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静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15 15:1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老子道德经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老子对静的名言警句
1. 关于安静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夜已深了,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村里十分安静,人们都睡了。”
2、徐志摩《再别康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蜀汉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释义: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萧红 《孤独的生活》:“街上虽然已经响着木屐的声音,但家屋仍和睡着一般的安静。”
5、巴金《灭亡》第三章:“从此以后,他在表面上似乎得平静,然而内心地激动却是十分厉害。”
6、刘白羽 《长江三日》:“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
7、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这种鸟,不管在露水湿润的早晨,还是在宁静的中午和朦胧的月夜,听来都各有情趣。”
8、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不悲叹也不流泪,不呐喊也不说话。山沟里充满着沉默和严肃。”
2. 形容静的格言
动则生,静则乐.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树欲静则风不止.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意定,静则养生.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 ,心惟静则清.《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形容静的格言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白话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2、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春秋战国 庄子《庄子·外篇·天道》。
白话译文:水在静止时便能清晰地照见人的须眉,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测定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取之作为水准。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
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战国 曾子《大学》
白话译文: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 韩婴《韩诗外传》
白话译文: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
5、陈言而伏,静而正之。——《礼记·儒行》
白话译文:恭敬地呈现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矫正错误。
4. 老子关于细致的名言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 把有所为当作无为才是最好的“无为”,把有所事当作“无为”,才是无所不为。
把美味当作无味,才是最好的美味。 把大不作小,把多当作少,对别人的仇怨用德去回报。
考虑困难的事,要先从容易处考虑,安排大事,要想到每一细小之处。因此做好一件难事,必须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做好一件大事,应先从细小的事情干起。
因此圣人始终不干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 轻易作出许诺,一定会使信誉降低,总是认为事情容易,他的面前一定是困难重重。
因此圣人十分重视困难,所以他最终能消除困难。大意: 本章叙述应以无为淡泊面对世事的主张,然后着重阐发“难易大细”的关系和处理方法。
老子认为从容易和细小处着手是解决困难、成就大事的必经之途。同时指出遇事必须谨慎(“难之”),否则就会遇到困难。
5. 关于静心的名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2、如果我们静心,唤醒内在的意识,我们会知道自己的伟大,知道自己和宇宙源头有沟通,而且是其中一分子,我们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因此我们会更有耐心、更坚强、更有智慧,可以做更多神奇的事。
3、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4、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 老子名言名句
老子名言名句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治人事天,莫若啬。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名言名句由名言网整理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名言名句由名言网整理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7. 老子名言名句大全有哪些
老子名言名句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 列举老子名言警句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名言名句大全。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名言名句大全。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4、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9. 老子的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10. 谁有关于“静”的名言和故事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有这样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这话的大意是,没有恬静寡欲的修养,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没有宁静的心态,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把自己毕生之所以能成功的经验告诉自己的孩子,人生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一个静字。亮之所以能赢得刘备刘皇叔的“三顾茅庐”的屈尊相请,就是他静在卧龙岗上韬略的结果。他看历史,读当代,研古今,窥时政,测天象,这些都是和静字紧紧相连的。
纵观古今,人类在科学的探索,事业的攀登,人生的追求,大凡取得成功的,无不在“静心”中孕育,在“静气”上汲取营养。
古人在图静求静上有着许多追求,“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是一种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无可奈何的静;“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这是一种知人生天命的超脱;“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读书的追求和崇拜;“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是很高境界的静,静则如蛟龙潜海,默然无声无息,杳无身影,动则似饿虎下山,又似曹植的《白马篇》中描写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意境,这种静和动相得益彰。静和动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相辅相成:静是为了更好地动,动是静气的孕育和滋润。象勾践卧薪尝胆,如“十年磨一剑”或“十年磨一字”的静气,就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董仲舒曾发誓“三年不窥园”来静修学习,后来才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静无疑是人生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人生一种高贵的品质。平时处世、遇事,镇定自若,处乱不惊,沉着冷静地应对一切。诸葛孔明在大军压境的时候,临危不惧,泰然自若地坐在城楼上吓退了司马的百万军队;陈毅元帅在黄桥大战中和地方乡绅下棋,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静气使多少军事家叫绝。这种大手笔不是坐失良机的无能或机会主义,而是一种超脱常人的智慧。
静,能生百慧;虚,能容万物
古人说:“人生而静,心兮本虚。”
一动不如一静,静者多慧;一满不如一虚,虚者能容。
天下熙熙嚷嚷,独守一份安和宁静,保持一种空谷平怀,就能在纷纷扰扰的俗世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禅悦法喜。
一朝闻道,百年修行,修的便是一颗静虚之心。
静生百慧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不是一场关乎输赢的比赛,而是一场重在体验的旅行。
静下心来慢慢走,才不会错过沿路的风景。
有位诗人写过一首小诗。
他说,上帝给他一个任务——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他不能走得太快,好让蜗牛跟上他的脚步。
但蜗牛总是走不快的。
于是,他催促,责备,拉它,拽它,都无济于事。
他十分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要牵一只蜗牛散步。
直到他的耳边拂过轻柔的晚风,鼻子嗅到鲜花的香气。
他才发觉自己竟在一座花园中,周围是虫鸣鸟叫,头上是满天繁星。
原来这才是上帝的用意,是叫一只蜗牛牵他散步而已。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心如止水的世界,与悸动不安时迥然相异。
不要让时光匆匆,也匆匆了自己的脚步,心里有静如处子的安稳,生活才有动如脱兔的灵动。
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心中有静的人,自有智慧聪明。
虚容万物
智者说:“人欲学道,必先虚心。”
偏见太深,就不能兼收并蓄;成见太重,就不能和光同尘。
井蛙若不遇见海龟,苍天不过几尺;河伯若不遇见汪洋,秋水最是辽阔。
从前有位书生,自恃深谙佛理,找禅师论道。
禅师还没开口,书生便口若悬河讲了起来。
书生请禅师指点,禅师恭恭敬敬给他沏了一盏茶。
只见茶越沏越满,直溢到了杯外。
书生急道:“满了满了。”
禅师说:“满了,还能再沏吗?”
书生说:“不能再沏。”
禅师说:“若不倒净固有的见解,叫我如何与你说禅?”
《南询录》中说:“道无意,无意则虚静,虚静则灵明。”
虚怀若谷,才能含容空有;心无挂碍,才能世事洞明。
通晓一切的人,总以若愚示众;一无是处的人,最喜欢抖机灵。
满招损,谦受益,容得下世间万有,就参得透禅机道妙。
▽
《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虚是虚心,静是静气,虚则能容,管他潮起潮落;静则能载,闲看云卷云舒。
蝇营狗苟不值得锱铢必较,内心繁芜要学会自己清除。
静能生百慧,虚能容万物,智慧的人自在,广博的人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