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敬业的孔子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12 18:4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体现敬业的孔子名言警句

1. 孔子的名人名言大全 敬业与乐业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1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 关于敬业、乐业的名言警句

1. 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

——爱因斯坦

2.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3.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

4.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乌申斯基

5.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

——马卡连柯

6.要把敬业乐业当作做人的根本,当作做人的灵魂 ——马克·吐温

7.人不做事好比无所事事,无所事事好比虚度此生 ——撒琪托文

8.职业是神圣的要在圣坛前永远高举崇敬的火把 ——张卓辰

3. 孔子的名言警句能体现出和谐社会里面的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

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

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

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

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望采纳~~~

4. 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

5. 表明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孔子的名言

名言内容: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名言解释:见《孟子·告子上》。鸿鹄:即天鹅。

缴(zhuō灼):系着丝线的箭。这几句大意是: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击射它,假使和这样的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

孟子在这里是举例子说明学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重要性。他说比如下棋,这只是个小技术。

奕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圣手。假若让他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听讲,另个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那样后者的成绩肯定不如前者。

~几句以反面例证说明学习专心的重要,千百年来成为劝学的名句。名言出自:东周·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上》名言作者:孟子孟子档案资料: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6. 孔子关于信任的名言

孔子名人名言系列>>

搜索“ 孔子 ”,找到 23 个名言作者 名言

孔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论语·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论语译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孔子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7. 谁有关于反映团队精神的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8. 关于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

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

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

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

《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体现敬业的孔子名言警句

孔子经典语录集锦:忠诚

□ 第一篇 忠诚

1子路①问事君。子②曰:“勿欺也而犯之③。”——《宪问》

【注】

①子路:名仲由,孔子学生。

②子:尊称,指孔子。

③之:代词,指国君。孔子以为“事君以忠”(见第十七篇§322),故曰“勿欺”也;以为“事君尽礼”(见第五篇§72),“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见第十三篇§237),故曰“勿犯之”也。子路为人耿直而急躁,故孔子诫之曰:勿欺之也,勿犯之也。“欺”之后蒙下而省“之”字,“犯”之前蒙上而省“勿”字。旧注犯字误。请参第十篇§183。

【译】

子路请教事奉国君的道理。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不要冒犯他。”

2子曰:“事君,敬①其事而后其食②。”——《卫灵公》

【注】

①敬:敬业之敬,认真做好。

②食:俸禄,官吏的报酬。

【译】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认真做好他所交代的事,然后接受他给的俸禄。”

3子曰:“鄙夫①可与②事君也与③哉?其未得之④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⑤矣。”——《阳货》

【注】

①鄙夫:见识浅陋、心胸狭窄的人。

②与:下省“之”字。

③与:同“欤”,表疑问语气的助词。

④之:指职位。

⑤无所不至:犹无所不用其极,形容用心险恶,手段卑鄙。

【译】

孔子说:“见识浅陋而心胸狭窄的人,可与他事奉国君吗?当他未得到职位时,老为得不到它而忧虑;当他得到了职位,又为可能失去它而忧虑。因此,这种人没有什么极端卑鄙的手段不会使用出来。”

4子曰:“臧武仲①以防②求为后③于鲁,虽④曰不要⑤君,吾不信也⑥。”——《宪问》

【注】

①臧武仲:臧孙纥,鲁大夫,封于防。因与卿大夫孟孙结怨,逃到其领地防,派人要求鲁君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与封地,而后自己投奔齐国。此事详载《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三年》。

②防:地名,鲁邑,臧氏封地。

③后:继承者。

④虽:即使。

⑤要(音腰):要挟。

⑥吾不信也:因为臧武仲用武力占据封地防,然后要求鲁君承认既成事实,所以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忠的表现。

【译】

孔子说:“臧武仲依仗领地防向鲁君要求封自己的儿子为臧氏爵位与领地的继承人,即使狡辩这不是要挟国君,我也是不相信的。”

5子张①问曰:“令尹②子文③三仕④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⑤之,无愠⑥色。旧令尹之政⑦,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⑧得仁?”“崔子⑨弑⑩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注】

①子张:复姓颛(音专)孙,名师,孔子学生。

②令尹:楚国官名,犹中原诸侯国之上卿,总理朝政。③子文:姓斗,名谷,字於菟,楚国大夫。

④仕:出来为朝廷做事。

⑤已:止,罢免。

⑥愠:生气。

⑦政:政事。

⑧焉:表疑问的代词,犹“哪”。

⑨崔子:姓崔,名杼,齐大夫。

⑩弑(音式):杀父杀君皆曰弑。

齐君:齐庄公,名光。

陈文子:名须无,齐大夫。

乘:量名,四匹马曰“乘”。马十乘,四十匹马。

违:背离。

邦:诸侯国。

犹吾大夫崔子也:针对所到之国的当政大夫而言,主语省略。

之:到。

清:品行纯洁。

【译】

子张请教说:“令尹子文三次出来为朝廷做事,当上令尹,脸上没有高兴的表情;三次被罢了官,也没有生气。每当解职之际,他总把自己任令尹时的政事告诉新上任的令尹。您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够忠诚的了。”问:“能称得上仁吗?”说:“还不知道。哪谈得上仁呢?”“崔大夫杀了齐君,陈文子有四十匹马,抛下它们就离开了故国。到了另一诸侯国,说:‘这里的当政大夫与我国崔大夫差不多。’就离开了它。到了第三个诸侯国,又说:‘这里的当政大夫与我国的崔大夫差不多。’又离开了它。您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够纯洁的了。”说:“能称得上仁吗?”说:“还不知道。哪谈得上仁呢?”

6子张问政①。子曰:“居之②无倦,行之③以忠。”——《颜渊》

【注】

①政:从政。

②居之:任职。

③行之:处理公事。

【译】

子张请教如何从政。孔子说:“任职期间不要懈怠,处理公事要凭忠诚之心。”

7子曰:“人而①无信②,不知其可③也。大车④无輗⑤,小车⑥无軏⑦,其⑧何以行之⑨哉?”——《为政》

【注】

①而:通“如”。

②信:真诚,信用。

③可:宜,好。

④大车:牛车。

⑤輗(音尼):车辕上端横木,用以缚住套在牛脖子上的轭。

⑥小车:马车。

⑦軏(音悦):辕端往上弯曲的钩衡。

⑧其:则,承接连词。

⑨行之:使之行驶。

【译】

孔子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信用的话,真不知道他怎么办才好。牛车要是没有辕端上的横木,马车要是没有辕端上的钩衡,那么怎样使车子向前行驶呢?”

8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②。吾无行③而不与④二三子者⑤,是丘⑥也。”——《述而》

【注】

①二三子:你们,是对学生的爱称。

②尔:你们。

③行:行为。

④与(音欲):通“语”,告诉。

⑤者:表肯定语气的助词。

⑥丘:孔子名丘,自称其名是谦逊的表现。孔子为人率直,故有以上之说。

【译】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隐瞒了什么吗?我不会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可以告诉你们的,这是我为人的特点。”

9子疾病,子路使门人①为臣②。病间③,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④!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⑤?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⑥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⑦予纵⑧不得大葬⑨,予死于道路⑩乎?”——《子罕》

【注】

①门人:孔门中人,子路的同学。

②臣:家仆。孔子曾当过鲁国大夫,有过家仆,去职之后自然也取消了贵族待遇。子路在孔子生病时要同学们充当孔府家仆,无非想为孔子增添虚荣。

③病间(音见):病情略有好转。

④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即“由之行诈也久矣哉”,倒装句。

⑤吾谁欺:即“吾欺谁”,倒装句。下文类此者,依此类推。

⑥无宁:不如。

⑦且:承上连词。

⑧纵:纵然,即使。

⑨大葬:大夫方可享受的死后的隆重葬礼。

⑩道路:泛指野外。孔子愤于鲁国官僚腐败,寡廉鲜耻,于定公十三年自动去职,离国出走,在外流浪了14年,至老方归。有感于此,以为不死在野外,而能死于家中,也可聊以自慰了。

【译】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要孔门中人伪装成孔府家仆。当病情略有好转,孔子就说:“仲由(即子路)行使欺诈做法已有好长一段时间啦!我明明没有家仆,却装作有家仆,叫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再说,我与其死在家仆手上,不如死在你们手上呀!况且我纵然享受不到大夫死后的隆重葬礼,难道我是死在野外吗?”

10子曰:“人之生也直①,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④。”——《雍也》

【注】

①直:正直向上,比喻品行正直。

②罔:通“枉”,弯曲,比喻品行不正。

③幸:侥幸。

④免:免于夭折。孔子主张为人正直,反对弄虚作假。

【译】

孔子说:“人的成长应当正直向上,要是弯曲地生长,至多只能侥幸地避免夭折的结局。”

11子曰:“孰①谓微生高②直?或③乞醯④焉,乞诸⑤其邻而与之。”——《公冶长》

【注】

①孰:谁。

②微生高:也作尾生高,鲁人。

③或:有人。

④醯(音西):醋。

⑤诸:之乎。乞诸其邻而与之,是不诚实、不正直的做法,因为掠夺了他人美德。孔子主张做人应当坦诚,不可弄虚作假,沽名钓誉。

【译】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为人正直?有人向他要一点儿醋,他竟到邻居那里讨来给对方。”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