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口号

时间:2022-04-15 21:5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和合温州 | 评论: 次 | 点击:

经典诵读口号

1. 小学经典诵读口号

国学经典诵读宣扬口号

1、酷爱书籍,享受浏览;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2、读高雅书,做优雅人。

3、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常识空虚本人。

4、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5、与书本为友,与巨匠对话。

6、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善意灵。

7、诵读,为精力打底;读书,为人生奠基。

8、营造诗意校园,建设精神家园。

9、诵读,让校园精神起来!

10、读书修身,读书养性。

11、诵读,为人生打下文雅的底色。

12、最是书香能致远。

13、诵国学经典 品盛世文化

14、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15、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16、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8、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19、感触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20、读千年美文,做少年正人

21、经典润心灵,书香溢校园。

罗安宪:为何要诵读经典

光明日报客户端 罗安宪 2022-02-14 17:15

罗安宪:为何要诵读经典

20 世纪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发生历史巨变的时期。文化上,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否定和冲击;思想上,传统思想观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伴之以封建帝制被推翻,而遭受到严厉的打击,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及各种思想学说发生剧烈碰撞。80 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文化热,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尊重。

21 世纪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繁荣、政治大发展的时期,也必将是一个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既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并且创新本身也离不开传承,是在传承中创新,是通过传承而创新,而不是凭空创造。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需要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无疑在于青少年。

一、传统、经典、国学

什么是传统?

所谓传统,是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并且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现今仍然存在并发生影响的文化信念、文化观念、心理态度及行为方式。不是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不是传统;仅存在于过去历史,而没有流传到现在的,不是传统;仅存在于一时一地,没有深入人心,进而没有影响到人们的信念,没有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判断及人们的心理态度与行为方式的,不是传统。传统之为传统并不是过去完成时态的存在(had done),而是由过去一直指向现代,并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作用的存在,而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态的存在(have been doing)。

传统得以存续的载体是什么?是经典。

什么是经典?

经典是经过长期历史选择,而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重大影响,并最大限度地承载着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典籍。经典之“经”有经久、恒常、根本的含义;经典之“典”有典章、典范、典雅的含义。传统经典既是在历史上长期流传、经久不衰的经典,又是承载、存续传统的经典,是最有代表性、最为完美、最为精粹的经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经典。经典之为经典,不是因为它是历史上产生的、是在历史上发生重要影响的文化典籍,而是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持续发生影响,是因为它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是因为它持续不断地塑造着民族精神,是因为它才是民族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因子,是因为它才是传统得以传承最为重要的载体。

传统与经典的结合与统一,而有了国学。

什么是国学?

国学有别于汉学。从异域文化的立场出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做出研究者,称之为汉学;从本民族的立场出发、以敬意的态度、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研究者,称之为国学。汉学所面对的是历史文化,只要是历史上发生的,都不加区别地加以研究。国学所面对的却是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历史上发生的,而是在历史上发生、并且一直流传到现代,现在仍然存在并发生影响,甚至还将继续存在并且需要继承性的因素。历史文化是静态的,而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国学所面对、所要研究的是传统文化而不是历史文化。

学习国学、研究国学,一定不能缺乏敬意的态度。不是说不能有“批判”的精神,但是“批判”是以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为基础和前提的,而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为否定而批判。同时,国学绝不是少数学者个人的事,不是少数学者的职业,也不是书斋里或博物馆里的事。国学研究者、国学工作者一定要有一种载道意识、一种担当精神;国学注定必须走入社会生活,必须走入人民大众;国学必须发挥改良人心、救世济民、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

二、熟读经典

传统的传承本来有多种方式,如:经典文献、思想意识、行式方式。而20世纪的中国,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多次变革、以及多次反传统运动之后,长一辈思想、行为方面传统性的因素已经很不完整,甚至在不少长辈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由此,通过长一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而继承传统,已然难以可能。

传统的直接载体是经典,经典保存了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为简捷的途径是熟读经典。

读经典,不是读经。“经”具有宗教情结,人们面对“经”,唯一的态度是顶礼膜拜。经里的话要严格遵守,坚决服从。而“经典”则不同,人们面对经典,态度是全然理性的。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留下的精华,这种选择往往是非常无情的。比如,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是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就乾隆皇帝而言,他是地位最高的人,并且长期身居高位,做了60年皇帝;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又是写诗最多的人。但是,他的诗作只有所谓的研究专家才会去读,并没有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我们说起诗歌经典,首推的还是《诗经》,是唐诗、宋词,是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等人。这不是谁封的,而是历史选择、大浪淘沙的结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完全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经典。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经典,一般人不可能熟读很多,这就需要选择。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倡导在全社会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活动的口号是:“每天半小时,大声读经典”。 为使“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持续有效进行,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撰、罗安宪教授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此文本共 13 本书:包括:《周易》《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选》《庄子选》《春秋左传选》《诗经选》《汉代文选》《唐代文选》《宋代文选》《唐诗选》《宋词选》。所选文本为中华传统经典中最为重要、最有影响、最为优美的篇章。

经典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是丰富的、深层次的,所以要求我们必须熟读、反复地读。诵读经典,是要大声地“读”,而不是无声地“看”。古人强调读书,不是看书。在读书过程中,眼睛、嘴巴、耳朵、心灵,全部投入其中,是全身心地投入,是与古代先贤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在读书中,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伴,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刻意涵。读经典不是简单地读一遍、两遍,而是要反复地读。古代的吟诵方式,现在基本上失传了。我们不一定要用吟诵,用现代的语调大声诵读,就可以。

诵读经典的主体人群,是青少年。小学生诵读经典,不一定完全理解,但把经典读熟,直至把基本的内容背下来,经典的思想意涵会潜伏在大脑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加深对于经典的理解。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增长智慧,开拓视野,还可以涵养气质,陶冶情操。特别是在身体与思想的养成阶段,通过诵读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无可限量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技能的培养,而是人格的养成。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之所传、生之所受,第一是“道”,是使学生明白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是要让学生明白并坚守人道之常,是要培育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根本。而现在很多家长、很多老师,都把知识传授当成了教育唯一的使命,把学习成绩当成了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这是背离教育根本的,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大的悲哀。

诵读经典,需要具有一定的温情。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就保存在传统经典当中,我们有责任继承我们的传统,我们也有必要熟悉我们的经典。我们每个人要读的书很多,但最应该读的正是经典。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将以传统经典教育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优势,由国学教授亲自指导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使“国学热”不再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变成全民推动的国民教育。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重大教育工程,而非简单的诵读项目。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此项工程,实现对国人的灵魂再造和民族文化传承,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将构建由新闻媒体、企业、及社会贤达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姜奕名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