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栗子硕果累累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18 02:5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一渊寓言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描写栗子硕果累累的优美句子
1. 描写 板栗 语句
林曦明,我是陈明宜。
你也在问啊? 今天,妈妈给我买回了一包板栗。提到板栗大家都很熟悉,也都吃过。
你把它竖起来,远看像一个半圆开的豆子,近看像一个没有身体的不倒翁。板栗的颜色是褐色,属于壳斗科植物,早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采集野生板栗,它还是一种珍贵的药材,栗果能补肾、益气、原肠胃、治疗筋骨断碎……板栗壳的底部摸上去非常粗糙,上面褐色的地方,看上去有一些条纹,摸上去一条一条的印子显示了出来。
你把板栗横着一捏,叭!外壳立刻裂开了一条缝,你用指甲往开一扒,里面便有一层薄薄的,长着毛的灰皮,你把毛皮剥了,就是那又粉又甜的果肉。果肉黄色,两头深,中间浅,掰开一看,那黄澄澄、香喷喷的果肉,香味顿时扑鼻而来,吃一口,哇!真好吃呀!肥嫩硕大的果实,甜滋滋的,让人越吃越爱吃。
板栗先是浅黄,随后是深灰。它不是真的灰色,而是太黄了,所以就变灰了。
板栗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极高。板栗,我的爱。
2. 描写板栗的好词好句好段落
板栗全身是宝,可以加工制做栗干、栗粉、栗酱、栗浆、糕点、罐头等食品,栗子羹则是老幼皆宜,营养丰富的糖果。
板栗的外壳形状像一个圆锥形的小帐篷玩具,倒立着看还像一个小陀螺。把板栗放在桌上,它会不由自主地摆动着。
使劲按压板栗的外壳,便可以看到壳内壁上附着一层红褐色的膜,如果把红褐色那层膜小心剥掉,薄膜里面有一层茸毛,是灰白色的,就像小白兔的毛那么柔软光滑。茸毛外层就是坚硬的表皮,像它的防弹衣。有了这三重保护,难怪板栗的果肉是金黄色的,嚼着生果肉,就有甜甜的、香香的感觉。煮熟的果肉晾久了是红褐色的,吃在嘴里可硬呢,刚开始嚼没什么感觉,可是慢慢咀嚼后,就会觉得有一些些甜,一些些香味儿在嘴里便弥散开来。
板栗从结果实开始,就一直披着一件特殊的大衣,那就是它的果壳。果壳看上去像一只缩成一团的刺猬,圆球似的果壳上长满了缝衣针般的利刺。有了这件“大衣”的保护,连百兽之王也吃不着它,甚至连偷东西的专家----老鼠也摸不着它。
3. 描写“板栗”的句子有哪些
有以下几句:
1、行栗,表道树也。
2、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
3、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4、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以枣栗,唐时范阳为土贡,今燕京市肆及秋则以炀拌杂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颇甘,以御栗名。
5、和以濡糖,藉以粗砂
这些句子的由来:
1、中国是栗子的故乡,栽培栗子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左传》也有“行栗,表道树也”的记载,说明在当时栗树就已被植入园地或作为行道树。
2、《吕氏春秋》记载“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冀山之栗”所指为今燕山山脉所产的板栗,根据2007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等10个镇现辖行政区域所产的板栗为正宗的燕山板栗。板栗的产地分布甚广,世界许多国家及我国各地都有出产,但唯燕山之栗方属三美者之一,这是由当地优质水资源和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以及特定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3、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鱼虫疏》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渔阳即今天的密云县西南,范阳即现在的琢县、易县以东地方,可见燕山一带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
4、栗子营养丰富,有“干果之王”的美称。糖炒板栗始于宋代。秋后,刚出锅的栗子香味飘在街上吸引着路人,男女老少都爱这一口小吃,吃到嘴中,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从很早的时候被京、津一代地区尚传诵着赞咏糖炒栗子的佳句:“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5、史书记载道:用砂置铁釜中,加以饴糖置火上炒热,投栗其中滚翻炒炙,熟后栗壳呈红褐色,去壳后果实松、软、香、甜,为小吃珍品。炒熟后的栗子会在壳上露出一个可爱的小口,微笑得面对它的客人。拨去壳后,香气便肆无忌惮地从温热的体内窜出,直捣你的鼻腔、喉咙、胃。 据《析津日记》载"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以枣栗,唐时范阳为土贡,今燕京市肆及秋则以炀拌杂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颇甘,以御栗名。"
6、清代人郭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说:“及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机子上,操长炳铁勺频搅之,令匀偏。”把炒栗子的情景描述得十分生动、具体。然而,北京糖炒栗子的要诀还有8个字:“和以濡糖,藉以粗砂”,这样才能达到“中实充满,壳极柔脆,手微剥之,壳肉易离而皮膜不粘”的理想效果。
秋食栗子粒粒香,又是一年“一林过雨芦花白,半壁疏云栗子黄”
九月霜降以后,就开始想念起栗子的味道,不是因为嘴巴的馋,而是因为基因里自带的时令呼唤,而这一份蜜汁吸引已经传承了至少三千年。
作为“干果之王”,栗子是国人最早驯化利用的果树之一,有据可考的栽培史就已逾三千年,更何况野史栗子的食用,早不知湮灭在何处的洪荒岁月了。
今天,在我们看来,栗子只不是秋尝新,是解入秋以来的唇齿相思,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其中一味,是消磨午后闲暇的漫漫时光。
但在遥远的先民眼中,栗子可是位列“枣、李、杏、栗、桃”之“五果”之一的“秋果之王”。
《黄帝内经》中有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可见,这栗子可是在艰难岁月里,五谷饱腹求存之外,大自然的甜蜜馈赠。
难怪,在先秦的《诗经·周颂·良耜》中,才会为了凸显这种名曰“耒耜”的农具的非凡和好用,如此歌颂道: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这是丰收的盛世欢庆图景,收割庄稼的栉栉声声声悦耳,堆积众多,高如城墙,像梳齿一样密集的排列,足足装了上百个粮仓。粮仓装满了,女子和孩子也就安宁了。
果然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这“栗栗”被视为众多之意,也是因为栗子本身被视为丰收、收获的象征吧。
显然,栗子树对于古人而言,不仅仅是用来提供食物的。《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如此吟唱: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在楚丘营造宫殿,我们是要应天时、讲科学的:定星在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通过揆度日影可以确定东西方向。
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成材后可以制作琴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初留下这首诗的人,绝对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将目光穿越到多年以后,在立足之处他就已经看到了将来一定会到来的盛世,歌舞升平、琴瑟和鸣。
有栗子树的地方,就有了烟火气和好人家,那里必然也住着心爱的好姑娘。于是,在《诗经·国风·郑风》中又有这样的恋歌徜徉: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东门附近有广场,茜草沿着山坡长。他家离我近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东门附近种板栗,房屋栋栋排得齐。哪会对你不想念,不肯亲近只是你。
这可不就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了,也是爱情世界里最无解的难题了。
彼时,“阪有漆,隰有栗”《诗经·秦风·车邻》之景,漆树生在山坡前,洼地栗树长成片,是岁月丰足的日常,更是访亲寻友庆欢愉的见证。
栗子树再好,终还是落在了栗子果实上,在汉朝宫廷,它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贡果。
于是,汉朝刘彻时的一首帝王宴请群臣时的《柏梁诗》,由汉武帝起头“日月星辰和四时”,端的是大气磅礴、睥睨天下,联到了太官令(秦置。为少府属官,掌宫廷膳食、酒果等)这里,就是这句“枇杷橘栗桃李梅”,不仅符合身份,还暗暗地拍了一下大老板的马屁。
要知道,毛主席眼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汉武帝,其实一生功绩彪炳,他的扶荔宫可是誓将天下的奇花异草、珍奇异果网罗殆尽的,栗子显然是成功入选了。
任何食物,只有进入寻常百姓家,才算是“得所宜”。
魏晋时,一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先生,也有不淡定的时候,那就是面对自己淘气的孩子,这一份父母子女心,古今都是大同小异的。一首《责子》足见爱之深、责之切: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在陶先生44岁的时候,他有感而发,虽然有5个儿子也算是人丁兴旺,但是不好笔墨读书,总是令他忧愁的。阿舒16岁奇懒无比,阿宣15岁了不爱读书,阿雍阿瑞十三岁竟然还不认识六和七,通儿9岁了只知道寻找梨子和栗子。
这要是换做今天的父母,估计“后爸后妈”模式就要开启了,但是陶先生是怎么做的呢,如果天命如此,那就姑且喝酒莫理会。这真不知道是孩子们的幸运还是不幸了。
但可以肯定是,至少在那时的当下,陶先生和他的儿子们都在享受着幸福时光,尤其是九岁的通儿,在树林中爬高上低寻找梨与栗的时候,让我们得知这美妙秋实正当季。
别说9岁的孩子了,这一份收获的喜悦,谁又不爱呢?
南北朝的庾信就有诗云“寒谷梨应重。秋林栗更肥。美酒还参圣。雕文本入微”以及“野老披荷叶。家童扫栗跗。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
如果,以上诗文中所提及的栗子,还只是寻常食物,那么到了唐朝杜甫的笔下,可就不止是食物了,而是穷愁绝境之时的救命符。
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杜子美会说: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当然,若不是生活所迫,他眼中的秋与栗,就是万般岁月静好,一首《崔氏东山草堂》就是最美秋日的即视感: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草堂之秋甚美,草堂食物甚美,草堂生活甚美。美得让人想走入杜子美的草堂一探究竟。
而真正将栗子当成良药的,还当属宋朝的陆游,一首《夜食炒栗有感》道出了多少吃货们的心声:
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
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夜晚肚饥可不是病吗?必须得治。何况陆游老先生牙齿还松动了,炒栗子吃起来绵软香甜,最是适合不过了。
而举世公认的大吃货苏东坡,当然也不会放过美味的栗子,在《冬至日赠安节》中说“忆汝总角时,啼笑为梨栗。今来能慷慨,志气坚铁石”。
你看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总是儿时那些有关吃的记忆,回忆因为有了梨的润和栗的甜,而变得温暖而悠长。
世人皆知东坡关于中秋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为他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阴晴圆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击节赞赏,且不知这份洒脱和大气背后,是到底经历了多少个“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的落寂哀伤的中秋月夜了。
说来,关于栗子,在诗词里,似乎总少不了梨和猿来相伴。
私以为,就是文人的文字游戏和小癖好。梨和栗是同季节,但秋天的水果干果过了去了,可能还是相近的读音吧。
至于猿猴和栗,不知道和“朝三暮四”、“火中取栗”这样的成语,以及法国十七世纪拉·封丹的寓言故事《猴子与猫》有什么关系。
“野猿偷栗重窥户,落雁疑人更绕塘”是唐人皮日休笔下的“破村寥落”之景;
“僻岭猿偷栗,枯池雁唼莲”是唐人李端诗中的方外之地;
至于王维提及的“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以及贾岛的“梨栗猿喜熟,云山僧说深”又有了丝丝禅意……
但,时至今日,栗子于我们,就是简单的秋日好时光,以及慰藉嘴巴寂寞的良方。
所以,栗子诗中,还是类似于明代袁宏道的《入超化寺水村去密二十》这样的更对胃口:
颓峦垒谷泻溪光,石上题名尚李唐。
竹叶送阴遮古寺,稻芒随水出山庄。
一林过雨芦花白,半壁疏云栗子黄。
犹记西风红蓼里,桐槽载网入潇湘。
一派秋是丰盈,稻芒争锋芒,芦苇花正白,正是栗子黄时更堪食。
于是,就有了“橡栗骈秋实,鸡冠媚晚花”、“橡栗漫山犹可煮,不须低首向儿曹”以及“栗留啄椹桑叶老,科斗出畦新稻齐”所带来的丰收底气。
于是,就有了“晴林梨栗熟,晓巷儿童喜”、“妇忙儿不知,枣栗频啼索”(这居然是胤禛写的)以及“举觞一笑三千秋,坐看诸孙索梨栗”的人间烟火味。
啥也别说了,你吃了秋天的第一颗糖炒栗子了吗?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形容被感动的句子说说心情
- 下一篇:形容看透人生看透生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