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句名言的原因
时间:2022-04-10 22: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英国教育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喜欢一句名言的原因
1.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原因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人生就象一张多姿多彩的图画,成功和失败都是必不可少点缀。有人说:成功是鲜明的,失败是灰暗的。也有人说:成功是美丽的,失败是丑陋的。可我并不那么觉得。我认为,有失败,才有成功。
我听说过爱迪生的一个故事。一天,老师让每个同学做一张小板凳。当老师看到爱迪生交上来的那个小板凳的时候,问他:“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差的小板凳吗?”爱迪生老实地回答:“有。”说着把他做的前两个板凳拿出来。最后,爱迪生成了世界上很伟大的发明家。这也说明失败是成功的踮脚石,它可以为成功积累经验,激励我们向前进。
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那是去年的暑假,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叫着。外面有许多小孩子在外面买冰棍吃,而我,却在家里做着暑假作业中的数学题。闷热的天气让我汗流浃背,又遇到了“拦路虎”。我左思右想,都不对,思路对不上。再打电话问同学,他们都做好了,就是不肯告诉我。我已经热得不行了,头上直冒汗,连风扇也吹不凉。我双手一摊,不写了。可我那不服输的拽脾气又上来了: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可以?我一定也可以!想着,立即拿出草稿纸,“刷刷”地算起来。“对了!”终于把那道题解开了。突然感到不那么热了。 失败是土壤,成功是种子;失败是阶梯,成功是顶峰.没有失败激励你的意志,就没有成功光临你理想的世界;没有失败奋发你的斗志,就没有成功为你的未来添彩。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我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我,要奋发向前!
2.喜欢一句名言的理由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上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盈盈仙子”(《曲玉管》)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全词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充分细腻,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2、天才出自勤奋。
这句话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它鼓舞我走过了一段漫漫的读书历程,至今仍然是我工作的座右铭。勤奋能使学业和事业有所成就。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能塑造伟人,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凡是能创造最好的自己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勤而不怠却是相同的。勤学习、勤积累、勤思考、勤质疑就能使人达到析疑释惑、豁然开朗的境界。
3.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原因:
这让我知道,一个人说的话一定是诚实的,有可信度,做的事一定是忠贞的,正义的。
同时,一个人许诺一定要承担兑现,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要素,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讲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具有魅力的人,首先应该是守信的人,诚实的人,靠得住的人。
“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在社会主义文明高度发展、人与人相处难见真情的今天,诚信品质尤为重要!
“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做生意也好,都需要讲信用。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以言警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代学者也有这样的表述:“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就是说,行为不正的人,不被人信服;言语不诚实的人,不必与他人共事。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实践他们的说教,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前后矛盾,做一件事,我们不能确定他的行为的趋势, 对于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交往的,更没有什么魅力而言。
诚信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诚信像水,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那么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大家坐在这里听我演讲,是诚信;商家合法经营,是诚信;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交往,是诚信。
人们为什么偏爱格言?
你有没有发现人们对于格言这种文体总是格外偏爱?这是什么原因呢?
像是“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类的格言我们似乎从小就开始学习,甚至会被要求背下来。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格言在社交平台上的热度也只增不减。为什么人们对这种文体格外偏爱?甚至穿越了不同的传播渠道呢?
英国作家兼媒体人萨姆·利思(Sam Leith)在《卫报》发表文章介绍说,格言并不是英语世界的一个显著传统,但它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流行经久不衰。人们像需要一种真理和智慧的引导一样,喜欢阅读格言。就像英国诗人奥登(WH Auden)说过,“格言必须让读者相信,它要么是普遍真理,要么起码是对一个阶层的所有成员来说都是对的,跟某一个读者确信的东西无关。”
比如,一位英国作家(叶海亚·拉巴比迪Yahia Lababidi)刚出版的格言集《史诗的失败:靠冥想为生》(Where Epics Fail: Meditations to Live By)中,就有大量类似这样的格言,“我们没有选择自己的工作,我们只不过是对此表示同意”,等等。
格言其实是一种很难下定义的文学形式。《企鹅版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词典》的解释是,“格言是对真理或教条的简洁陈述,是一种精辟的概括。形式可以幽默诙谐,也可能不是。”
换句话说,格言陈述的是普遍事实,能说出格言的人,基本都有一定的权威,而格言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是矛盾或者幽默的。
关于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格言,利思还分析说,格言是一种带有诗意的文学形式,它可以归入哲学甚至神学的范畴,更加引人深思。很多哲学家、诗人、甚至艺术家,都创作过大量格言。像尼采、叔本华、帕斯卡、奥斯卡·王尔德、还有中国的孔子。
以尼采为例,剑桥大学的哲学家、格言书编辑迈克尔·坦纳(Michael Tanner)就指出,尼采的格言录中既有大量只有一两行字的短小的巧言妙语,比如“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最终还是会因为自己的自我贬低而得到自尊”;也有一两页长度的迷你文章。
在坦纳看来,格言主要有两种类别,一种是“戛然而止,结束整个话题”,另一种则会“打开你的思路”,引发进一步思考。而格言的基本范式应该在于,它“会让你面露一丝苦笑,同时内心感到震颤。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发人深省的格言会有种想要背诵下来的冲动吧!
不过,利思最后总结说,也许格言的文体特点,像简洁、充满智慧、引人共鸣等,比较适合社交媒体环境的传播气质。
翻翻朋友圈的签名,可能会发现不少格言哦。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