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的名言

时间:2022-04-13 09: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斯霞的名言

1. 养成教育格言

养成教育名言 1、做一切事情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斯托达德 2、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尹爱华 3、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4、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5、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裴斯泰洛齐 6、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卢梭 7、正如教育家斯霞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的危险品。

而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孙蒲远 8、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9、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程鸿勋 10、一个人能否成功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习惯。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12、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培根 13、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 14、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15、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关鸿羽 16、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陶西平 17、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徐惟诚 18、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织其中一根线,最终我们无法弄断它。——梅茵 19、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徐岫茹 20、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独。——徐特立 21、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乌申斯基 22、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温延婷 23、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苏霍姆林斯基 24、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孔子 25、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26、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 2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28、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9、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张支花 30、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大量事实,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孙云晓。

2. 谁有带有体育的名言警句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古希腊格言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

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柏拉图 各种娱乐的高下优劣,最能显示那个人的高下优劣。

——麦 肯 高尚的娱乐,对人生是宝贵的恩物。 ——鹤见右辅 娱乐是花,实务是根。

如果要欣赏花的美丽,必须首先加强根的牢固。 ——爱默生 体育竞赛之最绝妙处乃由于它只在手做,不在口说。

——赫尔巴特 缓慢而有恒赢得竞赛。 ——莱 特 “我从高中就开始赛跑了。

我的体会就是‘跑得快, 姑娘爱’。” -- 圣基茨和尼维斯田径运动员金·柯林斯。

“我的胜利说明,黄皮肤的运动员能够像那些黑人和白人跑得一样快。” -- 中国运动员刘翔在获得了奥运男子110米栏后。

“现在那些电视上想把我整死的人,都是原来在我每次胜利以后争着和我合影、要我签名的人。而且,他们还把陷害叫做‘拯救’。”

-- 希腊赛跑名将肯特里斯在被取消参赛资格之前。 我现在只想蹲在墙角大嚎一场。”

-- 德国马术队因为英、法、美联合抗议失去了两枚金牌,马术队总教练文德特如是说。

3.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800子高中作文

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

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老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得是阅读课”。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阅读为写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章熊先生给有效的阅读做了这样的四个界定:(一)认知和筛选能力(包括理解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

(二)阐释能力(或对抽象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三)组合和调整能力,即把阅读所获得的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

(四)扩展能力,即对课文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他认为如果在阅读中能够促进以上四种能力的发展,那就是有效的阅读。

这也就是说,要真正读出效果,读出能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还必须要认识到:阅读者既是语言信息的领悟者,又是语言信息的加工者。我们在阅读作者的文字时,要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这既包括自己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同时也包括以前阅读的文本积累),在脑中再现那些场景,比如人物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动作等。

这些不单单是对作品描述内容的一个简单重复,其中还包括了读者的许多创造。而且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的精神语言的创造者,阅读教学通过课文学习这样的语言,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过程,是一个情绪体验过程,是一个形象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升华过程。

而且阅读的作用在于积累,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在于诱发学生的思维。那么,我们该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 我们要在立足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等这些前人感悟生活的结晶多加留心,注重积累,还可以将其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议论一番,讲讲自己的看法,举举生活的实例。

比如,巴尔扎克的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它让人止步不前,甚至跌入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使人看得更高,看得更远。”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议论理解,并让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生活中有关这方面的事情。

另外,老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读物,开阔学生思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新的《语文教学大纲》颁布后,人教社出版了一套中学生课外必读图书,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而且,青少年时期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我们做老师不妨在必读书目之外,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自己看的读物。特别是一些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读者》上这种文章比比皆是,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起来,于是产生了共鸣。

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当然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些长篇小说,因为小说中人物对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在,看了以后,这些感悟便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了,从而学生便会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

为自己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要写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从而为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张本,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

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我们将阅读进行分解。以课内为主,配合教材,辅以课外读物载体,如课外读物、音响文化、广告艺术等,把阅读材料分解成五个部分:课题解析;重点事例分析;精彩语句研读;人物形象分析;结构顺序与写作特点分析。

依据这五个方面进行定向积累。苏东坡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除了让其直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自身经历的事获取素材之外,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得。根据五个部分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与写作思维相对应。

一、通过课题分析,掌握拟题技巧,学会多种方法,自觉运用到写作之中。 二、通过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分析,培养学生向阅读材料索取素材的习惯,明确选材的标准,并能将读写沟通,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A、援引。对所阅读的文章中好的东西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直接引用。

如名人名言、典型事例、生活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等。 B、仿写。

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片断进行仿写。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文中那段对童年趣味的描写,我们就要求学生去仿写。

收到了较好效果。 C、想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激发其想象,从而将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加以形象化,进行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三、通过精彩语句的分析,让学生准确生动地进行遣词造句。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挖掘人物性格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构思情节能力,积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五、通过文章层次和写作顺序的分。

4. 姓斯有哪些名人

姓斯的名人:

1、斯霞

当代初等教育女专家。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2004年1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

2、斯大孝

斯大孝 (1939.7- ),男,汉族,1939年7月生,浙江东阳巍山蒲塘下村人(祖籍浙江诸暨斯宅)。1959年7月参加工作,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开化县华埠小学、开华师范、苏庄公社中心小学教员、校长。诸暨县、永康县参加社教。开化县苏庄、桐村镇中学教育干事、虹桥中学校长、支部书记。开化县华埠区委委员、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开化县副县长,县委宣传部长。开化县委书记。衢州市委副书记。丽水地委书记。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省委政法委书记。1998年1月任浙江省人大副主任。

3、斯行健

斯行健,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他是早年留学回国开创古植物学的学者。为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与教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陆相地层研究的先驱。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是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国古生代植物和陆相地层问题的著作。他的《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一书,率先指出了中国中生代植物群演替规律,并提出了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方案。他艰苦创业,治学严谨,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斯霞:“终身许给少年儿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数风流人物·党史中的师者

斯霞(1910—2004),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著名教育家,被称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她17岁执教,85岁退休,一生执教68年。

1927年,17岁的斯霞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她独树一帜,创造了“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学方法,大面积、高效率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在全国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她教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随文识字法”实现了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高效提升,识字、阅读与写作“三位一体”,构建了语文教学的斯霞式流派。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斯霞就立下了把自己“终身许给少年儿童”的志向。斯霞的教育思想与行动始于对儿童立场的坚守,始终做到努力“发现”儿童、真诚“接纳”儿童和最终“成就”儿童。这种儿童观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质,即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合一、教学内容的文道合一、学生学习生活的知行合一。斯霞的实践观、儿童观、教学观、教师观等对当今基础教育及其变革,具有深刻的价值与启发意义。

斯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对学生用课外读物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来纠正自己讲错的或不完全的地方,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

近70年的工作生涯,作为小学教育领域卓越的领军者,斯霞影响了很多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和从事研究语文工作的教授、学者,形成了松散耦合状态的“斯霞共同体”。

回顾斯霞68年的教育生涯,其教育思想与行动始终践行一颗初心——对儿童的爱,用斯霞式话语概括为“童心母爱”。她始终认为,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童心,与孩子打成一片,同时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学生。

(本报记者 郭馨泽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0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郭馨泽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