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锡的名言
时间:2022-04-13 23:1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读书广记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拉瓦锡的名言
1.求生物学家施莱登,化学家拉瓦锡、道尔顿、唐敖庆的一两句名言.谢谢
生物学家施莱登——"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化学家拉瓦锡——"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 "在进行实验时要尽可能将其简化,仔细排除每一种能使其结果变复杂的情况,这是一个不得违背的重要原则。"
道尔顿——“如果我比我周围的人获得更多的成就的话,那主要——不,我可以说,几乎单纯地——是由于不懈的努力。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获得更多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放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比起一般人能够更加专注和坚持,而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比别人高多少。”
唐敖庆——“读书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是躺在书上读书,作者怎么说,他就怎么听,完全听凭作者牵着鼻子走;另一种人是站在书上读,经常同作者进行争论,作者讲得对就听,讲得不够清楚就想办法替作者讲清楚。前一种人即使读一辈子书,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书呆子,不会有大作为,另一种人不仅吸取了前人的成果,还会看到未被开垦的荒原,从而去开拓,去耕耘。”
2.有没有一些化学家的名人名言
1、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天才名言]
2、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勤奋名言]
3、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 —— 门捷列夫
4、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 门捷列夫
5、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 门捷列夫
6、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 —— 门捷列夫
扩展资料
门捷列夫研究领域
1、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2、门捷列夫除了发现元素周期律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在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绩。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门捷列夫
3.有没有一些化学家的名人名言
Will, work and wait are the pyramidal cornerstones for success.
意志、工作和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Louis Pasteur(法国化学家巴斯勒)
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
——Mendeleyev(俄国化学家门捷列耶夫)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1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之外,别无他途。 2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1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里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 2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约翰·道尔顿: 一些人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比起一般人能够更加专注和坚持,而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比别人高多少。
罗伯特·波义耳: 1化学本身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一个方面。 2化学,必须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学。 3要想做好实验,就要敏于观察。
4.有没有关于化学方面的名言警句
1,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之外,别无他途。——出自法国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2,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出自我国近代化学家戴安邦先生
3,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 ——出自我国近代化学家戴安邦先生
4,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出自我国近代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傅鹰先生
5,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里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出自诺贝尔奖创始人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5.拉瓦锡在研究中采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拉瓦锡的科学研究方法
为什么拉瓦锡研究化学的业绩,人们尊称之为化学革命呢?这不仅仅在于他认识了氧气,否定了燃素的存在,而在于化学观念的根本变革,从整体推倒了旧的理论体系而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拉瓦锡“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拉瓦锡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伟大的功绩,是同他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他在研究化学方法上所作的贡献,是他化学革命的一部分、并不亚于他在化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所以他的科学方法,至今对科学研究和教学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一、重视实验而且作了定量要求
拉瓦锡研究科学的名言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不能推导出严格的定律。他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之外,别无他途。”他对待任何化学问题,都要用实验来检验。关于金属在空气中锻炼变成灰渣,其重量增加的解释问题。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提出“火微粒”的假说,认为金属灰渣重量的增加,来自增加了具有重量的火微粒。可是,拉瓦锡对此并未主观地予以否定,而是用实验来检验,然后作出结论。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水转为土的古老论点,曾经获得权威人士海尔蒙特和波义耳的支持。拉瓦锡并没有盲目轻信,而是通过他亲自操作的101天加热水的实验,证明了水不能转变成土。至于从水中得到的沉淀,实际上是容器被溶下来的固体物质,从而推翻了水变为土的说法。
拉瓦锡开始从事化学研究,就应用了精确的测量方法。他21岁时做的一个实验,就是定量地测定了石膏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水分的变化。24岁时,他在地质勘查活动中用自己设计的比重计研究法国各地的水的比重。关于燃素是否存在的问题,拉瓦锡认为假如有燃素这种东西,我们就能把它提取出来看看,而且在天平上一定能够觉察出来。他用磷和硫分别作燃烧实验,就是应用了定量测定方法证明了氧气参加了变化。正是由于拉瓦锡采用了定量实验,才能“把以前人们所做的一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因而他才敢于对已为人们所肯定的实验予以检验,从而掀起了化学的革命。
二、善于应用科学史的分析方法
拉瓦锡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一样、善于应用科学史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化学史中的问题。前面所提到的关于水可以转变为土的否定,火微粒可以增加重量的否定,都可以看出拉瓦锡在这个方面的才能。至于推翻燃素学说的过程,更能说明他应用分析方法的效用。远在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以前,拉瓦锡就已经觉察到燃素学说有些问题。因为他从科学史的研究中认识到,燃烧可能不是燃素学说的支持者所说的那样,是可燃物中析出了什么燃素,相反的可能是从空气中吸收了什么东西。为了弄清楚物体燃烧时空气所起的作用,从研究化学史中发现,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解释甚至互相矛盾。这些史料启发他找到了研究的课题,需要重复、改进别人的实验以判断其真伪,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当我研究所有从物质中所析出或与物质结合的空气的全部历史时,一些不同的解释全部呈现。由于这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促使我担任这项工作,这项研究最后可能导致物理学和化学的革命。我认为过去做的实验仅供参考,有人建议我用新的方法重做这些实验以便将空气从物体中析出或与物体结合的知识同其他知识融合,以形成一项新的理论。”这充分说明了拉瓦锡推倒燃素学说并非偶然的,而是长期确定的革命对象。
三、应用以量求质的研究方法
拉瓦锡应用以量求质的方法研究非金属燃烧究竟是增加重量还是减少重量?锻炼金属增加的重量是从哪里来的?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如通过硫和磷燃烧的定量研究,就能揭示出非金属燃烧的产物同金属锻烧的产物一样都是增加重量,它们之所以增加重量都是由于氧气同它们结合在一起了。拉瓦锡深信“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
在化学研究中的以量求质,是从单纯研究物质性质向前发展的一个高的层次。因此以量求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拉瓦锡进行化学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劝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所以人们评论拉瓦锡说,“他是一个明确提出把量作为衡量尺度对化学现象进行实验证明的第一个化学家”。
6.拉瓦锡在研究中采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拉瓦锡的科学研究方法 为什么拉瓦锡研究化学的业绩,人们尊称之为化学革命呢?这不仅仅在于他认识了氧气,否定了燃素的存在,而在于化学观念的根本变革,从整体推倒了旧的理论体系而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
正如恩格斯所说,拉瓦锡“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拉瓦锡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伟大的功绩,是同他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
他在研究化学方法上所作的贡献,是他化学革命的一部分、并不亚于他在化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所以他的科学方法,至今对科学研究和教学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一、重视实验而且作了定量要求 拉瓦锡研究科学的名言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不能推导出严格的定律。
他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之外,别无他途。”他对待任何化学问题,都要用实验来检验。
关于金属在空气中锻炼变成灰渣,其重量增加的解释问题。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提出“火微粒”的假说,认为金属灰渣重量的增加,来自增加了具有重量的火微粒。
可是,拉瓦锡对此并未主观地予以否定,而是用实验来检验,然后作出结论。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水转为土的古老论点,曾经获得权威人士海尔蒙特和波义耳的支持。
拉瓦锡并没有盲目轻信,而是通过他亲自操作的101天加热水的实验,证明了水不能转变成土。至于从水中得到的沉淀,实际上是容器被溶下来的固体物质,从而推翻了水变为土的说法。
拉瓦锡开始从事化学研究,就应用了精确的测量方法。他21岁时做的一个实验,就是定量地测定了石膏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水分的变化。
24岁时,他在地质勘查活动中用自己设计的比重计研究法国各地的水的比重。关于燃素是否存在的问题,拉瓦锡认为假如有燃素这种东西,我们就能把它提取出来看看,而且在天平上一定能够觉察出来。
他用磷和硫分别作燃烧实验,就是应用了定量测定方法证明了氧气参加了变化。正是由于拉瓦锡采用了定量实验,才能“把以前人们所做的一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
因而他才敢于对已为人们所肯定的实验予以检验,从而掀起了化学的革命。 二、善于应用科学史的分析方法 拉瓦锡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一样、善于应用科学史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化学史中的问题。
前面所提到的关于水可以转变为土的否定,火微粒可以增加重量的否定,都可以看出拉瓦锡在这个方面的才能。至于推翻燃素学说的过程,更能说明他应用分析方法的效用。
远在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以前,拉瓦锡就已经觉察到燃素学说有些问题。因为他从科学史的研究中认识到,燃烧可能不是燃素学说的支持者所说的那样,是可燃物中析出了什么燃素,相反的可能是从空气中吸收了什么东西。
为了弄清楚物体燃烧时空气所起的作用,从研究化学史中发现,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解释甚至互相矛盾。这些史料启发他找到了研究的课题,需要重复、改进别人的实验以判断其真伪,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当我研究所有从物质中所析出或与物质结合的空气的全部历史时,一些不同的解释全部呈现。
由于这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促使我担任这项工作,这项研究最后可能导致物理学和化学的革命。我认为过去做的实验仅供参考,有人建议我用新的方法重做这些实验以便将空气从物体中析出或与物体结合的知识同其他知识融合,以形成一项新的理论。”
这充分说明了拉瓦锡推倒燃素学说并非偶然的,而是长期确定的革命对象。 三、应用以量求质的研究方法 拉瓦锡应用以量求质的方法研究非金属燃烧究竟是增加重量还是减少重量?锻炼金属增加的重量是从哪里来的?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如通过硫和磷燃烧的定量研究,就能揭示出非金属燃烧的产物同金属锻烧的产物一样都是增加重量,它们之所以增加重量都是由于氧气同它们结合在一起了。
拉瓦锡深信“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 在化学研究中的以量求质,是从单纯研究物质性质向前发展的一个高的层次。
因此以量求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拉瓦锡进行化学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劝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所以人们评论拉瓦锡说,“他是一个明确提出把量作为衡量尺度对化学现象进行实验证明的第一个化学家”。
7.求生物学家的格言、名言
1、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爱因斯坦《相对论》适用于强调多思考的重要性。
2、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 巴甫罗夫《论科学》适用于运用所学知识无私奉献的情况。
3、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相对论》适用于实践出真知的情况。
4、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 巴斯德《免疫学》适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分享的情况。
5、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论科学》适用于学术上的分析交流过程中。
6、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 华罗庚《优选法》适用于强调科研工作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7、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 约里奥·居里《科学文选》适用于强调科技改变人类未来的情况。
米涅《法国革命史》:为了保卫革命果实,是否应当不择手段?
1792年,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随着反法联军攻入国境,人们对国王的反感情绪日益增长,素以温和著称的君主立宪派逐渐失去了人心。之后吉伦特党与山岳党联合起来,宣布“祖国在危急中”,大胆地指控国王有通敌叛国之嫌,开始利用群众高涨的情绪发起夺权。随着立宪派的失势,路易十六也就被推上了断头台。
在处死国王之后,革命者们在道义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之中,法国各郡的保王派、立宪派纷纷发难,反法联军的攻势也不断加强,英国政府更是封锁了法国的各个港口,没收驶往法国运送粮食的中立国船只。法国底层民众最先感受到了经济形势的艰难,他们要求颁布“最高限价法”,这让掌权的吉伦特党感到为难。很快,这个曾经被认为激进的党派就被打为“软弱派”;面对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吉伦特党仍坚持公正合法的手段,排斥暴力;面对外敌的入侵,他们不愿挑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面对封锁,他们又不肯通过“最高限价法”来满足群众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快就失去了威信。
在左派阵营中,有一群极度“左”倾的势力,他们以雅各宾俱乐部为中心,主张为了保卫革命和共和国应当不择手段——哪怕采用大屠杀这种恐怖的做法也在所不惜。丹东、卡米尔·德穆兰等拥有崇高理想的共和主义者也赞同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在当时的国内条件下保持住政权,使恐怖达到疯狂的程度是必要的”。
为了保卫革命,是否应该不择手段?
法国大革命逐渐演变成大屠杀
面对国内外势力的围剿,吉伦特党在民众的眼中显得过于软弱无能——狂热的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派来带领他们击溃强敌,进而巩固革命的成果。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人显然已经把平等、共和放在了自由的前面,他们没有意识到,专制的真正反面应是自由,而非平等与共和。法国人发动大革命,推倒了封建的波旁王朝,将国王与宫廷贵族的专制制度砸得粉碎。他们一度获得了宝贵的自由,可是在内外压力下,他们又主动放弃自由,用政变的手段打倒吉伦特党,然后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只有10名成员组成的“救国委员会”之中。
其中,罗伯斯庇尔凭借个人威望,当选委员会委员,他通过舆论和警察进行统治;他的亲密伙伴圣茹斯特负责监督和检举各党派的活动、库东负责拟定过激的政策、康邦负责财政、巴雷尔则担任发言人。巴雷尔公开说:“只有死了的人才不会卷土重来”,这是他们所主张的信条。一当“救国委员会”掌握政权,它就立即宣布逮捕一切嫌疑分子,实行全国皆兵。这时的丹东尚未看清这个组织的真面目,他带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号召道说:
“好吧!我们答应他们的要求吧!初级议会的代表们向我们提议实施恐怖政策!......现在是我们作最后的庄严誓言的时刻:我们每个人誓死消灭一切暴君!”
于是,人们纷纷宣誓,“救国委员会”得以全面地实行恐怖政策。它将全国的男女老少组织起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将公共房屋改造成军营、公共场地变作工厂,并且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座庞大的监狱——军队在前线奋勇杀敌,委员和特派员们则在国内四处抓捕可疑分子,两个战场所杀的人数不分上下。
在“救国委员会”看来,凡是反对他们的人,在战斗时,就是敌人,在战败以后便是谋叛分子,都应该全部处死。丹东提议组建革命法庭,专门用来处决政治犯。此时,“救国委员会”的一切肃反政策都打上了“报复”的性质——他们在里昂发起屠城,在马赛和波尔多到处杀人。所有党派的首脑都遭到了清算,那些优秀的精英人物纷纷被秋后算账。作为“反革命”的代表,王后与奥尔良公爵首先被处死;接着立宪派人物也因保王的罪名而被处决——尽管在1789年时他们还是反封建的革命进步分子;然后是吉伦特党的代表们。
据《法国革命史》记载,曾经的革命领袖萨尔为了躲避屠杀,隐藏在山洞中,冻饿而死,被平民发现之后,尸体仍免不了被运输到断头台上;佩蒂翁选择了自杀,人们在一块农田里发现了他的尸体,其中有一半已经被狼吃掉;哲学家孔多塞被宣布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为了免于酷刑,他选择服毒自尽;化学家拉瓦锡因包税官的身份惹得平民的嫉恨,也被推上了断头台罗兰夫人在得知丈夫遇害之后,心灰意冷地离开避难所,走到大路上自杀,留下了一句名言:“自由,以汝之名造恶无数。”造恶者何人?狂热分子是也!
革命理想与权力欲望的冲突
1793年,随着局势日渐稳定,丹东等人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应当主动放弃恐怖的手段,改为宽大的政策,以便重建秩序。
此时,“救国委员会”如日中天,圣茹斯特毫不讳言这个政权的独裁性质,他宣称:“你们对待那些与新秩序为敌的人,不应再有丝毫姑息,必须不惜任何代价使自由获得胜利......应当让法律的威力迅速地普及四方,你们的权威应当到处有所体现!”这个委员会打着捍卫自由的名义,“没收”了所有人的自由权利,他们号召要热爱祖国,却把国家机关中的所有职位变成自己的私产——他们利用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却建立起类似古罗马奴隶制的十头政治。
这与丹东等人的初衷正相违背,丹东认为恐怖手段是应当的,同时也是暂时的,在保护住政权之后,应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保障自由、发扬民主、实现平等。丹东的同僚卡米尔·德穆兰曾是一名共和主义者,他赞成革命的一切过激和暴力行为,热情地讴歌恐怖政策,认为这是保卫革命成果的权宜之计。他在《老科德利埃党报》上慷慨陈词,教导民众要随时为了祖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他自己也准备献身于所在的党派。可是当他发现“救国委员会”是由一小撮人组成的高度专权机构之后,他又掉转笔头,抨击那些“玷污和破坏革命的人”,他建议政府恢复温和、宽厚和公正,扬言要建立一个宽大的委员会,以此来结束革命和党争,为此激起了当权者和狂热民众的反感。
当时,丹东与菲利波、卡米尔·德穆兰等人共同拟定了一个实行宽大、人道和法治的方案,他们主张:首先,共和国要稳住战场;而在胜利以后,则要实行安抚。对于这些天真的想法,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中写道:“不要忘记,人们在革命中受着两种倾向的驱使:一是热爱自己的理想,一是统治的欲望。”丹东忘记了——当那一小撮人掌握权力之后,他们的权力欲望就成为实现崇高理想的最大障碍;他以为这一小撮人肯放弃自己的权力,会重新恢复法制与国民公会的独立性,并且废除革命法庭。他没有料到,所有施加于敌人的恐怖手段很快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乔治·雅克·丹东(1759年10月6日~1794年4月5日)
温和派最终被大恐怖政策所反噬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丹东的温和主张提出得不合时宜。因为当时法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局势只是稍微缓和了些,群众的狂热情绪依然高涨。所以,当丹东提出这些理智的主张之后,立即被那些掌权者所攻击,他们利用群众狂热的爱国情绪,拼命将内奸、变节的脏水往丹东等人的头上泼。很快,丹东派就被排挤出政府,逐渐边沿化。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长期共事,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他试图说服后者,令其退出十头政治,从而削弱“救国委员会”的势力。罗伯斯庇尔起初表示欢迎,亲自批阅《老科德利埃党报》的稿件,宣传了几项主张温和的原则。可是一当他被人指控犯了温和主义的“错误”,在群众中出现怨言时,他立即与丹东划清界限,转过头来批判《老科德利埃党报》,反对建立法治政府。罗伯斯庇尔对人们发表演说:
“在外面,各国的暴君包围着你们;在里面,所有的拥护暴政的人都在进行阴谋叛乱。不剥夺他们的犯罪的可能性,他们是要谋判到底的。必须镇压共和国的内外敌人,否则就要与共和国一同灭亡。”
罗伯斯庇尔主张“用理智对待人民,用恐怖对付敌人。”至于谁是“人民”,谁是“敌人”,这要由狂热分子以及“救国委员会”说得算。他的亲密战友圣茹斯特登上讲坛,继续发表对温和派的批判,大声说:“共和国之所以成为共和国,就是消灭反对共和国的一切。有人因为对罪犯表示怜悯而成为共和国的罪人;有人因为不要道德而成了共和国的罪人;有人因为不要恐怖手段而成了共和国的罪人!”
于是,为了剥夺“犯罪的可能性”,丹东未经宣判就成了共和国的罪人,遭到逮捕;他与卡米尔·德穆兰、菲利波等人一起被解押到卢森堡宫,关在一间密室里。丹东反复忏悔,他说:
“原来我是在这样的时代建议成立革命法庭的,我请求上帝和人类原谅,我建议成立革命法庭可不是为了使它成为人类的祸害呀!”
最后,罗伯斯庇尔和圣茹斯特提议处决丹东等人。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中写道:“听了控诉以后,代表们无可奈何、随声附和地一致通过了对丹东及其同伙们的控告。人人都想在暴政下苟延残喘,为了保全自己的脑袋而出卖别人的头颅。”
临刑之前,丹东悲愤地喊道:“他们为了几个无耻匪徒的野心把我们牺牲了;但是,匪徒不会长久享受这种罪恶的果实。我会拖走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就要跟着我死去!”之后便身首异处。
仅仅3个月之后,群众狂热的情绪就随着政治局面的缓和而冷却,罗伯斯庇尔和圣茹斯特等人在一片咒骂声中走上了同一座断头台......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关于付出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抄写有关风景的优美句子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