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名言
时间:2022-04-11 22: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华社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奥卡姆名言
1. 请帮忙解释下奥卡姆剃刀原则,最好举例说明,多谢~
奥卡姆剃刀
六百多年前,教皇把一个神学领域的异端分子关进监狱,目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传播。这个异端分子叫威廉。上帝保佑,威廉居然逃跑了,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德国的路易皇帝。他对路易说:“你用剑来保卫我,我用笔来保卫你。”
威廉写下了大量著作都影响不大,但有一句不见他著作中的格言却享有盛名。这句格言只有八个字:“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含义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依据这一格言一律取消。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日心说是如何取代地心说的?难道四百多年前的哥白尼看到地球绕太阳运行吗?否。他只是觉得地心说太复杂了:有80个圆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围绕来绕去,既不和谐,也不美丽,创造宇宙的上帝更不会这么笨。于是,哥白尼使用“奥卡姆剃刀”,把那些多余的圆都剃掉了,并创造出一个他假想出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转着,并绕太阳公转着,潇洒、漂亮、简单。他坚定地相信:大自然不会做多余的事情。他一刀“剃”出了近代科学的开端。
牛顿也是在苦苦地寻觅这把“剃刀”的时候才“在苹果树下睡着”的,一个苹果把他砸醒了,他的“剃刀”也找到了。他一刀砍掉了他原先走过的、准备过的、思索过的全部过程,只留下“一个苹果落到地上”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并以此作为科学推动的初始点。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最复杂的事情往往是最简单的事情。牛顿以后的少数伟大数学家沿着“奥卡姆剃刀”剔出的这条思维之路前进。他们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解决过最复杂的问题,但都是首先使用“奥卡姆剃刀”,将复杂的对象“剃”成最简单的对象,然后再着手解决问题。一句话,先缩减而后增加,先丧失而后赢得。
毫无疑问,“奥卡姆剃刀”的功能不是要结束,而是要另行开始。六百多年来,这把“剃刀”被科学家们磨砺的越来越快,但敢于和有能力使用它的人却并不多,它太锋利,弄不好会割破自己。历史上举凡成功之辈,都是不怕头破血流的人。
————摘自1998年6月份《读者》,总第203期
2. 什么是奥卡姆剪刀论
“奥卡姆剪刀论”也称为“奥卡姆剃刀思维方式”
700年前,一位名叫威廉的基督教士,因其博学而被称为“驳不倒的博士”,又因其出生于英国的奥卡姆,被称为“奥卡姆的威廉”。他写下大量著作,但其享有盛名的却是他那著作之外的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对当时无休止的关于空洞抽象概念的争吵感到厌倦,认为凡是无用的废话和累赘,应当根据他的格言一律被无情地“剔除”。人们将他的这一似乎偏激的思维方式称之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其所在教会受到威胁,因而将其视为异端邪说,并将他关进监狱。然而,700年来,一个个使用过这把“剃刀”的科学家,却无不成为成就辉煌的科学巨匠。
哥白尼觉得“地心说”太复杂了,使用“奥卡姆剃刀”,把那些多余的圆剃掉,假想出“哥白尼宇宙”,由此创造了“日心说”,一刀“剃”出了近代科学的开端。
牛顿被一个苹果砸醒,“剃刀”也找到了,一刀砍掉了他原先思考的全部过程,只留下“一个苹果落到地上”这一最简单的事实,以此为研究的初始点,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无数科学家,因没有勇气和能力使用“奥卡姆剃刀”,而与“天才”称号失之交臂。
爱因斯坦之前,没人敢对牛顿再使用一次“奥卡姆剃刀”,唯他勇敢地举起了,并剃掉“增长”了200多年牛顿头上的“荒草”,开垦出现代物理学的处女地。
奥卡姆剃刀定律又称“思维经济原则”,这种思维方式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对那些空洞无物的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即所谓“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被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即指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事情的实质、主流,抓住最根本的问题。不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因为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而把事情变简单却不容易。
奥卡姆剃刀定律被诸多企业家应用于企业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柯达公司因推出体积小,使用方便的新型相机,上市3个月就销售1000万部。因为它极为简单,备受世人青睐。正如广告词所说:“你只需要压下按钮,其余的事情由我来做”。“思维经济原则”给柯达带来丰厚的利润。
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韦尔奇,他最高的管理原则就是把“事情简单化”,这成为他成功的最大秘诀。他说:“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范化。”
仅次于世界首富的巴菲特,就以处事简捷而著称。他的名言是:“简单的行为往往更有效”。然而,简单有效来自于他对事务的潜心研究,而潜心研究又离不开阅读和思考。他的阅读量大得惊人,大量阅读的结果是,对投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世界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却是无益的。很多人以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奥卡姆剃刀”却对此提出了挑战,要剔除那些实际上是有害无益的东西。如果不这样,我们将会被自己制造的这些“麻烦”所压垮。剔除“多余”的东西应当是“奥卡姆剃刀”法则的核心。
当前,企业组织机构越来越膨胀,各项制度越来越繁琐,各种文件越来越冗长,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下。许多管理者不仅意识不到这些问题,反而还陶醉于自己在干着“复杂的事务”而自觉其乐,以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成功”而“努力”。有些经理人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却不知该从何下手。“奥卡姆剃刀”为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保持事物的“简单化”,是对付“复杂和繁琐”的最有效方式。正如科克和戈登指出的: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管理逐步复杂为其代价。解决问题的处方就是使管理简化。为此,他们提出“简单的就是美的”哲学思想,让公司将精力集中在有利可图的人或事之上,使经常性费用和管理形式的复杂化代价大幅减少,使公司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在现代管理学上,这属于“后管理公司”(“无为而治”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秦梦竹
3. 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一些揭露伪科学的工作,经常有人问我,你凭什么说它是伪科学呢?简单地说,是因为它不是科学,却要冒充科学。
你又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呢?因为它不符合科学的特征。那么,科学又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去翻翻词典、辞书对“科学”下的定义,会发现各有各的说法。
去看科学哲学著作对科学本质的讨论,不同的流派也是谁也不服谁。对“科学”这种异常复杂的事物,是很难下一个大家公认的简明定义的,因此在科学哲学界有各种各样的有关科学本质的学说,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给“科学”下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并不等于科学就成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东西,谁也无法判断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搞一套“科学”了。 没有公认的定义并不等于就没有了公认的判断标准。
我举一个例子,人是什么?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吗?有的动物也会使用工具。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吗?到现在还有一些词典是这么定义人的,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古德尔就观察到黑猩猩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她的导师路易斯·利基评论说:我们要么改变对人的定义,要么把黑猩猩当成人。
没有人愿意把黑猩猩当成人,所以我们只好继续寻找人的定义。人是会使用语言的动物吗?人们发现类人猿也会使用语言。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吗?实际上,有些动物也有感情。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吗?我们可以用实验证明黑猩猩有自我意识。
学术界对“什么是人”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至今也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无法分辨人和其他动物了?当然不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是人还是不是人是没问题的,只有在很特定的情况下,例如在判断从猿到人的过渡型化石时,才会有争议。
同样,没法给科学下精确的定义,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法辨别科学与伪科学了。其实,即使有一天科学哲学家们找到了一个人人可以接受的对科学的定义,也只有哲学理论上的意义,对具体的科学实践不会有什么影响。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纠缠怎么给科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我们更关心的是判断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界对判断什么是科学,是有公认的标准的,被广大科学工作者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应用着。这个标准主要有四套:逻辑的标准、经验的标准、社会学的标准、历史的标准。
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的标准和经验的标准。 这里说的经验,不是生活经验、历史经验的经验,而是哲学说的经验,其实就是指观察、实验,因此也可以简单地把科学说成是逻辑加实证。
从逻辑上看,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是自恰的,即本身能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至少要能自圆其说,不能前后自相矛盾。第二,科学理论必须是简明的,不能包含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以后的失败留好了退路,也就是说,要符合下面要谈到的“奥卡姆剃刀”的原则。
第三,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科学必须能够被证伪,这个说法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也引起了很多误解。
有的人以为搞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地去证伪、推翻,还有的人发现自己提出的理论被证伪了,反而高兴地说这说明我的理论是科学的!其实你的理论被证伪了,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了,当然也就不是科学的了。 可证伪性是科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是充分条件。
可证伪性只是说做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清楚地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被推翻,但是并不是非得要去推翻它才叫搞科学研究。其实人们搞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去证实某个理论的。
第四,科学理论必须是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的,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从经验上看,第一,科学理论必须有可以用实验或观察加以检验的预测,而不是只是空想。
第二,在实际上已有了被证实的预测,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不能只被证伪,却从未被证实过,否则这样的理论是无效的。第三,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可以被别人独立重复出来的,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有你一个人做得出那个结果,别的研究者重复不出来,还要怪别人功夫不如你。
第四,对于辨别数据的真实与否要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正常现象,什么是异常现象,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结果随意解释。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因此一个理论即使符合了逻辑和实证的标准,也未必会被科学界接受,还要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否有效、有用。
从社会学上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决已知的问题,如果连这也办不到,这种理论就毫无存在的必要;必须提出可以让科学家做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模型,也就是说,它还必须能够做出可检验的预测,否则也没有用处;对新提出的概念必须做出切实可行的定义,而不是一些子虚乌有的、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伪概念,像“气功场”、“天人感应”之类。 从历史上看,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的数据,也就是说,不能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做解释,而无视不利的数据,否则的话就还不如。
4. 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应用实例
如今奥卡姆剃刀常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假说的取舍上:如果对于同一现象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假说,我们应该采取比较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一种,世界客观存在即是建立在客观实践之上,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科学家,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表述形式:当你有两个或多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更好。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强形式:如果你有两个或多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或多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让事情保持简单!)。注意这个 原理是如何在上述形式中被加强的。严格的说,它们应该被称为吝啬定律(Law of parsimony),或者称为朴素原则。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区分能够做出相似结论的理论。我们试图选择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这不是奥卡 姆剃刀的本意。我们不用检验这些结论吗?显然最终不是这样,除非我们处于理论的早期阶段,并且还没有为实验做好准备。我们只是为理论的发展寻求一种指导。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在相信实验和观测并无必要上走得太远。朴素原理是一个启发式的经验规则,有些人引用它,仿佛它是一条物理学公理。它不是。它在哲学和粒子物理中使用的很好,在宇宙学和心理学中就不是特别好,这些领域中的事务往往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或许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要胜过引用奥卡姆剃刀:“天地之大, 赫瑞修,比你所能梦想到的多出更多”。
许多科学家接受或者(独立的)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例如莱布尼兹的“不可观测事物的同一性原理”和牛顿提出的一个原则: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奥卡姆剃刀以结果为导向,始终追寻高效简洁的方法,600多年来,这一原理在科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奥卡姆剃刀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思维理念。 作为一种思维理念,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些领域,事实上,奥卡姆剃刀在社会各方面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奥卡姆剃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本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 能把事情处理好。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你也就不能改变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当你用奥卡姆剃刀改变你的思维时,你的生活将会发生改变。 在运用奥卡姆剃刀时应牢记爱因斯坦的一句著名的格言:万事万物应该都应尽可能简洁,不能过于简单。如果将这一理念与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结合起来,那么会使我们的行为更趋于完美。
5. 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理”
奥卡姆剃刀原理(Ockham's Razor)是由14的世纪哲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的一个原理。
这个原理是告诫人们“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来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形式为人们所知,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一.奥卡姆剃刀在科学上的应用对于科学家,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表述形式: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强形式: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
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
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让事情保持简单!注意到这个原理是如何在上述形式中被加强的。
严格的说,它们应该被称为吝啬定律,或者称为朴素原则。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区分能够做出相似结论的理论。
现在我们试图选择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这不是奥卡姆剃刀的本意。
我们不用检验这些结论吗?显然最终不是这样,除非我们处于理论的早期阶段,并且还没有为实验做好准备。我们只是为理论的发展寻求一种指导。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在相信实验和观测并无必要上走得太远。
朴素原理是一个启发式的经验规则,但是有些人引用它,仿佛它是一条物理学公理。它不是。
它在哲学和粒子物理中使用的很好,但是在宇宙学和心理学中就不是特别好,这些领域中的事务往往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或许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要胜过引用奥卡姆剃刀:“天地之大, 赫瑞修, 比你所能梦想到的多出更多”许多科学家接受或者(独立的)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例如莱布尼兹的“不可观测事物的同一性原理”和牛顿提出的一个原则: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
奥卡姆剃刀以结果为导向,始终追寻高效简洁的方法,600多年来,这一原理在科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奥卡姆剃刀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思维理念。二.奥卡姆剃刀在管理学上的应用奥卡姆剃刀不断在哲学、科学等领域得到应用,但使它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广为世人所知的,则是在近代的企业管理学中。
好的理论应当是简单、清晰、重点突出,企业管理理论亦不例外。在管理企业制定决策时,应该尽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剔除干扰,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才能让企业保持正确的方向。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使得主导企业发展的因素盘根错节,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就更加不易。 企业管理是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企业战略,奥卡姆剃刀所倡导的简单化管理,并不是把众多相关因素粗暴地剔除,而是要穿过复杂,才能走向简单。
通过奥卡姆剃刀将企业最关键的脉络明晰化、简单化,加强核心竞争力。三.奥卡姆剃刀在投资学上的应用投资需要策略,在投资市场,太保守不行,太冒险也不行。
投资市场是复杂的,不少投资者整天在忙忙碌碌地分析、研究和频繁操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却依然难以应付市场中庞杂的信息。 面对复杂当投资市场,应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化自己的投资策略,对那些消耗了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加以区分,然后采取步骤去摆脱它们。
四.奥卡姆剃刀在生活上的应用作为一种思维理念,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些领域,事实上,奥卡姆剃刀在社会各方面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奥卡姆剃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
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本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你也就不能改变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当你用奥卡姆剃刀改变你的思维时,你的生活将会发生改变。
在运用奥卡姆剃刀时应牢记爱因斯坦的一句著名的格言:万事万物应该都应尽可能简洁,但不能过于简单。
6. 科学教育进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信佛呢
不管大家信不信,迷信和宗教都将永远存在. 道理很简单,科学进步是无止境的,而未解的问题也是无尽的.有些人面对困惑时往往会主观产生迷信的思想,这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如果你是个明智的人,你就会发现迷信中显而易见的局限观念和违背科学的落后态度. 记得有一次,与一佛教徒辩论.他说:"佛教认为人在世界上是来受罪的."我说:"原始社会人没衣服穿没房住。
现在住得好穿得好还有飞机汽车,怎么越来越不象受罪,倒是象越来越享福呢?" 你也许要问,如果宗教与迷信一样属于不科学的范畴,为什么各国都允许有宗教呢? 回答是:出自于政治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因. 朱元璋幼年家贫,只好去寺院当了和尚.有一天,他在佛像旁扫地,发现一只老鼠正在嗑咬佛像!他忽然想到:佛像连自己都保佑不了,怎么能保佑我呢?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寺院,决定靠自己来闯天下。
7. 有一种生活法则可以让我们摒弃复杂,删除那些不需要的东西,选择一
应该是第三个啊!奥卡姆剃刀效应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一个原理。
奥卡姆(Ockham)在英格兰的萨里郡,那是他出生的地方。 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有时为了显示其权威性,人们也使用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 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essitate. Frustra 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 事实上,只有前两种形式见于他现存的著作中,而第三种形式则由后来的一位学者撰写。威廉使用这个原理证明了许多结论,包括“通过思辨不能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
这使他不受罗马教皇的欢迎。 许多科学家接受或者(独立的)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例如莱布尼兹的“不可观测事物的同一性原理”和牛顿提出的一个原则: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
对于科学家,这一原理最常见的形式是: 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 在物理学中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切掉形而上学的概念。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洛仑兹的理论就是一个范例。洛仑兹的理论认为在以太中运动的尺收缩、钟变慢。
爱因斯坦关于空—时变换的方程与洛仑兹方程在钟慢尺短效应上一致,但是爱因斯坦和庞加莱(法国数学家——译注)认为以太不能根据洛仑兹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检测到。根据奥卡姆剃刀,以太就被排除了。
这一原理也被用来证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海森堡从光的量子本性和测量效应中推出了不确定原理。
史蒂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解释说: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在一组完全地决定事件的定律,它们能够观测宇宙现在的状态而不必干扰它。然而,我们人类对于这样的宇宙模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看来,最好是采用称为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将理论中不能被观测到的所有特征都割除掉。 但是“不能确定以太的存在”和“以太的不存在”都不能仅仅根据奥卡姆剃刀推出。
它可以区分两个能做出同样结论的理论,但是不能区分其他可能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实验的证据仍然是必需的,并且奥卡姆本人支持经验主义,而不是反对。
厄恩斯特·马赫提倡奥卡姆剃刀的一个版本,他称作“经济原理”,表述为:“科学家应该使用最简单的手段达到他们的结论,并排除一切不能被认识到的事物”。把它引入哲学就形成了实证主义哲学,即认为某物存在但无法观测与根本不存在是一码事。
马赫影响了爱因斯坦关于时空不是绝对的论述,但是他(马赫)也把实证主义应用到分子的概念。马赫和他的追随者认为分子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因为它们太小而不能被直接探测到。
这种主张不顾分子论在解释化学反应和热力学上的成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使用经济原理抛弃了以太和绝对参照系的时候,爱因斯坦几乎同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它证实了分子的实在性,这就打击了实证主义的使用。
这个故事意味着,我们不能盲目使用奥卡姆剃刀。正如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笔记》中写道: 即使是大胆而天才的学者也会因为哲学上的偏见而妨碍他认清事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人们常常引用奥卡姆剃刀的一个强形式,叙述如下: 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 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
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 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
……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 让事情保持简单! 注意到这个原理是如何在上述形式中被加强的。严格的说,它们应该被称为吝啬定律,或者称为朴素原则。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区分能够做出相似结论的理论。现在我们试图选择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
这不是奥卡姆剃刀的本意。我们不用检验这些结论吗?显然最终不是这样,除非我们处于理论的早期阶段,并且还没有为实验做好准备。
我们只是为理论的发展寻求一种指导。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在相信实验和观测并无必要上走得太远。朴素原理是一个启发式的经验规则,但是有些人引用它,仿佛它是一条物理学公理。
它不是。它在哲学和粒子物理中使用的很好,但是在宇宙学和心理学中就不是特别好,这些领域中的事务往往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或许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要胜过引用奥卡姆剃刀:“天地之大, 赫瑞修, 比你所能梦想到的多出更多”(出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景——译注) 朴素是主观的,宇宙并不总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简单。成功的理论往往涉及到对称、美与简单。
1939年保罗·狄拉克写道: 研究者在把自然法则转变为数学形式的时候,应该为数学的美而努力。对于简单和美的需求往往是等价的,然而当它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后者应该优先。
吝啬原理不能取代洞察力、逻辑和科学方法。永。
科普达人“奥卡姆剃刀”:我不卖剃须刀,我是技术专家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记者盖博铭)12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发题为《科普达人“奥卡姆剃刀”: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我是技术打假专家》的报道。
5G基站的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手机能连上星链卫星的Wi-Fi?信号增强贴有没有用……这些科普设问常常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求甚解”与“难以求解”,给了谣言“生根发芽”的机会。
为了应对社会上的伪科学现象,通信领域专家张弛以“奥卡姆剃刀”为网名,活跃在今日头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录制科普视频、讲科学小知识、撰写科普报告……在“打假”的道路上,他执着地走了近15个年头。
科普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公众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一个会科学思考的民族将是一个力量无边的民族。”张弛就这样本着初心、不断探索。
2020年9月,张弛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做科普直播。由受访者供图
(小标题)“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我是个技术专家”
“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我是个技术专家。”面对网名引起的误解,张弛解释道。
张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通信专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从事通信领域工作已经30余年。
“奥卡姆剃刀”这个网名,起源于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同名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意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剔除掉假设与想象的干扰,尽可能地还原事实,这是张弛做科普的初衷。
“像我学的通信专业基本全是建立在数学上的,你要还是按照学术那一套科普这些抽象的东西,别人是听不懂的。”张弛认为,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是科普成功的关键。
2010年,张弛尝试给大家科普公钥密码学理论,但过于专业的知识再加上字数限制,想要让大众弄明白,对张弛来讲着实是个挑战。
于是,张弛写了这样一个例子:“你要给朋友邮寄一个箱子,里面有秘密需要上锁,钥匙怎样交给他呢?你给箱子上好锁后寄给他,钥匙自己拿着,对方收到后再加上一道锁,钥匙也自己拿着。对方把上了两道锁的箱子寄还给你,你打开自己的锁后再寄给他,他收到后打开自己的锁,保密通信完成。这就是公钥体制对密钥管理的原理。”
当时,这段简短生动的小科普受到了很多今日头条网友的关注,得到了上千次的转发,张弛也在此中找到了科普的满足感。
被大众认可的同时,这段科普受到了同行专家的批评:表述不严谨、这需要用一系列数据作支撑、这得函数关系式表达……
但张弛认为,大众科普是要脱离“学术味”,评判标准不再是同行评议而是大众评审。张弛说,“不能用严谨这个词把我们通俗化的东西给抹杀了。”
一次科普,让张弛建立了“受众思想”的认知。站在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上传授知识,用“剃刀”削去复杂难懂的部分,只留下最本质、最简单的核心,这样的科普才会取得成功。
2020年7月,张弛在北京广播电台的5G科普节目上。
(小标题)与“电磁危害人体”谣言斗争15年
有关电磁辐射的谣言,至今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内外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专家建议。
人们坚信磁辐射对健康有益,对磁疗裤、磁疗鞋等磁疗产品“趋之若鹜”,但认为电场对人体有害,害怕手机、电脑的辐射,孕妇甚至还会专门购买防辐射服。
“这是个比较滑稽的认知。”张弛笑称,“我们初中都学过,交变电场产生磁场,交变磁场产生电场,电磁反应是一体的,而且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和身体健康完全没有相关性。”
但是,一些虚假宣传和社会中遍布的谣言,让老百姓对“电磁辐射”产生了极大的排斥感。从2G时代到现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基站不让进社区的问题屡见不鲜。
“老百姓看到基站就跟见到鬼似的。”张弛形容道。但越是这样,电磁辐射的科普越是显得至关重要。做好电磁辐射的科普,说小能“挽救”一个小区,说大能产生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服务国计民生。张弛抱着这样的信念,从2005年的2G时代起,就开始与“电磁危害人体”的谣言做斗争,到现在已经不懈地做了15年。
2005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较少权威机构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给予支持。身单力薄的张弛遭到了很多误解。“有网友说我是被运营商收买的黑心专家。”他回忆道。
但质疑和误解并没有浇灭张弛的“打假”热情,反而激起了他的胜负欲。“科普本就是要祛魅的。”张弛坦然地说道。
他开始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报告、上各大平台科普、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架”……想尽各种办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既定认知。
十几年过去,大众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危害”观点的接纳度明显提高了,这是张弛最满意的一件“科普作品”。
5G基站正在铺设,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谣言又是一个个潜伏的危机。张弛已经做好了斗争准备。“这是一条不会停止的道路。”张弛说。
2019年11月,张弛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9年会上做主题演讲。
(小标题)“共鸣、洞察、互动”,科普的三件利器
作为播放破亿、粉丝超千万的科普届大IP,张弛有着一套自己研磨的科普方法论,他总结为三点,即“共鸣共情”“洞察扭转”和“网友互动”。
“让老百姓动情,这才叫成功。”针对“共鸣共情”这一说法,张弛形象地解释道。
在做科普选题时,张弛一直强调,首先要迎合大众口味,走“群众路线”。部分网上冲浪的百姓不具有学习目的,他们寻找的是共鸣与共情。
讲子女教育、收入买房的话题,总要比讲量子通信叠加原理的话题更受欢迎,张弛举例道,因为日常生活的话题会引起绝大多数人们的共鸣,而学术的讨论只限制在专业人士的一小撮人。
放下专家的“架子”,带着和大众一样的情感,表达出他们想表达却没能力表达的东西,得到认同和关注,这便为科普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儿。
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后,科普内容“隆重出场”。洞察到大众抽象且错误的认知所在,用最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扭转他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让他们理解且信服。
最后的收尾工作至关重要,那便是与网友互动。
张弛曾遇到过科普文章阅读量很高但零评论的情况,这让当时的他很不解。于是他问了一个粉丝:“我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怎么没人吭个气儿?”
粉丝回复道:“你写这么好,这么正确,我们不敢说话。”
粉丝的回复瞬间把张弛点醒,他开始琢磨出一个名为“下钩子”的写作方法,即每一篇科普文章都用一个问题作为结束。
但是问题也是有讲究的,比起“你怎么看?”这种说错了容易被嘲笑的问题,“你更喜欢哪个?”这种无门槛的问题更容易引起网友的讨论,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都不会丢脸。
“现代的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动,你看的帖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底下的网友怎么说。”张弛总结道。
三个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张弛特有的科普“三大利器”。
“我想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教会同行们怎样做科普”。这套方法论,张弛仍在不断地尝试和打磨,希望沉淀出最完美的模样传递给其他的科普人士。
近几年,张弛坚持做科普,获得了首批“海淀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网络知名人士分会理事”等多项荣誉。
(小标题)“科普是讲给外行人听的”
“专家教授们的科普做得太高冷了,这是给同行讲的,不是给外行人听的。”谈及现阶段科普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张弛首先提到。
说到这里,张弛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受邀去“诊断”一部警察宣传片,因为片子的反响不佳令制作人很是费解。
看完片子后,张弛问了一句话,“为什么镜头里警察不打犯人的腿而打的是胸腹呢?”
制片人理所当然地回答道,“腿作为活动目标很难打中,当然是相对固定的目标更容易瞄准。而且打腿没有打胸腹的停止作用大。”
张弛当然都懂,但是对于没有行业常识的普通观影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很多共情点就会被走马观花地忽视掉。
这虽然不是做科普的故事,但也反映了很多“行内人”做科普时的潜意识——这些知识“显而易见”,用不着科普。
然而在科普过程中,恰恰不能把行业常识当作“众所周知”。张弛说,对于无专业常识的群众来讲,“显而易见”便意味着“不知所云”。
科普届的“高冷”还体现在“小众”的受众群体上。
现在科普届的受众,还聚焦在生活在一二线北上广深的“小众”群体里,而张弛认为,真正的科普受众群体应该是生活在三线以下城市,没上过大学,甚至没考上高中的年轻人。
“这个群体才具备可科普性,他们迫切地需要被引导着去观察这个世界。”张弛说。
张弛有一些生活在农村的青年粉丝们,在看到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时,会在头条上问“奥老师,你怎么看?”这样的年轻人被正确的科普认知引导后,会对未来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这才是科普的重要意义所在。
谈到科普的呈现方式,张弛提到,国内的教授博士想给老百姓传递的有很多,但他们更多的还是在把大学教课的一套方法移植到老百姓身上去。
讲专业课的时候,老师要用文字解释清楚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所以迁移到科普工作中,他们的科普视频和报告界面也会被文字解释塞得满满的。
但科普引导民众思考太过于理想化,比起繁冗的过程推导,“结论前置”,是张弛认为最直接最简单的科普呈现方式。
(小标题)“我们做的是一份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
早在2017年,张弛就已经辞去了教职。如今他在今日头条创作已有3年之久,成为一名“全职”的“科普达人”。
“我要把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上来,这样比我在三尺讲台上讲课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张弛说。
张弛把科普博主定义为一份“清高”的职业。他表示,“我们做的是一份真正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从国家社会层面,科普产生的价值都是重大的”。
对于个人来讲,科普可以提升全民的思考能力与科学素养。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们可以说,一个具有科学思想力的国家,才会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国家。
从社会层面来看,科普是抵挡社会谣言、辅助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5G建设作为“新基建”之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张弛也紧跟步伐,在头条做起了“5G脱口秀”节目——《奥侃》,成为一名“行走的5G教科书”,为5G建设的保驾护航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我很快乐”。谈及“科普博主”这份职业,张弛笑着说:“我能感觉到我的工作在影响着整个社会,这让我有非常强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参与采写:王奕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