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韦编三绝后半句是什么(韦编三绝后面的句子是什么)
时间:2022-04-12 08: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北疆理论风景线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的名言韦编三绝后半句是什么(韦编三绝后面的句子是什么)
1.韦编三绝后面的句子是什么
下一句是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译文: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 《易》 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具体解释如下:
意思是: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译文:读《易》这本书,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韦编三绝笔画
扩展资料
韦编三绝近义词:悬梁刺股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译文:孙敬,字文宝,非常热爱学习,早晚不停读书。至于睡眠疲劳睡时,用绳子拴住头,悬挂在屋顶梁。
近义词:裹足取暖、悬头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映雪读书、韦编三绝
反义词:不学无数、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2.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它选自司马迁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3.孔子韦编三绝,不喝盗泉之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不饮盗泉之水
不饮盗泉之水,是古代留用至今的一句俗语,字面意思是,只因此泉名为盗泉,所以即使口渴,也绝不饮用一滴。后用于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的高尚节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韦编三绝
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诸多思维方式,没有良好的知识积累、没有一种“韦编三绝”的精神,就很难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观点、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总之,读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既要读得巧,又要读得实。
——摘自习近平著作《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
【出处】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原文: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孔子晚年开始读《周易》,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把串连竹简的熟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很多次。
【启悟】
读书学习关乎思想、觉悟、知识、修养,可以使人得到智慧启发,把握人生道理,锤炼道德操守,滋养浩然之气,增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知识文化的飞速更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读有所得,就需要克服浮躁之气,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入脑入心,不能囫囵吞枣,要有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的精神,消化、深究、读实,直至融会贯通。读书重在“博”,更贵在“实”,党员干部要切实按照总书记所要求的,将读书作为增强本领、胜任繁重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不断优化自已的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在工作中,通过读书,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