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名言
时间:2022-04-15 09:4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教育思享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论语《里仁》名言
1.《论语》里仁
你看是这些吗: 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蚝屠砺郏院笫蓝疾洗笥跋臁?【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
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
2.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3.《论语》中关于仁爱的名句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请阅读《论语.里仁》中的一则语录,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700
何为富?有钱即为富.
何为贵?除有钱外,还必须晓礼节,识大体,尊人格。该节约时,锱铢必较;遇人有难时,能慷慨解囊。如此德高望重方为贵。
何为贫?无钱即为贫。
何为贱?发财之后,天天大鱼大肉,大吃大喝,晚晚灯红酒绿,歌舞榭台,视过去的亲朋好友为路人,宁愿赌博输钱,嫖娼狎妓,见朋友有难也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如此之富为贱。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人有钱易,但显贵难。人生在世,贫穷尚可脱,但发了财的时候千万别染上一个"贱"字。
5.《论语》名言(40个)
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7、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8、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9、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0、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1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19、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0、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3、鸟兽不可与同群。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6、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27、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8、小不忍则乱大谋。
29、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0、未知生,焉知死。
3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3、小不忍,则乱大谋。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6、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3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8、敬鬼神而远之。
39、虽蛮貊之邦行矣。
40、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6.阅读《论语.里仁》中的一则语录,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700一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7.有关论语中“仁”“君子”的名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
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树立做人的根本,也就出现了大道的最高境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大意是说,君子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自己怎么做,失败了,也是检讨自己的过失。小人做什么事情,总是指望别人,失败了,也认为是别人的问题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厚重就没有威严; 学习,就可以不粗鄙浅陋;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过,则勿惮改.指出了对过失的正确态度,是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格言.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
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 小人看中利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的心胸平坦宽广,光风霁月; 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平,常怀忧愁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行君子之道的人群里,可能有言行不一,达不到要求而不仁者。
行小人之道的人群里是不可能有仁者的。
《论语·里仁篇》浅谈: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要有是非观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在意恩惠。”
本章孔子讲德。
关于本章的解释,其实有很多种。一般来说,对于“君子”与“小人”、“德”与“土”、“刑”与“惠”的定义不同,就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下,其中所理解出的内容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本章之中,笔者结合个人感受,从“做人的眼界和格局”方面来理解,讲几点浅见。
01.自我定位要高。
本章之中的“君子”与“小人”,并不一定指的是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其实将它们理解为一个人的两种品德也完全理解得通。比如:一个人如果立志做一个志向高洁的君子,那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他都会自觉加强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要求,处处以“德”为先;考虑问题和事情的时候,便不会个人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而是会优先考虑法度、规矩,只有当所有的事情都不违规、不越矩的时候,才会去想、去做。
但是,当一个人选择当一个“小人”时(注:此处的“小人”并非我们当前通常意义上的贬义词,而是指那些没有追求、不愿进步的人,是一个中性词),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安逸或是懒惰。这个时候,他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会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守成有余而拼劲不足,同时也会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考虑自己的得失。
两相对比之下,“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便表现得极为明显。而在这样的区别之下,到底选择做一个“君子”,还是选择做一个“小人”,便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02.选择要正确。
“德”与“土”、“刑”与“惠”,两相对比之下,孰优、孰劣,孰高、孰低自是一目了然。若是在不考虑其他利益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摒弃什么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什么难度。然而,在现实之中,“怀德”之人少,而“怀土”之人多;惧“刑”之人多,而求“惠”之人更多。究其原因,无非都是过度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去了。
显然,不同的选择,便会对一个人的品德产生不同的影响,也最终决定他是一个“君子”,还是一个“小人”。
所以,这就启示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一定要拥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以此来时刻警醒自己。只有这样,当我们在面对不同的诱惑时,才能坚守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03.不要过度执着。
其实,人生于世,就好像行走在一个陌生的迷宫之中,只是人生的迷宫并非只有一个出口,而是有很多个。我们在这样的迷宫之中,每前行一段时间,就会遇到一个岔路口,或左右而行,或直接向前。每一个选择并没有直接的对与错的区别,甚至当时间长久之后,每一个看似正确的选择都有可能走向与自己初衷相违背的情况。
《醒世恒言》中有言:“使心用心,反害自身。”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珍惜当下,注重眼前,也未尝不算是一种最正确的做法。如果过度执着于某一个方面或是某一种追求,到头来或许会适得其反,而这样的做法即使取得暂时的成绩或是成功,也必定不能长久。
对于“君子怀德”这一章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一句话:“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