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名言赏析
时间:2022-04-15 12:1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刺猬读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陈寅恪名言赏析
1. 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作者:冯庆链接:/question/39004465/answer/130229113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这首诗写于1940年,当时陈寅恪到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的会议,会后蒋公设宴招待与会人员,会后陈作此诗。这首联无非说不经意间来到重庆,对此从无奢望,甚至还怕蜀道难。
时重庆为陪都,这话自然有点文人的清高在里面了。颔联感慨历史上这些征战之用的堡垒遗迹之类尚在,只是当年的英雄们已经不见踪迹。
这当然是虚写,并非亲历实地。大概有抗日无名将,乃至国事沧桑至此的感叹。
颈联写心中所想,天下大事并非我等所知,只是看花畏愁怕登楼。大事参与不得,发点忧国之思罢了。
尾联回到现实,看行都重庆秋冬傍晚一派灯火,有时光荏苒之叹。这里面有个“食蛤”的典故。
典出《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
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一个小故事,说卢敖在北海遇见一个怪人,怪人见到了躲到僻静处,自顾自剥着蛤蜊吃。
后来以“食蛤”来比喻不问世事。宋人汪元量曾作有《鹧鸪天》:“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看来陈寅恪不过皆这个典故,以摆出不问世事、不预世事的文士之风来。吴宓从对此做过注解,意思说陈在诗里表达了对蒋介石的蔑视,这实在的解释得太过度了。
吴的注: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
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
2. 谁可以解析一下陈寅恪先生的这首诗
这是两首诗吧。
前一首:
《丁亥除夕作》
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
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
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这首诗写于丁亥年即一九四七年大年三十。他没有用公历纪年,也没有用民国纪年,而是用传统纪年。难道这是老学人的别有用心?我记得鲁迅有一首反战诗,也不用民国纪年,也不用传统纪年,而是用公历元旦作题。莫非二人异曲同工?
除夕是中国人真正的过年,在除夕之晚,一家人要团聚烧火烤火过大年。这一习俗最讲究的是团团圆圆。作为历史学家的他,雅兴一来便作诗。但诗人想到的不是一家之团圆,而是一国之升平。诗人以历史为鉴,从战国孟子反战之语“杀人盈野”,看到现代的杀人盈城,浓缩反战诗人杜甫之句“洗甲兵”来抒发自己的渴望。再联想到唐代安史之乱为祸八年以及政府军喊少数民族回纥人进城烧杀掳掠,暗喻当时的战祸频仍,然后以北宋徽宗二帝被废,中国南北分治,暗写当下动荡之时局。接着再化用元代诗人经典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兴衰废亡都是老百姓受苦受难。其历史的纵深度与深厚度都是叹为观止的。最后,从自己五十八年人生历程切入,一句流涕尽,有几多辛酸几多痛楚,真让人不寒而栗。甲午海战、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武昌起义、北伐、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发生在这五十八年中。哪一次不让人痛心疾首。其中个人所受的苦难罄竹难书,国家所受的苦难罄竹难书。所幸的是,诗人凭他的直觉和敏感,嗅到了太平的气息。知道自己这条老命有可能见到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他这个年过得很有希望。整个诗的基调是忧患的,是厌战恶战反战的。虽说我们不知道他所说的升平世界由谁带来,但其向往和平向往太平的情感掺和在诗中,这个除夕,无疑是一次精神大过年。战争这个凶“年”即将过去,这可是很令人欣喜的。
后一首:
《〈广雅堂诗集〉有咏海王村句云:“曾闻醉汉称祥瑞,何况千秋翰墨林,”昨闻客言,琉璃厂书肆之业旧书者悉改业新书矣》
迂叟当年感慨深,贞元醉汉托微吟;
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
诗题引张之洞“咏海王村诗”,别有深意,此处“海王村”中的“海”,意在引出“海甸”,即清华大学所在地,引张之洞诗“曾闻醉汉称祥瑞,何况千秋翰墨林,”此处借“醉汉”暗指冯友兰,“称祥瑞”,指迎合新时代。两句意为反讽,这些大学教授直是糊涂。“昨闻客言,琉璃厂书肆之业旧书者悉改业新书矣”,“琉璃厂”是旧书肆所在地,此处指当时的清华大学,“琉璃”即有“华”之意。意谓冯友兰等知识分子放弃了独立性,开始“业新书矣”,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琉璃厂书肆并没有卖过新书,足证陈诗别有所指。“迂叟当年感慨深”,是陈自我感慨,“贞元醉汉托微吟”,此处“贞元醉汉”指冯友兰。冯友兰作于1937至1946年间的著作称为“贞元六书”。“托微吟”似指陈当年给冯著写过两篇赞扬的审查报告。
引用资料:
陈寅恪《丁亥除夕作》所作时间与诗意考——卢英宏
陈寅恪诗笺释三则 ——谢泳
3. 名人名言及赏析
事业上的抱负。也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势不可挡。如,活着应该意气风发;死也要死得悲壮刚烈,成为鬼中英雄,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战舰就被命名为“致远”号:人,进而爱群,奔向远方的意思。
生当作人杰。
解,至今思项羽,做人间的俊杰:天下这么多的人。
解。直到今天,特指乘风破浪,宁可战死也不肯过江回到江东,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生活啊,孰不爱生?当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生活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志存高远的意思为追求远大的理想,死亦为鬼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爱生之极,不肯过江东、追求卓越等,他就会得到升华进而热爱每一个人
志当存高远
解芸芸众生
4. 名人名言赏析
万人羡慕的成功的耀眼光环下是无人知晓的艰辛努力,浸透血泪。冰心运用比喻的的手法把成功比做“明艳的花” 成功背后的辛酸、伤痛比做“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形象生动 寓意深远 令读者不禁回味再三后幡然醒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的确,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会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从而目中无人。这就是他今后失败的先兆。有了傲气的人,当成功的时候,赞扬、奉承之词迎面扑来,他就会飘飘然,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失败。对于这种人来说,成功无异成了“毒药”。 但是做到了没有“傲气”还应当有“傲骨”。什么是傲骨呢?就是应当有志气,有自信心,有顽强不屈的性格。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和挫折随时会降临,冷眼、讽刺就会随之而来。对待这些是唉声叹气地把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一蹶不振呢□还是不怕嘲讽,寻找原因,迎着困难而上?这就要看是否有“傲骨
5. 名人名言摘抄加赏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鉴赏: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鉴赏: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鉴赏: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鉴赏: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鉴赏: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 名人名言赏析,名人简介
徐悲鸿
(1895-1953)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已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北京设置画家徐悲鸿纪念馆。
7. 名人名言赏析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孔子
赏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以谦恭之礼,举止淳化、得体。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倡导人权平等以及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是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财富。
有一个人搭船到英国,途中遇到暴风,全船的人惊慌失措,他看到一个老太太非常平静的在祷告,神情十分的安详。等到风浪过去,全船脱离了险境,这人很好奇的问这老太太,为什麽一点都不害怕。老太太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马大,已经被上帝接走,回到天家,二女儿叫马利亚住在英国。刚才风浪大作时,我就向上帝祷告,如果接我回天家,我就去看大女儿,如果留我性命,我就去看二女儿,不管去那里我都一样,所以我怎麽会害怕呢?」 无论是什么样的遭遇任何事,总不致惧怕。 把命运交托上苍,充实而用心的过好每一天。 「傻瓜缴学费学习,聪明人以傻瓜缴的学费学习」--巴西谚语 有一个楞头楞脑的流浪汉,常常在市场里走动,许多人很喜欢开他的玩笑,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其中有一个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上放一个五元和十元的硬币,由他来挑选,而他每次都选择五元的硬币。大家看他傻乎乎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都捧腹大笑。每次看他经过,都一再的以这个手法来取笑他。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有爱心的老妇人,就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来吗?」流浪汉露出狡黠的笑容说:「如果我拿十元,他们下次就不会让我挑选了。」 当人自以为聪明时,其实正显出愚昧和无知。 让我们多以柔和谦卑的态度与人相处,那才真正是智者的作为。 .「多数人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的无能,而是他的心志不专一。」—— 吉鲁德 有一个外科医生告诉学生:「当个外科医生,需要二项重要的能力:第一、不会反胃,第二、观察力要强。」 接着,他伸出一只手指,沾入一碟看来令人作呕的液体中,然后张口舔舔手指。 他要全班学生照着做,他们只好硬起头皮照做一遍。 医生颔首一笑说:「各位,恭喜你们通过了第一关测验。不幸的是,第二关你们都没通过,因为你们没注意到我舔的手指头,不是我探入碟中的那根手指。」 你有没有仔细而认真的观察,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否有不佳之处? 及时调整,永远不晚。一个认真的人也必是一个智慧的人。
8. 名人名言赏析
秋天的四字词冰壶秋月,冰壸秋月,百岁千秋,春华秋实,春花秋实,春花秋月,春兰秋菊,春露秋霜,春秋笔法,春秋鼎盛,春去秋来,春秋无义战,春生秋杀,春蛇秋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蛙秋蝉,春蚓秋蛇,洞察秋毫,多故之秋,多事之秋,独有千秋,富于春秋,各有千秋,华屋秋墟,华星秋月,疾风扫秋叶,兼葭秋水,琨玉秋霜,老气横秋,临去秋波,凛若秋霜,利析秋毫,落叶知秋,明察秋毫,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平分秋色,皮里春秋,皮里阳秋,秋波盈盈,秋风过耳,秋风落叶,秋风扫落叶,秋风扫叶,秋风团扇,秋风纨扇,秋高马肥,秋高气和,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毫不犯,秋毫见捐,秋后算账,秋毫无犯,秋毫勿犯,秋毫之末,秋豪之末,千秋人物,千秋万代,千秋万古,千秋万岁,千秋万世,秋实春华,秋收东藏,秋收冬藏,秋扇见捐,秋色平分,秋水伊人,秋水盈盈,秋荼密网,秋行夏令,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霜气横秋,社燕秋鸿,微察秋毫,望穿秋水,万代千秋,万古千秋,危急存亡之秋,望秋先零,万岁千秋,万载千秋,遗臭千秋,月旦春秋,叶落知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三秋,有事之秋,一叶报秋,一叶落知天下秋,盈盈秋水,一叶知秋,一字千秋。
164
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八句良言,读懂牢记,绝对受用
有这样一句评价陈寅恪的话,即:百年难见的人物。他所涉猎的领域包括整个文化界,他是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和诗人集为一身。在清华百年历史上,陈寅恪是四大哲人之一,是史学四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寅恪的八句良言,句句充满大智慧,相信你一定受用。
翻开清华大学的历史,陈寅恪的名字赫然其中,并且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整个学术界,陈寅恪的名字如雷贯耳,学问与地位卓越。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数十载,但就在当下,很多人还是非常推崇陈寅恪,不吝惜华丽的辞藻将他全身上下贴满如盔甲般的标签。
陈寅恪出生在一个名门世家,从作为满清大臣的祖父陈宝箴,到满清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的父亲陈三立,再到艺术教育家的哥哥陈衡恪,最后到著名植物学家的侄子陈封怀,陈家四代,出了五位杰出人物,被称作"陈氏五杰"。祖父是大臣,父亲是诗人,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陈寅恪受到的教育羡煞旁人。
同时代的学者认为陈寅恪的学问卓尔不群,出类拔萃,是二十世纪历史学家中堪称一流的,可以与王国维、钱穆等人比肩。他曾先后两次外国游学,将中西方学问融为一体,让他在那个年代成为最为博学的人物之一。加之拥有非凡的天资,深厚的学养,良好的训练,充分的投入,在学术界,陈寅恪拥有崇高的地位。
在历史研究方面,陈寅恪简直天人下凡,研究范围之广让人惊叹。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西域、蒙古等等历史,贡献卓著。在语言学方面,通晓英语、法语、德语主流语种,熟知波斯语、满语、希腊语、西夏语等20余种语言,厉害至极。
除了历史、语言方面颇高的造诣外,陈寅恪的诗同样成就颇高,尤其是旧体诗,与杜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诗歌的形式上借鉴,更是将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方面发扬光大,造就了陈寅恪诗歌深邃阔达的品格,并深深地影响着后辈人。
陈寅恪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等我国知名大学任教,他对学生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是学生最为爱戴的老师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太多优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有一个关于陈寅恪的轶事很有意思,也能从侧面说明他的博学之广。据说他有"四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逝世,享年79岁。今天是这位我国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哲学家51周年忌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八句良言,读懂牢记,绝对受用。
大学精神的本质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陈寅恪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陈寅恪
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陈寅恪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陈寅恪
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陈寅恪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