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危害的名言(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利弊辩论赛的辩论词最好是反方,谢谢)
时间:2022-04-15 07:0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周刊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危害的名言(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利弊辩论赛的辩论词最好是反方,谢谢)
1.“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利弊”辩论赛的辩论词(最好是反方),谢谢
我方认为住宿生不应该带MP3,理由如下:
1、我们都是学生,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我们中很多人选择住宿是为了更方便我们的生活,而现在的我们,大多数都缺少自制力,而在宿舍的时候,老师和宿管的监管又没有办法十分有利的执行,如果在晚上听歌,甚至用手机看小说,对第二天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我们不否认带手机中的MP3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疲劳,但是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在课后的时候可以组着同学一起听一些歌曲,可以组着大家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既培养了大家的组织团队能力,又联络了彼此间的感情。
3、准许中学生带手机,容易在住宿生中形成一种攀比的心里,虽然现在很便宜,但是仍然有偏远地区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用不起,如果有同学携带进入校园,一天到晚的和大家说这个多好那个多好,很容易出现攀比的现象,对没有的同学也是一个极大地伤害。
4、中学生带手机,这个问题出现的背景就是很多的学生还不会很好的利用它,对方可能会说方便与家长的联系,但是怎么证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不密切就是手机惹得祸?办公室或者公共电话亭一样可以为联系提供便利!
5、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势必影响老师和学生的上课质量!上课的时候如果来了短信或者电话,打断老师上课不说,同时对学生是一种极大地诱惑!
2.辩论赛:小学生不应该带手机进入课堂 名人名言
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校带手机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学生进入学校,他的责任就是学习,不应该让这种外在的,不利因素所影响.我始终相信带手机进校园的危害远远大于有利之处.
首先,它不满足《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这一条,一方面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告诉人们,你们小孩子用手机更易受辐射.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研究结果显示,小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自卫能力比较差,携带手机会招致盗窃、抢劫等一系列行为,学生的安全会得不到保证.
其次,学生携带手机,若实在不恰当的时候手机响起,会使得学生印象不好,甚至可能扰乱课堂,打断教师的教学和分散学生的注意.
再次,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交流会越来越流行,上课时间学生可能会一边发短信一边上课,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对于考试的规范来说也有一定影响,作弊行为可能会因此增加.
最后就是现在的手机短信还没有得到规范,各种各样的黄色短信经常在手机上“漫游”,这对辨别力和“抵抗力”都还比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害的,使得学生不能按照规范来阅读和观看有益的书籍和信息.
望采纳
3.中学生带手机的危害 20条以上
危害源与中学生内心。从手机本身而言没有危害,现在手机功能的增多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类的生活。 不要总说什么电脑,手机,等等对中学生的危害。就拿手机来说,能发短,能上QQ,支持的功能太多了,如果它可以防碍中学生正常学习,成为中学生游戏,娱乐。和通讯的工具的话那根源在与他们自己,手机只是方便他们通讯的一个道具而已,即使没有手机就不会有别的吗?他们不会用别的方法吗? 我想在学校尤其是中学生,教育以学做人为本,学校就应该是先学做人后学知识,本来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最好地方。现在学校都不允许中学生带手机,这是强制性的办法,治标不治本,长久以来我看到的是更多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好。我想教师和学校的引导才识最重要的。 如果要说危害那么我想真正对中学生产生危害的是学校,是教师的不负责任。 如果正确引导中学生,在加一定的强制管理的话那么手机也可以成为中学生正常时常生活中的工具。
好好学习,遵守校纪校规是我们每个学生应该做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可是我作为当代的学生却没有好好的把它延续下来。就像很多中国青年都不知道有圣诞节,却隆重的去过圣诞节一样。我们都在无知中遗失了纪律,不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次自习,吵闹沸腾,老师您几次忧愁,此愁难消在心头,为我们的无知,特向您检讨。
首先,造成自修讲话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自我约束力差了,作业完成以后,就觉得没事可做;间接原因是我们希望做点课业之外的事情,不免相互交流,说话声音无所顾忌之时,慢慢的自习课就沸腾了。当然,这不能成为自习课不遵守纪律的理由。鲁迅先生说过……歌德也说……我们只有认真反思,寻找错误后面的深刻根源,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给集体和自己一个交待,从而得以进步。
这次上自习讲话违背了教育管理体制,影响了老师的工作正常运转,此乃不忠,一罪也。又有辜负了伟大父母对我殷切希望,好浪费在校学习的时间,乃不孝,二罪也。 更让老师您为此事殚精竭虑,伤心失望,此乃不仁,三罪也……在写此检讨之时,我深感自己的无知,后悔之极。
最后,麻烦老师及同学费时来检阅本人所做之检讨,交了这份检讨,我正处在老师对我的考验之中,……我现在彻底理解老师教育我们的苦口婆心…… 自习课不遵守纪律,决不是一件可忽略的小事!只要我们都有很好的约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习课上就没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可以为讲话开脱!我们只有认认真真思考人生有那么多事要做,那么多的担子要挑,就没有理由在正常的自习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了。
为了老师辛苦地花了平常所没有的,大量时间和大量耐性给我的教导,为了不再让老师和我丧失宝贵的时间,我依循老师写了这份检讨,检讨自己的错误,由于本人第一次写检讨且加脑袋愚钝,虽用整个午休时间和不让精神休憩外加眼酸……怀着沉重复杂的心情写这篇检讨,但还是写得不好,只怿自己才蔬学浅,不能更好的运用我们深厚的汉语言文化,敬请老师谅解。
为了感谢老师的淳淳教导,我在此保证如果有一次重来的机会放在我面前,我尽我之所能克制自己,绝不让老师失望。请老师谅解我这一次的错误吧!
4.中学生带手机的危害
最新研究显示:手机辐射危害超过预计 日前,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手机释放的电磁辐射对脑细胞的影响比以往估计高出两成。 此项研究由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应用物理学系进行。其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教授指出,现有方法得出的数据低估了辐射对人体组织的影响。据估计,电磁辐射的遗害会不断累积,在10至15年后,很可能出现更多因手机普及而导致的癌症案件。 日前,在瑞士结束的至今为止欧洲最大型的手机辐射测试中,根据测试者———瑞士科技学院公布的结果,目前在欧洲销售的28种品牌的手机中释放出辐射量最高的手机为爱立信T28s,最低为诺基亚8850,最高辐射量为最低者6倍。 这次瑞士所做的测试被众多专家认为较以往的调查准确。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曹宏威表示,这次瑞士对手机的辐射研究,比过去各国进行的同类型测试准确度高,比较有参考价值。但曹宏威又表示,国际间对于手机释放出辐射是否会危害人体,以及辐射影响程度仍未有定论,所有的测试研究成果只能作为消费者的参考。 据专家透露,为手机用户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持手机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且,手机天线顶端与耳机之间的距离过长或是过短都会增加辐射量。手机用户惟一的应付办法就是尽量少用手机或缩短打手机的时间,在打电话时尽可能地将手机远离身体。 如何降低手机辐射危害 如今手机已经很普遍,而关于手机辐射的危害也被人们所重视。我市有关专家认为,手机的确能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提醒市民在享受手机带来的方便快捷时,也应该学些小技巧降低手机辐射所带来的危害。 专家建议市民在手机接通的最初几秒钟里,最好不要马上贴耳接听,因为在手机呼出时与网络最初取得联系的几秒钟内电磁辐射最强;在信号不好的地方,如果能拉出手机天线,这样不仅可以改善通话质量,使手机在比较低的功率水平上工作,因为功率越低,电磁辐射强度越低;尽量长话短说,减少每一次的通话时间,如果一次通话时间较长,建议中间停一下,分成两次以上交谈;使用手机耳机更好,因为使用耳机可有效降低辐射危害,如身边有其他电话可用还是少用手机为妙。当你常持手机的一侧头部或面部感到有些发热、发烫时,建议立即停止通话,并用热水擦洗这一部位,再用手掌来回按摩几次,以增加受伤害部位的血液流量,促使受伤害组织愈合。 别放枕头边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赵玉峰教授介绍,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它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 莫挂在胸前 许多女孩子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待机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放在裤袋会杀精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匈牙利科学家发现,经常携带和使用手机的男性的精子数目可减少多达30%。有医学专家指出,手机若常挂在人体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发信号时产生的电磁波将辐射到人体内的精子或卵子,这可能会影响使用者的生育机能。 当使用者在办公室、家中或车上时,最好把手机摆在一边。外出时可以把手机放在皮包里,这样离身体较远。使用耳机来接听手机也能有效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
危害源与中学生内心。从手机本身而言没有危害,现在手机功能的增多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类的生活。 不要总说什么电脑,手机,等等对中学生的危害。就拿手机来说,能发短,能上QQ,支持的功能太多了,如果它可以防碍中学生正常学习,成为中学生游戏,娱乐。和通讯的工具的话那根源在与他们自己,手机只是方便他们通讯的一个道具而已,即使没有手机就不会有别的吗?他们不会用别的方法吗? 我想在学校尤其是中学生,教育以学做人为本,学校就应该是先学做人后学知识,本来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最好地方。现在学校都不允许中学生带手机,这是强制性的办法,治标不治本,长久以来我看到的是更多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好。我想教师和学校的引导才识最重要的。 如果要说危害那么我想真正对中学生产生危害的是学校,是教师的不负责任。 如果正确引导中学生,在加一定的强制管理的话那么手机也可以成为中学生正常时常生活中的工具。
2021年最有趣的五本书,你可能还没读过
2021年很幸运结识了几个世事洞明、博览群书、脑回路又跟很多普通人不一样的朋友,从跟他们的讨论中有缘读到很多有趣的好书,跟各位爱书的朋友分享一下。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01
历史真的存在因果关系吗
第一本是来自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和达纳·麦肯齐(Dana Mackenzie)的《为什么》一书,副标题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朱迪亚·珀尔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2011年获得图灵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是人工智能领域最好的专家之一。达纳·麦肯齐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和知名科普作家。
《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美]朱迪亚·珀尔、达纳·麦肯齐 著,江生、于华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9-7
两个人合作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统计学和数据科学的科普读物。首先我可以确定一点,就是它的可读性非常好,连我这种对数学完全没有感觉的文科生也能看懂。我认为,这种特别友好的可读性背后,是朱迪亚·珀尔教授对“因果关系”这个主题反复思考了多年,所以才能想得很透、思维框架很清晰、结论也很简单,让我这个算法方面的门外汉也能很快就被说服。
我本人是人文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写作者,探索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是最难但也最富魅力的主题之一。很多朋友都读过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让韦小宝为陈圆圆开脱的名言:
不对,不对。“红颜祸水”这句话,我倒也曾听说书先生说过,甚么妲己,甚么杨贵妃,说这些美女害了国家。其实呢,天下倘若没这些糟男人、糟皇帝,美女再美,也害不了国家。
这话说得看似有理,但仔细想想,糟男人、糟皇帝就是祸害国家的原因吗?恐怕也未必。我曾统计过明代宛平县的地方官吏,发现当时的财政水平只能够供养5名官员和38名吏员,而当地居民则有8万户。43名公职/半公职人员向8万户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这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一旦发生个水涝旱灾、病毒鼠疫,不掀起民变才是咄咄怪事。
事实上,如果我们观察历史的颗粒度足够细、足够具体,那么一个古代王朝为什么灭亡往往不是真问题,为什么撑到那个时候灭亡才是更值得探讨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朱迪亚·珀尔/wiki
朱迪亚·珀尔这本书在数学和算法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我受用无穷的简单思想工具:检验因果关系最有力的思想模型,叫做“反事实”。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有它和没它所发生的结果不同,这件事就跟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反事实”已经成为很多力求精进的历史学家正在采取的检索历史因果关系的重要工具。例如,著名经济史家尼尔·弗格森就推崇这种观点。他认为,根据“反事实”的检验,导致历史演化到今天路径的最重大事件是英国决定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著名学术媒体平台“智力平方”(Intelligence Squared)还举行了一场辩论赛来讨论这个观点,双方旁征博引,唇枪舌剑,煞是好看。
珀尔具体如何论证,我在这里就不专人之美,请大家自行览阅。
02
文字诞生前的人类社会,并不乏味
第二本是来自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和大卫·温格罗(David Wengrow)合著的The Dawn of Everything,书名可以译为“万物黎明”。
大卫·温格罗是伦敦大学考古学系的教授,比较低调。但大卫·格雷伯可是个名人。他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但更为人所知的是他参与的种种社会活动。格雷伯是2011年“占领华尔街”的领袖之一,据说那句“我们是那99%的人”的口号,就是他想出来的。但遗憾的是,他在2020年因新冠肺炎伴生的急性胰腺炎去世,享年59岁。《万物黎明》这部书是他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大卫·格雷伯/wiki
这本书的主题其实是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格雷伯用卢梭那篇著名的论文作引子,以北美土著和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社会契约的看法为切入点,展现了大量史前人类如何组织社会形态的故事。
温格罗的专业水平十分扎实,而格雷伯则文笔极佳,写书十分好看。我读这本书,如同在读一本学术性的悬疑小说,见识到许多前所未见的史料,感受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震撼。
《万物黎明》对我最大的冲击,就是纠正了我对文明史演化的观念。在我印象中,文字和国家诞生之前的人类史简单乏味,不过是原始人类的采摘史、渔猎史和游牧史,“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文字产生之前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复杂、多样。一些居于山区的非定居部落,甚至可以在冬天采取一种政治形态,在夏天采取另一种政治形态,其脑洞大开,真令人叹为观止。
坦白说,这本书我得到的时间比较晚,本身又比较厚,目前还没有读完,但它已经是2021年对我改变最大的一本书。
03
勇士未能战胜恶魔的故事
第三本是雅尼斯·瓦鲁法克斯的作品《房间里的成年人》,2021年由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
雅尼斯·瓦鲁法克斯是前任希腊财政部长。此人原本是一位经济学家,2015年希腊立法选举中代表激进左翼联盟当选为议会议员,胜选后作为希腊财政部长参与了希腊债务问题的谈判,但是只干了8个月就辞职了。
《房间里的成年人:希腊债务危机、深层政府与真实世界的大国博弈》
[希]雅尼斯·瓦鲁法克斯 著,沈丹琳 译
湖岸 | 中信出版集团,2021-10
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原以为这只是个历史上常见的知识分子眼高手低因而被现实政治淘汰的故事,但读了之后,这个偏见才完全纠正过来。
尽管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我认为瓦鲁法克斯用非常简单的逻辑证明了他的方案是对的,对希腊人民更好,也更有利于债务危机的解决。然而,人类政治活动的荒谬性,却导致了他的方案无法为手揽大权的“深层建制派”通过。
此书对我有两大裨益:
第一,我本人的研究领域跟国际政治和经济史都有关联,平时也自认为能对世界大势指点江山几句。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为瓦鲁法克斯这本书里记录的大量具体的政治博弈细节所敲打、所警醒,令我反思各种先入为主的判断、过于简化的分析框架和隔岸观火产生的似是而非的理解,离实情有多么遥远。
2009年,希腊遭遇债务危机。/pixabay
第二,瓦鲁法克斯用非常真诚的第一人称记录,展示了欧洲政治家的个人精神状态或者说心理机制。在书中,他提到,当时的左翼激进联盟在大选前基本已经预知了自己的胜利,邀请他出山来解决债务危机。他这个职位本来是可以内定的,但他要求还是当作一个议员参选,因为如果得不到选民的支持,他自认为在极度疲乏、绝望和脆弱的时刻,会没有精神力量为捍卫这份方案而战斗。在那个最后关头,普通人的眼神是支撑他斗争下去的力量来源。感谢他的这份描述,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代议制的精神现象学是怎样运作的。
这本书很厚,但很好看。它讲述了一个勇士最终未能战胜恶魔的故事。我相信书中的“反派”(也是现实世界中的大人物)作出如此决策的原因没有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更复杂的政治博弈。但瓦鲁法克斯用大量丰富的细节展示出一个逻辑上成立、执行人也有充分的权力博弈经验和政治斗争觉悟的方案如何失败,这就够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历史上这样的故事本来就不罕见。
04
幸福的“四个C”
第四本叫做“The Hacking of American Mind”,作者是罗伯特·路斯蒂格(Robert Lustig),或可译为“美国人的心灵是如何被黑的”。这个标题乍看起来像是部政治书,但它其实是一部关于内分泌的科普著作。
路斯蒂格这个人是营养学界的网红,他在2009年录制了关于糖如何导致肥胖,并使得肥胖成为一种美国社会疾病的YouTube视频,对大众营养和健身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罗伯特·路斯蒂格。
我本人对健身不感兴趣,但是我认为对社会大众而言,好的科学研究不应该高深莫测,它应该很容易转化为非常清晰明确的“操作手册”,让我马上就能跟具体生活联系在一起,知道我该做什么。罗伯特·路斯蒂格就很擅长写这种书。而The Hacking of American Mind这部书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营养学,因为它实际上要讨论的是“幸福”这个问题。
我认为只要我把这部书的内容大纲翻译出来,不需要多说,你也会去购买。除去对美国社会许多现象的抨击以外,这部书最核心的内容是区分了“快感”(pleasure)和“幸福”(happiness)。
简单说,快感的内分泌物质基础是多巴胺。多巴胺的特点是每次摄入之后你会获得快感,但快感减退之后,你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获得同等水平的快感。所以,快感的心理感受是“我感觉很好,所以我要更多”。
而幸福的物质基础则是血清素。血清素不存在“摄入越多,阈值越高”这样的机制,所以,幸福的心理感受是“我感觉很好,所以我很满意”。
很多现实中我们误以为带来幸福的物质,其实带来的是快感,它会刺激你的多巴胺分泌,让你上瘾。这些物质既包括烟、酒、毒品等“硬”物品,也包括通过专门设计来刺激多巴胺的电子游戏、色情产品和社交媒体等软内容。举个最简单的生活化的例子:每当你的手机屏幕变亮,弹出一条信息,你忍不住想知道那条信息上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因为多巴胺在分泌,而非血清素。
路斯蒂格提出做饭可以带来血清素的分泌和幸福/pixabay
那么,什么活动能够带来血清素的分泌和幸福呢?路斯蒂格总结了“四个C”。
第一个“C”是“Connect”,联结。这既包括宗教上跟神的联结,也包括社交上跟人的联结,甚至跟宠物的联结。这个联结要是面对面的,要能听见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微动作和表情。
第二个“C”是“Contribute”,贡献。为爱人、亲人、朋友乃至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促进他们的福祉,这会带来幸福感。
第三个“C”是“Cope”,这个词不太好翻译。一般中文翻译这个词,是说“应付”“处理”“竞争”等意思,但它在英文里的用法其实是说,你怎么面对很多糟心的事儿,比如工作压力太大失眠了,孩子病了,突然感冒了,等等。这不一定是一些大挑战,但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洗澡刷牙一样,是好好维系生活要面对的东西。
路斯蒂格说,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抑制焦虑,因为抑制焦虑是前额叶皮层(PFC)的功能,如果PFC正常工作,它会减少杏仁核(恐惧感)的输出,增加海马体(负责记忆)的功能。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保持良好睡眠、运动、专注于某件具体的事来获得心流能力等。
第四个“C”,也让我很惊讶,是“Cook”,做饭。为你自己做饭,为家人做饭,为朋友做饭,可以带来幸福。
以上这些内容都有非常扎实的内分泌基础,我不知道我怎么想,我认为我的孩子应该从小就看这本书。
05
王莽为何失败?
第五本书,来自一位国内新锐作者,张向荣,书名叫做《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张向荣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8
我跟向荣是人民大学的校友,年纪也差不多。但是直到去成都领“刀锋图书奖”之前,我们彼此并不认识。颁奖仪式结束后,我买了他的书,但是没有马上看。直到元旦之前有一段空闲时间,我翻开了书,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三天就看完了。
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一部历史学专著,倒像是某种报告文学,从西汉以来的政治传统、权力斗争史、意识形态史的背景讲起,仔细剖析王莽这个人和他朝代的方方面面。这种写法叫做“举重若轻”,读起来很简单,但是懂行的人才知道,你要写出这种书来,需要的知识储备有多大。
因为历史学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专业化、主题化、细节化了。无数史料摆在那里,无数大家前辈的经典著作摆在那里,一个历史学博士还要写出新论文,作出新贡献,他只能把自己的视野缩小再缩小,集中再集中,具体关注到某一个非常细节的问题。
当然,走完这个过程的人,他眼中看到的历史跟非专业研究者头脑中大而化之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能走到这一步的人本身就少之又少了,而能从细节中走出来,并且建立在这些非常生动、具体的历史细节上,再去理解这段历史全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山东曲阜孔子六艺城内孔子塑像,儒学意识形态曾长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图虫
张向荣就是这样一位作者。我对两汉时所知不多,但也细细读过一些原始资料和细节的学术研究。我唯一能判断的是我找不到什么可以挑剔他历史细节和专业度的地方。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他竟然把那么多细节连缀起来,通过王莽讲述了一个通透、完整、酣畅淋漓的儒学意识形态的政治失败史,这份功力着实让人惊讶。
把历史写得通俗易懂且好看的人有不少,但这种写作往往是以史观、史论和历史模型的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为代价的,然而《祥瑞》这本书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缺点。我对此深表佩服,而且觉得一定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把它的优点讲出来。你不能以为这只是一部普通的历史非虚构写作,那样它的价值就被完全湮没了。
以上就是我想介绍的,在2021年读过的五本好书。祝大家阅读快乐。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感叹人生一事无成的句子
- 下一篇:关于理想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