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名言
时间:2022-04-11 23:2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东北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文格名言
1. 保尔柯察金名言
保尔柯察金名言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介
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则替人洗衣以养家煳口,哥哥阿尔青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一次,他往那个愚蠢而又凶恶的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被学校开除了。
十月革命爆发后,红色政权遭到了外国势力干涉和本国反动派的联合围攻:乌克兰的政治形势也空前地激烈动荡、借住在保尔家的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教保尔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却又把他很快错放了: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林务官的女儿)家的花园。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清纯、漂亮、整洁、文雅的冬妮亚所深深吸引。
后来,哥哥阿尔青把保尔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在部队里,保尔当了骑兵,作战异常勇猛。战斗之余,他还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思》等小说,一有空就讲给战友们听。一次激战中,他头部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后,保尔住进了冬妮亚的亲戚家。他的一只眼睛有问题,不能再回前线了,但他立即投入了地方上的各种艰巨的工作。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亚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尔意识到冬妮亚和自己不是—个阶级,遂下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
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参加了铁路筑建。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但铁路还是如期修通了,已升为省委委员的朱赫末为他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于成绩突出,保尔詖任命为某铁路工厂的团委书记,女政委丽达经常帮助保尔,帮助他提高认识,搞好工作。保尔渐渐爱上了丽达,但又以革命为由牺牲了自己第二次萌动的爱情、
保尔因肺炎再次住进了医院,肺炎好了,但医生又在他脊柱上发现了弹片的伤痕。在家乡养病期间,保尔到烈土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至深、振聋发瞆的豪言壮语:“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病愈后,保尔又忘我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在工作中,他坚决地和各种非主流思想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对战友杜巴瓦的”变质”,他十分痛心,坚决地给予了批评……
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1924年,党组织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担,让他长期疗养。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在海滨疗养时,保尔认识了达雅——一个工人家庭的小女儿:在达雅家中,保尔鼓动了达雅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她加入了苏维埃,达雅和保尔结婚了。
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想自杀,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尔开始了文学创作。1934年,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出版了!保尔高兴极了,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写作。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2. 王家新的名言,急
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3.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用名言
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林语堂《苏东坡传》:“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王国宪《重修儋县志叙》:“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董其昌:“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钱穆:“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黄庭坚《跋东坡》: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却扫篇》:(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老学庵笔记》: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陈洵《海绡说词》: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朱依真: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蔡嵩云《柯亭词论》: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胡仔《笤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元好问《遗山文集》: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胡寅《向子諲酒边词序》: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赵翼《瓯北诗话》:才思横溢,触处生春。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
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4.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用名言
王国维《文学小言》: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林语堂《苏东坡传》: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重修儋县志叙》: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
“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钱穆: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黄庭坚《跋东坡》: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却扫篇》: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老学庵笔记》:
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陈洵《海绡说词》: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柯亭词论》: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胡仔《笤溪渔隐丛话》: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元好问《遗山文集》: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胡寅《向子諲酒边词序》: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赵翼《瓯北诗话》:
才思横溢,触处生春。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5. 《飞鸟集》诗歌分类
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它是由325篇短小精悍的小诗组成。
诗的形式自由、语言精湛、笔法清隽朴素;《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以前我粗略地泛读过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当时,在我的印象中它似乎带有一点点童趣;今天,细细品味,我更多感受和领悟到,他的诗集的确颇具哲理性。
说童趣:在《飞鸟集》中,它通过描写生活中常见的“死物”,赋予了它们“生命力”和“说话的权力”。例如:他在《飞鸟集》30篇中写道,“月儿呀,你在等候什么呢?”“向我将让位给他的太阳致敬。”
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向月儿发问,向太阳致敬。又如他在《飞鸟集》36篇中写道,“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
’”这句话就是作者赋予了瀑布“唱歌的权力”;再比如他在《飞鸟集》86篇中还写道:“‘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这是一则“花”与“果实”的对话,在对话中,作者好象给它们了生命力。
和人一样可以聊天 。说哲理:泰戈尔的《飞鸟集》诗集,清新自然这些且不论,在他的诗集中,更多的是他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的思索。
无可非议,泰戈尔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更高于现实生活;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巧妙地隐去了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所剩的光明与微笑作了深动的描述。他对爱的思索,更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亲对孩子永存的母爱、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爱……尤其是对于爱情,泰戈尔毫不吝啬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来赞美爱情的美好与伟大。
笔者认为,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
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笔者还认为,在泰戈尔眼中,爱是神圣的。
例如,他在283篇中写道,“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在287篇中,“爱的痛苦环绕着我的一生,象汹涌的大海似地唱;而爱的快乐却象鸟儿们在话林里似地唱着。”
在170篇中,“我把我心之碗轻轻浸入这沉默之时刻中,它盛满了爱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
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
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再则,笔者还特别欣赏泰戈尔的诗集中,对伟大女性的歌颂,诗意更深刻。
例如泰戈尔在在119篇中写道,夜与逝去的日子接吻,轻轻地在他耳旁说道:“我是死,是你的母亲。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
他在192篇中写道,“妇人,在你的笑声里有着生命之泉的音乐”。又如他在209篇中写道,“ 少女呀,你的纯朴,如湖水之碧,表现出你的真理之深邃。”
通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描绘了母亲、妇人、少女之伟大。尾声:《飞鸟集》的诗大部分只有一两行,极少数是三四行。
诗人把这些小题为《飞鸟集》,笔者认为,也许他意在用这些描叙南来北往的漂泊者的长途跋涉的诗句,把自己比作寻求理想境界的“永恒的旅客”,记录自己的行程。因此,泰戈尔在诗句中,往往善于捕捉一个自然景物,或叙说一个素理,犹如空中的闪电,海波的泛光,夕阳的余辉,黎明的暗影,给人一种鲜明的印象,蕴藏一种深奥的哲理。
虽然诗中表现的是一刹那的印象,或瞬息万变的心里想空中飞鸟没有足印的行程,诗人似见非见,若有若无,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但只要紧紧扣住诗人的基本哲学思想和社会观,这部诗集中的哲理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飞鸟集》景情意 理四妙兼得,尤以“笔者得于心、阅者会以意”的哲理高妙为最。
这正是他发人深省之奥妙所在。 《飞鸟集》是泰戈尔于1913年所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 诗集中的一部佳作。
该诗集共收诗365首,是一部很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性 质诗集。 该诗集中包含了两种背景,其中一部分是由泰戈尔自译的以孟加拉文格 言著写的诗集《碎玉集》,另一部分则是在他1916年访问日本的三个月间即 兴创作的英文诗作。
所以这一诗集有着鲜明的哲理深刻与篇幅简洁的特色。 “在这个黄昏的朦胧里,好些东西看来都有些幻象——尖塔的底层在黑 暗里消失了,树顶像墨水的斑点似的。
我将等待着黎明,而当我醒来的时候 ,就会看到在光明里的你的城市。” 日出与日落、背叛与自由、火花与冰刃、溪涧与海洋这些矛盾的存在, 都被泰戈尔以短小精练的语句融合成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引领世人寻求智 慧与探求真理的源泉。
6. 鲁迅名言我不怕对面的利箭
华盖集:并非闲话
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分析起来,流言之害:
1,对作者自身造成损害,文人传统上爱惜羽毛,其害自不待言。
事修则谤兴,名高则毁来,而以文章名世者,常须人格与文格相辉映,贬损人格,不亦损其文格,直接害他饭碗吗?
2,大众关心的即非作者本人,文章的力量却受影响。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哪个想隐居的人,会引潘文说事。
3,多事之秋,逼当事人说不得话。
鲁迅说,自己没有这样一支笔,也即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正是为此:女师大正指着他的笔论断是非,争得权益。
4,流言给所爱的人造成打击:不但陈西滢说女学生会叫局,高长虹也嚷嚷鲁迅那些事说出来会身败名裂。
鲁迅明朗而痛快的高调反击,甚至不惜用了自己曾经厌恶的,用小说等文学创作专门攻击个人的方式(坟的题跋,奔月),事实证明打开窗户说亮话,血淋淋撕下绅士的假面,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比雍正弄大义觉迷录,杀头过千之类荒唐而严厉的把戏,远要起效,使他后半生即有流言也再难羁绊,使高长虹辈哑口给人们一个随后的空无。
7. 赞李白的诗歌、名言
韩愈《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指李白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诗歌。出自李白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老杜写了不少怀李白的诗,対长自己11岁的李白钦佩有加,有趣的是李白却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觉得他拘谨窝囊。这在二人诗风上可以表现出来,太白豪放飘逸,少陵工整严谨。
皮日休《七爱诗》前四句高度评价:“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从心底深处绽放出的朵朵绚丽花
——读赵传明诗歌散文有感
杨凤和
前几年读过绥化军分区政委赵传明的《照亮精神家园》,颇受教益。但从未与作者谋面,没有与其有更多交往。只是读了他的作品后写点感受,得到他的重视。今年农历正月十九突然接到赵政委打来电话说,“年前本打算给您老拜年,因会多事忙没成行。春节期间值班离不开,推到节后给您拜个晚年。”并说,他最近出了一本诗集《春暖花开》,电台还播发了他创作的部分诗歌和散文。给您买个小收音机,将录音下载到里面,可以随时听,他托人带着便函一并送到我家。来的人到了家,将信、书、收音机交给我。我手捧这些珍贵的礼物,激动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流遍全身,暖暖的。心想,自己有何资、何能,承受这么高的礼遇,真的承之不起,受之有愧。
我已85岁,脑不好使不记事儿,常常丢三落四,手不管用,提笔忘字,想写没词儿。但看了《春暖花开》,听了朗读录音,激活了我的情感,还是要写点学习心得,以表对他的感谢和敬重。
(一)
近两个月来,我对《春暖花开》和诗歌散文录音,横着看竖着看,左看右看反复看;贴近耳边(耳背)听,一再听。越看越爱看,越听越觉甜。对“花”、对“春”的爱意、期冀,越来越强。对传明同志的诗文,也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春暖花开》的花,不是一朵两朵,是数不清的千朵万朵。绽放时,不是一朵一朵地开,是百花齐放,万束竞开。花的颜色,不是一种两种,是五颜六色,万紫千红。人们都说,阳光有七种颜色,因而灿烂;世界有多种文化,因而精彩;花因各式各样,才夺目耀眼。如果只有一种花,就是再美,那也单调,满足不了人们的不同爱好。
花有百花多姿多色,都艳都香都美,人对花审美视觉嗅觉不同,各有所爱。蒋大为深情吟唱“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盛赞桃花怡人、醉人。江姐高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钦佩梅花雪中傲然挺立,独领天下春。很多人看好:牡丹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花中之王。菊花清丽高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兰花姿态婀娜,山茶花姹紫嫣红。杜鹃吐血,映山红满湾满坡。玫瑰刺密花香用处多,花瓣多为紫红色(也有白色的)。桂花花气芬芳,遍地生香。茉莉“满园花儿香也香不过它,雪也白不过它”。月季花朵硕大,色彩绚烂,四季花开不断。周总理、邓颖超对海棠情有独钟,电视剧《海棠依旧》才在全国热播。
花有自然界的花,有社会层面的花,人们眼中、手中、心中的花,如《众手浇开幸福花》唱的“千朵花呀万朵花,比不上那个社会主义幸福花,花繁叶茂开不败,岁岁长来月月发”,就是社会层面的花,人们心中开的花。自然界的花,花美花艳;社会层面的花,心中的花,更美更艳。相互交融,熠熠生辉。不论哪种花,都各具特色,人们对花的喜爱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点:是鲜是艳是好,是真是善是美。传明同志《春暖花开》的花,就是心中之花,真善美之花。
心中的花,开在心灵深处,是心言、心声、心气、心情。开在心田,绽放在“心外”,传递精神,导引行动。传明同志诗文中的“桃花源”,就是开在他心中的花。所书写的各种“花”,抒发的各种“情”,就是真善美,大慈大悲、大善大爱大美。传明借自然界之花,来抒发自己心中之花。一再坦言:“我的世界,内心世界,是明亮的,心里始终充满阳光,始终春暖花开,始终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理想、敬畏、仁慈‘三件宝’始终不能丢,决心永生守候这宝贵的精神家园。”彰显了传明同志的内心世界是大美的,传导给人们的精神是高尚的。这和传明的《照亮精神家园》一脉相承,唱的都是主旋律,传的都是正气歌,给人的都是理想、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和前进力量。
传明同志对四季的理解,对其中春天的颂赞,也让我很受启发、很感动。一年分四季,一般的说法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宋朝无门和尚说:“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的《四季诗》指的是什么地域、准不准确,不去管它,但春有百花确切无疑,四季周而复始是自然规律、自然界的节奏。也是人类社会的节奏、人们生活的节奏。人人都经历着,感知着。谁也不能违背、脱离季节变化的规律,谁也不能“唯一”,只爱“一季”。春天有春天的好处,夏天有夏天的长处,秋天有秋天的魅力,冬天有冬天的功劳。人们对每个季节都爱、都亲。
那为什么作者对春天尤爱、偏爱、深爱,给予更多的关注赞美呢?我从诗文中理解:其一,正如作者所言,“我出生在春天里,所以我喜欢春天”“喜欢春阳的温暖,春风的温煦,春雨的温柔,春花的温馨,春雷的温婉”。其二,春天在一年四季中,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是初始,是开头,是基础。底打好,庄稼春天种好,夏天才能长好,秋天才能丰收,冬天才有藏头。其三,季节有春夏秋冬,人生也有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也是谁也躲不开,不能只选一。人也要从小打好底,扎好根、扎深根,才能茁壮成长,成为栋梁。所以,人们对每个季节都爱、都亲,对人生四个阶段都珍视珍惜。尤其珍惜春天,珍爱青少年阶段。因为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青年是社会和未来的希望。
花有花开花谢时,人有成长衰老期。花谢可以再开,人老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春天。这就是心情问题。作者从实践中体悟到:心不老,春就会常在,花就会常开。他说:“心中有多阳光,笑容就会有多灿烂。有这样一份好心情,就会看天天高,看海海蓝,看云云白,看花花红。”这是多么高的意境,多么深的理性和悟性。
由此联想到社会,也处在春天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特别是科技教育界,热情欢呼“春天来了”,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幸福生活。现在处于改革的攻坚段、深水区,任务更难更艰巨,享受到的好处、幸福,也更多更实惠;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目标,也更近,更有期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这样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满怀激情、无比热爱春天的作者,怎能不放声高歌大美的春天!
(二)
从传明的诗和富有诗韵的部分散文中,我感到作者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充分展现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格特质。我学习之后,概括起来,认为传明同志具有很强的:党军意志,家国情怀,社会智商,世界眼球,自然美感,阳光心态,善人本性,大家手笔。
这八点,是我再三琢磨梳理出来的。不一定贴切,可能有失偏颇,甚至有“误”。
1.一位世界名人说:“朝着一定的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步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成败都取决于此。”传明同志的“志”,就是“党志”“军志”,党和军队的志气、志向、意志,就是他的志气、志向、意志。
他离开家乡参军37年,入伍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是党的人”。自己一直在党的怀抱里、军队的大熔炉里成长,从来没有、也不敢忘却党恩、军功。听党指挥、为军效力、为民服务,是传明同志一直以来,并将持之以恒的宗旨信条、信念意志。诗中时时闪烁、处处呈现这一耀眼的光辉。
他深知,党是自己的母亲,军队是自己的家。自己从生下来就在苦水中生长,是党给自己、给自己的家、给千千万万个家,带来光明、带来幸福,让自己成为一名军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他赋诗吐衷肠:“多少梦想与追求,多少拼搏与奋斗,多少光荣与成就,都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铸就。”“军装、军姿、军歌,是我生活的底色,军魂、军旗、军规,是我坚定守护的神圣承诺。”“多咱也忘不了党的教诲,忘不了军队的重托。”“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我一定赴汤蹈火,征战沙场。纵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会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假如那时自己脱下军装,我向祖国保证,重返军营,奔赴战场。”忠党、忠军的决心,坚强无比,意志坚定如钢。传明没有别的志向,就是要为强党强军、富国富民贡献力量!
2.他的家乡沂蒙山,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传统,给传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美好印迹。静谧的山冈南梁,满山遍野的桃树桃花,各种花果,让作者时时留恋梦想。粉红的桃花、樱花,洁白的杏花、梨花、李树花,苹果树花,还有金黄色的迎春花,最早发芽的苦菜花、蒲公英、顶针子花等各种野花,姹紫嫣红,熠熠生辉,传明多么想天天看、日日赏。故乡的七沟八梁,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白云、故乡的蓝天,故乡的春光、故乡的秋色;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小河的鱼虾;故乡的老槐树、故乡的村屯房屋,袅袅炊烟、人欢马跃;故乡的家人亲人,玩伴童趣,同窗好友,乡里乡亲,更让作者难舍难忘。时下说的“乡愁”,在传明书中,再现的郁郁葱葱,缠缠绵绵。
乡愁是什么?作者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对童年的怀念,是对妈妈(包括外公外婆、祖父祖母)的想念,是对故乡一切的思念,是对岁月的纪念和对往事的留恋。
这种思念、想念、怀念、纪念,乡情乡愁,让传明多么想放弃都市的繁华,远离车马喧嚣,回到故乡的怀抱。但是,他不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户家。家事再大也小,国事再小也大。他要回报家乡父老,更要报国为民。他的家国一致情怀,致使传明舍小家,为大家,走南闯北。50多岁的人,有三十六七年只身在外,没有想法,埋头工作,为党为国为军队做事争光。
军人从八方聚,应以四海为家。不能只恋第一故乡,也应恋第二、第三故乡,走到哪爱到哪,哪便是家。就在哪生存,在哪里激情绽放,生根开花。传明到绥化7年多,把绥化视为自己的家,把自己当作绥化人。绥化好,他就心情好,绥化遭受天灾,他就心急火燎。2016年,绥化春天来得早,传明高兴,赋诗《我惊喜,春暖绥化》。为什么这么惊喜呢?因为春暖,意味着可以早种庄稼。早种就能早熟,进而丰收。所以,传明深情地抒发内心的喜悦:“一个暖春,就让我们很满足了。”“我们在春天里种下愿望,静心守候春华秋实的希望。期待流年花开,渴望福来福往。”“把工作的地方当家乡,出生地、第一故乡永远不能忘。”“就是地老天荒,那悠悠的乡愁,也注定会难舍难收。落叶归根,百年后‘故乡就是最后的归宿’,还要和乡亲们一道建设自己的‘桃花源’”。作者的弟弟已为传明告老还乡打下了铺垫,在传明老家满山遍野栽种了桃树,使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桃花源。作者在代序中言,欢迎读者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自己何尝不期望像陶渊明那样荣归故里,建设美好家园。像家乡老槐树那样做一个笃心笃行的守望者。守望童心,守住纯洁;守望青春,守住激情;守望亲情,守住血脉。用全部热血和生命,守望守住故乡一草一木、父老乡亲;守望、守住和实现孜孜以求的希望与梦想!
3.作者的家国情怀,不只限制在家国的经济建设上,小范围的人情世故上,更多的是关心关注整个社会层面建设上,关注用什么思想占领精神高地上。这是一种宽广的胸襟,超常的智慧,一般人难以想到做到,传明同志却想得到,做得来,正在做。
对一些社会问题,作者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说真知灼见,也不为过。他憧憬“公平正义,安宁稳定,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要为和谐社会谱“和曲”,唱“谐歌”。他积极响应并努力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照亮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国人历来崇尚的“仁爱情怀,正义精神,诚心品德,善良人性”。大声疾呼:人还是要“本真一点,善意一点,表里如一点”。告诉人们知道:“生命一路走来,多少欢喜多少惆怅,多少故事多少沧桑,都慢慢地沉淀在我们心里,都悄悄地镌刻在我们的眉间额上。”“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转转曲折”“无论幸运还是苦涩,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都给我们的生命以有形无形的滋养。”并借自然界生物的花开喻比人生宿命,“生命无处不开花,人生无时不精彩。喜怒哀乐何须记,只记花开不记年。”这种对社会对人生问题的深刻体悟,是极富哲理的认识。没有老老实实地亲自实践,没有敏捷的思维,缜密的思考,没有高智商、大境界,万万不能。
4.作者在《乡愁》中述志展望:“记住乡愁,就记住了梦想,就会胸怀未来,放眼天涯,在追梦路上越走越远。”
放眼天涯,就是放眼世界,要人们走出去,见见世面,开阔开阔眼界,提高思想境界。不能站在自己所处的局部、一地一国,而要站在异地、站在高处,站在全局全国乃至全球,眼观四面八方。用世界眼光国际化视野观察事物,就会觉得“世界很大,风光无限,还有很多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
确实如此,我们正在“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鱉”,正在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不仅和平相处,而且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已经和继续在世界很多地方建设孔子学院,积极开通“一路一带”世界通道,大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作者希望人们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化’的深度阐释,并融合世界人类的新鲜智慧”。如此,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博雅充实。
作者这种认识,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他在参与中俄边境军事演习中,目睹俄军的某些长处,写出要学习俄军的一些经验做法;在带队去抚远边境慰问“护国卫士”,与守护国门的战士一道站岗放哨,看到卫士们那种“双脚坚踏祖国大地,两目直视世界风云”的神姿神态,产生的种种爱国护国感受,都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高度结合的体现。
5.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依托。人要依赖、依靠自然环境,珍惜、爱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绝不能滥用、践踏、破坏自然环境。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大自然有科学认识、充满感情。科学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充满感情是正确行动的动力。
要把人与自然紧紧地贴敷在一起,揉合到一块。自然护人,人爱自然;自然赐予人很多,人必须尽其所能回报自然。对大自然产生美感、好感、敬畏感。作者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典范。他告诉人们,并身体力行:带着对大地的一份虔诚、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来生活、来工作。对山水花香的钟情,对日月星空的痴情(和爷爷一起观北斗星、北极星,大星小星乃至流星),对天上给牛郎织女搭桥的喜鹊,对地上飞到军分区大院的喜鹊,都爱得十分深沉。他在诗中写:“灰喜鹊在军分区大院筑巢安家,孵出了一群小喜鹊,给我们带来几多欣喜几多忧愁,我们担心惊扰了它们的宁静。”“灰喜鹊大都在深山老林繁衍生息,能够到城市里筑巢孵育,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还对其他益鸟益虫有好感、施善意,对害鸟害虫讨厌至极。对给人带来巨大危害的雾霾十分担忧,并设想尽早消除。这一切都说明,作者是“人在人间,也在天间”。
他曾抒发“大自然真是好奇妙!”听雨、望星、追月、沐雪,都让作者感叹不已。他写“你看那绵绵长长的细雨,一波接着一波,好像不是来自天上,而是从高山上飘下”“仰望明净的星空,数着一颗一颗星星。那不是因为寂寞,那是我最珍贵的快乐”“追月是因为喜欢嫦娥,还是因为羡慕玉兔哥哥”“使劲地在月宫寻找,常常从月儿起追到月儿斜,果真看到了玉兔与嫦娥”“每当冬天雪花纷飞的时候,我喜欢迎着漫天飞舞的风雪,在雪地里自由自在地走着,让雪花落在身上打在脸上”“沐雪的意境真的很爽很美”。多么细微的观察,多么华美的诗句,多么香甜的味道,多么深沉的感悟。充分展示了“自然美感”,人与自然和谐之感。
作者如此舒展、揣摩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世界,不是为美唯美,而是潜心探求自然奥妙,阐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入思考人生的本质意义。敞开心扉地写:“我喜欢微笑,因为微笑让生活变得美好。原来只想收获一缕春风,大自然却给了我整个春天”“绿,把我感动了;花,让我陶醉了。我享受着,那个春暖花开的喜悦”“我感天地含情,我愿人生含笑”“人生就是一个花期,总有花开花落的时候”“不要因为迷恋花香就乱了心绪,迷了方向,忘了追寻梦想”“更要坚持一往无悔地耕耘,用汗水的味道湮没花香味道。将春花秋月化作春华秋实”。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人的内心世界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览尽人生万象,感悟人生点滴,这些诗行,不仅是“美诗”,而是“至理”,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和美的真理。
6.作者对自然如此热爱,对人生、生活更豪情满怀。内心阳光灿烂,行为笃定永恒。认准了是对的、应做的事,一门心思、一股劲头做到底。不管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困难、风浪都不能阻挡前进的步伐。就是跌倒了,也不要灰心,爬起来“抖擞精神,再书写一段不负岁月的盛世年华。”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面是晴空”,这是作者的诗,也是他的行。“生活如诗,人生如歌”,他这么写,也这么做。他述志也寄人,“让我们以绝尘的心态,共同品味那些诗歌经典吧。”以经典喻比“人生精彩”,自己心中阳光灿烂,也让世人满天彩霞!正确对待人生,积极向上攀登!
作者自悟、自践并告诉、劝勉世人:“我们必须寻找到人性的灵辉,在光明与黑暗之间点起一盏长明灯,将一生的忧虑和情素升华为深沉的认知。让被情感束缚的语言与现实成功失败的缤纷光彩流落心田,让诗歌擦亮我们的心灵。”就是,要把心灵上的灰尘擦干净,使之洁美无暇,明亮如镜,清澈见底。说穿了,就是要去私欲,立公心;去傲气,度虚心;去悲观,树恒心。做到“不在高处威风八面,也不在低处奴颜婢膝,砌进大厦不傲慢,垒进茅房无怨言”。
作者还自勉、劝人要“多一点满足、少一点贪心,多一点主见、少一点盲从,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要好好修炼自己,“在紧张的工作与繁杂的头绪中,不妨时常停下来,歇一歇,积攒继续前进的力量。”不仅给人以“鱼”,还给人以“网”。
说作者心中阳光灿烂,更在于他毫不掩饰自己。某一年过年时,坦言地说:“今年过得很平常,没有太大的起伏。工作在平凡中多了一些踏实,生活在平平淡淡中多了一分祥和,心思在平平静静中多了一分安宁。无为状态有之,但求为状态恒之;松劲情形有之,但松懈情绪无之;进步却步有之,但进取脚步持之。”“人还未老,心还未惰,激情犹在,梦想还在。”说明作者心里阳光,身体透明,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可亲可信,自己大气风雅,给人的营养多滋多味。
7.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传明同志信奉此言。在一篇文章中曾说,人要有“五颗心”,其中之一就是要有慈悲心怜悯心,即善心。前几年看过一本叫《王善人》的书,写的是自己。他在本地、去外地,四处讲人要有善心、行善举,学会施舍,不能只顾个人。他讲,人要有人性,要善良,要敬老爱幼,爱他人。不善良,不孝亲,打爹骂娘,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他人,不能“算作人”。
传明同志有点像王善人。他说“善良是人性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慈悲为怀,才能可怜天下,怜悯众生。”
传明的感悟,是从他自身实践中获得的。他说,“善良最重要的行为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善念,也是一种善行。”他对一切有助于、有益于、有恩于己的人都感恩不尽。最让我震撼、动情的是:他对奶奶爷爷给他的无限疼爱的回报孝敬。他当兵离家以后,尽管津贴很少,都月月给奶奶爷爷寄钱;回家探亲走时,奶奶爷爷一送多远恋恋不舍,传明就给二老磕头告别;奶奶病逝,当时传明没在身边,没有送终,后来一个星期才得知,他就一整天哭泣不语;爷爷几年后“走了”,二老合葬在家乡山坡上,传明每次回家探亲,都第一时间给二老祭拜,向天堂寄语。
对父亲母亲辛劳一辈子、疼爱自己一辈子的大恩大德,对他们的高尚品德,一直念念不忘。一再赞颂父亲是“全家人的天”“国家首批义务兵,人品正直心纯正,历经苦难仍赤诚。”父亲如今满头银发,靠轮椅生活,儿子传明虽然有些心酸,但仍为自己双亲尚在而感到无比幸福。回家探亲时一边推着父亲坐的轮椅,一边对父亲说:“我多想就这样一直推着您,一直推到我不能动时为止。”父子俩那个亲劲、近劲,情深意长,感人肺腑。
母亲在作者“心里重千钧”,说母亲,“始终把自己放的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一生都负重前行”“勤劳的本性始终如一”。对母亲说,“您奉行的孝道(对传明爷爷尽孝,超过对自己生母),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以您为镜,以您为荣,誓将孝道进行到底!”作者还对母亲抒发赤子之情:“我会始终以一颗感恩之心,敬天敬地孝敬您,就是您老走不动了,我也会深情地把您背起,用一生的爱来报答您!”
对夫妻双方父母一视同仁,一样爱戴,竭尽全力尽忠尽孝。对小妹不幸夭折,像刀绞似的痛心、剜心的难受。对夫妻长期“两地书”生活,妻子没一点埋怨情绪,替传明悉心照顾老人,传明感激不尽,感到愧疚,心想退休以后一定好好弥偿。对宝贵女儿疼爱有加的舐犊之情,尽一个父亲劝勉导引女儿成长之意,超过常人。
对家乡父老,乡里乡亲,同窗好友,军中同志战友,组织领导首长方面的教诲情、关爱情,以及对共和国先烈的敬仰,对军人的颂扬,对军嫂的赞美,对戍边卫士的礼赞,对四川汶川大地震军民紧紧抱团、生死与共、挺直腰杆、战天斗地、豪情壮举的讴歌,都是心底深处的诉衷。
种种孝心、爱意、亲情、友情、同志情……真真切切地彰显着大义、大善、大美情怀,传递着好人向善向上理念,闪烁着人性本质的光辉!
传明同志这善心善举哪来的?我想也许是赵氏家族的家风祖传的。他的奶奶爷爷,传给他父亲母亲;他父亲母亲传给他和他的手足;他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更主要的是后天修炼的,是传明刻苦磨砺的。他一再说,并践行不辍:做人要简单一点,本真一点,真诚一点,纯粹一点,善良一点。要符合和对得起人字的一撇一捺,要有人性。阐述:人性,是人的本性、本质、本真、本来面貌,“人要像人”。传明对人性认识的高度和践行的程度,值得每个人学习。
8.传明同志不仅活出了大境界,也练出了大手笔。他写的东西,一是动手快、出手快,一旦觉之所致,几乎一气呵成,一吐为快。作者自己就说,他一周之内写了“乡愁诗三首”。据我所知,两年间先后出版了《照亮精神家园》(70多万字)、《春暖花开》(40来万字),还即将出版散文集。可谓快速高产。二是文风朴实,行文流畅,真理都是朴实的,真人真佛爱说家常话。传明同志的诗文所言所感,都朴朴实实。语言生动鲜活,无怪僻,不晦涩,好看易懂。三是善于抒情写景形容,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写景状物、拟人比喻排比等写作手法,诗文有生气有灵气,感染力强。四是作品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实”,感情真挚,特点鲜明,让人感到亲切可信喜爱。
作者自谦地说:“我不太会写诗,也不懂得诗的韵律,但我很欣赏意境优美的诗歌。诗歌的品质,可以说是一种指向,也是一种意境和高度,诗歌越过俗世纷争,从而静静地凝视人间,拯救我们脱离繁琐与困顿,帮助我们走出被世俗封锁的心怀。”这段阐发,是诗理诗情,也是作者写作的技巧与体验。作者不是不太会写诗,而是满眼是诗,俯拾即是,挥洒自如。
我不会品诗的艺术性,只能敷衍几句。拿《春暖花开》的开篇而言,就用了“我听见”“我看见”“我发现”三个词语,表达作者对“春来早”的喜悦心情。用春姑娘的柔情“呼唤”,类比春天来了;用柳梢“泛青”,代表春天气象;用蒲公英“探头”,说明万物复苏。再如,写对春天的感怀:“走在美丽的春天里,沉浸在绚丽的花海里”,一连用了四个句子“感受春风温煦,体验暗香盈秀,欣赏花团锦簇,感叹精彩纷呈”。语言多么丰富,手法多么高超。对家乡老槐树的描摹,感情之真之深,几乎达到了似痴如幻的程度。作者每逢见到老槐树,“总是抱了又抱”,走时对“她”说:“亲爱的老槐树啊,再见了!”为什么对一棵树,这么亲这么近,因为“它不只是一道风景,点缀家乡山水的美丽,也饮尽了世间的孤独。”作者用第二人称对老槐树说:“冬去春来,你默默地在南梁上伫立。质朴无声的沉静,隐寓着许多无言的坚强!我读得懂你坚韧的个性”。用六个排比句子热情赞颂老槐树“守望”的功劳:“守望着那里一山一山的树木,一坡一坡的庄稼,一树一树的山果,一茬一茬孩子的成长,一家一家的安康,一辈一辈的希望”,守望满山遍野的花香,期冀传统美德的弘扬!
还有,那细枝末节的描写,对爷爷“渊深沉静、质朴厚道”人格的形容,更接近我心中“老子”的形象。对父亲“诚实善良,慈悲满怀”,像“弥勒佛”一样。对爷爷不辞辛劳,挣钱供自己上学,自己花的每一分钱,“如同燕窝一样珍贵”。看到五色斑斓、娇嫩妩媚的花朵,形似少女脸蛋,无人不喜爱。见雨后山村妖娆绚烂,“肚子里全是笑,满脸都是喜。”
这妙不可言的语言、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境界的高尚,文学素养的非凡。
(三)
作者为什么诗文写的那么好,那么引人入胜,叫人爱不释手,能将诗文传播的思想营养吸收到自己的身上、心上?我初步学习感到,除了组织的培养、同志的帮助外,就传明个人来讲,是不是靠四个方面:一靠勤于学习,百读不厌;二靠善于观察,深入思考;三靠肯于苦练,笔耕不辍;四靠敢于坦言,有啥说啥。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的实践和经验。“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而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精髓,只能在书中永存。”只有认真读书,用书中的知识武装头脑,人才能长智、聪慧,更好地生产、生活和工作。
就写作而言,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北宋时,有人曾向大文豪苏东坡请教作文之道,苏轼答:“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传明同志深知此理,在自序和后记中叙:“几万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莫过读书。”引用程颢名言“物外之味,久则可厌,而读书之味,愈久愈浓”,用以自鉴自励。并期望和践履“晴耕细读(闲暇时读,挤时间读)”,能够成为自己终生的信仰与追求。他说到做到,将古诗文经典,用《赏析文学名篇》《解读军旅诗词》的形式,奉献于世,就是一个很好证明。不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何以能为。
光多读书不能写作,写作要有素材,要寻找写的对象——人和事、景和物,要纵观自然、社会、人生,从中找到可写、爱写、能写的题材,这就要观察。不同的人事景物,自然社会现象,各有外形、内部本质。只有认真细致观察,从不同角度侧面,静观默察,由外部看到内核,才能捕捉到各自的特征。经过深思熟虑地思考,才能提炼出旨意主题,赋以深邃含义,写出东西才深刻,才有意义、有质量、有生命力。
传明同志对农村炊烟的观察,可以说达到了细致入微,感受细腻有趣。经过多年观察、深思,他认为,一年四季的炊烟各有特色。春天的炊烟,因为阳光温暖,有一种亮晶晶的感觉;夏天的炊烟,被太阳照射不愿低头,有一种“大漠孤烟直”的感觉;秋天的炊烟,静静的,柔柔的,软软的,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冬天的炊烟,被雪映衬的不那么显眼,但因寒气袭人,本来很冷,看到他却觉得不那么冷了。看似平平常常的景物,这么一写,就生出非凡的效果。
观察之后要写,写是个苦差事。只有不怕苦,才能尝到甜。传明同志语言那么丰富,写东西那么快好,作品感染力那么强而有力,是苦学苦练出来的。他身负重任、工作繁忙,不能占用办公时间写,都是用工余时间,起早贪黑写的。没有坚强毅力,没有吃苦精神,何以能为。而且长期不懈的奋斗。从《照亮精神家园》一书中得知,传明同志写作是从给连队黑板报投稿起步的,一步一步走到往军区报、全军报投稿,由写通讯报道进而搞文学创作,由“处女作”到“可心作”。从不懈怠断辍,一直坚持。可谓非一日之功,是久久为功。
写作是心灵沟通,是作者与读者说话。文以载道,文学是“化”人的。要用真理的力量,打动人、感化人。但不同政治报告,要用真情实感、说话感人、“化”人。真情实感出自心腑。为此,作者必须剖心破腑,敞开心扉,不藏着不掖着,有啥说啥,把自己的心和盘端出。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有言,“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人们都在寻找感动,寻找慰藉,寻找力量。从哪找?文学作品是重要渠道。作者写的东西,能给读者感动,给人以慰藉,给人以力量,人们就爱读爱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化”了人。要让读者接受,首先要让作者自己接受,自己觉得好,照着行;要打动读者心,首先要打动作者的心,让人感动自己先感动。自己不动心的东西不去写,自己不相信的话绝不说。传明作品好就好在这些方面,对事对人都不昧良心,更不骗人害人,而是为己、为人指出方向,导己、引人奋发向上!
我写的这些文字,实际是学习摘记,多是引章摘句,没有多少个人之见。请赵政委和可能看到的同志朋友批评指正。
(2017年4月1日于绥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