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天人合一的名言(关于天人协调的名言)
时间:2022-04-13 22:3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立根有道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有关天人合一的名言(关于天人协调的名言)
1.关于“天人协调”的名言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一一《论语•里仁》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一一《论语·述而》
3、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一一 《 庄子.天地》
4、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一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5、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一一 《庄子·天地》
6、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一一 《孟子·离娄章句下》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一一 《论语•里仁》
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一一 《论语•里仁》
2.“和实生物,和而不同,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几乎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简单来说,“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就是我们的身体由血、肉、骨头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是1+1大于2的关系;“同而不和”是简单的相加关系,水加上水还是水,1+1还是1,没有提高和促进的因素在里面。
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名言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战国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5、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译文: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老子》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名言
《老子》论天人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⑦,吾将以为教父⑧。(《第四十二章》)
【注释】①道:《老子》一书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其含义包括:宇宙的本源,宇宙的最高法则,通俗地说可指自然规律。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②二:指“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具体表现为阴气、阳气。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⑥孤、寡、不谷:古代君主的谦称。⑦: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暴的人死无其所。⑧父,这里指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道之用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注释】①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②弱者道之用:柔弱不争是道的作用。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注释】①徼(jiào):边界,此指万物的极限。
【参考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规律法则),非永恒之道(规律法则)。可名之名,非永恒之名。无,可以称作天地的原始状态;有可以称作万物的根源。所以,从永恒的“无”(回归原始状态)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从万物的根源),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两者同出一源名称不同,都是玄妙的道理。玄妙深奥,是探求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①。此三者,不可致诘②,故混而为一③。其上不皦④,其下不昧,绳绳⑤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⑥。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⑦。能知古始⑧,是谓道纪⑨。(《第十四章》)
【注释】①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②致诘:追问、究问、反问。③一:这里指"道"。④皦(jiǎo):清白、清晰、光明。⑤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⑥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⑦有:指具体事物。⑧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⑨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②,外其身③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④?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注释】①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②后其身而身先:身处其后反而领先。③外其身:将自身置之度外。④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有物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③。大曰逝④,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注释】①物:指“道”。②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③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④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知其雄,守其雌①,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②。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③。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④。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⑤。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⑥,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⑦。(二十八章)
【注释】①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②式:楷模、范式。③忒(tè):过失、差错。④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⑤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⑥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器:器物。指万事万物。⑦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
【原典导读】
儒道两家,各有分歧,如果要找到其最统一的思想,那就是天人合一。当然其表现各不相同。在思想史的源头上,天人合一,首先表现的是天道的合一,而道,既含天道,亦含人道。天道合一,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与孔子相比较,老子对于天道合一的直接论述比孔子要多得多,也要直接得多。
老子的天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天道同源,天人同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老子看来,无生一,一生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天地万物和人,一切皆生于道。
二是,天道同构,天人同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他看来,一切事物的精微表象都能从中体现出来,因而我们可以据此观察万物。
其三,天人同法。天与地,自然与人,一切的法则都是相同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四,天人同归。在老子看来,大道至简,自然是简朴的,纯真的,是天下一切事物的范式,道是天地自然和人共同的归属,因此,他提出要复归于婴儿,复归与淳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道。他的返璞归真的主张,是天人合一观的自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