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间的名言(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
时间:2022-04-16 10: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晓春沐阳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君臣之间的名言(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
1.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
关于"君臣"的诗句1、君臣相顾尽沾衣(唐·白居易·《长恨歌》)2、政尔良难君臣事(宋·辛弃疾·《贺新郎》)3、君臣留欢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5、千载君臣鱼有水(宋·刘克庄·《念奴娇》)6、唯愿君臣千万世(宋·宋太宗·《缘识》)7、君臣已与时际会(唐·杜甫·《古柏行》)8、君臣一德、志交孚(宋·无名氏·《六州》)9、眼见他一刀两断君臣定(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0、你看他鱼水君臣倒也情意高(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1、君臣际会诚难(宋·曹勋·《沁园春》)12、一体君臣祭祀同(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3、异代君臣莫更论(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14、君臣不易逢(宋·张镃·《杂兴》)15、五位君臣(宋·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16、君臣相遇(宋·陈著·《水龙吟》)17、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 过七里濑》)18、君臣称瑞频腾奏(宋·岳珂·《宫词一百首》)19、君臣千载(宋·毛滂·《沁园春》)20、五位君臣(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唐·张蕴古)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宋·朱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宋·周敦颐) ●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梁·王僧孺)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清·唐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三国·诸葛亮)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乔·爱略特) ●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朗费罗) ●试图用暴力控制人的思想的人是暴君,而屈从于他的人则是奴隶(英格兰) ●不讲法律,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伏尔泰) ●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没有法律,而只有一个统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就不复存在(欧里庇得斯) ●暴君统治国家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塞·约翰逊) ●对暴君的反抗是对上帝的依从(杰弗逊) ●若有可能,奴隶也会成为暴君(塞·约翰逊) ●暴君们通常要去砍断他们爬上王位的阶梯,他们担心,如果梯 子留在那儿,别人也会爬上来(托·富勒) ●一个暴君无论杀戮多少人,也杀不掉自己的继承 者(塞涅卡) ●父子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唐·吴兢) ●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唐·王勃)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明·冯梦龙)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汤显祖)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 ●伴君如伴虎 ●谁离王冠太近,谁离死亡也就不远(丹尼尔) ●位历将相,国家之柱石臣也〈汉书〉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宋·王禹楗) ●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责不可以不厚(宋·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怒(宋·晁说之)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汉书〉 ●厉精图治,将有大为〈宋史〉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元·郑廷玉)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清·申涵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圣神也(唐·白居易) ●宰相肚里能撑船。
2.描写君臣的诗句
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君臣名言北宋文学家 苏轼
君心中无国,臣心中无君。春秋齐国大夫 鲍叔牙
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这几句大意是,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关于君臣的名言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 周瑜
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68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3.君臣之间古诗词
君臣
作者:商鞅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
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4.君臣之间古诗词
君臣作者:商鞅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
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
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
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
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
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
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 故明主慎法制。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
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5.描写“君臣”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君臣”的诗句有:
1、《咏怀古迹》
朝代:唐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2、《寄隐者》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卖药向都城,行憩青门树。
道逢驰驿者,色有非常惧。
亲族走相送,欲别不敢住。
私怪问道旁,何人复何故?
云是右丞相,当国握枢务。
禄厚食万钱,恩深日三顾。
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
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
青青东郊草,中有归山路。
归去卧云人,谋身计非误。
3、《杜鹃行》
朝代:唐 作者:杜甫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4、
《赠溧阳宋少府陟》
朝代:唐 作者:李白
李斯未相秦,且逐东门兔。
宋玉事襄王,能为高唐赋。
常闻绿水曲,忽此相逢遇。
扫洒青天开,豁然披云雾。
葳蕤紫鸾鸟,巢在昆山树。
惊风西北吹,飞落南溟去。
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
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
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
何日清中原,相期廓天步。
5、《赠司勋萧郎中》
朝代:唐 作者:张子容
作相开黄阁,为郎奏赤墀。
君臣道合体,父子贵同时。
国以推贤答,家无内举疑。
凤池真水镜,兰省得华滋。
未睹风流日,先闻新赋诗。
江山清谢脁,花木媚丘迟。
吏部来何暮,王言念在兹。
丹青无不可,霖雨亦相期。
昔我投荒处,孤烟望岛夷。
群鸥终日狎,落叶数年悲。
渔父留歌咏,江妃入兴词。
今将献知己,相感勿吾欺。
《史记》经典名言50句,使人明智,通达人生,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共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选取《史记》中50句传世名言,供读者学习。
1、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译文】兴盛时要考虑到衰败,平安时要想到时刻都会有危险。
【赏析】虽然人人希翼时时幸运、平安,事事顺利。“万事如意”,这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会和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利时要时刻想着困难、挫折甚至打击会伴随而至,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催人奋进,积极进取,面对困难才能无所畏惧,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赏析】这是当时楚地流传的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3、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史记 淮阴侯列传》
【译文】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稳步向前。
【赏析】这是蒯通游说韩信背叛汉王的劝言。他认为,做事坚决不疑,才是聪明果断的表现;迟疑不决,是办事情的祸患。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忘记天下的大计划。明知事情应该怎样做,但决定了又不敢去执行,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根。所以说“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可贵的。工业难于成功但容易失败,机会难得却容易丧失,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任何人无论自身条件如何,只要有毅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前,都会有所收获。那些优柔寡断,左顾右盼,徘徊不前者,即使自己条件再优越也不会成功。希望学有所成,业有所就的人都能以此为戒。
4、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太阳中午以后就会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会亏缺。
【赏析】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就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达到极盛之后就要衰落。人只有随时势变化进退伸缩,才不失为圣人。蔡泽以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的不幸结局启迪范雎,在充分地肯定了范雎施展聪明才智,为君主安定危局,修明政治,平定变乱,排除灾难,扩充疆土,发展农业,充实国库,使百姓富足,君王显赫,威镇天下的共计之后,用“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告诫他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衰落,顺应自然规律,适应形势变化,急流勇退才是圣贤之道。接着又从范雎个人怨仇已经了结,恩德已经报答,身高位尊,富贵荣华,心愿全都实现为由,劝告他如不隐退,则会重蹈商鞅、吴起和大夫文种的覆辙,而他们就是在功成名就之时,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造成的。一次劝范雎辞职,保全功名。
5、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 春 申君列传》
【译文】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赏析】处事果断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处事果断的人,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善于抓住时机,毫不迟疑地采取措施和行动。那些遇事优柔寡断,当决不决,踌躇不前的人,往往会坐失良机。司马迁感叹当初春申君游说秦昭王,以及献身安排楚台子回国,头脑是那么明智。后来却受制于李园,没能采纳朱英的意见,又何其糊涂,因而当断不断是春申君晚景悲凉的原因,这是后人应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
6、隐忍就功名。
——《史记 伍子胥列传》
【译文】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功业。
【赏析】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为替父兄报仇,曾困顿窘迫,甚至讨饭度日,但他克制忍耐,最终破楚复仇,不是刚毅的大丈夫怎能达到这种地步?司马迁对此深有感慨,他受腐刑而不屈服,隐忍苟活写出《史记》,成一家之言,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们生活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坚韧不拔,刚强自信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 陈涉世家》
【译文】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赏析】由于秦末统治者的暴政,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队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起义之前为人佣耕时,陈胜曾向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慨,但遭到了众人的讥讽,于是他又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后来人们常把那些没有理想,鼠目寸光的人比喻为低飞的燕雀,而把那些胸怀大志,志向高远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 项羽本纪》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赏析】《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即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9、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10、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史记 李斯列传》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赏析】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河贪欲献计献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发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劝秦二世厉行苛政,他认为,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河察处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这一主张是法家政治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发家学说已从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变成了促使秦灭亡的反动论调,它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的进步作用,将它与《谏逐客书》相比,同一个李斯,前后判若两人。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贼的贤明皇帝,却没有皇帝不是独夫。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人主与子民的关系,是历朝皇帝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就会危急皇帝的尊严、权势、利益和绝对的统治。所以,李斯劝秦二世厉行苛政的主张,对历朝都有重大影响,今天读来,就不仅仅世在读秦朝政治一份难得的自供状,而且也是在读整个封建社会一本难得的教科书,不持批判的态度将会误入歧途。
11、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 张仪列传》
【译文】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一大堆不重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能够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也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
【赏析】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们凭自己如簧之舌,游说于各诸侯之间,或合纵以抗横,或连横以破六国,影响极深。真可谓:“人言可谓”。它告诉人们,坏事虽小,如不加以制止,任其滋长,就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与此类似的论述是“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只有积小善成大善,才能成就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相反,小恶不断,小恶积累多了,必定会成为大恶,彻底毁掉一个人。
1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够说清楚,能说清楚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实行。
【赏析】司马迁引用此谚语是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难。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神明的,但不能早先防范受刑的灾祸。吴起游说魏文侯利用险要的形势不如给人民以恩德,但他在楚国执政时却因为刻薄少恩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司马迁认为这是很可悲的。后来,人们引用此谚语来指那些能实际去做事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就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1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 管宴列传》
【译文】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赏析】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1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 齐太公世家》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 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15、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史记 魏世家》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赏析】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1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滑稽列传》
【译文】大鸟不飞就不说了,若飞则上摩青天;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赏析】齐威王喜欢使用隐语,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词来暗示的话语。一次淳于*用隐语对他说:“国中有大鸟,止之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鸟是齐威王的自喻,用大鸟的一飞冲天,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充分表达了齐威王的远大抱负何理想,以后的史实也正面了齐威王自喻的形象准确。
17、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史记 孟尝君列传》
【译文】事物发展有它必然的归宿,人情世态有它本来的面貌。
【赏析】自从齐闵王由于毁谤而罢免了孟尝君,众宾客都离开了。后来齐闵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爵,冯驩去迎接他,孟尝君深有感叹,冯驩说:“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富贵者有很多门客,贫贱者很少有朋友,这就是人情世态的本来面目。您难道没有赶集市的人吗?早晨,人们斜着肩膀争夺入口挤进去,太阳落下之后,经过集市的人们,甩着胳膊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早晨厌恶傍晚,而是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在傍晚的集市里已经没有了。您失去了职位,宾客都离开了,不值得因此埋怨士人,从而徒然断绝了宾客的来路。希望你照过去那样对待宾客。”虽然冯驩用剥削阶级士大夫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理所当然的现象,然而他主张不以怨抱怨,而以豁达大度待人的处事态度则是值得人们称颂的。
18、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译文】女子无论美丑,入宫便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与不贤,一旦走上仕途,难免会受到的怀疑。
【赏析】君子以公道正义克制私欲,所以能充满爱心;小人以私欲取代公道,所以多又害人之心。多有爱心,则别人有技能如同自己有技能,多有害人之心,则别人有技能就必然妒忌嫉恨。士人任职于朝廷,就要被人怀疑,女人入宫,就要被人妒忌。正因为如此,汉代宫廷出现“人彘”的悲剧,唐代共同则有对“人猫”的恐惧,萧绎忌才而毒死刘之遴,隋代众儒妒能而欲杀孔颖达,薛道衡因诗句之美而被杀。世上只要有爱嫉妒的小人,那些有才有貌者就有被害的危险。只有平时注意修身养性,才能形成一个宽广的胸怀和私心较少的自我。
19、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译文】家中有千金,不坐在堂屋檐下。
【赏析】司马相如上疏汉武帝说:“聪明的人能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智慧的人在无形中可以躲避危险,祸患往往藏于隐蔽的地方,但发生在人们忽略的时候。所以有这样的谚语:‘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司马相如以此告诫汉武帝在国富民安时也要做到居安思危,小心谨慎,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做到防患于未然。
20、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史记 游侠列传》
【译文】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赏析】这是司马迁对游侠品格的精辟概括。他认为游侠的行为举止虽然不依循于正义,但他们说话讲信用,行动勇敢果断,答应人家或者承诺人家的都必定真实,不贪生怕死,敢于赴汤蹈火,救人危难,在经历一番生死搏斗之后,则不夸耀自己的能耐,不矜夸自己的功德,这就是可以赞美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做人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质。它时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是克服冷漠孤寂的良剂。惟有讲求信用,讲求真诚,才会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帮助。只有当机立断,果断处事,抓住时机,付诸行动,才会有信心去接受生活赋予我们的每一个挑战。
2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货殖列传》
【译文】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赏析】司马迁在义利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在探寻古今之变的历史过程中,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是合理的。他认为求利致富是:“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是为了求富取利而奔波忙碌。
22、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天上的飞鸟都被抓完了,好的弓箭也只能收起来没有了用处。狡猾的兔子被杀死了,驱赶追逐兔子的走狗也就会人拿来煮。敌国一破,出谋划策的臣子也就得死了
【赏析】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缺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该在什么时候改变策略以减少损失,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23、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史记·郑世家赞》引古语。
【译文】:因权势利益而结合的朋友.一旦权尽利绝,交情就会疏远。
【赏析】郑厉公逃亡于栎。他诱劫郑国大夫甫瑕杀掉在郑国执政的郑子·使厉公回郑国即了王位。厉公的目的已经达到,就以甫瑕“事君有二心”(指杀郑子)的罪名,杀掉丁甫瑕。司马迁在赞中引~的古语说明甫瑕的遭遇。这句古语现在仍有警戒意义。
2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汲郑列传赞》
【译文】:当人们处在生死关头,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贞与否,当人们一会儿贫穷,一会儿又富有起来,才能看出友情的深浅;当人们一会儿得势升迁,一会儿又失势贬谪,才能考验出友情的真假。
【赏析】翟公为廷尉时,宾客盈门,及度,门可罗雀。翟公后又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就在门上大书“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几句话,司马迁有感于岌黯、郑庄显赫时宾客趋之若鹭,固罪贬官时宾客纷纷离去,就引了翟公的几句话抒感慨.作评语.这几句话说明真诚的友谊只有在一十人地位发生急剧变化时才看得最清楚。借用此典故说明现在一些类似的社会现象,十分恰切。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史记 李将军列传》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赏析】此语出自《论语 子路》篇,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26、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译文】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赛赛的工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赏析】司马迁认为刘邦建立汉朝是集中了群雄智慧的结果。他说,汉高祖出身平民,平定天下,筹谋方略和领兵作战的本领可以说是全都具备了,然而刘敬放下车杆提了一个建议,就建立了长期安定的格局。叔孙通着眼世俗,根据当代事物而制定礼仪,进退去留依照时势的变化,终于成为汉朝的儒家大师,因此,一场伟大的斗争,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就是力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赏析】这几句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要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28、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记 李斯列传》
【译文】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流没有挑拣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
【赏析】这就是李斯就秦国借韩国水工郑国间谍案而驱逐客卿一事给秦王政的一封谏书,即《谏逐客书》。当时,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入秦效力的客卿逐渐增多,影响了秦国宗室贵族的权势。于是秦国秦国宗室规则于秦王政十年借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做间谍被发觉而发难,煽动秦王政驱逐一切客卿,以图赶走“外来户”,从他们手中夺回失去的权势。秦王政果然下令逐客,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临走,他愤然给秦王政上了这封谏书。在谏书中,李斯以泰山、河海做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逐客”为一大失策,分析了用客与逐客对秦的利害关系,系秦国的安危、秦王的帝业于笔端,证明了客卿在秦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说服力强,达到了深刻打动秦王政之心,而使一代雄主当即收回成命的劝谏目的。
29、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 刺客列传》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
30、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灾祸傍依着福,幸福隐藏着祸。
【赏析】一切事物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哲学上的一条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福”与“祸”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们遭受灾祸而能够吸取教训,就可以让灾祸成为过去,而让幸福来临。如果人们在幸福种骄奢淫逸,那么幸福就会离开而让灾祸来临。老子关于福祸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最具代表性。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喜忧祸福种之所以不动心,就是他明确了地认识了这个道理,所以能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中总能思虑危险的成分,在喜悦中总能探求不利因素。
31、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史记·汲郑列传》
【译文】两脚并拢站立,不敢迈步前进;斜着眼睛偷窥,不敢正眼观看。
【赏析】汉武帝起用酷吏张汤更定刑律法令。主爵都尉汲黯反对说,一定要按照张汤的苛法行事,将使天下人路也不敢走,眼也不敢看了。此句以人的动作、表情表现人的恐惧心理,形象地反映出苛政的弊端及危害,比喻巧妙、生动,成为后世批评苛政习用的名句。“侧目而视”已成为成语,刻画一种畏惧而又愤恨的表情。
32、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们舍弃不干的,我干;人们需要什么,我想办法给予满足。
【赏析】这两句以精练的语言,阐述了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一条重要原则:既要注意供求关系的变化,又要注意市场信息。因为由于大部分人舍弃不干,必然会导致某些商品缺货,供不应求,所以生产、经营这些商品就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经营什么,才能有利可图。可用于说明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既要目光深远,又要见机而行;也可用于概括某些从事商品经营者成功的秘诀。
33、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任用将领不当,便会导致肝脑涂地,一败不可收拾。
【赏析】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周为将领是军队的首脑,是灵魂,“将失一令而军破身亡”,因而择将必须慎之又慎。战国时赵孝成王拜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淡兵,毫无实际经验,与秦兵交战时,中计被围,自己被射杀,四十余万将士降后被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可见择将必须小心谨慎。此二句说明择将的重要性。
3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史记·五帝本纪》。
【译文】:喜好学习并能深入地思考,心中领会其中的意义。
【赏析】《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题赞:“《书》缺有问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意思是说:“《古文尚书》关于黄帝的传说缺失已经很久了,但黄帝散佚之事却时时旁见于其他记述中。不是喜爱学习并能深入思考的人,很难领会其中的意义,更难于向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论说。”正由于此,司马迁根据古文和诸子的论列,编撰了《五帝本纪》。现在常用于表述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3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依靠德政的昌盛,依靠暴力的败亡。
【赏析】以德施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悦诚服,人我一心,便能昌盛兴旺;以力强人,虽然能使人身服一时,但不能使人心服,总有一天会遭到反抗,其败亡是必然的。进两句说明要恃德不要恃力,可借用于国际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也可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
36、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史记·外戚世家》
【译文】:洗澡不一定非要到江海中去洗,主要的是能去掉身上的尘垢脏物就行;骑马不一定非要骑名马千里驹不可,主要的是能跑得快跑得远就行。
【赏析】此名句比喻办事要求实效,不要只务虚名,那种买东西不看实用价值,一味追求名牌、高档以满足虚荣心的人,可引为鉴戒。
3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记》
【译文】: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而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以外。
【赏析】公元前二零二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在洛阳南宫举行宴会,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他认为善于用人,是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提到张良。刘邦夸奖他善于机谋,说了~的话。此后成为用兵如神的同义语,赞扬军事统帅的英明多智,有高超的指挥才能,至今为人沿用。写作上该名句以对比手法见称,帷帐之狭小与千里外之辽阔,在空间上是矛盾的。之所以又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是因为超人的才能。名句把这些意思寓于句中,字面上并没有明言,显得含蓄蕴藉,精警传神。前句现通常写成“运筹于帷幄之中”。
38、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赏析】此三句以简洁的语言,说明了人对自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能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为最低的层次;听到不同的意见,在内心进行反省考虑,为较高的层次;听到不同的意见,能自我反省,战胜自我,方为最高层次。只有听进别人的意见,才能自省内视;只有目省内视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战胜自我。故能否听进不同意见,实为能否成为强者之根本。那种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实乃蠢才也。可用以劝勉青年人要虚心自省,敢于听取旁人的意见。
39、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赏析】扬长避短是军事原则之一。善于攻坚者,勿使之去固守;长于陆战者,勿使之去驾船。而敌人若长于固守,则千方百计引诱他们出城野战;敌人若长于水战,则尽力迫使他们在陆上和我们交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优势,我盈敌竭,焉能不胜?
40、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译文】:对水而照的人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与人相鉴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
【赏析】以水作镜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以人作镜,可从前人或他人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测知自己作为的正确与否。这两句可用于说明要善于以前人或他人的事例作鉴戒。
41、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物价上涨到一定的极限,反而会逐渐跌下来,物价下跌到一定的极限,反而会逐渐涨上去。
【赏析】这两句以贵极必贱,贱极必贵的市场规律说明了供与求的矛盾、统一。物价不断上涨,会刺激生产增加,生产增加得多了,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就会回跌。反之。价格逐渐下跌,会抑制生产,生产得少了,供不应求,价格就会猛涨。可用于论述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也可供说明商品生产要重视市场信息时引用。
42、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普通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
【赏析】中国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发展农业则必须重视土地;开垦多年的土地要比生地好用得多,故中国人有重土轻迁,故土难舍的心理积淀。这种意识的发展,则是“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怀旧的思想,因袭旧俗的意识,如一条巨蟒紧紧地缠住了一代又代的人们。若想开拓创新,必须彻底抛弃这种守旧意识。可以此二句说明一般人的怀旧苟安心理。
43、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列传》
【译文】:毛遂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口才,胜过百万雄师发挥的作用。
【赏析】这里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借三寸之舌象征人的口才,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王使平原君结盟于楚,楚国不想答应,担心得罪强秦。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在谈判中临难不退,运用自己的口才与胆识,迫使楚王与赵签定了盟约,得到平原君的夸赞。这种赞语以一个突出的局部反映全体,精粹传神,生动形象,富于幽默感,因而后世沿用不衰。
4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人家现在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和肉。
【赏析】公元前二零六年,项羽在鸿门举行宴会,要杀掉刘邦。席间,刘邦以解手为名离开大帐,想趁机逃走,但又觉得不辞而别太失礼,有点犹豫.参乘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刘邦觉得有理,留张良与项羽周旋,自己抄小路逃回大营。从此,楚汉战争的序幕拉开了。此句在写作上采用比喻与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严峻、危急的形势,反映了刘、项两人军事力量前悬殊,十分生动形象而又没有直说,可谓典型的文学语言。
45、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史记·苏秦列传》
【译文】假如鸟儿的羽毛还投有长满,就不可能凌空翱翔。
【赏析】苏秦早期游说秦国不成,狼狈而归,亲戚反目,夫妻不和,使他深刻领悟到毛羽未丰,不能高飞的道理,从而以锥刺股,发奋苦读,终成合纵抗秦之伟业。此名句也反映了作者司马迁树人育才的基本观点:要想宥所作为,必须下功夫刻苦学习,使自己羽毛丰满,否则决不可能高飞远行。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46、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将领在军队中,君王的命令有些可以不接受。
【赏析】将领在外率军作战,有权根据敌情的变化,便宜行事,不必时时处处听远在朝廷中的君王的命令。因为君王不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不切实际的命令,自然应有所抵制。
4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史记·楚元王世家赞》
【译文】国家的安危存亡在于所制定的法令如何,所任用的官员怎么样。
【赏析】国家所制定的法令如能惩恶扬善,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所任用的官员又能正确地、创造性地执行这些法令,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就能稳定长久;否则,就会失去民心,产生混乱,国家就会出现危机而难以长存。这两句用于说明国家的立法和任人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4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 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49、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史记 货殖列传》
【译文】礼产生于富而废弃于贫困,所以君子富有可表现其美德;平民富有也可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鱼生在深渊里,而兽聚集在深山里。人富裕了仁义也会归附。
【赏析】司马迁认为“仁义”适依附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他引用并发挥《管子》的话说:“仓廪食而指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道德行为是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相练习的,道德并不是天赋的。仁义也是受制于经济利益的。司马迁不脱离物质利益而空谈仁义,并把求富取利看作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反映了他在封建伦理道德上所具有的革新精神。
5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不如士之谔谔。
——《史记 商君列传》
【译文】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领狐腋,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抵不上一个正色直言的人。
【赏析】策士赵良向商鞅直言说了上述一番话,他认为周武王因为左右多正色直言的臣下而使国家兴盛,殷纣王因为群臣不敢吱声而灭亡。做为一国之君要有周武王那样的态度。商鞅对此极为赞赏,他也深知,表面应酬的话是虚浮的,出自内心的话是真诚的,苦口危言是治病的药石,甜言蜜语是害人的病因。纵观历史也证明了这一道理,倡导直言争辩的君主,国家往往昌盛,而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词的国君,国家必定不能长久。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