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代的名言(哪位知道在元朝的时候什么名言警句比较出名)

时间:2022-04-15 07: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朝文社老张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元代的名言(哪位知道在元朝的时候什么名言警句比较出名)

1.哪位知道在元朝的时候什么名言警句比较出名

1. 远亲不如近郐。 ——元代戏曲作家 秦简夫 《东堂老曲》

2. 治以教化为本。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脱脱 《宋史·萧服传》

3. 学必以德为本。 ——元代哲学家 吴澄

4. 无痰则不作眩。 ——元代医家 朱震亨 《丹溪心法》

5. 不患践言之难。 ——元代文学家 苏天爵

6. 官官相为倚亲属。 ——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7. 船到江心补漏迟。 ——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救风尘》

8. 学诗须识味外味。 ——揭奚斯 元代文学家 字曼硕 揭曼硕

9. 事前要思免后悔。 ——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10. 农,天下之大本。 ——元代农业机械学家 王祯 元朝名言

11. 凡政皆务以利民。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 脱脱 《宋史》

12.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元代学者 金仁杰 《追韩信》

2.请问元代有什么名人,请写出他们的事迹和名言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

汉族,大都人(今河北安国),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

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

《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

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

《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

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另外,叫马致远的著名人物还有西安交通大学马致远教授等。 马致远(1251?-1321),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初一课本。

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二年。

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

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

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

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

3.请问元代有什么名人,请写出他们的事迹和名言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

汉族,大都人(今河北安国),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

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

《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

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

《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

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另外,叫马致远的著名人物还有西安交通大学马致远教授等。 马致远(1251?-1321),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初一课本。

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二年。

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

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

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

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

4.元朝高启的诗的名句

诗作【客中忆二女】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养蚕词】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蝶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岳王墓】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甫里歌】长桥短桥杨栁,前浦后浦荷花。

人看旗出酒市,鴎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钭,绝胜苕中剡曲,金齑玉脍堪夸,唼唼绿头鸭斗,翻翻红尾鱼跳,沙宽水狭江稳,栁短荻长路遥,人争渡处斜日,月欲园时大潮,我比天随似否,扁舟醉卧吹簘,江庙渔郎晚祭,津亭沽客朝过,钟边山远水远,篷底风多雨多,饥蟹衔沙落簖,结禽映竹窥罗,丫头两浆休去,为唱吴侬棹歌,横网不遮过客,渡船时载归僧,炊菰饭胜炊稻,采莲歌如采菱,烟外晚村弄笛,沙边夜店停灯,短蓑舞拍铜斗,我亦年来稍能。【梅花九首】其一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二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其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其四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其五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其六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其七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其八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其九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词作【忆秦娥·感叹】功名骤,时人笑我真迂缪,真迂缪;不能进取,几年落后。一场翻覆难收救, 布衣惟我还如旧,还如旧,思量前事,是天成就。

【摸鱼儿·自适】近年稍谙时事,傍人休笑头缩。赌棋几局输赢注,正似世情翻覆。

高启画作思算熟。向前去、不如退后无羞辱。

三般检束。莫恃微才,莫夸高论,莫趁闲追逐。

虽都道,富贵人之所欲。天曾付几多福。

倘来入手还须做,底用看人眉目。聊自足。

见放着、有田可种,有书堪读。村醪且漉。

这后段行藏,从天发付,何须问龟卜。【念奴娇·自述】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

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

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

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

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5.元朝的诗十首(短点)

[金] 许安仁 望少室 名山都不见真形,万仞盘盘入沓冥。 安得人间骑白鹤,下看三十六峰青。 [金] 许安仁 少室道中 少室峰头晓月沉,千家城郭淡阴阴。 五更鸡唱残星灭,马上看山过少林。 [金] 许安仁 游少林寺 岩壑深严入翠微,少林金碧雾烟扉。 五峰屏簇禅庵小,万仞天开佛日辉。 闻说九年空面壁,得逢二祖便传衣。 千秋少室山灵在,曾见先师只履归。 [元] 杨奂 游少室 方若植巍冠,森若削寒玉。 明月夜中游,谁家借黄鹄? [元] 杨奂 卓锡泉 大士传心要,诸方叩道元。 至今卓锡地,莹澈有遗泉。 [元末明初] 陈基 轘辕 远游重到洛阳城,又向登封道上行。 路入轘辕秋更险,云收太室雨初晴。 千重灌木满山碧,百道飞泉绕涧鸣。 欲访巢由渺何许,空余颍水照人清。 刘 轘辕关 陡仄轘辕道,翠屏列上巅。 高峰常碍日,密树不开天。 风急摧残叶,洞深锁暮烟。 早行凭眺望,霭霭白云连。 [金] 元好问 少室南原 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 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 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 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 [金] 元好问 少林 云林入清深,禅房坐萧爽。 澄泉洁余习,高鸟唤长往。 我无元豹姿,漫有紫霞想。 回首山中云,灵芝日应长。

元 赵孟頫

《题钱舜举素色梨花》

东风吹日花冥冥,繁枝压雪凌风尘。

素罗衣裳照青春,眼中若有梨园人。

攀条弄芳畏日夕,只今纸上空颜色。

颜色好,愁转多,与君沽酒歌前歌。

《岳鄂王(飞)墓》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6.弱弱的问问在宋朝的时候什么名言警句比较出名

1. 德才兼备。 ——宋代文人 许月卿 《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

2. 开卷有益。 ——宋代文人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

3. 语贵含蓄。 ——南宋文学家 姜夔

4. 天不容伪。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

5.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6. 礼即理也。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宋朝名言

7. 贵贱无常。 ——南宋文人 王懋

8. 妒前无亲。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9. 诚者无妄。 ——宋代教育家 程颢、程颐 宋朝名人名言

10. 吴带当风。 ——宋代书画鉴赏家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关于元代的名言

元朝是怎样一个朝代,看看这些段子

元朝是怎样一个朝代,看看这些段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元朝儒生受歧视?

元朝一桩常让后世读书人泪奔的槽点,就是“儒生受歧视”。以元代南宋遗民谢枋得的形容说“九儒十丐”。“元朝读书人堪比乞丐”的说法也从此流传,可要细看元朝历史,这话却叫人哭笑不得:有这么滋润的乞丐?

在元朝的社会阶层划分里,儒生们其实也被单独开列,被划分“儒户”。元朝灭南宋前,中国北方的“儒户”,有三千八百九十户。待到南宋亡国后,中国南方的“儒户”数量,更一口气突破十万户。

比起元朝的其他户籍来,“儒户”们简直特权多多:身份世袭,每户都要至少一名子弟儒学读书,在学生员每天享受两餐供应。免税特权更叫人羡慕——哪怕平民身份的“儒户”,除了缴纳地税等基本赋税外,竟不需要承担任何差役。而那些家产丰厚的“书香门第”,更趁机一代代兼并土地,钻足了空子。所以哪怕元末天下大乱,各方饿殍遍野,江南有着“儒户”身份的文人们,依然各种酒会诗会不断,生活潇洒自在。

元朝是怎样一个朝代,看看这些段子

当然,被后人较真的“元朝儒生受歧视”,还是因为元朝不靠谱的科举。元朝科举废废停停,总共维持了四十一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朝官僚体系里,原本就是“非主流”。而且就这“非主流”的录取名额,每次会试录取百名学子,“汉人”和“南人”都只有25名。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想进仕途?要么花钱买官,要么老老实实从小吏做起。

不过哪怕这么苛刻的“歧视”规定,元朝的进士们,忠诚度也不差。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起,为元王朝“殉节”的元朝进士,竟有42名之多。甚至在明王朝建国后,大批元朝贵族们要么撒腿跑路,要么毫无压力拍屁股投降时,反而是诸多曾在元朝有“功名”的前朝士大夫们,依然各种宁死不屈。

虽然比起元末农民战争的滚滚洪流,这些“宁死不屈”的桥段,知名度并不高,却也足够说明,元朝式的“养士”,真换来不少死心塌地。

二、大元“最牛黑社会”

元朝纸币流通天下,纸币的设计也十分科学,除了有充足的准备金,更为严打假币制定了完备法律。但在一个江西铅山的“黑社会组织”面前,元朝这完美的“防假币措施”,竟一度变得不堪一击:青蚨盟会。

青蚨盟会,是江西铅山人吴友文创立的一家“假币窝点”。比起之前历代的小打小闹来,这“青蚨盟会”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从制造假币到发行假币,甚至拉拢勾结官员,样样都有明确的分工,甚至还有专门的武装打手。其成员数量在巅峰时期,发展到数百人。其“出品”的假币,除了在内地流通外,甚至还跨过长城界限,一路“畅销”到岭北(蒙古)地区。上当者不计其数。

元朝是怎样一个朝代,看看这些段子

如此操作,“青蚨盟会”当然赚得腰包发鼓。财大气粗的他们,日常抢男霸女的坏事也不少办。如头目吴友文的十多个小妾,都全是他从别人家强抢来的。就没人反抗?铅山州的大小吏员,全被他轻松拉下水。就连衙差就基本由他家的狗腿子“兼职”。告状?前脚去衙门喊冤,后脚状纸就落他手里,后果可想而知。

这么一个死硬的团伙,竟就这样在元朝横行了十年,直到清官林兴祖担任铅山知州后,才终于被重拳铲除,但有多少假币流入市场?早已是糊涂账。

但吴友文这样的操作,比起元朝的高官们,还是小巫见大巫:元朝的宰相绰斯戬,也瞅准了这“假钞”的油水,人家却连“青蚨盟会”都懒得办,直接把朝廷印钞的雕板搬家去,想要多少钱就哗啦啦开印,然后再换成金银储存——比起这样的硕鼠,所谓“青蚨盟会”,不过小老鼠。

元朝是怎样一个朝代,看看这些段子

版图空前的大元王朝,何尝不是被这大大小小的老鼠,最终活活啃光?

三、元朝赋税很轻?

元朝一项常被后人唱“赞歌”的荣耀光环,就是“赋税轻”。

这事儿,明朝刚建国时,大批士大夫身份的“元朝遗民”们,就曾不停给元朝唱赞歌。明朝三个世纪里,不少明代的“名流”们,也是纷纷跟风。比如明朝学者朱国桢就说元朝“赋税甚轻,徭役极省”。万历年间的明朝政治家于慎行,更大赞元朝“赋税简宽”。似乎这个国祚没撑过一个世纪的大元朝,倒成了爱惜民力的人间乐土。

而要从账面上看,元朝的赋税也似乎不重。元朝灭南宋时,将南宋时代的一切徭役杂税全数废除,商税也减成三十取一。南北统一后,元朝北方征收丁税与地税,南方征夏秋两税。但操作起来,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首先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元朝“迄无田制”,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空前大的王朝,元朝却连土地清丈都没做过,全国的耕地总数多少?官府可以征税的土地有多少?历代元朝君臣,都是一代比一代浆糊。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经大规模清丈过土地,但元朝各级官吏层层隐瞒,折腾到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就糊涂继续。如此糊涂,后果也十分严重,元朝土地兼并成了常事,“私田跨县邑皆无算”。

这样一来,兼并的土地越多,国家用来收税的土地就越少,收不上来的税,当然就落到了苦老百姓头上。特别是在出名“税轻”的江南地区,那些享受特权的“儒户”们大量兼并土地,以至于“吴人兼并武断……而小民皆无盖藏”。

元朝是怎样一个朝代,看看这些段子

除此以外,元朝各种“加税”,也是多如牛毛,理论上“三十取一”的商税,从元世祖晚年起就屡屡加征,到了元朝中期时,已经暴涨到百倍。十四世纪初叶时,元朝的“茶课”赋税,也暴涨了六十倍。另外还有“河流”“山场”等“额外课”,几乎是每年想起什么加什么,狮子大开口要钱,以至于“国之经用,亦有赖焉”,国家财政就靠这“乱收费”。而且所有的“乱收费”,都是“凿空取之于民间”。就是苦老百姓买单。

更有多如牛毛的徭役差役,开国时废了宋代的旧制,随后又巧立名目各种新徭役。哪怕在“税轻”的江南地区,都是“浙右病于徭役”。而且分布十分不均:“富民或优有余力,而贫弱不能胜者多至破产失业”。所以单是1334年一场灾害,浙江一地的灾民,就多达五十七万户。

这才是元朝“赋税轻”的真相,一个表面“繁荣”的历史画卷下,管理却十分低效,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为何还会被人念念不忘“税轻”?因为对于那些士大夫们来说,这样的苦痛,他们是无感的——板子没打到自己肉上,当然不知痛。

但对于几百年后的读史者来说,这样的痛,不但痛彻心扉,更痛到值得深深思考,警钟长鸣。

参考资料: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诸葛文《图说元朝一百年》、 屈文军《一本书读懂元朝》

这位南宋年间的“大恶人”,为何令西方科学界集体敬仰?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里,藏着一位杰出的宋朝人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