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成都杜甫草堂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16 07:1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小话诗词 | 评论: 次 | 点击:

描写成都杜甫草堂的优美句子

1. 成都杜甫草堂风景描写

杜甫草堂漫笔

一条清碧亮丽的浣花溪环绕着草堂,那潺潺的流水把草堂四周洇润得花草葱郁而林木茂盛,弥散出雅逸的氛围和盎然的生机。我们这代人对于杜甫大都怀有特殊的情结,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曾是我们最初的文学记忆。对于杜甫的出生或终老之地,大多数人也许并不清楚,然而这“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草堂,却是令人向往的“诗圣”居栖之地。

秋阳映照下的草堂,泛出一层亮丽的金黄色光泽,使丝丝茅草显得富有质感。翠竹芭蕉依偎着土墙竹窗,留下了满壁绿荫,过滤了尘世的喧嚣。寂静的庭院中,随意地安放着粗糙而结实的石桌石凳,平添了温馨的乡居气息。那矮矮的竹篱上爬满了藤萝和杂花,在秋风中作着忆念故人的絮语。记得诗人在《堂成》中曾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川,笼竹和烟滴露梢。”一代大诗人的安身立命之处,竟是如此简陋而淳朴。唯其如此,草堂才能长存民间、情系桑梓、永驻青史。而多少华堂豪宫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张扬,而后却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

步入草堂,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唯恐惊扰了老杜的“诗思”。是呵,诗人一生穷困,怀才不遇,落魄江湖。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为避安史之乱,饱经离乱之苦的杜甫带着妻儿由陇入蜀,起初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古寺借住,靠旧友、时任四川彭州刺史高适接济。760年桃红柳绿的初春,友人在浣花溪边为他觅得了一处景色清幽之地便筑屋建房,但他此时已一贫如洗,其表弟王十五司马悉知后,雪中送炭,慷慨资助。为此,诗人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一诗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说:“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半生落魄已成翁”的诗人,总算有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属于自己的暖巢。尽管是有些寒酸而低矮的草堂,但诗人却十分满足与自赏,“背郭堂成荫白茅”,“野老墙低还是家”。为此,诗人在草堂内外作了诗化的安排经营,开辟了花圃、菜圃、药圃,筑起藤架,建了草亭,还掘井挖塘,颇具乡村田园的秀丽风光,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美的精神家园。在此他居住了近四年的时间,并创作了240多首诗,其中有不朽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为忧国忧民、博爱大同的千古绝唱。

泥地泥墙的书房中那张宽约一尺、长约三尺的矮小诗桌,上面放着一副笔墨和诗笺。一抹秋阳投射在砚池上,氤氲出缕缕墨香,桌角的一只粗瓷杯里还留着一些残酒。老杜在《寄题江外草堂》的诗中曾心情坦然地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就在这张最普通的杂木诗桌上,老杜却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的诗篇。遥想在那霞涌红日、花香拂郁的清晨,或是在那月照草堂、秋虫鸣唱的夜半,诗人与桌为伴,笔歌墨舞,诗笺上留下了多少华章佳作。难怪唐人韩愈在《调张籍》中直言不讳地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简介:

2.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句

草堂

作者:杜甫 (唐代)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3. 描写杜甫草堂的诗句有哪些

1.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父》 唐 杜甫

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无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2.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临江仙》 宋 苏轼

译文: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3.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高适

译文: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4.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夜宴左氏庄》 唐 杜甫

译文:黑暗中涧水傍着花径流过,泠泠之声盈耳。春星灿烂,夜空犹如透明的屏幕,映带出草堂剪影。

5.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草堂》唐 杜甫

译文:曾经我离开草堂时,入侵者遍布成都。现在我回到草堂,成都一切安好。

6.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崔氏东山草堂》 唐 杜甫

译文:玉山上的草堂安静闲适,清爽新鲜,我甚是欢喜。

7.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早秋山居》 唐 温庭筠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8.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九日酬诸子》清 妙信

译文:没有忘记到东篱下去观赏菊花的约定,带着好酒去那草堂。

9.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唐 杜甫

译文:十一月在这荒村里建了个房子,这里就只有我的家了。

10.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佐草堂在东柯谷》唐 杜甫

译文:一直听闻草屋的乐趣,十分想在竹林里休憩安睡。

4. 杜甫关于成都草堂的诗句有哪些

1、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唐代:杜甫)

译文: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

2、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江村》(唐代:杜甫)

译文: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唐代:杜甫)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4、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唐代:杜甫)

译文: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译文: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唐代:杜甫)

译文: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唐代:杜甫)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唐代:杜甫)

译文: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0、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唐代:杜甫)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

译文: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1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1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唐代:杜甫)

译文: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1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唐代:杜甫)

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1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唐代:杜甫)

译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5. 赞美杜甫草堂的诗句

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3.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黄鲁直 《题浣花醉归图》

4.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韩愈 《题杜工部坟》

5.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 ----皮日休 《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6.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7.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读杜诗》

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盖远矣.----《老学庵笔记》

6. 【杜甫草堂作文】

从天府之国首府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宫出发,沿着浣花溪西行,便可来到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公元七百五十九年冬来成都后在朋友帮助下建成的草堂。

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胜地的不计其数,无怪乎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静。

进入草堂寺的山门,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

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都无不显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静。园中,青石小道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几棵树和几朵花就能各自形成小巧的园圃,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亭榭。

进大门往西北方前行约五六十米,便来到一小径入口,入口墙上“草堂”两个浑厚大字赫然醒目,这就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书的“草堂”影壁。进入小径后五六米处,有一隔门,两旁挂有郭沫若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

原来,这条小径就是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提到的花径。独自漫步于花径,必能想象到当年这里繁花锦簇、春满小径的景象。

如今,红墙外的几丛翠竹,荫蔽着弯弯的小道;轻风穿过竹梢,似在喃喃细语;偶尔几声鸟鸣,更添几分惬意。虽没有了锦里花香,却清雅胜似当年,的确可谓“青郊草木四时新”。

穿过幽雅的花径,右转有座小桥,直达柴门。一听就明白,当年杜甫草堂中此门必是由木柴搭成的,故称为“柴门”,而今天却早已改造,建成一座美观华丽的“石门”了。

步出柴门,便来到了青松掩映的“工部祠”。祠中供奉着杜工部及黄庭坚、陆游的塑像,还有草堂石刻图和碑记。

杜工部头戴羽巾,身着紫衫,腰系朱绶,圆脸红活含情,胸前直垂几绺青须,造型栩栩如生,显得十分庄重,令人敬仰。工部祠前两侧各有一院,一为“水竹居”,一为“恰受航轩”。

三座分散的建筑组成一座整齐的院落。院内存有名人墨士留下的字词书法:或雄厚圆润,或清秀健拔,或气势如虹,或清雅玲珑,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院外植有高大的楠木,翠绿的香松,苍健的腊梅,更显出院落肃雅、静谧的风貌。工部祠东侧的荷池边,有座茅草覆顶的碑亭,亭内一座黑色大石碑上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苍劲大字,被九条龙环绕。

这些龙如在空中腾跃,又似在云中穿行,活灵活现,显得十分威风凛然。碑亭四周翠竹林立,随风摇曳,苍健秀拔,实在叫人喜欢。

欣赏着这些“吸翠霞而夭矫”的墨竹,眼中不由得浮现出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景色:“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穿过花径,往前直走,便可到有名的“诗史堂”。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真实地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反映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经历,所以后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此堂即由此得名。诗史正堂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立像:手拈胡须,凝眉深思,深刻地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的同情。

诗史堂两端连接着曲折深长的回廊,与东西两座杜甫诗意画陈列厅相连,组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建筑群。各厅中分别展出了名画家为杜诗所配的诗意画。

这些画线条明快,立意深远,都较好地表现了杜诗中的韵味,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杜甫旅居成都草堂时所留下的二百四十多首诗画成的,为古朴的杜甫草堂增色不少。此外,草堂还有浣花祠、水槛、大廨等有名的景点,都是游览的好去处。

杜甫留下的仅住了四年的草堂为何如此盛名?因为这里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秀美风光,更重要的是诗圣那高超的诗艺和高洁的诗风,令人称颂。不是吗?杜甫身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心,就连屋顶被秋风卷走后极度窘迫之时还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为全天下受苦人着想。

这样的高风亮节,怎不令人佩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草堂,永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7. 与杜甫草堂有关的诗句

《堂成》【原文】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赏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

关合之妙,不见痕迹。《江村》【原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赏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恨别》【原文】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

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

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重庆市)、忠州(重庆市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来到成都之后,与一场春雨不期而遇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人以愉悦的心情描绘成都春夜喜雨的情态以及想象中的成都雨后晴朗、明媚、繁华的景色。

杜甫诗中的锦官城,就是成都。成都因为盛产美丽的织锦而名扬天下,“锦官城”或“锦城”遂成为成都的美称,因为织锦在河流中漂洗,所以又有锦江之名。

现在的成都,一条河流从西向东穿过这座繁华的城市,而另一条则在城南自西向东流淌。在唐代,这两条河都流淌于城市南端,它们都有着众多的名字。靠近城墙的那条河被称为内江、锦江、浣花溪、或是百花潭,更往南一些的那条河则被称为外江或大江。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城市南边不远处有一座桥跨过河流,被人们称为万里桥;万里桥这个名字源于三国时代,传说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吴国,就在这座桥边,诸葛亮深情厚望地对他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人们把这座桥称为“万里桥”。

从万里桥往西不远处,就是成都西郊,稍微向南一点,锦江、浣花溪绕过一片人烟稀疏、房屋不多的村庄。杜甫携带家人初来乍到,居无定所,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选择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

杜甫在一首诗里高兴地写下了修建草堂的事情:“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经过了长时间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暂时安定了下来。开始了暂时平静的田园生活。这一时间,杜甫的心情也是恬静闲适的。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杜甫的草堂紧挨着附近百姓的村落,这个村子叫江村,江村百姓的居所错落有致地沿着浣花溪的流向排列着。时间一长,杜甫和邻居们逐渐熟悉起来,邻居们也会在闲暇时间来到草堂做客。

在他们的闲谈中,杜甫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了解,邻居们也从杜甫的口中知道了最近发生的一些新闻,杜甫也将沿途的见闻趣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在家长里短的话语中,在一个个促膝长谈的日子里,他们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杜甫的草堂也成了江村小有名气的“会客厅”。

有一位邻居看见了杜甫在墙上的一幅画上题写的诗歌,他们还知道原来杜甫是一位诗人,于是有一位邻居就恳请杜甫给自己家悬挂的一幅山水画写一首诗,杜甫慨然应允。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邻里间也充满了诚挚和相互尊重的愉快气氛。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山水、城市、名胜古迹因为诗歌而愈发有名,这些诗歌犹如镌刻在山山水水上的人文印记。山水、城市、名胜古迹与诗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如安徽滁州,因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宋代欧阳修的《丰乐亭春游》,让这座不算繁华的城市平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再比如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赞美,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如梦如幻的诗意空间。

成都,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诗人杜甫与成都的邂逅,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如同一帧帧流光溢彩的画面,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仍能在杜甫的诗歌中寻找到成都的印象和记忆。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杜甫,这位家国情怀与诗人情怀集于一身的伟大诗人,带着“诗与远方”的情怀,在公元759年来到了成都。他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许多描摹成都风光的诗歌,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等,这些诗歌像一张张量身定做的城市名片一样,至今被人们传唱着。

成都温润的气候、秀丽的风光、醇厚的风俗人情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杜甫也会丢下手中的书卷,早出草堂,新庭信步地游赏浣花溪两岸的美丽风景。

他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浣花溪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客商的大船。这些动人的画面和唯美的意境都被诗人一一捕捉,并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成都创作的组诗,组诗由七首绝句构成,这几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成都浣花溪畔独自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诗歌虽然是诗人游春即景时的感受,但每首所表现的情与景各异,这七首诗各自成篇,但又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读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组诗的第一首中,诗人写道: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江畔看到了春日里盛开的鲜花,此时的成都正是“花重锦官城”的世界,到处都被繁华拥簇着,连浣花溪两岸都被五彩的花卉点缀着。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诗人被这无边的春花撩拨得如醉如痴,他无处诉说这种心情。只想跑去找几个邻居,共同在江畔对花饮酒。当诗人兴冲冲地来到邻居家中,邀约他一同赏花品酒的时候,才知道邻居早在十天前便已外出旅行去了。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景的诗句。侧重写作者即景所生之情,但正是这种主观之情的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了江花竞相绽放时的绮丽与可爱,可谓情中有景。诗人写情,一方面用内心的激动反衬心情的愉悦,一方面用富有浪漫色彩的移动的足迹来表现内心不可抑制的喜悦心境,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第一首诗的特点是以行动衬托情感,又以情景来衬托景物,诗人没有正面描写他到底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任意用美丽的色彩去填充想象的空间。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组诗的第二首中,诗人写道: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这首诗的第一句“稠花乱蕊畏江滨”,大意是说,山水弯曲处的浣花溪畔,繁花似锦,微风拂过。浣花溪两岸的鲜花在微风中摇曳着动人的身姿,这情景真是美不胜收。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很明显,这一句上承接第一首中的“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边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浣花溪两岸,浣花溪已是一片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是江畔繁花怒放,这样的情景不仅没有让他感到欣慰,而是产生了一种时光流逝、伤春惜春的心绪。这样的联想怎能不使步履维艰的诗人望而生畏呢?后两句,诗人自己找出了解脱的办法:我虽然老了,但还能作诗、饮酒,不需别人照顾,我可以借诗酒排遣心中的伤春与惜春的情绪。

这首诗除“稠花乱蕊”正面写景外,其它文字都是写主观情感的。但这里的情感与第一首不同。这首诗的侧重点不是内心的欣喜,而是伤春惜春的心情。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组诗的第三首中,诗人写道: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这首诗开篇两句大意是说:深江岸边幽静的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从组诗的内在关联性来看,这两句又是承接第二首中的“稠花乱蕊畏江滨”的诗意而来。

诗人把浣花溪这个大的游赏范围聚焦到两三户人家,又对这两三户人家的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他们的房前屋后都种着鲜花,在这个时节,全都绽放出迷人的色彩。诗歌描写的范围缩小了,诗人笔下的花儿却繁忙起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在第二句中。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第二句诗虽然是静态描写,红花白花也平常,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事”二字起头,瞬间将春色满园的景象摄进镜头里,花园的热闹与繁华也瞬间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且“多事”又是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其奇妙处也是与前面的诗意一脉相承,前后交相辉映。

这两句犹如特写镜头之一个角落。其景色特点:红、白相映成辉,花景色彩斑斓。写花景,除了给它安排“江深竹静”的背景作为衬托外,主要是抓住春花色彩的辉映,以特写的手法显示江畔局部的特征,不同于前一首江畔整体景色的粗线条描绘。

后两句大意是说: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把春光拟人化。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然是是流泻的春光和美丽的鲜花的喜爱之情。

在这样色彩绚丽、相映成辉的春景前,诗人想到了“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这种赏花饮酒,以报春光的情愫,显然是诗人内心喜悦之情的外在表现与物化体现。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组诗的第四首中,诗人写道: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这一首又转写诗人在江畔东望时所见的远景。“少城”即成都市旧城的西城;“百花楼”是一座有名的酒楼,这里经常举行赏花品诗、酒宴歌舞的活动;“花满烟”,即花开得到处都是,如同烟雾笼罩。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用“烟”形容春天景色,如李白笔下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指春日里的繁华如同烟雾一样笼罩着大地。

在诗人杜甫眼中,少城的景色是鲜花如烟,很有点朦胧的色彩,与前边几首描写的景物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前面几首从视觉体验来说是诗人近距离地观看,而少城的景色是诗人远眺的体验。

在这百花开放的时节,诗人真想登上百花楼。但又有谁能携酒邀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从前边的自愁自解,到这时希望与人共解春愁,诗人的情思得到了外化表现,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组诗的第五首中,诗人写道: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浣花溪畔黄师塔前看到的桃花。首句交待诗人所在的位置,第二句描写诗人在黄师塔前临风小憩,骀荡的春光和和煦的春风让诗人身心愉悦。他走累了,所以就坐在春光坐过的草地上,来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被自然抚慰、被自然包容的难得的惬意。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美丽的浣花溪畔,杜甫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对草堂周围自然美的感受特别深细。在这个春光令人陶醉的日子里,杜甫闲庭信步地来到黄师塔前,他在这里看到了美丽娇艳的桃花。

从诗经时代开始,美丽娇艳的桃花就成了诗人们不遗余力去赞美的景物了,桃花也被诗人赋予了多样的美好。所以我们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会有“桃之夭夭,烁烁其华”的美轮美奂,也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与唯美。

杜甫笔下的桃花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诗人眼前的一株株桃花开得正盛,诗人来到桃花跟前,他细细看着这一朵朵娇艳的桃花,有的花瓣是深红的,有的花瓣是浅红的,到底是深红可爱一些还是爱浅红可爱一些?它们都是那么可爱,连诗人都无法表达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了。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组诗的第六首中,诗人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这首诗的第一句点明诗人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风味。第二句中的“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逼真动人,充满诗情画意,读来人人回味无穷。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黄四娘家的花卉是这样美丽,花儿色彩艳丽,香味芬芳,不仅吸引着游人驻足观看,连那美丽的蝴蝶都不自觉地被花儿的美丽和芬芳吸引。它们流连花间,翩跹起舞,蝴蝶似乎用它们独有的舞姿表达着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不时飞来的黄莺,自由自地在欢声啼鸣,它们似乎也加入了这场春日的圆舞曲中,用它们甜美的歌声共同谱奏一曲春日的赞歌。

蝴蝶在花丛里翩跹起舞,不忍离去;黄莺自由自在飞舞,清丽婉转地欢唱,诗人以多情的画笔渲染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跃然纸上。

爱花,就是爱春光,爱春光就是爱生命。这首诗写出了春色醉人的感受和诗人沉浸于春景的喜悦,永恒地将成都浣花溪畔的美丽景色凝固成一枚时间胶囊。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在组诗的第七首中,诗人写道: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这首诗通篇是议论抒情,议论由花开花落而发,抒情由赏花游春而来。开篇句大意是说:不是我一看到花就连时间也忘了,如此看花原因何在?在第二句中,诗人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只恐花尽催人老,使我无法再来赏花。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光的无限爱惜,越老越觉得它宝贵,要只争朝夕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如果说前两句是诗人正面直抒胸臆,那么后两句则是诗人借花抒情: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以便充分占有大好时光。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这首诗虽是议论入诗,但并未使人觉得枯燥,而是感到饶有风趣。这与诗人巧妙的构思和口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如“商量”一词,把花人格化,似乎花也解人语,就增加了不少情趣。

这一首从内容到艺术手法都与前面几首有细微的差别,但细微之处见端倪,无论是直抒胸臆的正面描写,还是以议论入诗,都是诗人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体现。

杜甫在成都的寓居生活,以草堂所在的江村为中心,他对成都的诗意描写,以草堂所在的江村浣花溪为中心而展开,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首,就是杜甫游赏浣花溪两岸的春光时写下的,这只是杜甫成都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写下美丽的诗篇,诗情与画意流传至今

杜甫在成都的时光是他一生中难得的轻松与惬意的时刻。美好的自然环境又给诗人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成都以它平和宁静的美抚慰着诗人的飘零寓居的身心,成都的风物人情和民俗民风又给诗人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正是因为成都这座城市安适、包容的性格,也让诗人杜甫有了更多的灵感与精力去谱写诗篇。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篇,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体裁上,都变得更加丰满。

可以说,如果杜甫没来成都,如果没有成都平原温润的气候、秀丽的风光,特别是醇厚的风俗人情的滋养,今天我们就读不到那样充满人文情怀和人生情趣的杜甫的诗歌了。换句话说,恰好是因为杜甫与成都的邂逅,才让杜甫成就了成都,也让成都成就了杜甫。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