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礼义信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18 07: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谢老镛爱智慧 | 评论: 次 | 点击:

仁孝礼义信名言警句

1. 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的名言警句,“忠”“孝”“仁”“义”“礼”“智

礼之用,和为贵。〖春秋〗孔丘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报摘

·礼所以防淫,节其侈靡也。〖汉〗班固

1.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 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3.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仁义

1.仁义值千金

2.仁义长,财义段

3.仁义廉士,穷不改节

志: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壮志与热情是伟大的辅翼。——歌德

2. 求五德:仁、义、礼、智、信的名言名句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大家共同学习吧。

以下是我的答案,请指正。 仁、义、礼、智均是中国古代一种信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礼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信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被汉儒列入“五常”。

一、仁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仁者无敌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篇》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2.仁者爱人 出自孟子《仁者爱人》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为之智。”

6. 仁至义尽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仁至义尽余何忧。

——宋· 陆游《秋思之十》二、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义不杀少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可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向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4.义愤填膺 出自:南朝·梁·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

3. 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言,要孔子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 论语关于仁、礼、信、孝、义的句子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5. 礼,信,孝,爱的名言名句及注释

1、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 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4、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7、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8、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9、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0、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1、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12、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1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15、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6、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8、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19、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20、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1、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罗兰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法·彭沙尔

爱,可以创造奇迹。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英·莎士比亚

爱是理解的别名。--印度· 泰戈尔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爱的颂歌(前书13章4-8节)--哥林多

6. 关于仁,忠,孝的名言

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 《鲁连子》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7. 反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古代名言名句有哪些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仁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成语有仁人义士,仁义之师,不仁不义等。

义:忠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成语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等。

礼:礼和。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又《礼器》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

智:睿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了解日常的东西也;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观一叶而知秋,此为智也;成语有大智大勇,智勇双全等。

信:诚信。做人要诚实;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也是西方所说的契约精神,讲信用;成语有言而无信,言而有信,背信弃义等。

温良恭俭让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8. 关于礼义仁智信的名人名言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9. 关于孝顺的名言关于诚信的名言

孝顺汇编一段,供大家分享: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首孝弟,次谨信.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导语

中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千百年来都是一致的,《颜氏家训》里首先讲述的,也是教育子女的问题,这与现代家庭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完全一样。

教子篇提倡,教育孩子要趁早,及时不能做到从胎教就开始,最晚一两岁时也要开始教育了。养育孩子,最要紧的是,要注重道德礼仪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知对错、明是非,这样长大以后才能不犯大错。父母不可以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能滥用赏罚让孩子不辨是非。此外,父母也不可以只偏爱众多孩子中的某一个,而应该兼顾到每一个孩子。

为了兼顾阅读的便利性,和完整性,我们依然按照原文——翻译——点评的顺序来展开。建议大家,最好能够结合古文原文、现代文翻译一起看,不想看原文和翻译的读者,也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的点评部分。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第一段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嫕,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翻译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教了也成不了才;智力普通的人,不教就不会明白。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王后怀胎三月,就搬到专门的房间,所看所听均严格以礼节制。胎教的方法写在玉板上,藏在金柜里。王子生下来到两三岁,就确定下老师,教导仁孝礼义的文化。普通的平民做不到这么奢侈,也应该在孩子能够辨别大人脸色、知道别人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育,大人让做的就能够去做,不让做的就能够停下。这样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就可以免受打板子惩罚了。做父母要做到威严和慈爱兼备,这样子女就会敬畏谨慎,充满孝心。我每次看世间有些人,不好好教育而只是溺爱,都觉得不对;他们在饮食和行为上,任由子女放纵,该惩罚的反而奖励,该责备的反而哈哈大笑,等到子女懂事了,还以为那些任意妄为的行为本当如此。骄躁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才想起来去制止,这时就算把孩子打死,也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信了。长此以往,父母一天比一天火大而且会相互怨恨,等到子女长大,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样。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子婴孩”,这话一点也不假。

点评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就是教子要趁早,而且是越早越好。

家庭条件好的,在怀胎伊始,就应该进行胎教;普通家庭做不到那么早的,至少也要在孩子会察言观色,也就是1-2岁的时候,就开始加以教育。教得早的,孩子长大后不用责罚也能知道对错。若是小时不加教导养成坏习惯,长大后再打就晚了,不光不起作用,还生气伤身,亲子之间以怨恨相对。

对于已经为人父母,或是准备做父母的人,都有一定的启发。如果孩子还小,要抓紧时间进行教育,在孩子年少时就养成好习惯;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且养成了一定的坏习惯,先不要把责任全都推到孩子身上,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家庭教育上做到位,亡羊补牢,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改掉坏习惯。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第二段

原文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翻译

一般人不能好好教子女,也不是想让其犯罪作恶;但是生气呵责,会使子女脸色难看,又不忍心看子女被打受皮肉之苦。用生病来打比方吧,人生了病无非用汤药和针灸、艾炙,生了病不吃药不治疗怎么会好呢。站在那些勤于督导教训子女的家长角度,难道他们愿意虐待自己的骨肉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点评

孩子需要教育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懂得,但很多人却做不到。世间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这样,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明白所有的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作者总结将原因归为不忍之心,我拆解一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太差,缺乏定力,个人情绪容易受到小孩哭闹的影响,大人为了免于自己情绪上的折磨,而选择不去惩罚管教孩子。二是眼光过于短浅,情绪上受折磨和孩子长大不成器,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眼光过于短浅,则对是非的判断会出现致命错误,仅仅关注眼前,而缺乏对长期的考虑。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第三段

原文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翻译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妇人,品性非常严正;王僧辩在湓城,做三千人的将领时,年纪已经超过四十岁了,稍有不称心意,老夫人仍然会用棍棒打他,因为这样,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啊。南朝梁元帝时,有一个学士聪敏有才,他的父亲十分宠爱他而失于管教:一句话说的好了,恨不得一整年都挂在嘴边上,让所有路过的人都知道;一个行为不恰当了,却帮他百般掩饰,寄望其自己能够改正。到了要结婚成家的年纪,暴躁傲慢的脾性与日俱增,竟然口不择言得罪了周荻,结果被悲惨地杀害了。

点评

作者举了两个当时代的例子,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

一个是王僧辩,他的母亲在王已经四十多岁时,还经常用棍棒责打他,这样教育出事业有成的儿子。

一个是梁元帝时一个聪敏的学子,他的父亲乐于夸赞他好的方面,坏的方面却为他文过饰非,这样让他不够谨慎,最后因为言语上得罪了人而死于非命。

教育的具体形式可能因人而异,具体哪种方式更有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不去讨论用棍棒责打的方式是否值得提倡。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和“对错”。与其让子女走向社会时,被外人教训,不如自己先在家里立好规矩。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第四段

原文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翻译

父子之间要树立父亲的威严,不可以过分亲昵;虽然有骨肉亲情,但是基本的礼仪不可以简化、省略。基本礼仪简化省略了,则慈爱孝敬也会没有;过分亲昵,则会怠慢不敬。古代有爵位的士人,父子都是分开不同的房间居住的,就是为了防止过分亲昵;当晚辈的要给长辈搔痒、收拾寝具,才是有礼节的教养。有人问:“陈亢这个人,听到有君子和他的儿子保持距离,就会很高兴,这是什么道理?”,我会这样回答:“是这样啊,因为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的。《诗经》里有讽刺别人的言辞,《礼记》里有不便言说的告诫,《尚书》里有悖乱谋逆的故事,《春秋》里有对邪僻之人的指责,《易经》里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是不合适由父亲向儿子亲自讲述的,因此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点评

这段主要讲父子之间不可过分亲昵,有条件的家庭,最好能够父子分房居住,易子而教。

作者所论述的问题,主要是父子关系的尺度问题,因为古代社会对尊卑、礼仪非常看重,如果孩子在家里对父亲不够尊重,那么很可能到了社会上也会表现出举止轻浮,对待长官和君王不够谨慎庄重。现代社会由于提倡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父子之间、上下级之间、官员和百姓之间已无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要求,因此,在尺度的把握上,也与古代社会有较大出入。

但这里也体现出两个原则:一是,不能因为父母和孩子的骨肉关系,就过度纵容孩子再家中胡作非为,表现出不尊重父母等,与社会秩序相违背的行为。二是,家庭教育有局限性,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父母来教育,讥讽、诡计、占卜等,还是由老师代为教育比较好。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第五段

原文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翻译

一般人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的;从古至今,因父母之爱不均而产生弊端的例子很多。聪明又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喜爱,顽皮迟钝的孩子也应该爱惜,那些偏宠孩子的人,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对他更好,但往往这样却害了孩子。春秋时期,共叔段(郑庄公的胞弟)的死,其实是他的母亲一手造成的。汉朝赵王如意(汉高祖的儿子)之死,实际上是因他父亲的宠爱所致。三国刘表宗族倾覆,袁绍兵败地失,这些都是可供借鉴的“爱子不均”弊端的案例。

点评

多子女家庭,父母的爱要做到均衡。否则,兄弟间容易生仇恨,被偏爱的孩子也会养成不良的性格,而在长大成人后遭殃。

有句歌词叫“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对于儿童而言,无论是被父母忽视的“得不到”,还是被父母重视的“偏爱”,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

父母之爱子,应该是不偏不倚的,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父母不能够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厚此薄彼。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第六段

原文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①,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③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翻译

北齐有一位士大夫,曾经跟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十七岁了,颇通公文书写,我教他鲜卑语、弹琵琶,他逐渐掌握了,以此效劳于公卿,没有不喜爱他的。”我当时低着头没有作声。这种教育孩子的做法,真是奇怪啊!即使做这种职业,能够直接做到宰相,我也不愿你们(子孙们)去做。

点评

对于通过讨好别人而仕途上升的做法,作者非常看不上,劝诫子孙们即使能够升任宰相,也不要去做这种讨好人的行为。

北齐的统治阶级虽然是鲜卑族,但在作者看来,汉文化才是正统。作者所说的这位北齐士大夫的做法,就好比抗日期间,在敌占区的中国人让儿子去学习日本话,来谋取一官半职,是令人非常不齿的行为。

这是传统士大夫对于“道”的坚持。

在教子方面,颜氏家族坚持的是“长期主义”,注重的是品格培养。对于可以短期得利的“术”,这种雕虫小技直接选择了放弃。

带你读中国最经典的家训——《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