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你想到的成语或名句是什么

时间:2022-04-18 09:0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众日报 | 评论: 次 | 点击:

由此你想到的成语或名句是什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法作为文化之精粹,不管是四字成语或是名言警句均能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正能量,指引我们走向更宽阔的人生道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一些经典励志的四字成语或名言警句,希望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对您有所帮助。

经典励志成语书法大全:

1、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 多一分收获

2、海纳百川:豁达大度 心胸宽阔

3、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4、志存高远:心存远大志向

5、积健为雄:日积月累方能成就霸业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作品《天道酬勤》

6、金石为开:心诚志坚 力量无穷

7、精益求精:在好的基础上要求更好

8、业精于勤:学业精深的基础是勤奋

9、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弥补不足

10、自强不息:努力向上 永不松懈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精品书法《志存高远》

经典励志名言书法大全: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3、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4、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5、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天行健》

6、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7、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8、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9、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10、有志者事竟成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竖幅书法作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感觉对你感触最深的名句或古诗是什么

不需要任何学院和大学帮助,人生本身就是一所高等学府。爱迪生!

抓往今天!现在就开始!每一天都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抓住它,因为明天已经走进了今天。

鲍尔斯!

你认为最美的词语或成语是什么

谢邀!这个其实一直是我喜欢的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袅娜:形容女子、草或枝条细长柔软。细长柔美貌。语出南朝 梁简文帝 《赠张缵》诗:" 洞庭 枝袅娜, 澧浦 叶参差。"引申义还有“摇曳”的意思,朱志清在《荷塘月色》中曾描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生如夏花:正是因为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灿烂。 当然,“生如夏花”的另一层意思也许是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

3、豆蔻年华:范指十三、十四岁的小姑娘,指年少的青春芳华。“豆蔻”是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古人造字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像刚发起的内芽,含苞欲放,青春流芳。4、庄生晓梦: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仍然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那个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后以"庄生梦蝶"比喻梦幻迷离、往事追忆,或梦中佳趣。

5、望穿秋水: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6、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是对心的控制。人无欲无求,不争名夺利,对世间心存大爱。爱家人,爱朋友,爱敌人,爱世间万物。这个成语出自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一衣带水:是指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障碍。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8、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图片源于网络

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一句话或者名言名句是什么

我送你一句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话:《七分辛苦三分享乐》。

如果你一辈子都在为钱忙、你活得一点意义都没有。

一、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夜总会喝酒看表演。二、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去歌厅唱唱歌。三、有时参加朋友聚会、既开心又有口福。四、上网也是很好玩的。五、单独行动、异性约会。

你觉得最悲伤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按序号,最悲伤的成语,(一),撕心裂肺。(二),心如刀割。(三),肝肠寸断。(四),悲痛欲绝。(五),痛不欲生。(六),捶胸顿足。(七),呼天抢地。(人若悲哀,伤心流泪也)

国学成语故事(46)知难而退、筚路蓝缕、困兽犹斗,三个成语一台戏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本期故事上接成语“唯命是听”,说说郑国被楚军围困,好不容易与楚国签订了和平条约,久等不至的晋军却赶来救援,随后和楚军交战而一败涂地的故事,这场战争, 就是著名的晋楚“邲之战”。

这原本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但因为晋军副帅先谷(先轸的儿子)违抗军令擅自出战,迫使晋军投入战斗,结果晋军惨败。“英勇无畏”的先谷回国后不仅自己被杀,而且被晋景公“尽灭其族”,教训可谓惨痛。还有,这个故事对现代职场中人尤其是一二把手之间该如何找准定位,处理好工作关系,亦不无教育意义。是有此文。

(上)勉强出战,晋师败绩

言归正传。公元前597年6月,支援郑国的晋国军队浩浩荡荡来到黄河岸边,这厢立足未稳,那厢传来了郑楚讲和的消息。主帅荀林父踌躇再三决定退兵,他说:“我们没有及时救援郑国,再兴师动众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等楚军走了再动手也不算晚。”

这一想法得到了上军主帅士会的赞同,他说:“我听说用兵之道在于善于观察敌人的弱点而行动。一个国家如果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礼仪合乎常道,就是不可进犯的。楚国讨伐郑国,是因为讨厌郑国有二心,但又可怜郑国的卑下顺服而赦免了它,情理上说得通。还有,楚国现在上下一心,民众安居乐业、士兵关系和睦。军队出动时,右军跟随主将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前军以旄旌开路以防意外,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押阵。各级军官根据各自的旌旗的指示而行动,军事政务不必等待命令而完备,这就是能够运用典则了。无论从内政外交上看,楚国都是不可抵挡的。”

士会继续说:“看到有可能就进军,知道有困难就后退(知难而退),这是治军的好策略;兼并衰弱进攻昏暗,这是用兵的好规则。我们还是先整顿军队,筹划武备吧。”

但是此举却遭到了荀林父的副手先谷的强烈反对,他说:“不能撤兵,楚国之所以称霸是因为军队勇武、臣下得力。我们这样做,算不上勇敢和得力。如果由于我们而使晋国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如去死。”随后,先谷带领手下渡过了黄河,迎击楚军。

先谷此举,一下让主帅荀林父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按照司马韩厥的话说:“荀林父作为主帅而治军不严,此罪一;如果不接应先谷,先谷兵败,此罪二。没有及时支援郑国,郑国倒戈,此罪三。”

更令人揪心的是,根据下军大夫荀首的预测,晋军必败无疑。他说:“《周易》有《师》之《临》卦,爻辞说:‘出兵用法令治理,法令不严明,结果必凶’。我军和楚兵遭遇,必定失败。罪魁祸首就是先谷,即使不会战死,回国后也会有大祸降临。”

明明眼前就是陷阱,荀林父已经不得不跳。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司马韩厥说:“我们还是进军吧,如果失败了,罪过由我们六个人分担,比你一个人要好得多。”

无独有偶。此时,楚军君臣上下对是否与晋国开战也有两种意见。令尹孙叔敖主和,他甚至命令军队回车向南,倒转旌旗准备班师回国。而楚王的宠臣伍参则极力主战,他说:“晋国的荀林父是新人,威信不足,副帅先谷刚愎自用,不听将令。三军将领想专权却能力不够,想做事又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他们一定打败仗。”楚庄王于是命令掉转车头,等待晋军。

晋军渡河之后,在敖、鄗两山之间扎下大营。由于尚不知鹿死谁手,郑国决定坐山观虎斗,于是派出大夫皇戌怂恿晋军说:“我们郑国是为了生存而投靠楚国,对晋国没有二心。你们一定要进攻楚国,我们会作后援,楚军屡次得胜而骄傲,一定会失败。”

国学成语故事(46)知难而退、筚路蓝缕、困兽犹斗,三个成语一台戏

先谷很高兴,但栾书却忧心忡忡地劝阻说:“楚国自从战胜庸国以来,没有一天不告诫国内百姓生计不容易,祸患随时会到来,要提高警惕。教育军队说胜利不会永远保有。并用若敖、蚡冒筚路蓝缕、开辟山林的事迹来警示鼓励他们。而且楚军日夜警备森严,我们无机可乘。还有,郑楚两国分别派出最杰出的人物到对方国家做人质,绝对不会相互背叛,郑国怂恿我们作战,是用我们下赌注。我们如果贸然作战没有必胜把握。”无奈先谷不听。

与此同时,楚方对是战是和也犹豫不定,甚至几次派出使者要求讲和,但晋楚军中主战派相互不服,屡次挑逗攻击,战争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升级了。

6月14日,晋楚两国大交兵。在楚军的战车和兵团的凌厉攻势下,晋军惊慌失措。主帅荀林父一时间也慌了手脚,在军中击鼓宣布说:“先过河的有赏。”此令一出,晋军顿时乱成了一锅粥。除了上军提前防范保持不败外,中军和下军士兵拼命抢夺船只,争渡黄河。眼看着船上已挤得满满当当,船下的人还紧抓着船帮往上爬。船上的人挥刀就砍,刀光闪处,血水四溅,惨叫震天,船上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下)战斗插曲,发人深省

在记叙战争场景之余,《左传》特地讲了几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先人们的精神风采,乃至大国何以成为大国的奥秘。

故事一:战斗中,晋军的一辆战车陷在坑里动弹不得,楚军没有乘人之危,而是告诉晋军抽出车前横木再逃跑。晋人如法炮制,不料没跑几步,马又原地打转,随后赶来的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再逃跑。然而,死中得活的晋国人不仅没有道谢,反而转过头嘲笑说:“我们可不像大国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经验。”

故事二:混战中,晋军部将赵旃(zhan)用自己的两匹好马帮助哥哥和叔父逃跑,换上劣马拉车返回阵地,不料遭到楚军攻击,赵旃弃车跑进树林,恰好遇见将军逢伯驾车带着两个儿子逃跑。赵旃大喜,连声呼救。逢伯对两个儿子说:“不要回头。”儿子边回头看边说:“赵老头在后面喊咱们。(赵叟在后)。”逢伯大怒,让两个儿子滚下车,指着身旁的一棵树说:“我会来这里给你们收尸。”赵旃得救了,逢伯的两个儿子死在了大树下。

国学成语故事(46)知难而退、筚路蓝缕、困兽犹斗,三个成语一台戏

故事三:战斗持续到黄昏,晋军已是溃不成军,吵嚷了一整夜,才渡过黄河。

6月15日这天,楚军进驻衡雍。将军潘党建议说:“我们何不把晋军的尸体集合起来做成‘京观’留给子孙们看呢?”楚庄王说:“看来你不懂。说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是个武字……武,是用来禁止暴力、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现在我让两国士兵暴露尸骨,这是施暴;通过炫耀武力让诸侯畏惧,战争就不能消灭,不能消灭战争,我们的国家如何保持强大?而且晋军是为了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我们能把他们当作战利品示众吗?”于是,楚庄王拒绝了潘党的建议,在黄河岸边郑重祭祀了河神,修建了楚国先君的神庙,报告了胜利的消息后,回到了楚国。由此,楚国开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

故事四:当年秋天,荀林父带领残兵败将回到晋国,请求治自己死罪。晋景公打算同意,但被士会拦住了说:“不能这样,当年文公打赢城濮之战,一连三天吃着楚军的粮食,还一脸忧愁。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成得臣(子玉)还在,忧愁就不算完结。被困的野兽还要拼命挣扎一番(困兽犹斗),何况是一国宰相呢?等到子玉自杀了,文公才高兴地说不会危害我了(莫予毒也),楚国也因此持续衰弱很多年,我们正是用人之际,不能犯这样的错误啊。”晋景公同意了,并让荀林父官复原职。

故事五:公元前596年秋天,少数民族赤狄进攻晋国,到达清地,这是在作死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先谷把他们引来的。当年冬天,晋国追究晋楚战争失败和清地战争的责任,先谷作为罪魁祸首问成死罪,他的族人也一并被杀了个干净。人们都说,这是先谷自找的!

故事六:虽然打了胜仗,但是楚国令尹孙叔敖回国后不久,就病倒了。他得的是心病,临死之时,他叫来了自己的儿子,说了下面一段一番话话。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国学经典欣赏:

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车逆之。潘党望其尘,使骋而告曰:“晋师至矣。”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传》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