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口号
时间:2022-04-11 04: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Vista看天下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高考复读口号
1. 高考有哪些冲刺口号
百日冲刺战高考;一鼓作气创辉煌。
超越自我,百天圆梦。
旌旗摇,号令催,百日炼真钢;仰天长笑,金戈利刃展雄风,所向无敌!
血可流,头可破,斗志更昂扬;逐鹿考场,战鼓号角扬军威,百战百胜!
阳春三月翘首以盼,百日冲刺迫在眉睫。
心存大志舒豪气,声声誓词冲云霄。
为理想,早起三更,读迎晨曦,磨枪挫剑,不惧兵临城下!
为目标,晚卧夜半,梦别星辰,敛神养气,以备全力以赴!
一心一意搞好高考复习;奋战百日报答父母深恩。
十二载卧薪尝胆欲酬壮志;一百天刻苦攻读誓闯雄关。
十年磨一剑;百日铸辉煌。
今日浪费一分钟,来日后悔一辈子。
宁吃百日苦;不留终生憾。
百日誓师,青春似火,誓夺高考红旗——壮志冲云。
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卧薪尝胆奋战百日瞄准重点大学;破釜沉舟吃苦三月当圆升学好梦。
奋力拼搏,誓考重点;争分夺秒,再创辉煌。
校对如仇,绝不放过一道错题。
百日苦战誓金榜题名;十二年寒窗前程似锦。
金牛报春,志士嗟日短,争分夺秒,努力实现大跨越;战鼓催阵,师生莫等闲,协力齐心,共同铸就新辉煌。
高考百日会战,振奋精神,满怀信心,苦战必能胜;人生几回打拼,昂扬斗志,竭尽全力,爱拼才会赢
别轻易劝那个高考生复读
本以为高考出分这几天,人们见证了太多逆天的成绩,早已对这届高考学霸的事迹麻木了。
谁知道最近一条“男生从清华退学后重读考699分”的新闻,又把大家酸得不行。
这位来自湖北襄阳的考生,入读清华一年后,因为不满意自己的专业瞒着父母偷偷退学。
结果在今年的高考中,他的分数不仅比第一次高了2分,还取得了襄阳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
评论区的网友纷纷对这种神级的操作感到震惊。
一方面,是惊讶于他上完一年大学后再返回高中,竟然还能恢复曾经的应试水平;
另一方面,则是佩服他有勇气放弃清华大学的学籍,重新改写自己的命运。
对于普通人而言,复读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决定。
每一年高考放榜的日子,总有无数考生与家长陷入到到底要不要复读的纠结里。三年苦读,换来一个不咸不淡的成绩,多少让人不大甘心。
可如果真的放弃如今的分数,复读一年,真的就能创造奇迹吗?
01
复读是“奇迹”的代名词吗?
在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里,高考毫无疑问是一道分水岭。
老师们总说,高考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差一分,就有可能被数万想要过桥的同龄人淘汰。
言下之意,是说高考竞争过于激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以后的人生。
但事实又好像并非如此。每一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复读生重新回到过桥的行列里。
他们有的是不幸被挤下桥的考生,逆着洪流重新上岸;也有的是本已安全过河的幸运儿,带着对分数甚至大学生活的不满回到对岸。
每一年高考过后,大概是大多数人这一生里,对学霸这个概念认知最清晰的时刻。
高考的故事里从来不缺奇迹。
人们乐于围观那些“逆天高分”背后的故事,假如这高分再配上一个“复读”的标签,则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励志”与“逆袭”。
每一年高考,复读生N战考高分的故事总能在无数“平平无奇”的学霸故事里脱颖而出,成为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激励学生的最鲜活案例。
众多新闻中,最为典型的模式,是苦学一年从学渣逆袭为学霸。
这也是激励普通学子最多的一种成功故事。
大多数故事的主角们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天赋光环,他们就像千千万万的一战考生一样,靠得是300多天的埋头苦读,再加上一点破釜沉舟的勇气。
出自电影《最强学渣》/主角是个复读三年终于开挂逆袭的大龄考生
但在这些高分考生里,更受人瞩目的,依然是那些本就自带光环的复读学霸们的故事。
2013年,来自辽宁的刘丁宁以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由于并不适应香港的教学模式,最终退学复读。
一年后,她又以省文科状元的身份,顺利考上了心仪的北大中文系。
比这位更传奇的,是湖北省去年的理科状元常书杰。
2015年,他以湖北省第八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大三时因为沉迷游戏荒废了学业被北大劝退,重新参加高考后,又以省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录取。
但这样的故事之所以总能成为网络上的热议话题,其实正说明了并非每一位走复读这条路的考生,最终都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
事实上,每年总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里,同样少不了那些一年又一年,只为考取名校而不断复读的高考“钉子户”们。
32岁如愿考上清华的吴善柳,是钉子户中少有的考上北大又选择退学的考生。
他复读八年高考10次的经历,也成为很多复读生拿来鞭策自己不放弃的动力。
吴善柳的10次高考录取经历
高考复读生们的故事在镜头前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事实上,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曾经对2000余名高分的复读考生做过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80%的学生复读后成绩都不能提高,有些反而“跌”得很惨。
所以,那些努力一年甚至多年,最终成功圆梦的复读生,背后付出的艰辛,或许是普通考生们无法想象的。
02
高考复读的苦,
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复读生们的压力,首先是心理上的。
在纪录片《高十》中,主人公唐尚珺为了能考上北京的重点大学,前前后后参加了7次高考。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谎称自己已经在某三本院校就读,但实际上是回到中学继续复读。
2014年,是他复读的第四年,也是他理论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
春节回家,为了圆谎,他很细心地置办了年货,还从自己有限的生活费里挤出了500块钱给母亲买菜。
在镜头前,他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很平静。直到吃完年夜饭,他才借着酒劲吐露了对自己多年以来的坚持的怀疑。
出自纪录片《高十》
高中时期的同窗已经结婚生子,年迈的父母以为他跳出了农门欣慰不已……这一切,都让这个26岁的大龄考生倍感压力。
这种自我怀疑是一方面,来自周围人的过度关切与质疑,有时也会让这群人觉得喘不过气。
微博上有位复读的网友就曾经抱怨过,每次回家,爸妈那种连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的态度,让她觉得自己仿佛成了这个家的定时炸弹。
为此,很多复读生会尽量逃避一切熟悉的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躲开父母令人窒息的关心,还有邻居和亲戚的闲言碎语,甚至是楼下超市老板一句没有恶意的调侃。
在高压之下,任何一种复杂的目光对他们来说都是负担。
中国著名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曾致力于研究复读生群体,在一项复读生与应届高中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中,他得出过这样的结果——
复读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占调查总数的47.1%,应届高三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占调查总数的28%;
复读生情绪不稳定的占62%,高三生占35%;
复读生有焦虑倾向的占49.4%,高三生28.6%。
成倍的焦虑,几乎是每个复读生都要面临的命运。
出自纪录片《高考》
背负着这些心理压力,复读生们往往只有比普通的高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试错成本降到最低。
在号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安徽毛坦厂中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高考复读生。
进入这所中学的复读班之后,他们将带着高考失败者的标签,把倒计时重新拨到300多天。
纪录片《高考》的第一集,就记录了这所中学里复读生们的生活日常。
所有的学生必须6点起床,尽管对外公布的早读时间是6:30,但实际上不到6:20,学生们就已经穿戴整齐地坐在了教室里。
为了节约在食堂排队的时间、保证营养,很多家长会把饭做好送到校门口,大多数人就在门口站着吃。但时间也必须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在这个学校,无论学生是否住校,都不存在学习之外的自由。
有老师会在半夜放学后去学生的出租屋抽查,只为了确认他们有没有藏匿和学习无关的东西。
老师的权威、夸张的标语、苛刻的时间安排,刻在了学生们的每一根神经上,让他们时刻不敢松懈。
而这里,可以看成每年上百万复读生的其中一类缩影。
03
“高三打基础,高四985” ?
有很多人这种近乎疯狂的复读行为大为不解。
就像上文说的那样,除了极少数的“天选之子”外,大多数的人其实很难靠着复读创造出颠覆性的蜕变。
旁观者一方面对这些人充满敬意,因为平心而论,面对不那么理想的高考成绩,他们多半没有勇气从头来过;
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深处,又对这种极易得不偿失的冒险行为感到怀疑。
对于那些高考落榜或者发挥不理想的考生来说,复读确实是一种颇为无奈但又不得不选择的方向。
大多数自愿复读的考生,内心总是怀着自己一定可以更好的自信。
所以复读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对更高分数的渴望,倒不如说是对高考“失误”的弥补。
学霸复读的新闻尽管年年都在发生,但或许有人注意到了,那些卡在985与普通学校,一本与二本之间不上不下的人,往往会对“再考一次”抱着更大的预期。
事实证明,国人正在经历一个学历贬值的焦虑期。
2016年,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提升到50%。
这意味着我们将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上大学的门槛会逐渐降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
这势必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高分考生们,不再只满足于“有学上”的需求。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把复读做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2019年,网传安徽毛坦厂中学将增设“上海班”,向上海地区高考分数超过403分考生开放,限额300名。
尽管复读费用高达一年六万,但开放报名仅半天后就被抢报了一半以上的席位。
后该高复班被查出是借壳招生,被叫停
不仅如此,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的说法,据近年来的统计,每年高考生中的复读人数,约占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的15%到20%。
比如在今年的1071万考生中,复读生的数量就超过了160万人。这让一些人对复读生和应届生同场竞争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
对此,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已经制定了新规,禁止当地公立高中招收高考复读生,想复读的考生只能去私立学校或通过其他方式自主复习。
这也让众多的私立高中和复读机构在招生这件事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很多复读学校,会在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立刻抢着“捡漏”,不仅对高分复读考生采取学费减免的政策,还有可能提供大额奖学金或生活补贴。
在这种几乎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的入学条件的诱惑下,民间“高三打基础,高四985”戏谑渐渐成了高分考生们心照不宣的复读暗号。
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无论复读学校们开出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条件,都无法成为考生们能否复读成功的保证。
没有人会为复读生们一年后的结果负责,除了他们自己。
归根结底,每一年不断攀升的复读人数背后,既有个体的自我价值认同,也有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化的当下,学历的通货膨胀正以一种怪异的割裂感影响每一届高三毕业生的人生抉择——
普通学校的学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名校履历却越来越有含金量,这势必会挤压越来越多的高三应届生走向复读的回头路。
但不管最终的走向如何,人们总逃不过高考之后必须做出各种抉择的焦虑。
在此之前,但愿所有正在为或者将要为了更好的未来奋力一搏的年轻人,都能得偿所愿。
- 上一篇:复读口号
- 下一篇:真心被家人伤害的句子说说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