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关于仁的名言
时间:2022-04-14 14:2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谷园讲通鉴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仁者无敌关于仁的名言
1.现代作家关于仁的名言
关于仁的名言;仁人无敌于天下;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求在我者,仁义礼智;求在外者,富贵利达;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徇于利者,眼界小心地险;博爱之谓仁;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禽兽有知而无义关于仁的名言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尽心下》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公灵公》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燕策三》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庄子·天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刘 安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
——韩 婴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 ——颜子推求在我者,仁义礼智;求在外者,富贵利达。
——胡达源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徇于利者,眼界小心地险。 ——胡达源 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
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刘 昼博爱之谓仁。
——韩 愈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吕氏春秋》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 子》一个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使有公众的支持,心灵也不可能得到安宁。高尚者无论走到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宁以义死,不敬幸生,而视死如归。
——欧阳修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国语·晋语六》仁者荣,不仁者辱。
——《孟 子》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汉书》去不仁则仁存。
——程颢、程颐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 ——陆 贾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叔本华 良知:一种细微的,平静的声音,它让少数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诛暴必用武。
——章太炎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
——张映斗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子》求仁而得仁,宁怨填沟壑。
——文于祥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鲁连子》多欲亏义,多忧害智。
——刘 安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 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晁补之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
——《韩非子》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 雄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仁者莫大于爱人。 ——《礼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
——《明史》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 轼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章太炎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 ——姚 莹仁以为己任。
——《论语》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 ——谭嗣同君子之,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后汉书》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王建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矣;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
自誉,仁之贼也,自毁,义之贼也。 ——姚莹今日的良心是幸福的要求。
——三木清仁义莫交财,交财仁义绝。 ——梁章钜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礼记·大学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 丘 行大义然后可选自:励志名言网lzmyw。
2.以孔子的名言“仁者无敌”写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仁者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篇》,孟子说的,少年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
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3.博 厚 仁 德相关的名言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4.求五德:仁、义、礼、智、信的名言名句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家共同学习吧。
以下是我的答案,请指正。 仁、义、礼、智均是中国古代一种信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礼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信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被汉儒列入“五常”。
一、仁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仁者无敌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2.仁者爱人 出自孟子《仁者爱人》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
6. 仁至义尽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
——宋· 陆游《秋思之十》二、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义不杀少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可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向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4.义愤填膺 出自:南朝·梁·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
5.以孔子的名言“仁者无敌”写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仁者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篇》,孟子说的,少年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
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
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
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解读50:仁是道德的核心
《论语》经典语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谷园解读:
仁作为儒家最高的价值,其含义丰富深厚,难以界定。不过,通常人们将上面这句话作为理解“仁”的基础,认为“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这种理解大致是不错的。不过,这句话在《孔子家语》里还有一个版本:
孔子问学生: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答: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贡答: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颜回答: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肯定了子路和子贡的答案,对颜回的回答则更加赞许。
我认为,这个版本不但生动,而且更加全面和深刻。仁,既是爱人,又是自爱,是为人与为己的统一。
考古发现,战国时代竹简上“仁”字的写法为:上 “身”,下 “心”。可见,仁还是身与心的统一。
总之,在人我之间、身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就是仁。
然而,人的为己是不必教的,身心的和谐则是教不了的,所以在实践上,儒家重点还是强调爱人。以下,我们着重从这方面来展开。
“仁”这个字拆分开,左边一个“人”,表示“仁者,人也”,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右边两个“一”,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两颗心在一起,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重视别人的利益和感受,为别人着想,就是利他。
基于这样的理解,再去看《四书》里各种各样的关于仁的说法,就都顺溜了。
比如: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你重视每个看到你的人的感受,就会穿着整洁,象会见重要的客人;重视人民的感受,就会慎重的使用人民,象举行重要的祭祀;重视别人的感受,就会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求别人。这样以来,不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就不会总把责任和毛病都算到别人身上,也就不会存在怨恨和矛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你重视别人的感受,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按礼节、规则行事,看、听、说、动都要讲礼貌、懂规矩。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你重视别人的感受,说话自然就要慎重,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说到的能做到,这是对人负责的态度。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子张问仁。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阳货》
你重视别人的感受,与人相处时就要恭敬有礼,给人家面子;做什么都得认真对待;对人不能怀二心,不能有算计人的心。即便对野蛮人,也应当具备这种意识。这是成熟的交际之道。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论语·卫灵公》
这里的仁,仍然是利他,只是这个“他”,指民族、国家。这是利他的终极形式,即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牺牲自我。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为他人着想,重视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人没有敌人,只有朋友。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上》
为他人着想,重视他人的利益,有这样情怀的人,定然是安祥、淡定的,也是幸福、快乐的。
这样的话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了,从中我们应当体会到一点:儒家对仁的强调,正是对道德的强调。而所谓道德,其核心价值就是利他,利他就是仁。当儒家讲“杀身而成仁”时,表达的正是道德高于生命的价值观。
不过,儒家不是唱高调的,对于道德的强调是基于理性的。在儒家看来,仁所强调的利他,并不损害自己,反而是对自身有利的。即便“杀身成仁”,赢得的也是超越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一种利己。上述孟子所讲 “仁者无敌”、“人之安宅”都反映出这一点。孟子还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爱别人,别人就爱你,你看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那你身边就真的都是好人。我有时就有这种感觉,我交往的人都对我很好。所以,利他之心处世,最终会收获朋友、关爱、幸福以及美好的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有一个争论被全民关注,就是人活着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还是“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前者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思想,后者体现的则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儒家的思想。这个争论最后未分胜负,不过恰恰反映出为人与为己、利他与利己的统一,最终是一回事。而且,儒家在讲爱人时,还强调要知人,仁要有智为辅,要了解别人,了解人性。这样,你去关爱别人时,才不会适得其反。因为,你给予的,也许对方不需要;或者,有的人就像东郭先生救下的狼,爱他就会让自己受伤害。这都需要“知人”来做一个保障。
孔子讲: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意思很简单,活着有两种方式:道德的和不道德的。你选什么?
(本文选自谷园国学励志系列第一部《人生四书》,想买想读可关注谷园微信号:大众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