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的名言

时间:2022-04-16 11:5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左都御史 | 评论: 次 | 点击:

北京颐和园的名言

1.关于颐和园的名言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霏红花径和云扫新绿瓜畦趁雨锄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颐和园月波楼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颐和园十七孔桥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爱新觉罗·玄烨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颐和园宜芸馆绕砌苔痕初染碧隔帘花气静闻香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

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

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

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颐和园霞芬室爱新觉罗·弘历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

2.关于颐和园诗句有哪些

1、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2、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3、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沙。

4、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8、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10、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3.关于颐和园诗句有哪些

1、颐和园墙根 :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2、颐和园绣漪桥 :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3、颐和园月波楼 :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4、颐和园十七孔桥 :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 :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8、颐和园画中游 :

幽籁静中观水动 ,

尘心息后觉凉来。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10、颐和园霞芬室 :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4.描写颐和园的句子

描写北京颐和园的好词好句好段好片段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法国有位传教士曾这样描述颐和园:“——以人工叠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谷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山丘之上遍栽林木,而以花树为多,真人世间之天堂.”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即使严寒的冬天,连绵不断的峰峦仍披着绿装,色浓似染,空气清新.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全园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那高耸的假山全由黄石堆砌而成,山下流水淙淙,传来一片悦耳的声音.山上树木葱笼茂盛,清香扑鼻;沿路怪石嶙峋,花草参差.更妙的是,在山腰看围墙,只见一条砖瓦砌成的石龙盘绕而上,栩栩如生,好像真要腾云驾雾飞越而去.再往上石梯就比较陡峭了,蜿蜒曲折,有时能看见山顶上的游客,听到他们的谈笑声,但真要到顶,还要努力呢.终于到达山顶,鸟瞰全园,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气势雄伟,煞是好看。

5.关于颐和园的句子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

6.关于颐和园的诗句

最佳答案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

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

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

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摇”字“入”字刻划了景。

北京颐和园的名言

慈禧一生评价不高,更没留下任何功绩,但她的两句名言家喻户晓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王,虽然没能向武则天那样称帝君临天下,但事实她的权力与皇帝无异,尽管生前慈禧并没有皇帝的名份,但是死后却享受到了皇帝的尊崇,其谥号共用了22个字,和皇帝相同,而且,还效仿历代皇帝,留下了遗诏。

慈禧一生评价不高,更没留下任何功绩,但她的两句名言家喻户晓

慈禧的遗诏其实并没有什么亮点,只归纳了三点内容,其一是总结自己的政治功绩;其二是介绍自己患病的经过;其三是最后的嘱咐和期望。慈禧的遗诏在她死后的第二天,便在天安门城楼向全国宣布,此后很少被人提及,清朝灭亡后,慈禧和她的遗诏一起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慈禧的遗诏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她生前却留下了几句有影响的名言。1901年2月,因八国联军入侵而逃到西安的慈禧以光绪的名义颁布一道“自责之诏”,里面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口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一生评价不高,更没留下任何功绩,但她的两句名言家喻户晓

1894年,慈禧六十岁生日,但是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移作海军经费时,慈禧又造出另一句名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其霸气侧露,淫威十足。

慈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她控制清朝政府达47年之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走向和历史发展。但是慈禧的评价向来不高,被指责为亡国太后,在一片责骂声中,只有她的宗族和后人为她开脱,间或有外国作家对她有几句赞美。宗族和后人开脱自不必多说,就这少数的外人赞美,也是出自于以观察异域风情的心态和用抒情浪漫的手法来写作而已。

慈禧一生评价不高,更没留下任何功绩,但她的两句名言家喻户晓

评价慈禧须以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为依据,单纯从一个封建统治者来说,慈禧在中国封建帝王中的确精于统治术,其聪明才智超出了很多男性帝王。但是晚清是一个日益走向衰落且不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社会,在当时,对时局作出反应,向列强学习,寻求变革是政治主题。

但是,慈禧在清政府的几次改革运动中,都没有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相反洋务运动失败、戊戌维新失败、预备立宪失败,尤其是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慈禧一生评价不高,更没留下任何功绩,但她的两句名言家喻户晓

而且,慈禧的思想落后性在她的段句话中可以表现无余:“予最恨人言庚子事。予乃最聪明之人。常闻人言英女王维多利亚事,彼于世界关系,殆不及予之半。予事业尚未告成,亦无有能逆料者,或尚有可使外人震惊之事,或尚有迥异于前事者,均未可知。英为世界强国,然亦非维多利亚一人之力。英多贤才,各事皆由巴力门(国会)议定,彼惟画诺已。我国大事,皆予独裁,虽有军机大臣,亦惟赞襄于平时,皇帝更何知?”

慈禧一生评价不高,更没留下任何功绩,但她的两句名言家喻户晓

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又具有贪财和享乐的特点,她每次过寿都有各级官员孝敬和贡纳,她为个人游乐又耗费巨额国帑去修颐和园,她又为自己修建豪奢的陵墓。这些特性虽为古代帝王所共有,但是她贪财和享乐拿到近代来说,就会被无穷放大,成为十恶不赦的罪恶。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