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名言(有关世界的名言名句)

时间:2022-04-15 13: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京报 | 评论: 次 | 点击:

殷海光名言(有关世界的名言名句)

1.有关世界的名言名句

有关世界的名言名句

在已形成的世界的对面一边,自然界则不停地忙于用分散的微粒作为原料在创造许多新的世界。

〔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

从我们一生下来,世界就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要发生下去,直到我们过完了这一生。

〔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在这个莫明其妙的世界上,无论怎样叫人发愁,它总还是美的。

〔俄〕蒲宁:《哲学与当代世界》

宏伟的新世界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美丽的作品。

〔美〕马克·吐温:《夏娃日记》

世界,在人类的心灵里是美好的。

〔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评传》

世界不是产生出来的,而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

〔古希腊〕色诺芬尼:《古希腊罗马哲学》

各个世界和一切自然物一样,都有一个尽头。

〔德〕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

世界是一座有裂缝的大钟;它会发出沙哑之声,但决不会悠扬悦耳。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世界总少不了光明面和阴暗面。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世界是一朵花,这花永恒地从那唯一的种子里生长出来。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世界是一本书。每一个人就是其中的文字,每一个国家是装订线,时代就是书页。

〔德〕罗高:《格言诗》

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俄〕屠格涅夫:《春潮》

世界的大路是拥挤的。

〔印度〕泰戈尔:《你的召唤》

世界从艺术上说是空幻的,空幻而又不空幻。

〔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评传》

世界及其居民的活动,都是有神秘的、魅人的特征。

〔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评传》

全世界是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只不过是演员而已。

〔英〕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这种力量更早地、更普遍地、更确切不移地统治着全世界,那就是爱的力量!

〔德〕歌德:《神怪的故事》

主宰世界的三要素,那就是智慧、光辉和力量!

〔德〕歌德:《神怪的故事》

我们在世界上创造了一切,这世界才因而显得那生光荣、可爱。

〔苏〕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为整个的文明世界做出一个模范,真是伟大呀!

〔美〕马克·吐温:《镀金时代》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印度〕泰戈尔:《榕树》

2.殷海光:是什么,就说什么

殷海光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需要说真话的时代,然而今日我们偏偏最不能说真话。

今日中国人之不能说真话,至少是中华民国开国以来所仅见的。我们目前所处的形势,正是亟需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发挥创导能力的开头。

然而,目前刚好是知识分子情智最低落的时期。目前中国知识分子情智之低落,是五四运动以来所未有的。

这些情形,谁实为之?孰令致之? 构成这些情形的因素自然是很复杂的,我们现在不能去分析。我们现在所能指出的,只是构成这些情形之最直接的因素。

自从撤退台湾以来,台湾在一个大的藉口之下,有计划地置于一个单一的意志和单一的势力严格支配之下。这一计划,逐年推进。

到今天,台湾社会几乎在每一方面都已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这种光景,至少也是自中华民国开国以来所未有的。

一个被严格控制的社会,是表面整齐壮观而内面生机窒息萎缩的社会。别的且不说,这七八年来,台湾在思想言论方面居然已弄成以当局为“真理的标准”之局面。

当局对于民间思想言论之衡量,是以自己颁定的范畴和尺寸为甄别的标准。凡属合于这个标准的思想言论,便被看做是 藏在这一套说法背后的有一些更深沉的想法,就是以为“政党即是政府”,而“政府即是国家”。

不幸之至,这些想法是根本错误的,而且是近几十年来祸乱之一源……在现在民主国家,一个国家以内在同一时期可以有几个政党,但是在同一时期只能有一个政府。所以,除非我们承认独裁极权政治,否则我们不能承认政党即是政府。

政府更不是国家。国家是永久的,不可更换的。

政治不是永久的,而且是可以更换的。政府只是替国家办理政治事务的机构。

我们总不能说替国家办理政治事务的机构就是国家。这正犹之乎我们不能说银行经理就是银行。

国家是属于人人的国家。属于人人的国家,人人对于国事当然有发言的权利。

如果我们批评替国家办事的人没有把事办好,这当然不能视同“危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利益”的帽子是不能随便乱加的。

如果说把问题彻底谈明白就是“危害国家利益”,那么,说假话骗人,把真正严重的问题掩饰起来,就算是“维护国家利益”吗?国事办理的好坏,与国人息息相关,因此大家应须发抒意见。这正是民主政治的常轨。

也许有人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在“非常时期”,如果这个这样说,那个那样说,意见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怎能集中意志以渡过难关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想:不经过认真的讨论,是不是由少数人凭其权威来专断地决定?如果大家并不欢迎这种办法,那么,唯一合情合理的办法就是充分自由发表意见。

在承平的时候,我们倒可以马虎一点,“国事管他娘”。正因时值非常,政治的决定稍有差池,就影响到大家的祸福安危,所以更应集思广益。

但是,如果没有思想言论的自由,如何能集思广益? 西方民主国家是有病必治。所以,政治上能消弭祸乱于未然,社会日渐进步,民生日趋安定。

我们中国则不然。我们中国由于传统的爱面子心理,错用了“隐恶扬善”的观念,政治上的坏事不让大家说穿。

大家在积威之下,也不敢说穿。社会的病症也不去揭露,让它蒙在被褥里腐溃。

一味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等到腐溃至极,被褥蒙不住了,便肿毒迸发,不可收拾。

历代的治乱循环都是循着这一个方式发展下去的。这几年来,台湾的新闻,官方的言论,在这一传统上可说达到新的高峰。

然而,稍有眼光的人都可知道,隐蔽在这些自我恭维和自我陶醉言论背后的病症,确实不小哩!然而,现在,我们所有的本钱太少了,哪里再能这样浪费下去?有病总是要治的。我们与其讳疾忌医,让病这样拖下去,到头来不可收拾,不如趁早诊断明白,及时医治。

任何人总不能说:谈病、治病,是有罪的事吧! 我们立言,以什么为基准呢?我们立言的基准只有这样的一条: 是什么,就说什么。 事实是白的,我们就说它是白的。

事实是黑的,我们就说它是黑的。我们绝不把白的说成黑的。

我们也不愿把黑的故意说成白的。 也许有人说,这一条基准是一条自明之理,有什么值得特别提出一说的价值?这种想法,真是不思之甚。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一条基准。这一条基准,是极权与民主的分水岭;也是科学与玄学的大界线。

直到现在为止,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上,只有较少数人在较少的时间以内才能接近这一条基准;而较多数的人在较多的时间以内距离这一条基准不知几千万哩!从最根本的思想和认识模式来观察,民主对极权的抗争,科学对玄学的冲突,都是为了这一条基准。目前,这一条基准,在全世界许多地区更受到加紧的威胁和打击。

马就是马,鹿就是鹿。这似乎是不证自明之理,也似乎是不值一提的道理。

如果有人特意提出它来说,那么也许会有人说:“这样的话,请你拿去教幼稚园的学生吧!”诚然如此。但是,如果他将这类的话背后所假定的意义条件忘记了,尤其是将这类的话可以实际说出的普遍可能性看得不成问题,那么,他的头脑就是太天真了。

你能不能当着赵高的面说:“马就是马,鹿就是鹿,鹿不是马” ?斯大林为天下人皆知的大独裁者。赫鲁晓夫当他在世时能不能这样明说?在一切独裁极权暴。

3.过于笑和过于生气的名言

笑的名言:1 笑一笑十年少 2 如果你笑世界陪你笑,如果你哭那就自己一个去哭吧 3 笑是交往最历害的密籍 4 苦也一天,乐也一天,何不开开心 心过一天 5 笑是给所有关心你的人最好的回报 6 如果你还能笑证明你还有希望 Men show their character in nothing more clearly than by what they find laughable. ----Anonymous 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发现什么东西可笑更能表现他的性格。

---无名 Nobody ever died of laughter. ----Max.Beerbohm 没人曾经笑死。 ----马克西米连。

比尔伯姆 Laughter is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eople. ----Victor Borge 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维克托。

伯盖 The most wasted day of all is that during which we have not laughed. -----Sebastian R.N.Chamfort 最浪费的日子是没有笑声的日子。 ---塞巴斯蒂安。

查姆福特 If you don't learn to laugh at troubles, you won't have anything to laugh at when you grow old. ---Edward W.Howe 如果你不学会在麻烦时笑,当你变老时,你不会对任何东西笑。 ---爱徳华。

豪 Perhaps I know why it is man alone who laughs; He alone suffers so deeply that he had to invent laughter. ----Nietzsche 也许我知道为什么人在孤独时笑:他独自受苦良深,他不的不发明笑。 ---尼采 The human race has one really effective weapon, and that is laughter. ---Mark Twain 人类确有一件有效武器,那就是笑。

---马克。吐温生气的名言:1. 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你的生命旅程越长,你分享的精彩越多。

2. “不生气,就赢了。”这是金庸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金庸先生一篇小杂文的标题。

3.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气大伤身”,“牢骚太盛防肠断”。4. 培养耐心是抵制愤怒的最好方法。

有耐心的人心智成熟,似一匹勇敢的战马可以超越愤怒。他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摆脱困境。

这样的人总会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5. 无论那句话,都是说明生气对身体不好,有害于健康。

6. 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同样的道理,有好身体,才能有好的工作成绩,才有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7. 为了我们的健康,不要生气;8.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9. 愤怒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只会增添个人的忧虑。一个人愤怒时,心脏泵出的血比平常要多,因此容易导致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心脏病。

10. 有个豁达的胸怀,有个好心情,自己轻松愉快,家人幸福安康。同时,胸纳百川,处事泰然,人也会显得年轻,不容易衰老,永远健康充满活力。

11.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不要生气。不生气,你就赢了。

12. 当你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生气急躁,因为生气会迷失心智,迷失方向。人在气头上时往往会做出一些不理智或者非常愚蠢的事情。

这样以来,也许你就会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失去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因为生气,缺失了理性的分析,缺失了智慧的思维,最终做出不理智的选择,造成终身悔恨。例如:陕西某地一男子,因生其岳父之气,结果一怒之下,杀了妻儿和岳父全家。

13. 当有人批评你时,如果你真的错了,那么虚心的向对方解释或道歉,虚心接受批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你没有错,是被对方误解了,不必要和对方争个高低,要么保持沉默,沉默是金;要么接受批评,大度为怀。在生活实践中,给对方一个缓冲和重新认识的过程,让其逐渐认识到自己错了。

这样貌似你失败了,实际上还是你胜利了。14. 相反,心胸狭窄者,整天愁眉苦脸,精神萎靡不振,对别人而言不是什么问题的琐事,在他那里都是大事,搞得自己不开心,家人都跟着不开心。

由于经常精神状态不好,身体很难健康,工作、生活也丧失了信心。15. 金庸先生在《不生气,就赢了》中讲到一个小故事:台湾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殷海光,“他和雷震办《自由中国》杂志,办了十年,结果被蒋介石反掌一扑,雷震被关了起来。”

殷海光虽没被关,但是,有一天正吃饭时,他想起了蒋介石,就气得吃不下饭。后来殷海光得了胃癌,49岁就因病去世,而他的敌人则活到了88岁。

16. 当有人谩骂你时,你微笑对之,他会自惭形秽,内心煎熬,因为他骂你的目的就是希望你生气,你生气了,正中他下怀,他会很开心;相反,你不生气,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会更生气,甚至于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样以来,你不就是用微笑赢得了胜利了吗?17. 生气就是愁眉不展,生气就是吃了炮火,生气就是让自己不明白事理,生气就是让自己不开心,所以,遇事我选择不生气。

18. 不生气就是大气,不生气就是宽容,不生气就是和颜悦色,不生气就是洽谈成功,不生气就是胸怀天下。19. 让我们用不生气面对人生,让我们用不生气励志每一天。

坚持不生气,这就是我的立志名言。20. 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拖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

21. 不会生气的人是愚者,不生气的人乃真正的智者。22. 愤怒可以帮你达到某种目的,但并不适合所有情况。

其原因是,随。

4.谁知道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名言啊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语出唐代李贺《致酒行》诗。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语出宋代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柜》诗。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语出宋代苏轼《晃错论》。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语出宋代张孝祥《论治体札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 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语出清代陈璧《客丘瑞之聚星楼楼壁有万允康父母顾瑞木社友诗有感吊之用顾原韵愁字》诗之二。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语出明代海瑞《樵溪行送郑一鹏给内》诗。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语出宋代陆游《五更读书示子》诗。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语出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语出明代于谦《望雨》诗。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语出清代梁佩兰《金台吟》诗。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语出《荀子·大略》。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 语出元代乃贤《南城咏石》诗之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语出《管子·权修》。 【中华七万里,何地无人杰】 语出清代归庄《古意》诗之五。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语出清代屈大均《鲁连台》诗。 【玉缺见不挠,剑折知真刚】 语出宋代王令《再赠束孝先》诗。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语出《荀子·大略》。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语出《淮南子·说林训》。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语出唐代元稹《遣兴》诗之七。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 语出明代袁中道《德山别杨西来》诗。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语出唐代李白《赠友人》诗之二。 【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 语出明代陈子龙《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修身》。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语出《礼记·曲礼上》 近代中国,遭遇3000年未遇之大变化,在此非常时期—— 1935年,何香凝把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介石,附上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宴阳初说:“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国家必须认识到,只有当贫穷的人民和贫穷的国家满足了,你们才是安全的。

你们把这叫作明智的自身利益也可以。” 1986年,晚年的王瑶如此认识鲁迅:“鲁迅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什么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

聂绀弩有诗:“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坦白难。” 殷海光说:“自古至今,容忍的总是老百姓,被容忍的总是统治者。”

民国时,王亚南说:“专制制度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哑子,一种是骗子。我看今天的中国就是少数骗子在统治多数哑子。”

顾颉刚说:“让我盲目崇拜一个人,就像让我训斥一个仆人一样困难。” 雷海宗说:“中国知识分子一言不发的本领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可以考第一名。”

阳翰笙曾请茅盾为他的小说《地泉》写序,茅盾直言不讳“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的,要我写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倒也大度:“批评也是好事。”

茅盾推辞不得,只好动笔作序。直言这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太过符号化。

没想到阳翰笙竟然把如此尖刻的批评原文出版。茅盾连叹:“雅量,真是雅量!” 张伯苓先生曾言:“我不给孩子留财产,我给他们留德。”

有人说,举目四望,当世已无教育家。 成舍我说:“你要享有自由,你就得用行动来证明自己配的上自由这两个字;你要享有自由,你就得与那些不让你自由的力量周旋到底。”

陈布雷劝徐铸成做官,加入国民党。徐说:“参加一政治组织,等于女人决定选择对象,此为终身大事。

我对政治素不感兴趣,愿抱独身主义。” 王芸生等人办《大公报》的社训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王以为新闻记者要敢于说真话,不怕杀头。他曾对后生小子们说:“抓到刑场,揪住小辫儿,钢刀一举,咔嚓一声的时候,小子,你要一声不吭,咬紧牙关顶得住,才算一条好汉,一个好记者。”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7月11日谈话会上,蒋、汪发言后,胡适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

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辞又一回。”

言语中颇含戏谑之意。胡适也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

5.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怎么样

说明:想推荐这本书,又不愿自己费力,转载余杰这篇旧文偷懒。

余杰读的应是此书1994年的旧版。 说来自惭,我是到了北大以后才知道殷海光的大名的。

自由主义在海峡两岸都被视为最大的异端,更何况殷海光是当代中国罕见的自由主义者。于是,这位西南联大的校友便不该遗忘地被遗忘了。

殷海光的思想,远溯罗素,近承海耶克。起步五四,却又超越五四;困居孤岛,却又胸怀人类文明。

在他的观念活动动里,同时潜伏着两种强烈的冲力:第一是反传统思想,第二是启蒙。童少年时,他生活在一个已然败落的家庭里,但长辈依旧虚伪地生活,令他产生了强烈的反叛心理。

西南联大的七年,他受教于金岳霖,严峻的论断,道德的呼吸,铸造了他的性格和思想生命。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五四中人”。

但他又不迷恋、膜拜五四,而清晰透彻地看到了五四的几个弊端:一是胡适一批人的学养和思想根基本来就太单薄;二是五四人意识深处并非近代西方意义的“求自由”,而是“求解放”,三是新人物反旧,旧人物反新,遂成两极,难作理性的交通。那么,殷海光自己将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在《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中,不难窥见殷氏的心路历程。

因为是与私爱的得意弟子通信,故时时有肺腑之言,写这些信的时候,心灵是开放的不设防的。在学人与思想者之间,殷氏选择了后者。

“一个时代的思想者,必须有学人的训练和学问的基础。然而一个时代的思想者,他的思想方向和重点,毕竟和学院式人物不相同。

这正像康德和伏尔泰之不同一样。”虽然,殷氏敬重康德,但更愿意做伏尔泰。

但是,殷海光所处的时代,既非欧洲的启蒙时期,也不是中国的五四。他的时空极为仄逼:蒋氏政权在岛内为维护绝对统治散布蒙昧与压制,整个社会处于恐惧、伪善、虚脱的状态。

自由主义的种子能够孕育生长吗?殷氏在信中写道:“你知道我在这个岛上是岛中之岛。五四以来的自由知识分子,自胡适以降,像风卷残云似的,消失在天边。

我从来没有看见别的知识分子像这样苍白失血,目无神光。他们的亡失,他们的衰颓,和当年比较起来,前后判若两人。

在这样的氛围里,怀抱自己的想法的人之陷于孤独,无宁是时代的写照。生存在这样的社群里,如果一个人尚有大脑,便是他的不幸之源啊!”人在孤独的时候最容易脆弱,这便是殷氏脆弱的一面,但他却能扼住脆弱的喉管,挤出滑进生命里的毒素,然后重新上路。

书是书,道是道,道在心中,殷海光的学术研究不是中性的,不是规范的,他绝不放弃价值判断。即使是逻辑学,他也讲成使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的利器。

在五十年代以来整体性的思想崩溃与学术混乱中,他几乎是两岸惟一的清醒者:他是爱国的,但他献身的却是“反思的爱国主义”,而不是以领袖为象征的、以民族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本能爱国主义”。在阵阵暴风骤雨中,以理性、民主自由、仁爱为旗帜,与蒙昧主义、褊狭主义、独断的教条毫无保留地奋战。

《书信录》中师生间纯洁的情谊令我怦然心动。我认为,这种感情甚于亲情、爱情、因为只有它是绝对无私的、超功利的、形而上领域的。

其他的人类的诸种感情、都或多或少地牵连着形而下的泥淖。殷海光以“弟”称呼林毓生,不居高临下,不自以为是,而是平心静心讨论、交流,这样的老师,蔡元培之后有几人呢? 最令我感动的是殷海光确诊为癌症以后给林毓生的那封信。

人的难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哲学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就是不能解决死亡问题。

一位学界泰斗临死前还嚷着要换到一间更高级的病房里,因为他享受“部级待遇”。这样的人,学术究竟如何,值得疑问。

殷海光在信上写道:“如果一个弄哲学的人在平时神智清明,勇于面对现实,可是一旦碰到自己生死存亡的关头就不敢正视他最不愿想到的情况,那么他的所谓(哲学)不过纸上谈兵而已。这种关头,是考验人的关头。

我在这个关头,绝未含糊。”无边的黑暗中,惟有金刚石闪闪发光。

一个不畏惧死的人,才算真正得道。“我岂是这种人,你们何必瞒着我?”殷海光说话时的神态,比易水怒发的荆轲、奏广陵散的嵇康何尝有一丝一毫的逊色? 对死亡的感受,殷海光不是恐惧而是愤怒。

愤怒的是天道何其不公,他的工作刚刚展开,就将撒手人间,正如林毓生在信中所说:“想想这些年来,您几乎没过过一天好日子,您为了理想不顾一切,坚持到底,论精神,论风格,论对思想的贡献,五四以来的学人无人能比;而社会却从未给您公正的待遇,您个人精神的寂寞与艰苦也是五四以来任何学人所没有遭受过的!想到这里,悲恨填膺我要诅咒这个社会,这个人间!”林毓生性情平和,罕有如此悲怆之音,可见老师身患绝症给他的心灵造成怎样的震憾! 殷海光花了巨大的精力翻译海耶克的名著《通向奴役之路》。在《译文自序》中,他把人生比作一支点过之后永远不会再燃的蜡烛。

“现在,我像冰山上一只微细的蜡烛。这只蜡烛在风里摇曳明灭。

我只希望这只蜡烛在尚未被风吹灭以前,有许多只蜡烛接着点燃。这许多只蜡烛比我更大更亮,他们的自由之光终于照遍大地。”

在他逝世前的二天,以口述的方式完成《海。

6.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这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故选D。A项是洋务运动;B项是维新变法;C项是改良与革命的争论。因此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知识法分子希望通过思想的解放,能够取得西方国家所未获得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但是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殷海光名言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独立思考,都会说尊重事实。然而,成长经历不同、价值立场不同、接收的信息不同,所定义的“事实”及其解读也不一样。

全文6321字,阅读约需12.5分钟。

汶川地震十年后,当年批评范美忠(2008年汶川地震被称“范跑跑”)的人们是否要向他道歉;联想集团被贴上“卖国”标签,是否有理可依;罗永浩关于“精日”的言论是否合理;再往前,江歌案,刘鑫是否撒谎,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等等。

一个热点事件,就可以撕裂你的朋友圈。

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独立思考,都会说尊重事实。然而,成长经历不同、价值立场不同、接收的信息不同,所定义的“事实”及其解读也不一样。

微信朋友圈上,我们可能因为担心与同学、同事、亲人等熟人(或半熟人)产生冲突,会选择分组可见,或避而不谈。即便要谈,也只是与观点相同的互动,到朋友圈下面点赞、留言支持。为了紧张和尴尬,于是选择回避冲突,陷入今天要说的“退缩与抗拒”窘局。

比如,即便不同意对方,也要使用一些说法来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尴尬,其实无关痛痒:

一切都是相对的。

事情都有两面性。

我们要客观地看;我们只是角度不一样,不分对错。

那么,如果不回避,而是直面冲突,甚至奋起对峙呢?朋友圈里那些观点迥异的公号文章及其留言,就展现了对峙。微博更甚。众声喧嚣自然比万马齐喑更靠近一个现代社会。但他们,我们,都必然言之有理吗?

今天,新京报就来梳理一类最基础的逻辑常识,逃避冲突的八种策略,还有直面冲突后的三种逻辑迷失——貌似都在说理。

━━━━━

退缩与抗拒:逃避问题的八种策略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朱迪斯·博斯

译者:岳盈盈 翟继强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8月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我们会制造一些障碍使自己固守的观点免受争议。

但是,如果我们习惯性地把抗拒作为应对问题的方法,那么它将成为困扰我们的难题。习惯性抗拒会妨碍自我发展,因为它会促使我们回避与自己原有观点不同的新经验和新观念。除此之外,抗拒会使人产生焦虑,因为它把我们置于一种防御状态,远离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使我们无法与别人合作,不能想出有效的行动计划。

抗拒有多种类型,包括回避、愤怒、陈词滥调、否认无知、从众、思想斗争和分散注意力。

1.回避:只与赞同自己观点的人为伍

我们运用回避这种机制来逃避某些人或某些情况,而不是对不同观点进行探索。有些人强烈支持某种观点,但却没有足够的证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他们只与赞同自己观点的人为伍,只阅读和观看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献和电视新闻。

我曾参加过一次教堂祷告,牧师在布道时严厉斥责了梅尔·吉布森的电影《耶稣受难记》,认为这部电影充满了暴力,而且对耶稣被出卖和死亡经历的描述也不恰当。祷告之后,我问她是否看过这部电影,她说没有。当我告诉她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时,她只是皱了皱眉,然后迅速转身离开去跟别人交谈。作为抗拒的一种形式,回避会使人不愿意与持相反观点的人交流,甚至会对他们产生敌意。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 L. S. 斯泰宾

译者: 吕叔湘 李广荣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08年11月

译者吕叔湘:“我翻译这本书,是有鉴于常常看到一些说理的文字里头隐藏着许多有悖正确思维的议论。”

2.愤怒:强迫不同意见的人保持沉默

我们并不总是回避持不同意见的人有些人在面对不同观点时,无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而是感到愤怒。与身单力薄或缺乏社会资源的人相比,身体强壮或拥有强大社会资源的人更容易愤怒,并强追不同意见的人保持沉默。愤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怒视、恐吓、身体暴力、团伙行动,甚至战争。

但并非所有的愤怒都表示抗拒。当我们听说最喜爱的一位教授由于是阿拉伯人而被学校拒绝长期聘用时,我们会感到愤怒,或者说是义愤填膺。这种愤怒可能会促使我们给当地报纸写封抗议信,从而纠正这种不公平。

3.陈词滥调:“一切都是相对的”

说些陈词滥调会妨碍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比如不断重复类似的话:“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于我”“一切都是相对的”“众口难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以及“我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广告商和政治人物经常使用陈词滥调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让大家不再关注产品的质量或团将发生的社会间题。陈词滥调也会使我们不能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

当然,适当地运用陈词滥调也会有助于阐明某个观点,但是,习惯性地使用它们会对批判性思维起到阻碍作用。

4.否认:酒后驾驶的人经常否认自已喝醉

根据美国国家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数据,每30分钟就会有一起因酒驾导致死亡的交通事故,酒驾造成的死亡人数在所有交通事故中占41%。尽管这些数据令人震惊,但酒后驾驶的人却经常否认自已喝醉。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驾驶,拒绝代驾。

许多美国人不承认世界石油储备可能很快就会枯竭。尽管探测技术不断进步,新发现的石油储备量于1962年达到峰值,但从那时到现在数量一直不断下降。根据某些推测,任何地方可利用的石油资源在2020到2030年同会耗尽。然而,面对不断减少的化石燃料资源许多美国人仍然继续开大型车辆,建造大型住宅,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 殷海光

版本: 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7月

“攻习任何科学,相当的牛角尖是一定要钻的,如其不然,我们将永远停留在浮光掠影的阶段。在钻过牛角尖以后,如果我们增益了相当的智能,那么正是我们到达了进步之点。”

5.无知:为了避免讨论而刻意回避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知是思想的黑夜。”现印度瑜伽修行者斯瓦米·帕拉瓦南达曾写道:“无知制造了其他所有的障碍。”人们更有可能对自己深入了解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弄不清楚某个问题仅仅是因为无法得到相关信息。

然而,有时却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想去了解。如果我们原本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获得关于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却为了避免思考或讨论而刻意回避,那么这种无知就成为了执柜的一种类型。有些人认为,无知可以让他们不必去批判性地思考某一问题或采取行动。结果却是,问题永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6.从众: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

许多人担心如果自己与同伴的观点不一致,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因此,即使他们实际上不赞同群体的观点,也会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不会冒险提出反对意见。也许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工作场合或聚会上,有人说了关于种族主义或男性至上主义的笑话,或者对同性恋或女性发表攻击性的言论。许多人并没有大声说出反对意见,而只是保持沉默,甚至跟着大笑,正因如此,才会使得偏见和负面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

而有的人从众则是因为他们对某个问题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经常会说“我看到了问题的两面性”这样的话来掩饰自己不愿意批判性地思考问题。马丁·路德·金曾经指出:“许多人最害怕站在与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明显相悖的立场上。大多数人倾向于采纳这样的观点,它是如此的模棱两可、模糊不清,以至于可以囊括所有的一切,它又是如此流行,以至于可以包括任何人的观点。”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 余式厚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

“似是而非的论证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惑。”

7.思想斗争:过多地考虑“如果……将会怎么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党占领法国期间,利尼翁河畔勒尚邦村庄的村民给躲避纳粹党的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精神武器》是一部描写利尼河畔勒尚邦的人们抵抗纳粹运动的纪实性影片,皮埃尔·苏拉吉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多年后,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比尔·莫耶斯向皮埃尔·苏吉拉询问,为什么有的村民仍然在为该怎么做而挣扎。苏拉吉回答道:“饱受痛苦的人是因为没有采取行动,而采取行动的人则不会感到痛苦。”当我们面临复杂的问题时,在暂时没有想法之前,犹豫不决或饱受折磨是正常的。

然而,有些人过于纠结问题的细节,过多地考虑“如果……将会怎么样”也就是被称为“分析瘫痪”的情况,如此一来,到头来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拖延的人最有可能使用这种抗拒方式。尽管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思想斗争是分析过程的一部分,可以有助于想出解决方法和行动计划,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这种思想斗争本身成为了目的本身,那么我们就不是在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而只是抗拒。

8.分散注意力:逃避批判性地思考

有些人厌恶沉默,不喜欢安静地独立思考。我们许多人通过看电视、听音乐、聚会、工作、吸毒、酗酒或购物等方式,让自己逃避批判性地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政治人物也许会用战争战争威慑或恐怖主义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让人们无暖思考经济或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人们往往会大吃大喝,而不去审视导致自己感到不满足或不幸福的原因。根据佛教思想,像分散注意力这种妨碍思考的因素会导致我们无法清晰思考。相反,佛教哲学崇尚沉静和冥想,把它们视为获得智慧和知识的方式。

那么,如果不回避冲突、奋起对峙,与不同观点竞争,甚至建立起了我们渴望的社会风气和个人气度,是否就必然有理呢?

━━━━━

奋起对峙:那些貌似说理的三种方式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 陈波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逻辑学基础入门;部分内容参考自该书。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逻辑,没有数学或逻辑学研究那样复杂的推演过程,而是基础的,因而也是常识性的。那些看似说理的方式,却很可能是存在缺陷的推理,自然也绝不像讲话者所宣称的那样“有理”,不过是借助外在的威胁、语气或诡辩做了点辩护包装。

逻辑学的基础常识说,一个推理和论证要得出真实的结论,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前提真实,二是从前提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前提是否真实,涉及到事实的判断,而谬误常常是出现在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上。换言之,那些貌似正确、具有某种心理的说服力,但经仔细分析之后却发现是无效的推理或论证形式。

1.歧义性谬误:利用语义的模糊

简单说,就是指故意或无意地使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最基本的一个错误是“概念混淆”。词语常是多义的,如果在论证过程中,利用这种多义性推论,就会犯逻辑错误。实际上,这种多义,除了词语本身,由词语构成的语法结果,也会因不确定而产生一句多义,包括动宾关系不明,代词所指不明,定语修辞不明,等等。这时,就犯下了“构型歧义”。即使在词语和句子结构上避免了错误,也还是可能由于强调其中的不同部分,衍生出不同的意义。如果这种强调是故意的,以至于扭曲了本意,就犯下了另外一种谬误,即“错置重音”。

谬误不会就此结束。面对一个对象或事件,如果混淆了它的整体和各部分,同样会造成谬误,经不起推敲。

把整体中各部分的属性误认为是该整体的属性,或者把个体的性质当作是这些个体的汇集的性质,就是“合举”谬误。如果是反过来,由一整体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整体中的每一个体也具有某种属性,就陷入了“分举”的逻辑错误中。

我们非常清楚语义的多义,也清楚句子结构的多义,更清楚整体和局部是不能简单推论的,但如果审视前些年时常出现的一种街头爱国冲动,就可看出,这样的谬误不会因为简单而被遗弃。

爱国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在现代一般是民族国家,即nation state)成员的集体情感,是世界上也是人类进程中很正常的集体情感表达,然而,就在他们高呼“抵制日货”或“用美国货就是卖国贼”的旗号,冲击肯德基或麦当劳非法打抢的时候,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说理,简单粗暴地模糊了“爱”的本质,变得容不下“友善建议”声音,将祖国、国家(state)、民族(nation)、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地方具体官员等同起来,用“我们”高声呵斥“你们”,强调“你们”的不正当性,实际上就利用了汉语中“国家”一词及其结构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而代表其他社会成员发起的对外敌视冲动,亦混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 余式厚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

“似是而非的论证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惑。”

2.假设性谬误:利用不当或不存在的假设

如果在论证和推理的过程中,暗中利用了某些不当的假定、预设,并因此得出错误的结论,就犯下了所谓的“假设性谬误”。

第一个假设性谬误叫“复杂问语”。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是这样提问的:“你已经停止吸烟了吗?”实际上就预设了一个事实——被问的人经常吸烟。不管是做肯定还是否定回答,都接受了该预设。这就在于,问句都包括两部分:一是该问句已经假定的内容;另一是所问的东西。如果一个问句中包含虚假的预设,这样的问句就含有陷阱。

除了这样的预设陷阱,如果假设的对象是不成立的,就可能构成如下一些谬误。

原本还有更多选项,却要求对方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或回答,就是“非黑即白”的谬误。面临一个客观事件,在做出评价时,非得迫使对方要么坚决反对,要么就坚决抵制,而容不下别的选择。

具体到因果关系推演上,也有两类错误的假设。

第一种是“混淆因果”,比如“虚假原因”(原因本身跟结果没有关系,不是真实的原因)和“以先后为因果”(简单地从时间的先后上判断因果关系,先出现是因,后出现是“果”,而不顾两者是否真存在导致与被导致的关系),以及“因果倒置”等。

第二种是 “预期理由”。用本身真实性尚待证明的命题充当论据,而实际上起不到证明的作用。比如在2016年,有城市地铁安检制度提出对名牌包可免过安检仪,目的是为了避免给包沾上脏污或刮坏,因而乘客可以选择不过安检仪而通过人工检查,但实际上就预期了一个城市“不安全”只可能由“穷人”带来的前提。

此外,我们也知道,打比喻是一种说话艺术,可以把一个复杂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更容易理解,但如果错误地假定比喻的双方具有可比性,就可能导致“虚假类比”,看似机智,最终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只能得出荒谬的结论,而将真正的问题掩盖起来。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 徐贲

版本: 中信出版社·三辉 2014年1月

“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3.关联性谬误:诉诸不相干的因素

如果说,前两类的说理谬误还可能只是说话技术上的问题,而“关联性谬误”则完全是出于说话者本人的心理或社会性动机,目的在于利用一些不相干的因素迫使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

首先常见的是“诉诸人身”,通过评说对方的人格、品质、处境等来论证他的某种言论为假,或者至少是降低其言论的可信度。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处境与他观点的正确与否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论者就不谈问题本身,而大谈人格或尊严等不相干的因素,甚至可能“人身攻击”或“恶意诋毁”。诉诸“情感”也是很常见的一种。不论述自己的观点何以成立,而哗众取宠,通过激起众人感情来代替对某个论题的论证。

如果诉诸人身或情感都不行,还可能诉诸“权威”、“起源”或“无知”。

所谓诉诸权威,就是借用或炮制一个名人或专家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当“起源”变成诉诸的对象时,就简单粗暴地说某个理论、观点、事物的来源好或不好,来论证该理论、观点成立或不成立。而最具诡辩力量的是诉诸“无知”,即利用人们对某事的无知来证明某种观点成立还是不成立:一是断言某命题是真的,因为该命题没有被证明是假的;二是断言某命题是假,因为该命题没有被证明是真。

当然了,也可能干脆直接诉诸“强力”,利用威胁、恫吓甚至使用棍棒和武力,去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放弃他本人的观点。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强权胜于公理”,“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装袋子”等都是诉诸强力的谬误。

自以为言之有理?我们整理了11种貌似有理其实无理的逻辑

作者: 加里·R.卡比 / 杰弗里·R.古德帕斯特

译者: 韩广忠

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批判性思维基础通识。

除了明确的诉诸对象,还存在“滑坡的谬误”和“稻草人谬误”等几种关联性谬误。

“滑坡”指这样一种情形:当你站在一个光滑的斜坡上,一步不慎,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直至滑到坡底;转而指一种因果链条:A引起B,B引起C,C引起D,D引起E,所以,A引起E。每一次的“引起”可能都没有得到严格证明,小的失误被无限放大,实际的情形可能是A不一定导致E。前些年流行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起点一输全盘皆输,而全无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其它可能。

前面谈的谬误,指向的还只是说理者自身,“稻草人谬误”却将矛盾直接转向了他的论敌。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也就打倒了对方。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简化、省略、虚构,等等。

本文第一部分内容“退缩与抗拒”经商务印书馆授权整合自《独立思考》(作者:朱迪斯·博斯)一书第一章第四节,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第二部分内容“奋起对峙”(撰文:西西)参考自《逻辑学十五讲》(作者:陈波)等。编辑:西西。

值班编辑 吾彦祖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