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名言
时间:2022-04-12 09:0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书舍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无为的名言
1.庄子名言为无为有为
无为而为,出自:老子的无为思想,一种对道的追寻。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为
出自:老子的无为思想,一种对道的追寻。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即自然。演化有三:无为无所不为,有为有所不为,不争自有成。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最早把无为和有为做了基本论点,告诉大家在做事方面要有选择性,在管理方面,应以“无为而治”的管理论点,即是立身处事的观点,也是管理的要义。
让大家真正的民主化和实现团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团队得以快速成长。我们把机会提供给需要机会的人,大家得到提升,我们也自然得到提升。便实现了“不争自有成”的道理。
2.老子的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道德经》:以无为之心面对世俗,方为人生至道
一、
有心者有所累也,无心者才为大道,很多人总信任自己有心为之的道理,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潜意识驱使的行为是错的,因为正是这些潜在的意识左右着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心念和行为,甚至已经形成习惯。
但是自身存在的有心而为之,不仅会让我们陷入那些习以为常的自我偏见之中,还会在有心为之的同时,使事物背离自然的规则本身。
因为人生真正至上的境界,并不在有心之中,而在于无为之内。
人生无心而为之,一切仿佛都是顺从自然,这才符合了道的作用和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不仅能够避开有心而为之的负累和祸患,也能在无心为之的状态中,使自己的生命通达自然。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到达德的境界。上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至善无善,至德无德,对于通达大道的人来说,他的概念中没有德与不德的区别,也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一切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行使着顺乎自然的力量,这就是世间无心才能符合大道的道理。
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事情,当一个人无心而为之的时候,才是本身纯真的境界,当有心而为之的时候,事情的存在状态便悄悄发生了变化。
就好像善良这个事情一样,真正的善良是发自于自己的本心,纯粹地想要为他人解决苦难,所以善良存在的最高意义,就是纯真的善良本身,而不是为了善良而善良。
反观世俗之中,总有许多人带着善良的目的去行使善良,这时候这份善良便会逐渐演化成了伪善,最后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善良成为世间最美丽的表演,受到世俗无尽的追捧和掌声,而真正善良的境界本身早已被人遗忘。
而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去做什么,带着这样的一份心态去做的时候,反而能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当他带着目的去做事的时候,他所执着的或许仅仅是事情的表象。
道家思想所提倡的智慧核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修道心,去“仁义”。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仁义礼制已经演化为繁文缛节,拘束人心的东西,同时也成为争名夺利者剽窃名位的工具。
在此种状态下,“仁义”并非是存在于世间的最高境界,更不是衡量价值的标准,也不是规范他人行为的道德准则,而只是当本心的纯真已经不在的时候,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个虚伪概念。
二、
正是因为内心的淳朴状态已经消失了,所以才需要以虚伪的仁义教条,来规范所谓的行为,然而这种教条对于生命本身并不会起到真正有意义的作用,甚至还会成为大多数伪善之人标榜自己的借口。
而在此种状态下,虚伪狡诈的世俗手段也就跟随而来,这就是“有心”所为,祸乱世俗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世俗之人来说,他们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以机巧之心处事,但实则实在是愚昧的根源。
所以当儒家提出了所谓的仁义教条时,老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他认为这种种规范,看似是一种“仁”的的状态,其实不过是道的浮夸,是愚昧的开始。
因为当一个人存在于此种状态时,虚伪狡诈之心就已经存在了。
人生最重要的境界,就是立身敦厚而不居心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最重要的状态就是舍弃浅薄而通达道的厚重。
在《道德经》的这一篇当中,老子便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而这一章中,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摒弃浅薄而持守淳朴的行事作风,不要以虚伪狡诈的态度,去追求那些存在于表象上的浮华,因为这看似是一种聪明机巧的行为,实则是背离大道的浅薄手段。
对于人生来说,不要以我们以为的层次去理解世间的规则,人生最高的智慧在我们的理解层次之外,而人生离苦得乐的的根源,就在于摒弃自己主观以为的机巧,以无心处之,凡事持守淳朴,不以有心去造作天下,摧残人生。
这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需要持有的心态,包括自己潜意识存在的时候,都要以道的淳厚,去衡量自己的人生对错,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另一番解脱。
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一种境界就是所谓的无心,不以世俗衡量世俗,才能超越世俗。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