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15 15:5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行健不息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柳体名言警句
1. 柳公权的名言名句,十个以上
1、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唐朝中期著·柳公权《玄秘塔碑》
译文:赤子不会发出哀叹的声音,海上没有偌大的海浪。
2、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唐朝中期著·柳公权《宋史》
译文:穆公为了它改换样子,就像用笔上谏。
3、心正如思,笔化浓山。——唐朝中期著·柳公权《宋史》
译文:心思正了,下笔写字的时候就像山川一样的稳重。
4、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唐朝中期著·柳公权《宋史》
译文:提笔写字的时候,用心写字,心思正了,则笔就稳了。
5、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唐朝中期著·柳公权《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译文:前几年虽然没有战争,但今年去没有回来。皇上的恩典何时能以报答,就像在春天里得到了舒适的衣服。
扩展资料: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参考资料来源:柳公权-百度百科
2. 柳公权的名人名言
1.“心正笔正”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
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系。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
这一渊源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可以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可以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
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
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
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学次序,并认为“正心”当“诚意”、“致知”、“格物”。
然后通过“笃行”,达到“深造”,书法也就可以出新意、妙意、奇意(见《书法雅言·心相》)。哲学史上有“心学”,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
项穆认为书法,也是一种“心学”的历程,其逻辑起点当以“正心”出发,而最终就会达到“自由的王国”。清代刘熙载又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
(《艺概》)这些都与“心正笔正”有血肉联系。 “心正笔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
苏轼说过:“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东坡题跋》)因此书史上宋代权奸蔡京被排斥在书家之外,因其人品卑劣。
从创作的角度看,此一命题正是深刻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是书家人格在书法中的外化和表现。由此也可观照书家的心态,进而对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是从书艺技法本身去解析。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云:“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
其实不仅梁同书,早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一节中说:“心正则笔正”与“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笔正则锋易正,中锋即是正锋。他又说:“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
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这些都是从技法上生发出去,加以评述,不无道理。
但其重要性不及“人品”说。 2.“颜筋柳骨”面面观 前人评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
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骨”是指字刚猛有力,气势雄强。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学史上多有论“骨”者。
以“点如坠石”举隅,那是说一个点要凝聚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云: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美学与意境》。
“筋”有多义,或指笔锋,或指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有势而言。筋也与肉联,称为“筋肉”。
颜、柳并称,比较两人显著特点是: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颜真卿书也重骨力;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仅是趋于瘦削而已,而柳公权特重骨法。“柳骨”一词尚可理解为: (一)骨力。
柳公权最醉心于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线条之中。他增加腕力,端正笔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其笔势鸷急,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在挑踢处、撇捺处,常迅出锋铦;在转折处、换笔处,大都以方笔突现骨节,或以圆笔折钗股。
真正的书法家都讲究骨力,颜真卿在《述张旭十二笔意》中就说过“(走历)笔(指运笔快速)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等等。柳书有许多作法即是从颜书中借鉴而来的,比如他的一些竖笔采用了弓弩之形,并左右形成向内包裹之形,其捺笔中也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力的表。
3. 柳公权简介和名言警句
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
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
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
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名言: 1、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正则姿正也。
释义: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 比喻:说皇帝,要心正,做出的事也是利国利民。更可以引申为做人做事,其心端正,行为自然端正。
2、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3、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扩展资料: 关于柳公权名言的典故 1、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典故: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
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2、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
笔正则姿正也 典故: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4. 柳公权的名人名言
1.“心正笔正” “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
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系。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
这一渊源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可以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可以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
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
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
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学次序,并认为“正心”当“诚意”、“致知”、“格物”。
然后通过“笃行”,达到“深造”,书法也就可以出新意、妙意、奇意(见《书法雅言·心相》)。哲学史上有“心学”,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
项穆认为书法,也是一种“心学”的历程,其逻辑起点当以“正心”出发,而最终就会达到“自由的王国”。清代刘熙载又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
(《艺概》)这些都与“心正笔正”有血肉联系。 “心正笔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
苏轼说过:“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东坡题跋》)因此书史上宋代权奸蔡京被排斥在书家之外,因其人品卑劣。
从创作的角度看,此一命题正是深刻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是书家人格在书法中的外化和表现。由此也可观照书家的心态,进而对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是从书艺技法本身去解析。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云:“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
其实不仅梁同书,早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一节中说:“心正则笔正”与“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笔正则锋易正,中锋即是正锋。他又说:“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
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这些都是从技法上生发出去,加以评述,不无道理。
但其重要性不及“人品”说。 2.“颜筋柳骨”面面观 前人评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
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 “骨”是指字刚猛有力,气势雄强。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学史上多有论“骨”者。
以“点如坠石”举隅,那是说一个点要凝聚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这就叫做“骨”。现代美学家宗白华云: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美学与意境》。
“筋”有多义,或指笔锋,或指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有势而言。筋也与肉联,称为“筋肉”。
颜、柳并称,比较两人显著特点是:颜书筋肉较多,但也并非无骨,颜真卿书也重骨力;柳书露骨较著,但也并非无肉,仅是趋于瘦削而已,而柳公权特重骨法。“柳骨”一词尚可理解为: (一)骨力。
柳公权最醉心于骨力之体现,精心于中锋逆势运行,细心于护头藏尾,汲汲于将神力贯注线条之中。他增加腕力,端正笔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其笔势鸷急,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在挑踢处、撇捺处,常迅出锋铦;在转折处、换笔处,大都以方笔突现骨节,或以圆笔折钗股。
真正的书法家都讲究骨力,颜真卿在《述张旭十二笔意》中就说过“(走历)笔(指运笔快速)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等等。柳书有许多作法即是从颜书中借鉴而来的,比如他的一些竖笔采用了弓弩之形,并左右形成向内包裹之形,其捺笔中也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力的表。
5. 柳公权三句名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心正如思,笔化浓山。心正笔正”,是柳公权对唐穆宗的委婉谏言。
这句名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首先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系。
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座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刘熙载《艺概》即云:“故书也者,心学也。”
这一渊源出自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扬雄看到“书”与内心世界相沟通,君子可以从“书”这一“心画”中流美,而小人也可以在“心画”中显现其真面目。
三国时锺繇在《笔法》中又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柳公权则又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
他的“心正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这一唐代书家巨擘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收到了某种效果。这使后代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云:“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元代赵岩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
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题唐柳诚悬楷书真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如此,后人又将此说加以阐发光大。明代项穆就曾由“心正笔正”开掘,组成正心一正笔一正书的书学次序,并认为“正心”当“诚意”、“致知”、“格物”。
然后通过“笃行”,达到“深造”,书法也就可以出新意、妙意、奇意(见《书法雅言·心相》)。哲学史上有“心学”,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都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
项穆认为书法,也是一种“心学”的历程,其逻辑起点当以“正心”出发,而最终就会达到“自由的王国”。清代刘熙载又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
(《艺概》)这些都与“心正笔正”有血肉联系。 “心正笔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
苏轼说过:“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东坡题跋》)因此书史上宋代权奸蔡京被排斥在书家之外,因其人品卑劣。
从创作的角度看,此一命题正是深刻揭示了书法与书家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也是书家人格在书法中的外化和表现。由此也可观照书家的心态,进而对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
其次是从书艺技法本身去解析。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云:“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
其实不仅梁同书,早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一节中说:“心正则笔正”与“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笔正则锋易正,中锋即是正锋。他又说:“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
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这些都是从技法上生发出去,加以评述,不无道理。
但其重要性不及“人品”说。
6. 柳公权的名言有哪些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覜、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 “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八首劝勉读书学习的著名古诗,谆谆教导,殷殷期盼,让人奋进
我国的古代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在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乐于学习,善于读书,勤于思考,敏于观察,长于总结的伟大民族。只有这样的伟大民族,才会被羡慕、嫉妒、恨、而且怕。
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她的历史上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良好读书氛围,留下了许多刻苦读书的典故故事。比如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的“锥刺股”、汉朝大学问家孙敬的“头悬梁”、汉朝经学家匡衡的“凿壁偷光”,还有“废寝忘食”、“闻鸡起舞”等等。这些典故故事激励着人们读书、学习、奋发向上。
诗人们更是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诗圣杜甫分享了他成功的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汉乐府的《长歌行》谆谆教诲人们:“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代名将岳飞,文武双全,在他的千古名篇《满江红》里殷殷叮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笔者精心选取了八首劝勉读书学习的著名古诗,都是名家所著,谆谆教导,殷殷期盼,让人奋进。笔者简单加以分析,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这远比娱乐八卦、小三出轨之类无能量、负能量的玩意儿重要的多、有益处的多。
一、《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意:
人生易老学问却是很难获得成功,
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这池塘的春色中一梦醒来,
梧桐树叶就被秋风凋落在台阶前。
朱熹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他为“朱子”。
朱熹倡导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自兼任书院院长,聘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的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是后代书院办学的标准模式。
朱熹在这首诗里,通过春梦未醒而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勉励青年人要珍视光阴,努力向学。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他告诫人们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该诗的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少年时期,没有负担,心无旁骛,记忆力好,学知识快,掌握扎实。同样,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年纪大的人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任凭时光流逝。
二、《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意:
专心读书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
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如果不是白鹿洞道人来逗我乐,
我还在周公精义孔子思想当中。
白鹿洞,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旅游胜地庐山五老峰南约10多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靠北的山名为后屏山,向西的山称为左翼山,朝南的山叫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 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
唐朝诗人、大臣李渤年轻时隐居在此地,求学读书。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经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后人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王贞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早年他曾在白鹿洞读书。这首诗是写诗人自己读书生活的,也是一首惜时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是指极短的时间,诗人以金子喻光阴,形容时间如同金子一般宝贵,应该格外珍惜。这个比喻非常新颖、贴切。
这句诗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要十分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三、《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
莫向光阴惰寸功。
诗意:
虽然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
外面虽然混乱,我还是与往常一样。
我的家乡依然处在战火纷纷的战场,
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翠竹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曳,
砚台磨墨好像发出野外泉水的声响。
年轻时辛苦努力,最终能获得成功,
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千万莫放松。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唐朝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但学习不止,读书不已,他自己“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现存诗300多首。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诗人还是像和平年代一样,谆谆教诲自己的弟弟和孩子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不要怕辛苦磨难,仍然要谨守礼道,修身立德,自强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和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杜荀鹤这首劝勉子侄读书的诗,语言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态度谆谆教导,情深意长,全诗无半点雕琢之意,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说到人的心坎上,让人即有口齿噙香之感。又给予人以时不我待、光阴易逝的警醒。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是该诗的名句。“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这极大却正是由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光阴匆匆而逝,千万不要懒惰,也不要松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辛苦、努力。因为,年轻时候付出的努力,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关系到你的一辈子,将会让你终生受益。就像现在所说的:“辛苦三十年,幸福五十年。”
四、《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意:
每天学到半夜清晨鸡叫又继续,
这就是男儿们一天的读书时间。
黑发少年不知勤奋学习要趁早,
白头到老后悔读书少就已太迟。
颜真卿的老家是我们山东的临沂,字清臣,号应方,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当时。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的堂兄和侄子为国捐躯,在李希烈叛乱的时候,颜真卿奉命出使,大义凛然,不辱使命,最终被李希烈缢杀。可以说,颜真卿家族是满门忠烈。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家道开始中落,但是母亲殷氏对他寄予了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监督学习。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最终学业有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一天的学习是怎么安排的呢?颜真卿给出了答案,“三更灯火五更鸡”,下半夜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为了勉励后人,颜真卿作了《劝学》这一首七言古诗,劝勉男儿们要珍惜少壮年华,读书时应该勤奋,有所作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否则,到老一事无成,白头后悔已晚。
五、《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诗意:
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匆忙,切戒一目十行,
读书越下功夫琢磨,书的滋味就越深厚绵长。
阅读中有一时不解的地方,暂时放下也无妨,
读完结合自身写心得体会,一定要仔细思量。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是南宋大臣、哲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他的名言。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初读《论语》,即对有子的话感到怀疑。到十三岁时,他已经得出"孔夫子的话简洁明了,有子的话凌乱而不成文"的读书心解。
1187年,陆九渊在贵溪创办象山书院,每天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每开讲席,学者群集,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读书要怎么个读法呢?陆九渊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决不是一蹴而就,要讲涵咏,要沉浸其中,细嚼慢咽,慢慢消化,细细体会,读后才能饶有兴味。遇到不懂的,暂时无需穷根问底,可以不求甚解,不妨一跃而过,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对于读完要“切身”,形成自身的思考,思考体会书中的道理,因为这正是自己调动已知获取新知的最好时机。
六、《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意:
读书就担心书读的不多,读完就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
自认足够就担心不再学,学了又担心以后不继续运用。
如今你四美都具备了,实在是做的好并且该感到荣耀。
读书要注意什么呢?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家,他告诉我们,读书有“四患”,有“四美”,他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劝青年人努力向学,因此被人称为《劝学诗》,这里选取了最有名的三句。
读书怕不广博,故应“多读”;思考问题怕不明晰,故应“深思”;怕自己满足了不再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怕不付诸实践,故应“躬行”。这四点古代学者称之为“四患”、“四美”。
韩愈告诫我们,读书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要重视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究、思索和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七、《柏学士茅屋》
唐 :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
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
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
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
男儿须读五车书。
诗意: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
他隐居在险峻的碧山里搭建的茅屋中。
但他仍像汉代东方朔那样的刻苦攻读,
他虽然青春年少,但却已读破万卷书。
户外满天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
秋水如决渠一样地顺着道路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
有志的男儿应当奋发有为去博览群书。
柏学士是何许人也,史料上并无确切记载,应该是官居五品以上的朝廷官员,因为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的银质鱼章。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地区被安禄山叛军所占,唐朝的许多官员都失去了职位,这位柏学士没能幸免,为避战乱,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深山之中。
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年56岁的杜甫,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流落到了四川夔州,并暂时寄居于此。他写了二首诗给柏学士,这是其中的一首。
富贵从哪里来?书要读多少?杜甫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即便是生逢乱世,身居茅屋,也要眼光长远,不要被眼前的暂时的局势所困,不能忘记读书学习的重要,这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荣华富贵亦是如此,都是从勤苦中得来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好男儿都要学富五车,做一个饱学之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来日可期,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八、《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
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
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真宗赵恒爱好文学,善于书法,也是一名诗人。在他治理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俸禄最高的时期,也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赵恒为了劝勉人们读书学习,特意作了这首《劝学诗》,告诉人们读书的好处,尽管有人批评这首诗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我却认为这首诗说的都是大实话,读书的好处还没有都说出来呢。
大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热切地期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三国魏武帝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自豪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国人们,无论老幼,不分男女,多读书吧!多学习吧!一起奋进吧!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的八首劝学古诗,内容涵盖珍惜时间、何时学、怎样学、学什么、学多少等,作者有皇帝,有诗人,有学者,有书法家,他们对于读书学习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作的这八首诗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写的非常质朴自然,字字都是他们的真情流露,句句都是他们的谆谆教诲,读了对人很有启发。
欢迎好友们分享、讨论、转发。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描写花蓝的优美句子
- 下一篇:形容火锅店环境优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