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名言

时间:2022-04-10 11:4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会议室名言

1. 急求在学校会议室同的名言或者俗语

1、秤有头高头低

2、秤铊虽小压千斤

3、吃饱了撑的

4、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5、吃不了兜着走

6、吃错了耗子药

7、吃定心丸

8、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9、吃力不讨好

10、吃了豹子胆

11、吃了迷混药

12、吃了枪药了

13、吃人不吐骨头

14、吃人饭,拉狗屎

15、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16、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17、吃软不吃硬

18、吃哑巴亏

19、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20、丑话说在前头

21、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22、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23、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24、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25、出水才见两腿泥

26、出头的橼子先烂

27、穿新鞋走老路

28、穿一条裤子

29、船到桥头自然直

30、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31、窗户纸一点就破

32、吹胡子瞪眼

33、此地无银三百两

34、此时无声胜有声

35、此一时,彼一时

36、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37、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38、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39、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40、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41、、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42、打倒不如说倒

43、打灯笼找不着

44、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45、打狗还得看主人

46、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47、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48、打开窗户说亮话

49、打开天窗说亮话

50、打破砂锅问到底

51、打如意算盘

52、打铁还需本身硬

53、打退堂鼓

54、打瞎子,骂哑巴

55、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56、打肿脸充胖子

57、打着灯笼找不着

58、大白天说梦话

59、大白天做梦

60、大海里捞针

61、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62、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63、大难不死

64、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65、大树底下好乘凉

66、大眼瞪小眼

67、大意失荆州

68、大丈夫能屈能伸

69、胆小不得将军做

70、当地生姜不辣

71、当耳旁风

72、当面鼓对面锣

73、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74、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75、刀架脖子上

76、刀快不怕脖子粗

77、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78、刀子嘴,豆付心

79、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80、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81、得便宜卖乖

82、得理不让人

83、得了便宜卖乖

84、得饶人处且饶人

85、低头不见抬头见

86、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87、点腊烛不知油价

88、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89、丁是丁,卯是卯

90、顶风臭十里

91、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9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93、斗大字不识一升

94、豆付掉到灰堆里

95、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96、肚子疼怨灶王爷

97、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98、断了线的风筝

99、对事不对人

2. 会议室适合悬挂的国学经典名句

厚德载物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3. 那些名言警句可以放在会议室的墙上

人生是短促的,这句话应该促醒每一个人去进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

虽然勤勉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荣的事业,但那些功业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参加行伍的光荣,即使他未获胜,却也算战斗过。—约翰逊 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宣永光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4. 有没有人可以帮我想些会议室墙壁名言,关于忠心及责任的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英】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美】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维克多·费兰克【英】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美】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中国】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俄】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托尔斯泰:“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梁启超:“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歌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威尔逊 :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

杜鲁门:“责任到此止步(The buck stops here)。”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陶行知:“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IBM公司:“员工能力与责任的提高,是企业成功之源。”

台湾著名国学大师耕云先生:“活在责任和义务里”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诈是友谊的敌人(维吾尔族)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大块的石头,是忠诚的标记,因为它不会使人跌倒(伊朗)

●胸怀忠诚比漂亮有钱强(蒙古)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清·黄宗羲)

●忠诚因为努力的狂妄而变得毫地价值(莎士比亚)

●忠诚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塞内加)

●金钱买来的忠诚一定会被金钱所收买(塞内加)

●牢固的结合产生忠诚,这一谚语永世常存(高尔)

●你若想证实你的坚贞,首先证实你的忠诚(弥尔顿)

●君子诚之为贵〈礼记〉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清·魏裔介)

●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甘地)

●与恋爱相同,忠诚也常常会有被肚子左右的时候(茨威格)

蕴含哲理格言警句集萃(第89辑)

第六讲 修 身

导 读

修身,是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也是人生的立足之本。一个人,只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时修正言行举止,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千百年来,中国历代先贤们践行了许多修身的方法,总结了许多修身的经验,值得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发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是《大学》中的经典名句,指出了修养身心的根本在于“诚其意”、“正其心”,要求人们意念真诚,思想端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南宋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朱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修身要点:“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也就是说,说话做事要忠诚老实,克制愤怒,消除贪欲。他认为,人只有从身心两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成就理想的人格。

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先天的高低之别,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修身篇》中古圣先贤修身的途径及方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有益于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养,也有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学生只要洁身自好,谦虚谨慎,志存高远,就一定能实现对自我健康人生的塑造。

1【原文】

吾日三省①吾身:为人谋②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③不习乎?

【出处】

《论语·学而》。

【注释】

①省:检查,查看。②谋:谋划,指考虑事情。③传:教授。这里指的是别人传授给自己的知识。

【译文】

我每天都要进行三次反省:查看替别人考虑的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进行了温习?

【赏析与启迪】

从古至今,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将反省作为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甚至将“闭门思过”作为生活的必修课。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审视内心世界,才能认识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读书求知的过程中,能养成静心思过的习惯,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那么,你今天的不足就能成为你明天成功的阶梯。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我反省,不懂得换位思考,就会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陷入盲目自信的误区。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更需要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反思,剖析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2【原文】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①;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恶业:坏事,罪过。

【译文】

人活着莫过于活得安逸,但太清闲了反而会生出坏事;人活着以清静为上,但太清静了反而接近庸俗的情趣。

【赏析与启迪】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负荷。做人,一定要懂得放下烦恼,摒弃俗念,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一个能享受清闲妙趣的人,往往不为世俗名利所拖累。

清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俗话说“无事生非”,说明无所事事的人很容易招惹是非,这也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形。

看过《水浒传》的人,一定记得这样一段描写: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成天无所事事,带着一群爪牙惹是生非,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最后死于非命。这样的子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都有。这类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知理想为何物,胸无大志,游手好闲,只能到处寻找刺激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事实上,某些青少年正是因为游手好闲,寻衅滋事,才走上犯罪之路的。

3【原文】

人善①我,我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出处】

《韩诗外传》,作者韩婴,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

【注释】

①善:善待。

【译文】

别人善待我,我善待别人;别人不善我,我还是一样善待别人。

【赏析与启迪】

做人要有包容之心。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很容易做到互助友善,但当别人侵害了自己的利益时,仍能宽容对方、帮助对方,就相当难得了。宽容大度,不仅仅能让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常言道:你的胸襟有多宽阔,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一位老人在救治一条受伤的蛇时,不小心被蛇咬了一口,但老人没有放弃,继续救治。有人不解地问道:“蛇咬你,你还救它干什么?”老人头也不抬:“它咬我,是它求生的本能;救它,是我的本性。”

人不同于蛇,人是有感情的,当你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时,是否反思过,自己是否善待他人?当你抱怨某某同学难以相处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给过别人关心和帮助?如果你回答的底气不足,那就不要责备别人。

4【原文】

物格①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②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③,身修而后家齐④,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出处】

《礼记·大学》。《礼记》中之《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注释】

①物格:事物的道理得到穷究。②意:即意念。③身修:即品德修养得到提高。④家齐:家政得到治理。

【译文】

推究事物的本源才能获得各种知识。获得知识之后,人的意念就会变得诚实;一个意念诚实的人,心态必然端正而不存邪念;心态端正了,品德和修养也会跟着提高;品德和修养提高了之后,家政自然就能治理好。推而广之,国家将会得到很好的治理,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赏析与启迪】

人从获得知识开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进而变得诚实。人诚实了,心态便会端正,继而品德和修养都会得以提高,家庭就会变得和睦。家庭和睦了,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国家便会得到治理,最终达到天下大治。

其实,成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皆有可能。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循着规律渐渐深入,就能掌握它的要点。从要点切入,事情自然得到解决。

有些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求成,不愿循序渐进地完成各科作业,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背离了既定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端正学习态度,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科目入手,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锻炼,来磨砺自我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5【原文】

自天子①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

【出处】

《礼记·大学》。

【注释】

①天子:古时称帝王为天子。②庶人:平民百姓。③壹是:一切。

【译文】

从天子至庶民百姓,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赏析与启迪】

千层之塔,始于垒土。一个人做事,如果不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将不会有大的建树。

修身是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这个“本”巩固了,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一步一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修身,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校规校纪就是为大家“量身打造”的言行准则,是修身养性的切入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从一言一行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本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6【原文】

躬自①厚而薄②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躬自:自我检查或反省。②薄:少。

【译文】

凡事多检点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赏析与启迪】

自古以来,有德之人立身处世无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可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友谊。

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对于偶犯小错的人,我们是可以原谅的,应该给予他改过的机会,而不是刻薄责备。这样,既能使对方知错改正,又让对方保住面子。多一分宽厚、包容之心,确实是处世的一大智慧。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辩证地看待问题,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作自我检讨和批评,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

性格决定命运。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特别强,比较容易纠正性格上的弱点。平时有意识地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把攻击、责备他人的话丢在风中,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7【原文】

修身①之要:言忠信,行笃敬②,惩忿窒欲③,迁善改过。

【出处】

《朱子大全》,作者朱熹。

【注释】

①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②行笃敬:行为要笃实、恭敬。③惩忿窒欲:惩戒忿恨,消除贪欲。⑤迁善改过:往好的方面去做,将错误改掉。

【译文】

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笃实、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赏析与启迪】

修身的关键,是说话要合乎“忠信”之道。偏激会蒙蔽你的眼睛,贪欲会迷失你的心智。这里的核心是一个“善”字。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就会诚实守信,即使有了错误,也会尽力改正。可见,只有向善修身,才能养成高尚的人格。

现实生活中,有的青少年盲目“张扬个性”,比较自私自利,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偏离了道德的主线,这是很危险的。只要从根本上改掉玩世不恭、偏激冲动,从心理上矫正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与狭隘,让自己的行为诚实而恭敬起来;在价值取向上,消除种种不良欲望,以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世事,就基本上达到“修身”的要求了。

8【原文】

俭,美德也,过则悭吝①,为鄙啬,反伤雅道②。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悭吝:吝啬。②雅道:高雅的情趣。

【译文】

俭朴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俭朴就是吝啬小气了,如果凡事斤斤计较,反而伤害了与人交往的雅趣。

【赏析与启迪】

节俭,是一种美德,有助于道德的培养,有助于修养自己的身心。但过犹不及,太过于吝啬就会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样,不仅自己生活会变得了无生趣,人们也不愿与现代的“守财奴”和“吝啬鬼”打交道,更何况成为朋友。

美国的通用公司和日本的松下公司,都是全球有名的大企业,但在管理上,绝不允许员工浪费,就算是一枚大头针、一张打印纸都不行。可见,节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被世界其他各国人民广泛认可。

节俭钱物除提高个体的生活品质之用外,也能乐于奉献爱心则更好。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捐钱捐物援助灾区同胞,就是一种人性升华的表现。

9【原文】

君子①和而不同,小人②同而不和。

【出处】

《论语·子路》。

【注释】

①君子:有德行或品行高尚的人。②小人:指品行低劣、人格卑下的人。

【译文】

君子能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赏析与启迪】

有品行的人与人相处,讲团结,但不盲目附和,能够在错误面前坚持原则;而品行低劣的人则是以利益为纽带,没有是非对错之分。这样的人,表面上一团和气,事实上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要想让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必须以诚相待,相互帮助,而不是互相勾结和利用。

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青少年学生之间就必须以诚相待、和睦相处。但这绝不是充当“老好人”,保持所谓的一团和气,甚至拉帮结伙,欺凌弱小。

10【原文】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①,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②矣。

【出处】

《庄子·渔父》。

【注释】

①真:纯真的本性。②累:忧患。

【译文】

勤勤恳恳修养自己的身心,谨慎小心地保持着自己纯真的本性,把所有的身外之物归还给别人,就不会有忧患了。

【赏析与启迪】

人的心理负担,往往是人的种种欲望造成的。如果努力修养身心,保持纯真本性,不贪恋身外之物,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拘束和忧患呢?所谓“还以物与人”,就是说要善于放下心理包袱,摒弃不良情绪。从养生的角度来说,高尚的道德不论对人的精神,还是对身体的健康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人说:“人不能将钱带进坟墓,钱却能将人送进坟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金玉良言。看那滚滚红尘中,被金钱所奴役的人不少。金钱本无错,错的是人心过分的贪婪。做人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定要守得住纯真的本性,懂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足矣。

11【原文】

交友不宜滥,滥则谀①者来。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谀:迎合,奉承。

【译文】

交朋友不能没有选择,太随便了,就会结交到阿谀奉承、别有用心的人。

【赏析与启迪】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这话说得不错,但不能因为多交朋友是好事,就降低了结交朋友的标准。要结交正直、坦诚的人,不能结交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那些表面上对你亲热、吹捧的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嘴上说着奉承话,很可能暗地里磨刀霍霍,准备寻找机会在你身上“宰”一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青少年之所以步入歧途,就和交错朋友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青少年学生在交友时,一定要理智而慎重。尤其是对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12【原文】

兼听①则明②,偏信③则暗。

【出处】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撰成,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

【注释】

①兼听:广泛听取。②明:明白清醒。③偏信:一面之词。

【译文】

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就会明白清醒;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

【赏析与启迪】

通过“明”与“暗”、“兼听”和“偏信”的对比,“兼听”与“偏信”的利弊一目了然。一个善于兼听的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一个乐于纳言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人的潜意识里,亲疏有别。血缘情感亲近与否,关系着一件事情的判断与解决方式的不同,在信任的程度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会怀疑或极少怀疑,而对旁人说的话,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事实上,你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见得客观公正,而旁人说的话未必就是错的。关键是怎样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青少年的判断力与对社会的认知欠缺,同学们极易被鼓动、被误导。遇到心事和苦恼,要多与亲人沟通,多和老师交流,以便及时得到疏导,千万不能偏听偏信,作出不明智的举动。

13【原文】

过①而不改,是谓过②矣。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过:动词,指犯错误。②过:名词,指错误、缺点、过错。

【译文】

知道自己有了过错而不去改正,才是真正的错啊!

【赏析与启迪】

孔子在“修身”、“正己”的问题上,非常强调自我反省和改进,要求人们知错就改。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过则勿改”,意思是说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但错了还执迷不悟,那就是错上加错。

有的青少年学生平时大错不犯,小错却不断;有的青少年学生明知自己错了,就是不肯承认并加以改正。其实,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提升你的修养,改变你的负面形象。

14【原文】

君子以见善则迁①,有过则改。

【出处】

《周易·益卦》。

【注释】

①迁:效仿,学习。

【译文】

品行高尚的人见到好的事情,马上效仿学习,发现错误,就及时改正。

【赏析与启迪】

君子之所以让人敬佩,受人景仰,就是在进德修业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向善的心。看到他人好的行为,就以他为榜样来学习。当发现自身的不足与错误时,立即纠正,使自己的人格、道德日臻完善。

青少年学生的求知过程,就是一个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对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又要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吸纳,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要有一个虚心的态度,切不可骄傲自满。见到别人有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借鉴、学习;见到不好的,就必须引以为戒,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15【原文】

其身正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

【出处】

《论语·子路》。

【注释】

①身正:品行端正。②从:顺从。

【译文】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别人也会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别人也不会服从。

【赏析与启迪】

不论你要求别人去做什么事,先要以身作则,约束好自己,别人才会甘心情愿地按你的意愿去做;反之,如果你采用高压手腕强迫他人,别人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了,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人要想说服别人,影响别人,甚至感化别人,首先他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能够严格讲究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从而起到对别人言传身教的楷模作用。

“正人必须先正己。”一个人如果自身不正,随意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怎么可能要求别人做好事情呢?

16【原文】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①也。

【出处】

《论语·述而》。

【注释】

①弃:背离。

【译文】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背离道德的行为。

【赏析与启迪】

有人群居的地方,就有谣言。谣言分为“有心”与“无意”两种。但无论有意而为,还是受人蛊惑,传播谣言总是不道德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浅薄而苛刻的人,为了满足自己阴暗的心理需求恶意诋毁他人。但谣言止于智者。对于理智的人来说,他们能辨别出事物的真伪,不会去传播那些毫无根据的传闻。

现实中,有的青少年学生偏偏对某些小道消息“很敏感”,听风就是雨。更有甚者,热衷于传播各种传言,弄得人心浮动。一个理智的人,通过听其言,观其形,就能看出事情的真相。而一个愚蠢的人,只会人云亦云。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避免走入轻信谣言的误区。

17【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以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处】

《论语·季氏》。

【译文】

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赏析与启迪】

这是孔子针对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忠告。不仅讲了为人处世,还讲到了身体、气、血与健康的关系。

《淮南子》中说,“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可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人世间,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孔子提出的戒色、戒斗、戒得,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色、气、财“三戒”既是儒家的修身真言,也是道家的重要养生之道,即便在今天,仍是大家立身处世的准则。

18【原文】

穷①则独善其身,达②则兼善③天下。

【出处】

《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穷:困厄,失意。②达:得意,显贵。③善:使……向善。

【译文】

失意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能使天下人一齐向善。

【赏析与启迪】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轮替,人生之路也有风霜雨雪相伴,不可能时时“艳阳高照”。以一颗旷达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人与事——当处于人生低谷时,不但不能自暴自弃,还要坚持自己的操守,保持自己的善性,不去做奸邪之事;当自己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时,不能“人一阔,脸就变”,忘乎所以,而应坚持善性,并以自己的善性去影响、带动别人。

有人说:“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但生命必须有所坚持。”确实,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纵然穷困,也绝不肯潦倒,不肯放弃心灵深处的善良。

一个理性的青少年学生,会懂得自己应当坚持什么,改正什么。所以他们能在别人泡网吧、玩游戏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身体,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基础。而那些得过且过、得混且混的青少年学生,则在浑浑噩噩中虚度时光,浪费着自己宝贵的青春。

19【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①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

【出处】

《礼记·大学》。

【注释】

①明德:美德。②心:思想。③知:见解。

【译文】

古时想要彰显美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先要提高知识见解。提高知识见解,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与启迪】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是儒学所倡导的人格阶梯。《大学》所列的“八条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层面,前四级属于“内修”,后三级属于“外治”,其间的“修身”是连接二者的桥梁,为理想的实现疏通了道路。

正因为如此,努力修身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关乎一个人的前途,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铸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君子人格,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个性的解放,人们更加注重内外兼修,精神与物质两线并行。虽然时代赋予道德规范新的含义,不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的人生目标,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只有身心的协调发展,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0【原文】

垂①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②之事。

【出处】

《新语·慎微》,作者陆贾。

【注释】

①垂:流传。②纤微:微小,细小。

【译文】

能成就大事的人,应先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情。

【赏析与启迪】

学做事,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贪多求大,要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事的成功是以做好每一件小事为基础的。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事实未必如此,纵观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在生活中自律性强,从不敢放纵自己;在行为上注重细节,严谨认真,这就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有一个年轻人参加招聘会。面试结束后,其他应聘者旁若无人地走出会议室,而这位年轻人则将会议室里凌乱的凳子一一扶正,结果,这一不经意的动作,让他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工作。虽然不是每一名青少年将来都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却不能忽视生活的细节,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21【原文】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

《礼记·缁衣》。

【译文】

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赏析与启迪】

一个有修养、有理智的人,在说话或做事之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做事的分寸都会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凭一时的痛快,说出让对方尴尬的话,做出让对方难堪的事。

有的同学性格鲁莽,说话大大咧咧,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做事随心所欲,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引发矛盾、冲突;在与人交往时,不能以礼相待,甚至失信于人。这样的人,怎么会被老师和同学欢迎呢?

不论哪所学校,都有着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着青少年学生的言行。所以,青少年学生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22【原文】

君子不失足①于人,不失色②于人,不失口③于人。

【出处】

《礼记·表记》。

【注释】

①失足:犯严重错误或堕落,这里指行为不检点。②失色:因惊恐而面色变白,这里指仪态不恭。③失口:未经考虑脱口而出的话。

【译文】

君子不让自己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不在别人面前有失态的地方,不让自己无意中说出不应该说出的话。

【赏析与启迪】

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社交场合中,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能够掌握分寸,做事沉着稳重,绝不鲁莽急躁,流露浅薄之相。

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德修养好的人,往往是一个注重仪表、讲究礼貌的人,在社交场合会受到广泛欢迎,事业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有的青少年学生面对老师的时候,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姿,说话闪烁其词,不着边际;有的青少年学生行为散漫,课上行为随便,搞恶作剧,甚至与老师顶撞……这些行为不仅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也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23【原文】

瓜田不纳履①,李下不正冠②。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一说此诗作者为曹操之子曹植。

【注释】

①纳履:穿鞋子。②正冠:整理帽子。

【译文】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穿鞋子;而从李树下走过时,不要举手整理帽子。

【赏析与启迪】

这个句子即是成语“瓜田李下”的出处。

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在身正的前提下,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引起他人的误会。在跟自己有利益相关的地方,要注意避嫌。

青少年由于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很容易引发误会。所以与同学相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别人的猜疑。譬如,在身体有缺陷的同学跟前,要避免谈论伤残方面的话题;在家庭破裂的同学面前,不应谈父母离异方面的事情;当同学犯了错误时,不要幸灾乐祸;在家境不好的同学面前,不要炫富……诸如此类容易引起误会的言行,都应当尽量避免。

24【原文】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①。

【出处】

《菜根谭》。

【注释】

①本然:自然的本性。

【译文】

文章做到最佳境界,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思想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已;人的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也没有出奇过人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归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赏析与启迪】

人工雕琢出来的东西,固然精巧别致,但缺少天然的纯朴自然之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语言朴实生动,道理浅显易懂,一切都恰到好处。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有德之人,并不是他比别人机敏多少,而是为人淳厚朴实,心地纯净善良。其行为之善,其境界之高,都是出自内心,发之本然。

作文与做人,两者之间有一些相通的道理:不可过分做作,不可弄虚作假。那些最简单、最朴素的人和事,往往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青少年学生必须注重自我人品的培养。平时待人接物,不要矫揉造作;说话做事,不要故弄玄虚,去掉身上所有虚浮的东西,以一颗淡泊与自然的心来对人、对事、对生活。

25【原文】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良药”原文为“毒药”。

【译文】

忠诚的谏言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是有利于事业的成功;有功效的药物虽然味道很苦,但对病情却有极好的疗效。

【赏析与启迪】

这句古训尽管历时千年,仍然是劝世良言。忠言、直言会让对方难堪,却饱含真诚;奉承、蜜语表面上听起来受用,但很多却是虚情假意,甚至包藏祸心。因此,人若要少犯错误,一定要有听得进逆耳之言的雅量。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听魏徵等忠臣的直谏。

人性中都有一个弱点,喜欢听好话,对别人的批评不容易接受,这种弱点常常阻碍了人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表现不好,往往跟不善于接受批评有关。不妨认真反思一下,你是否曾经对父母师长的批评心怀不满?是否对同学的忠告心存芥蒂?如果你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听从亲人和朋友的劝勉,那么,你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26【原文】

慎①终如始,则无败②事。

【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释】

①慎:小心,谨慎。②败:犯错误或失败。

【译文】

慎始慎终,就不会失败。

【赏析与启迪】

大家都明白“万事开头难”的道理,所以在做事时,开始都非常谨慎、努力,但经常犯的错误是不能持之以恒,往往虎头蛇尾。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马拉松赛跑中,有的运动员一开始时遥遥领先,但途中松懈了下来,最终与奖牌无缘;有的企业在创立之初,兢兢业业,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便放松了经营管理,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说,任何事情的成败得失,除了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做到善始善终。

人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只有有勇气、有毅力的人,才能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青少年学生的求学历程,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对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说明了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重要性。不论你处在学业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将积极进取的态度贯穿始终。

27【原文】

非①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②我者,吾贼③也。

【出处】

《荀子·修身》。

【注释】

①非:指批评。②谄谀:奉承,迎合。③贼:害我的人。

【译文】

正确指出我过错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长处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阿谀奉承我的人,则是存心想害我的人。

【赏析与启迪】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需要别人提醒、批评或者鼓励。能够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的人,就是你的老师,值得你尊敬。

阿谀奉承者,当心他们心口不一,别有企图,使你无法正确认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这样的人,还是远离为好。

中肯批评者,可把他视为朋友。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绩,适时给予你鼓励和支持的人,无疑是你值得信赖的朋友。而那些对你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提出批评,并帮助你改正的人,更值得你好好珍惜。

28【原文】

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①。

【出处】

《与崔群书》,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要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注释】

①明:分辨清楚。

【译文】

真正的君子,应当有所喜好和痛恨,要做到爱憎分明。

【赏析与启迪】

一个能明辨是非的人,有正确的立场和个人喜好,能做到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决不会在俗世中随波逐流,丧失处世的原则和做人的底线。

一个人格健全、智力正常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地,头脑始终要保持清醒,将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分辨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应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勤奋学习,踏实进取,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29【原文】

兰①生幽②谷,不为莫服③而不芳……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

【注释】

①兰:兰草。②幽:僻静。③服:佩戴。

【译文】

兰草生长在幽静的深谷里,不会因为没有人佩戴它而不香……君子做正义的事,不会因为没有人知道就停止下来,不再去做。

【赏析与启迪】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是兰草的自然品性;“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是君子的坦荡情怀。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宣扬自己,丝毫没有作秀之嫌,这就是君子高风亮节的体现。

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并不是为了博取好的名声,是人修养与道德成长的需要。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多做点又何妨?对于自己,可以培养一颗善心;对于别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善行?

30【原文】

勿以恶小①而为之,勿以善小②而不为。

【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诸葛亮集》,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注释】

①恶小:小的恶行或坏习惯。②善小:小的善行或好事。

【译文】

不要认为恶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

【赏析与启迪】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大的祸患,往往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的。小毛病不改,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陋习,影响了人的一生。

千层之塔,始于垒土。有时,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善意的念头或举动,都是好品行形成的开端。

大与小,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

有的青少年认为偷别人的一支笔、一块橡皮,属于占小便宜,算不了什么。小小的恶,小小的无所谓会累积,最终纵容成无恶不作。有的青少年也曾立下志向,将来长大后要做好事,要报效社会。其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好事都可以。一次真诚的鼓掌、一个善意的眼神、一番鼓励的言语……通过这些“小善”的积累,自身的品格也会得到提升。

31【原文】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出处】

《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译文】

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赏析与启迪】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大的挑战,就是战胜自我的种种欲望。

人是刚强的,又是软弱的。他能够战胜非常强大的敌人,却经常无法战胜自己。一个人的战争,胜者是自己,败者也是自己。这是因为,当人被贪欲、惰性左右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正确的判断力,甚至丧失斗志。

这世间有许多极有天赋的人,忙碌一生,却没有丝毫建树。不是他们没有本事,而是他们无法克制自我的欲望,约束自我的行为,最终败了下来。

由此可见,要想战胜自我是极不容易的。人一旦战胜自我之后,往往也就超越了过去,进入了一番新的境界。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