必也取他人之智,以益己之智,智益老而胆益壮,则古人中之以“威克”、以“识断”者,若而人,吾师平!

译文

冯梦龙说:要肩负天下的大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可否胜任,则取决于智慧,这勇气和智慧,就称之为“胆智”。知道水会溺人却不被淹溺,知道火会灼人却不被烧灼,这样的躲开淹溺和烧灼,并不是缺乏勇气的行为,而正是智慧的表现。然而若自信能入水而不淹溺,近火而不烧灼,则即使赴汤蹈火,又有何伤害可言呢?胆智二字,智在上而胆在下,勇气的运用必须服从于智慧的判断,若智慧的判断认为应当勇往直前却裹足犹豫,这是勇气不足,有待智慧的锻炼。若是未经智慧的判断而逞强蛮干,则是勇气有余而需要用智慧来约束。智慧能生出勇气,勇气却不能增加智慧,所以真正刚强勇敢的人,必然是智慧过人者。赵思绾曾说:“生食人胆到一千,就会无敌于天下。”因此他每回杀死一人,便取出其胆来下酒,这样妄想以他人之胆来增加自己的勇气的行为,不但无益于勇气的养成,而且是愚昧不智的行为。相反的,以他人的智慧来增进自己的智慧,却是有效而自然的,如此,不仅智慧增加,且勇气也能够自然成长。因此本部收集古人胆智的实录,分为“威克”、“识断”两卷,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老师。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术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者,术所以生也;术者,智所以转也。不智而言术,如傀儡百变,徒资嘻笑,而无益于事。无术而言智,如御人舟子,自炫执辔如组,运楫如风,原隰关津,若在其掌,一遇羊肠太行、危滩骇浪,辄束手而呼天,其不至颠且覆者几希矣。蠖之缩也,蛰之伏也,麝之决脐也,蚺之示创也,术也。物智其然,而况人乎?李耳化胡,禹入裸国而解衣,孔尼较猎,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者曰:“圣贤之智,有时而殚。”知者曰:“圣贤之术,无时而窘。”婉而不遂,谓之“委蛇”;匿而不章,谓之“谬数”;诡而不失,谓之“权奇”。不婉者,物将格之;不匿者,物将倾之;不诡者,物将厄之。呜呼!术神矣!智止矣!

译文

冯梦龙说:“术即方法,真正的方法是从智慧中产生的;而通过适当的方法,智慧才能发挥无比的功用。没有智慧而只强调方法,就如同傀儡之戏的变化,非但于事无益,而且只是一场闹剧罢了;只有智慧而没有方法,则像驾车行船的人,在风平浪静或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时,一切好像都得心应手,但一遇羊肠小道或险滩大浪,则束手无策,想不倾覆都难。蠖虫在行进时要有伸有缩,冬季的昆虫要藏于地下过冬,至春才出来,麝在被人追逐时会产生分泌物,蟒蛇翻身示创以明胆已被人取走,这都是对方法的运用。连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何况是人呢?老子李耳教化胡人,大禹进入裸人国而脱去衣服,孔子与人比赛打猎,散宜生的行贿,仲雍南入蛮夷,断发文身,以裸身为服饰。”无知的人说:“圣贤之人的智慧有时也有穷尽的时候。”智慧的人说:“圣贤之人的方法,没有穷尽的时候。”有时婉转而不直行,称之为“委蛇”;有时暂且隐匿不显,称之为“谬数”;有时诡谲而不失原则,称之为“权奇”。若不懂婉转,外物就会压制他;不懂隐匿,外物就会倾陷他;不懂诡谲,外物就会困厄他。唉呀!方法太神妙了,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捷智部·总序

冯子曰: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变之会,如火如风。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也。今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尝试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争逾刻耳。累之而十里百里,则其为刻弥多矣;又况乎智之迟疾,相去不啻千万里者乎!军志有之:“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夫速而无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今有径尺之樽,置诸通衢,先至者得醉,继至者得尝,最后至则干唇而返矣。叶叶而摘之,穷日不能髡一树;秋风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灵万变,而不穷于应卒,此唯敏悟者庶几焉。呜呼!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天下亦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译文

冯梦龙说:“成大事的人争的是百年,而不是片刻。然而一时的成败,却恰好是千秋成败的开始。尤其是在事物激变的时候,就会像大火漫天一样瞬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愚昧的人往往过不了当前的考验,如果这样,哪里还有千秋大事的成败可言呢?而真正的智者,能立刻远离灾患,并将那漫天大火消弭。因此,这样的激变,刚好提供给了智者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以一里的短距离跑步为例,先到后到虽然相差的时间往往很短;但是十里百里的长路累积下来,所差的时间就会很大。更何况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的迟速差别,本来就要远远大于人跑步速度的差异。”兵法中说:“用兵只有笨拙的迅捷,而没有什么巧妙的迟缓。”迅捷而不巧妙的,时间长了肯定更笨拙。就像把一壶美酒摆在大街之上,先到的人能畅饮大醉,其次到的人也还能喝到几杯,至于最后到的人就只能是口干舌燥地败兴而返了。用人力来摘树叶,一天一棵树也摘不完,而秋风一起霜雪一降,一夜之间树叶就会全部陨落了,天地造化的速捷便是这样的。人们如果能够掌握天地造化的意境,则当然能在事物激变的当下灵活应变,而不会在仓促之间束手无策,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才可能做到吧!唉,激变的事物是不会停滞下来等人想办法去应对它的,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因此,天底下哪有智慧而不敏捷,敏捷而无智慧这回事呢?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语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异焉。两舌相战,理者必伸;两理相质,辩者先售。子房以之师,仲连以之高,庄生以之旷达,仪、衍以之富贵,端木子以之列于四科,孟氏以之承三圣。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

译文

冯梦龙说:智慧不等于言语本身,言语上的聪明机巧不等于一个人有智慧,喋喋不休的人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反倒是那些看似不能言的人能够成功,因此智慧的人,又何需机巧的语言能力呢?然而也有另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两方不同的言论激辩,有理的一方当然会获胜;两种不同的道理互相质难,善于辩解的一方会占得先机。历史上张良因此成为王者之师,鲁仲连因此获得了高名,庄子因此而有旷达的哲学,张仪、公孙衍因此而享有荣华富贵,子贡因此成为孔子的学生,孟子因此继承了儒家思想。因此,有时一句话比朝廷的权威还重要,有时一个游说可以敌过十万军队,有时一纸建言比所有的州郡佐吏的辛苦工作还要有用,又怎么能不重视言语呢?精微的言论,可以解开纷杂的困境。语言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久远。而言语是否有智慧也可以看出来,内心有充溢的智慧,自然会生出智慧的言语来。《诗经》说:“因为内在是这个样子,因此表象看来是这样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兵智部·总序

冯子曰: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为将者,患不知耳。诚知,差之暴骨,不如践之问孤;楚之坑降,不如晋之释原;偃之迁延,不如罂之斩嬖;季之负载,不如孟之焚舟。虽欲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不可得也。又况夫泓水之襄败于仁,鄢陵之共败于信,阆中之飞败于严,邲河之縠败于勇。越公委千人以尝敌,马服须后令以济功,李广罢刁斗之警,淮阴忍胯下之羞。以仁、信、勇、严而若彼,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若此。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往志之论兵者备矣,其成败列在简编,的的可据。吾于其成而无败者,择著于篇,首“不战”,次“制胜”,次“诡道”,次“武案”。岳忠武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武案则运用之迹也。儒者不言兵,然儒者政不可与言兵。儒者之言兵恶诈;智者之言兵政恐不能诈。夫唯能诈者能战;能战者,斯能为不诈者乎!

译文

冯梦龙说:岳飞论兵法说:“仁、智、信、勇、严,为将用兵的人缺一不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智”。“智”就是知悉。知悉就是要知悉仁、信、勇和严。作为将帅,就怕不知悉形势。真的知悉形势,那么夫差暴露战士尸骨于中原的行为,不如勾践励精图治,抚死问孤的“知仁”做法;楚国坑杀秦降兵,不如晋国的释放俘虏“知信”的做法;荀偃对栾黡,及不上知姑息迁就,及不上荀营的斩嬖的“知严”的做法;季孙氏与吴盟于莱门,比不上孟明视焚船以自绝退路的“知勇”。虽然想要不仁、不信、不勇、不严也不可能。更何况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就败于仁,楚共王在鄢陵之战中败于守信,三国时的张飞在阆中被杀败于驭下太严,晋国的先毅在邲河之战失败在于勇猛冒进。越公杨素斩杀士兵立威取胜是不仁,赵奢在作战中因为不守信用取胜,李广不设刁斗警戒,宽待士卒,不严而取胜,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不勇却成了名将。一些人以仁、信、勇、严而成功,而另一些人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也取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智与不智确实不同而已。愚蠢的碰到聪明的,则聪明的胜;聪明的遇到更聪明的,则更聪明的胜,因此历史上的战争,有不战而取得胜利的,有百战百胜的;有正大光明获胜的,也有以奸诈之计取胜的;有以史无前例的战法获得胜利的,更有仿效古人的兵法而获胜的。天时、地利、敌情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对敌作战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正是选择了正确方法,因之取得了胜利。历史上的兵书有很多,其成败得失也都记载得非常明确,我这里只是记录历史上一些用兵不败的故事,首先是“不战”,其次是“制胜”,其次是“诡道”,其次是“武案”。岳飞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这些故事便是用心巧妙运用的真实例子,或许可以供作印证启发之用。儒者不屑于谈论军事,这是由于儒者没能力谈论兵法的缘故。儒者总是说用兵不可以用欺诈的手段取胜,但是真正有用兵智慧的人,最怕不能想出各种诡诈的作战方法来。只有能运用奸诈手段之人才能作战,能作战的人能不使用奸诈的手段吗?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闺智部·总序

冯子曰:语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其然,岂其然乎?夫祥麟虽祥,不能搏鼠;文凤虽文,不能攫兔。世有申生,孝己之行,才竟何居焉?成周圣善,首推邑姜,孔子称其才与九臣埒,不闻以才贬德也!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懵,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譬之日月:男,日也;女,月也。日光而月借,妻所以齐也;日殁而月代,妇所以辅也。此亦日月之智,日月之才也!今日必赫赫,月必噎噎,曜一而已,何必二?余是以有取于闺智也。贤哲者,以别于愚也;雄略者,以别于雌也。吕、武之智,横而不可训也。灵芸之属智于技,上官之属智于文,纤而不足,术也。非横也,非纤也,谓之才可也,谓之德亦可也。若夫孝义节烈,彤管传馨,则亦闺闼中之麟祥凤文,而品智者未之及也。

译文

冯梦龙说:俗语说:“男人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这话当然不对。就像麒麟虽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凤凰虽然是美丽的象征,但不能猎兔。而像春秋时期申生这样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国定乱的才能。周朝最被称誉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赞赏她的才能不下于当时的所有功臣豪杰,圣人没有因为邑姜的才能而贬损她的德行。所谓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无知,如果没有才干等于有德,那是否等于说天下那些无知的村姑村妇,都是德行高洁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借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后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辅助,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当太阳照耀的时候,月亮肯定是隐晦的。那么只要有一个照耀天空就可以了,何必有两个呢?这就是我编集“闺智”部的原因。编集“贤哲”卷,是为了与愚蠢者相区别;编集“雄略”卷,是为了与其他妇女相区别。至于吕后与武则天的智慧,那是专横而不足为训。而灵芸一类人的智慧在于技巧,上官一类人的智慧在于文采,都是细枝末叶,不足称为智慧,只是一种术业。至于这些不是专横、不是心计的,称为才能也可以,称为德行也可以。至于孝妇烈女一类,已载于史册,如同妇女中的麒麟和凤凰,而研究智慧的人一般都不把他们置于此类人之中。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杂智部·总序

冯子曰:智何以名杂也?以其黠而狡,慧而小也。正智无取于狡,而正智或反为狡者困;大智无取于小,而大智或反为小者欺。破其狡,则正者胜矣;识其小,则大者又胜矣。况狡而归之于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于大,未始不大乎?一饧也,夷以娱老,跖以脂户,是故狡可正,而正可狡也。一不龟乎也,或以战胜封,或不免于洴澼,是故大可小,而小可大也。杂智具而天下无余智矣。难之者曰:“大智若愚,是不有余智乎?”吾应之曰:“政唯无余智,乃可以有余智。太山而却撮土,河海而辞涓流,则亦不成其太山河海矣!”鸡鸣狗盗,卒免孟尝,为薛上客,顾用之何如耳。吾又安知古人之所谓正且大者,不反为不善用智者之贼乎?是故以“杂智”终其篇焉。得其智,化其杂也可;略其杂,采其智也可。

译文

冯梦龙说:智慧为什么可以称之“杂”。这指的是一些狡诈、卑小的智慧。纯正的智慧不应该是狡诈的,但是纯正的智慧常常被狡诈者所困扰;大的智慧不应该是卑小的,但大的智慧常常被卑小者欺侮。只有破除狡诈,纯正的智慧才能取胜;认识卑小,大的智慧才能取胜。何况狡诈发展变为纯正,未曾不是纯正的智慧;卑小而变为大智,未曾不是大的智慧。同样是饧,伯夷是用来给老人吃,以使他们快乐,而盗跖则用来润滑门枢,以便偷盗时没有声响,因此说狡诈可以变为纯正的智慧,纯正的智慧可变为狡诈。一双不怕皲裂的手,可以有助于在战争中取胜,也可以使人不惧怕在水中漂洗棉絮,所以说正大的智慧也可以变成卑小的智慧,卑小的智慧也可以成为正大的智慧。所以说具备了杂智则天下就没有其它的智慧了。有人辩驳说:“对于那些大智若愚者,是不是也算一种其他的智慧呢?”我回答说:“纯正的智慧中没有其他的智慧,但也可以包括其他的智慧。就好像泰山不会拒绝小的土块,而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海不会拒绝任何一条小溪,而能成就它的博大。”因此即使是鸡鸣狗盗的小伎俩,不仅能够成为孟尝君的座上客,而且可以将孟尝君从暴秦的手中拯救出来。主要看你是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我们又怎么知道古人所说的正大的智慧,不会成为不善于利用智慧的人的祸害呢?所以我以“杂智”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篇。得到智慧,化去那些杂事是可以的。略去那些杂事,采其智慧也可以。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 ,让思想充实生活。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我们注重于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必删并致歉。

《智囊全集》原文、译文:智谋锦囊,处世奇书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