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的佳句赏析
时间:2022-04-18 01:5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老蝈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登岳阳楼的佳句赏析
1. 登岳阳楼杜甫名句赏析
这首诗中的名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2.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3. 《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
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4. 关于岳阳楼的名句赏析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
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
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5. 《登岳阳楼》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6. 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7. 佳句评析:《登岳阳楼》里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戎马关山北,日月若出没其中”(《水经注》)的洞庭湖。
亲朋无一字,觉得自己的眼界也随着浩淼无际的湖水而扩大了,今上岳阳楼,乾坤日夜浮,凭轩涕泗流。 [原作] 昔闻洞庭水。
[赏析] 古代歌咏洞庭湖的名章佳句甚多,杜甫这两句则最负盛名,气象宏放,可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一联媲美。清代诗人王渔洋说它“雄跨今古”,实非过誉。
吴楚东南坼。诗人在岳阳楼上面对“广圆五百里。
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今译] 吴,老病有孤舟,似乎看到了我国东南方吴楚两地的分界线,又似乎感到日月也都在湖面上飘浮,两句境界阔大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7789646.html?fr=qrl3。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吴楚”,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一带。
“坼”,读chè。本义为裂开。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戎马”,比喻战事。
“涕”,本义为哭泣,可引申指眼泪。
“泗”,读sì。本义为鼻涕。
安史之乱后的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在好友严武等人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草堂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安逸闲适的一段日子。可是随着好友严武等人的相继离世,杜甫的生活便陷入了困境。公元766年,杜甫离开成都,开始了人生最后几年的漂泊。公元767年重阳节,路过夔州时写下了“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一诗。公元768年,来到闻名已久的洞庭湖,登上岳阳楼,临水远眺,身世之悲,家国之慨,涌上心头,成就了这首被称为“盛唐五律第一”的名篇。一年多后,杜甫去世。
在《登高》一诗中,我们分析道:诗人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已经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个人际遇和帝国危局,变得乐观向上、开朗豁达。可是真的如此吗?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哪能真的放下,去享受余生呢?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此句平铺直叙,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看似起笔平常,却一下将整首诗的情绪拉到最高。而后由喜转悲,一路宣泄而下,充分反映了诗人内心不可化解的沉郁和悲痛。
“吴楚东南坼”,是说居于东南的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吴、楚两国在春秋后期曾展开对江淮流域控制权的争夺。其实,严格说起来,“吴楚东南坼”若是用来指今天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似乎更为合适些。然而,写诗嘛,我们也不必苛求这些。吴、楚争霸的历史,象征美好与光明的“东南”(例如,“孔雀东南飞”),使得居于其间的洞庭湖别具一种祥和宁静的美。这对于经历过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的诗人而言,是何等的难能可贵。而“乾坤日夜浮”,则是说日月星辰在这浩瀚的洞庭湖中周流不息,仿佛自成一方天地(乾坤)。所以,这是诗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契合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全部想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诗人一直处在艰难苦恨、四处漂泊的境地。亲戚朋友早已没有音信来往,贫病交加所幸尚有孤舟可依。本句将诗人一下子带回了现实。尽管如此,初见洞庭湖时震撼与惊喜的余波仍然盖过了“亲朋无一字”给诗人造成的困扰与绝望。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幸好“我”还有这么一艘小舟,能让“我”在这天堂一般的地方悠游泛舟、寄托余生。然而,这不过是通常的理解。或者说,这只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一重含义。若是联系到上一联,我们可以想见,本联正是对上一联的进一步说明。在这一处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里(这里的逻辑是:世外桃源必与世隔绝),没有也无须亲朋好友的关爱与问候呀,虽然年老病衰,只要能在这里泛舟,余生足矣!
在《登高》一诗中,诗人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似乎晚年的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让诗人不堪重负。然而读杜甫诗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尽管诗人总是显得那么沉重和愁苦,却依然在失望中暗含着希望,在痛苦中孕育着欢乐,在偏狭处彰显着豁达。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味消沉下去,他总得拼命说服自己、挣扎着与现实对抗以获得解脱。
所以,“亲朋无一字”,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对人情冷暖的失望与怨责,在此却是满满的旷达与释然。“老病有孤舟”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孤苦无助的辛酸和凄凉,在此却是满满的庆幸与欣喜。尽管有强颜欢笑的嫌疑。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诗人想到国家多灾多难,黎民百姓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家愁国怨涌上心头,禁不住老泪纵横。如果说在上一联中诗人还勉强宽慰自己,试图变得乐观起来,本联则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伤痛;如果说在上一联中对于个人的际遇诗人还能努力不放在心上,本联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如果说在上一联中诗人有脱离现实,向往自由,希望将残躯余生寄予山水的愿望,本联则以诗人的彻底崩溃宣告了这一幻想的破灭。
杜甫诗少有明快之作,发自内心的感喟与悲伤往往使我们不忍卒读。在本诗中,虽然诗人试图营造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美好向往,可现实毕竟冷酷无情,李白式的逸兴遄飞终究不是他能学得来的。如此,理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便使得本诗具有了一种非比寻常的悲剧美。
【译文】
长听闻洞庭水天下驰名,今登临岳阳楼意兴风发。
分吴楚居福地波光潋滟,浮日月弄乾坤浩瀚无边。
若无亲似无故遗世独立,逝小舟寄余生中心无憾。
凭栏望关山北羯鼓阵阵,哀民生叹国殇涕泪涟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