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世龙的名句 名人名言5句

时间:2022-04-18 10: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倾歌曼舞666 | 评论: 次 | 点击:

陶世龙的名句 名人名言5句

1.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英)哈伯特

(以上名人名言摘自

1.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英)哈伯特

中外有哪些科普名著?

古代科普经典名著

* 第1部 《几何学原本》 (古希腊)欧几里得

* 第2部 《梦溪笔谈》 (中国·北宋)沈括

* 第3部 《天体运行论》 (波兰)哥白尼

& 第4部 《本草纲目》 (中国·明)李时珍

* 第5部 《新工具》 (英)培根

近代科普名著

第6部 《心血运动论》 (英)威廉·哈维

第7部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意大利)伽利略

& 第8部 《徐霞客游记》 (中国·明)徐霞客

& 第9部 《天工开物》 (中国·明)宋应星

* 第10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牛顿

& 第11部 《百科全书》 (法)狄德罗主编

& 第12部 《自然史》 (法)布丰

& 第13部 《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 (英)达尔文

第14部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英)赫胥黎

& 第15部 《昆虫记》 (法)法布尔

第16部 《蜡烛的故事》 (法)法拉第

外国现当代科普名著

第17部 《房龙地理》 (美)威廉·亨德里克·房龙

第18部 《蚂蚁的故事》 (美)爱德华·O·威尔逊

& 第19部 《元素的故事》 (苏联)依·尼查叶夫

& 第20部 《十万个为什么》 (苏联)米·伊林

第21部 《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逊

第22部 《自然史沉思录》 (美)斯蒂芬·杰·古尔德

第23部 《富兰克林自传》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第24部 《居里夫人传》 (法)艾芙·居里

第25部 《伽利略的女儿》 (美)达娃·索贝尔

第26部 《物理学的进化》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

第27部 《趣味地球化学》 (苏联)阿·费尔斯曼

第28部 《趣味物理学》 (苏联)别莱利曼

& 第29部 《物理世界奇遇记》 (美)乔治·伽莫夫

第30部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美)阿西莫夫

第31部 《大众天文学》 (法)弗拉马里翁

& 第32部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

第33部 《水陆两栖人》 (苏联)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

* 第34部 《在地球之外》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 第35部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 (奥地利)薛定谔

第36部 《双螺旋探秘》 (英)约翰·格里宾

第37部 《沙乡年鉴》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第38部 《万物简史》 ()比尔·布莱森

第39部 《西方科学的起源》 (美)戴维·林德伯格

第40部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美)钱德拉塞卡

第41部 《微生物猎人传》 (美)保罗·德·克鲁伊夫

* 第42部 《细胞的生命礼赞》 (美)刘易斯·托马斯

& 第43部 《森林报》 (苏联)维·比安基

第44部 《所罗门王的指环》 (奥地利)库拉德·劳伦兹

第45部 《黑猩猩在召唤》 (英)珍妮·古多尔

第46部 《动物解放》 (澳大利亚)彼得·辛格

* 第47部 《宇宙》 (美)卡尔·萨根

第48部 《混沌:开创新科学》 (美)詹姆斯·格莱克

第49部 《科学的社会功能》 (英)J.D.贝尔纳

第50部 《数字化生存》 (美)尼克拉斯·尼葛洛·庞帝

第51部 《生命的未来》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

第52部 《植物猎人》(英)托比·马斯格雷夫

第53部 《自然的终结》 (美)比尔·麦克基本

第54部 《发现的乐趣》 (美)理查德·费曼

第55部 《啊哈!灵机一动》 (美)马丁·加德纳

第56部 《时间简史》 (英)史蒂芬·霍金

第57部 《皇帝新脑》 (英)罗杰·彭罗斯

第58部 《新量子世界》 (英)安东尼·黑、帕特里克·沃尔特斯

第59部 《发现者》 (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

中国现当代科普名著

* 第60部 《天演论》 严复译

& 第61部 《花鸟鱼虫及其他》 周建人

第62部 《茅以升桥话》 茅以升

& 第61部 《花鸟鱼虫及其他》 周建人

第62部 《茅以升桥话》 茅以升

* 第63部 《生物学浅说》 周太玄

& 第64部 《物候学》 竺可桢

第65部 《鸟与文学》 贾祖璋

& 第66部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 贾兰坡

第67部 《化石漫谈》 夏树芳

& 第68部 《董纯才科普创作选集》 董纯才

第69部 《和平的梦》 顾均正

& 第70部 《细菌世界探险记》 高士其

第71部 《梦魇》 叶至善、叶三午、叶小沫

& 第72部 《基本粒子发现简史》 杨振宁

第73部 《科学发现纵横谈》 王梓坤

第74部 《科普创作概论》 章道义、陶世龙、郭正谊

第75部 《中国科普名家名作》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编

第76部 《飞上太空看星星》 李元

& 第77部 《第十大行星之谜》 卞德培

第78部 《太阳探险记》 郑文光

第79部 《不安分的“噫嘻”》 郑廷慧

第80部 《美洲来的哥伦布》 刘兴诗

第81部 《古峡迷雾》 童恩正

第81部 《古峡迷雾》 童恩正

第82部 《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

第83部 《冰下的梦》 王晓达

第84部 《生死平衡》 王晋康

第85部 《人之由来》 周国兴

第86部 《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董仁威等

第87部 《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 公盾

第88部 《电子科学发明家》 松鹰

& 第89部 《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

& 第90部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林崇德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 第91部 《生物工程趣谈》 董仁威

& 第92部 《蛇国探秘》 劳伯勋

第93部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卞毓麟

第94部 《数学家的眼光》 张景中

& 第95部 《算得快》 刘后一

& 第96部 《数学广角镜》 谈祥柏

第97部 《有理数无理数之战》 李毓佩

第98部 《IT史记》 方兴东、王俊秀

第99部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第100部 《邮票上的物理学史》 泰克诚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地上的明珠

1.文章介绍了湖泊的种种成因,其中重点介绍的是哪两种?请指出。(2分)

a为数众多的湖泊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有时会发生断裂,断块或隆起或陷落,陷落下去那部分正好蓄水成湖。

b在河流的中下游,由于河水向两岸侵蚀,河道会变得愈来愈弯曲,

当河水另行冲开了一条较为直捷的河道以后,原来的河道便淤塞成湖了

2.阅读第②③段,根据文意,请将“死海的水面”、“海平面”和“贝加尔湖的水面”三个词语填入右图中A、B、C三处相应位置。(2分)

3.目前,在我国出现了许多人造湖。三峡工程的建设就使三峡地区出现了烟波浩淼的千里平湖。请你简略概括三峡平湖形成的原因,并写出你能联想到的毛泽东诗词中的一个名句。(3分)

4.文章开头引用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描绘洞庭湖美丽景致的名句。你还能想到哪些描绘湖泊美丽景色的古诗文句。请任意写出两个句子。(2分)

第2、3、4题呢

2.阅读第②③段,根据文意,请将“死海的水面”、“海平面”和“贝加尔湖的水面”三个词语填入右图中A、B、C三处相应位置。

答:A:海平面 B:贝加尔湖的水面 C:死海的睡眠

3.目前,在我国出现了许多人造湖。三峡工程的建设就使三峡地区出现了烟波浩淼的千里平湖。请你简略概括三峡平湖形成的原因,并写出你能联想到的毛泽东诗词中的一个名句。

答:三峡工程掘土后剩下的坑添水而成。

4.文章开头引用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描绘洞庭湖美丽景致的名句。你还能想到哪些描绘湖泊美丽景色的古诗文句。请任意写出两个句子。

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地上的明珠阅读答案

1.文章介绍了湖泊的种种成因,其中重点介绍的是哪两种?请指出。(2分)

答:地壳运动;河流改道

2.阅读第②③段,根据文意,请将“死海的水面”、“海平面”和“贝加尔湖的水面”三个词语填入右图中A、B、C三处相应位置。(2分)

答:我无法作答。没图。

3.目前,在我国出现了许多人造湖。三峡工程的建设就使三峡地区出现了烟波浩淼的千里平湖。请你简略概括三峡平湖形成的原因,并写出你能联想到的毛泽东诗词中的一个名句。(3分)

答:三峡工程掘土后剩下的坑添水而成。

4.文章开头引用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描绘洞庭湖美丽景致的名句。你还能想到哪些描绘湖泊美丽景色的古诗文句。请任意写出两个句子。(2分)

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地上的明珠阅读答案

1.文章介绍了湖泊的种种成因,其中重点介绍的是哪两种?请指出。(2分)

答:地壳运动;河流改道

2.阅读第②③段,根据文意,请将“死海的水面”、“海平面”和“贝加尔湖的水面”三个词语填入右图中A、B、C三处相应位置。(2分)

答:我无法作答。没图。

3.目前,在我国出现了许多人造湖。三峡工程的建设就使三峡地区出现了烟波浩淼的千里平湖。请你简略概括三峡平湖形成的原因,并写出你能联想到的毛泽东诗词中的一个名句。(3分)

答:三峡工程掘土后剩下的坑添水而成。

4.文章开头引用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描绘洞庭湖美丽景致的名句。你还能想到哪些描绘湖泊美丽景色的古诗文句。请任意写出两个句子。(2分)

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解析)

一、古诗文(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默写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4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和理解名句的能力。解答直接默写时,要结合所给出的语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

【解答】答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易错字:杨、郎)

【点评】要求句子一定要记准确,不要背错,不要写错别字。

2.依据课文填空。

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陈涉太息曰:“嗟乎! !”(司马迁《陈涉世家》)

大人者,言不必信, ,惟义所在。(传统文化《孟子•离娄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不求闻达于诸侯(注意“侯”的书写)

苔痕上阶绿(注意“痕”的书写)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意“鹄”的书写)

行不必果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根据提示默写。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月亮仿佛一面刚刚打磨过的明镜”意思的诗句是: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赞美当代英雄豪杰的诗句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注意“磨”的书写)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4-5题。

长安听百舌

韦 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那:即“哪”。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5.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分析】《长安听百舌》是南朝陈诗人韦鼎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诗是表达了一种作客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此诗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揭示主人公的那种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作客他乡听到鸟声;后两句写诗人对鸟儿的“埋怨”。此诗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揭示主人公的那种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惊”为“心惊”之意,诗人此时正在泛忆不同于万里风烟的江南景色,而百舌的叫声不禁使诗人突然意识到已经是又一个春天来临,此时的江南风光自然会更加秀丽,也更令人怀念。百舌声是诗人在家乡时听惯了的,如今在异乡又突然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自然更增强了诗人对江南家乡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久客思归,不得不使诗人闻百舌声而骤感惊心。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参考译文】

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它一叫感到心惊。

怎么能对着远方的来客,叫着这让人心碎的乡音?

【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项籍:项羽,名籍,字羽。项梁;项羽叔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惧其不已也

不足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 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 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分析】【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句意: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句意:不值得学。足:值得。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B.之:的/之:到,去;

C.以:凭借/以:凭借;

D.其:表反问语气/其:它(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顽固。彻,改变。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重点词:略,一点。竟,结束。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移山成功。【乙】文中的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结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我们所受的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答案:

(1)同“慧”,聪明;愁;停止;值得。

(2)C

(3)D

(4)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5)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之”的用法:

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0分)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12.指出第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13.第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阅读全文,根据“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等句子,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即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一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特点的分析。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很可能”有猜测的意味,表示不肯定的意思,语言严谨,留有余地。所以不能删去。

答案:

(1)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4分)

悬崖边的树

林清玄

我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不好。由于对课外书及美术的热爱,我的初中生活一直过得迷迷糊糊,好像一转眼就升上初三了。

就在初三刚开始不久,父亲把我叫去,说:“像你这样的成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我看你初中毕业不要去高雄参加联考了,你去台南考。”我当场怔在那里,因为在我居住的乡镇,所有的孩子都是参加高雄联考,去台南考试,无异就是放逐,连在乡镇里的旗美高中也不能考了。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自己一个人跑到台南去考高中,放榜的时候发现考上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高中--私立瀛海高中。

瀛海高中刚成立不久,是超迷你的学校,每一年级只有三个班,整个高中加起来只有三百多人。学校在盐分地带,几乎可以用“寸草不生”来形容。土地因为盐分过高,一片灰白色。学校独立于郊野,四面都是蔗田和稻田。记得入学注册时是爸爸陪我去的,他看到那么简陋的校舍和荒凉的景色,大吃一惊,非常讶异地问我:“你怎么会考上这种学校?”

由于学生很少,大部分的学生都住校,我也开始了离家的生活。住在学校时认识了许多死党,加上无人管教,我的心就像鸟飞出笼子一样,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课外书,画画和写文章。每到假日,我就跑到台南市去看电影、逛书店。我的高中生活大致是快乐的,除了功课以外。学校的功课日渐令我厌烦,赤字一天一天增加,到高一结束时,有一大半的功课都是补考才通过的。这时,我暗暗地准备辍学或转学,当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他气得好几天不和我说话。有一天,他终于开口了:“你再读一学期,真的不行,再转回来吧!”

升入高二,我们换了导师,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头,听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他就是后来彻底改造我的王雨苍老师。

开学不久,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然后告诉我:“你在报纸上的文章我看过,写得真不错。”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我写的老师,以前的老师都以为只是同名同姓的人。然后,王老师告诉我,他从事教育工作快五十年了,学生的素质他差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教书,不只是因为兴趣,也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吃完师母的饺子,告辞的时候,王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老师谈谈。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从未被老师如此感性地对待,当场就红了眼睛。

接下来就像变魔术一样,我把一部分的心力用在课业上,功课虽然不好,也还在及格边缘。由于王老师的鼓励,我把大部分心力用在写作上,不仅作品陆续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还连续两次得到全台南市中学作文比赛的第一名。这使我加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也更坚定了日后的写作之路。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使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中还有喘息的空间。渴望成为作家的梦想,在我的高中生活中,犹如大海里的浮木,使我不致没顶。王老师则是和我一起坐在浮木上的人,并且帮我调整了浮木的方向。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再对前途畏惧了,虽然大学的考试一直不顺利,但是我知道,我的写作不会再被动摇了。

一直到现在,我只要想起中学生活,王雨苍老师那高大的身影、红润的双颊就会在眼前浮现,想到他最常对我说的:“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自暴自弃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王老师寻找的沧海遗珠,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

现在时空遥隔了,老师的魂魄已远,但我仿佛看到在最陡峭的悬崖边,还长着翠绿的大树。

(选文有改动)

14.简述王雨苍老师改造“我”的经过。

15.你认为王雨苍老师是怎样的人?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写父亲有何作用。

17.简析以“悬崖边的树”为题的妙处。

【分析】本文写“我”读初中时,成绩不好,父亲对“我”很失望,只考上私立瀛海高中;高二时候,王雨苍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他肯定、鼓励“我”,使“我”获得进步并坚定了走写作道路的信心。文章以“悬崖边的树”比喻王老师,表达了作者对王老师的赞美、感激、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由第6段“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这是第一位确定那些文章是我写的老师”“你有什么想法,随时可以来找老师谈谈。林清玄,你不要自暴自弃呀”等内容可概括为:王老师邀“我”到他家包饺子,肯定、鼓励“我”。由第7段“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使我在升学至上的压力中还有喘息的空间”“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再对前途畏惧了,虽然大学的考试一直不顺利,但是我知道,我的写作不会再被动摇了”可概括为:对“我”的文章,王老师仔细斟酌、修改,与“我”讨论,使“我”坚定了走写作之路。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听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因为在省中退休,转到私校来教”“王老师告诉我,他从事教育工作快五十年了,学生的素质他差不多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可见,王老师教学水平很高。由“开学不久,他叫我去他家包饺子”“吃完师母的饺子,告辞的时候,王老师搂着我的肩膀说”可见,王老师关爱学生、和蔼可亲。由“他之所以退而不休,转到私立学校教书,不只是因为兴趣,也是为了寻找沧海遗珠”可见,王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发现人才。由“由于王老师的鼓励,我把大部分心力用在写作上”“王老师则是和我一起坐在浮木上的人,并且帮我调整了浮木的方向”“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自暴自弃呀”可见,王老师教育方法得当。由“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周记,或是发表在报上的文章,王雨苍老师总是仔细斟酌、修改,与我热心讨论”可见,王老师文学功底深厚。

(3)本题考查对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此题要从刻画人物、表达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像你这样的成绩,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我看你初中毕业不要去高雄参加联考了,你去台南考”“你怎么会考上这种学校?”父亲的做法与王老师对“我”的鼓励、肯定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王老师关爱学生、富于教育智慧的特点,表现了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的作用之大。父亲对“我”的失望,也体现了“我”的成绩很差,一方面为后文王老师对“我”关心、鼓励的情节作铺垫,另一方面与后文“我”获得的进步形成对比,突出了王老师在“我”的成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但我知道好老师正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坠落的学生。”“悬崖边的树”以比喻的方法揭示了本文的主要人物王老师,蕴含着对老师的赞美、感激之情,点明文章主旨。比喻手法使标题生动、新颖,能吸引阅读兴趣。

答案:

(1)王老师邀“我”到他家包饺子,肯定、鼓励“我”;对“我”的文章,王老师仔细斟酌、修改,与“我”讨论,使“我”坚定了走写作之路。

(2)教学水平很高;关爱学生、和蔼可亲;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发现人才;教育方法得当;文学功底深厚。

(3)父亲对“我”的失望与王老师对“我”的肯定、鼓励形成对比,突出了王老师关爱学生、富于教育智慧的特点,表现了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作用之大,表达了“我”对王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父亲对“我”的失望,表现了当时“我”成绩很差,这为后文王老师关心、鼓励“我”的情节起铺垫作用;最初成绩差、自我放弃,与后文“我”获得进步、坚定写作方向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王老师在“我”的成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标题运用比喻手法,生动、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交代了文章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激之情。

【点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18-21题。(16分)

寂寞林公

胡文彬

五月的福州,赤日炎炎。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一是林公则徐,一是林公觉民。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于是,我像无头苍蝇似的坐着公共汽车沿主要街道搜寻。皇天不负有心人,位于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终于让我化焦灼为惊喜!

始建于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现为林则徐纪念馆。红墙,木楼,江南式园林,倒也清幽。里面展出林则徐的生平业绩、字画著作。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厚厚的林则徐文集,灵动飘逸的林公手迹--“清风明月不用一钱,静坐读书各得半日”,天赋才华。林则徐本可以做一个闲雅从容的艺术家,是历史的风雨、民族的灾难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静极了的树德堂里光线幽暗,眼睛好一会才适应。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御碑亭里三石碑高耸,载着咸丰皇帝在林公身后所作的高度评价。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充军的边塞之地,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大惑不解的是,与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观者如潮的情形相比,林则徐纪念馆却门可罗雀。寥寥无几的几个外地人匆匆浏览,其中一个中年男子刚走到拱形的门洞下,手机响了,于是对着林公的祠堂肆无忌惮地大声呵斥着。卖门票的老人睡眼蒙胧,庭院里的空气冷清得令人寒颤。显然,昔日英雄林则徐,已渐渐被许多人冷落淡忘。寂寞林公,150多年前,可是声震寰宇叱咤风云之人,一面迎着海风猎猎飘扬的大纛,以他为鉴曾验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啊!

心事重重地走出林则徐纪念馆,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找不到任何标志,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我寻找林觉民,不仅因为他是我崇拜的才女林徽因的叔叔,他的故居后来是冰心的祖屋,还因为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位被两广总督张鸣岐惊为天人、直呼“真奇男子也”的血性男子汉,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这位在日本攻读哲学四年、满腹经纶的福州青年,发现要拯救危如累卵的祖国,哲学是无力的,只有仗剑而起,以死报国。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我多想亲眼看看他24岁就义前写在一方手帕上的《与妻书》真品:“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此文选入中学课本,因此,据说参观他故居的主要是学生。林公觉民的形象已淡出成人世界,独自寂寞在岁月深处。

黯然间心有不甘地再询问林则徐墓、严复墓,回答没对外开放。偌大一座孔庙呢,空空如也,据说等待装修。

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

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

(选文有改动)

18.阅读第-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凝重”“沉重”的感受。

19.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谈谈你对第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20.品味语言。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

21. 结合全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分析】本文写作者在福州打听林则徐和林觉民的纪念馆和故居,为民众的不知晓而深感民族英雄被淡忘的悲伤;参观纪念馆和故居,让作者心生对两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最后由叙到议,作者表达了“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的忧虑。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已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是第-段。由“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可知,民众对历史英雄的淡忘使作者心情沉重。由“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字字力透纸背”可见,林则徐的民族精神使“我”肃然起敬,有“凝重”之感。由“我睁大眼睛仰望肃穆端坐的林公塑像,感受着他的苦痛,他的如墙如山的沉默,沉默的外表里翻卷着岁月的波光与血光,凝重与沉重”可知,民族英雄承受的苦痛,经历的磨难使作者心情沉重。由“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可知,作者由林则徐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想到世界的进步常常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心情沉重、悲伤。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此题要求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来谈。林则徐“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林觉民“广州起义中他腰部中弹,力竭被捕。在刑堂上,热血男儿林觉民慷慨陈词,痛斥腐败,吁请救国救民”。这两人致力于救国救民,其民族精神教育了后人,推动了历史进步,却都历经磨难,牺牲了自己。由此可见,划线句的意思是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往往历经磨难,牺牲自己,推动了社会进步,表达了对优秀人物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痛惜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把林则徐纪念堂比作民族精神教科书,是比喻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纪念堂具有的教育意义,表达出对林则徐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第题,“打量”意思是仔细地察看,结合“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的语句可知,人们对“我”打听林觉民故居一事感到奇怪,可见人们对民族英雄的陌生、淡忘,表达出“我”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会。由“我辗转于长街短巷,无心看它的繁华与热闹,反复打听的只是两个人的故居和纪念馆”“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人生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的表演是何等的精彩!”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赞美之情。由“然而,问酒店白领,茫然;问汽车司机,摇头;问商店店员,不晓;问过往行人,更是不知”“我到处打听林觉民的故居,终不能如愿”可知,作者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被民众淡忘的悲伤、痛惜之情。由“如果只有赚钱的热闹,而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拥戴崇仰民族精英的风尚,富贵气有了,世俗气有了,可雅气没了,文气没了,此乃大不幸也”可知,作者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担忧。“但愿我的所闻所叹只是管窥一豹,杞人忧天”表达了作者希望社会能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学习、传承。

答案:

(1)民众对历史英雄的淡忘;林则徐的民族精神使“我”肃然起敬;感受到民族英雄承受的苦痛,经历的磨难;由林则徐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想到世界的进步常常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

(2)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往往历经磨难,牺牲自己推动社会进步,其精神教育后人。表达了对优秀人物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痛惜之情。林则徐推行禁烟,功勋巨大,却遭遇罪臣命运;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捕牺牲,献出仅24岁的生命。

(3)“打量”本义是仔细地察看,这里指人们对“我”打听林觉民故居一事感到奇怪。可见人们对民族英雄陌生、淡忘,流露出“我”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4)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赞美之情;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被民众淡忘的悲伤、痛惜之情;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希望社会能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学习、传承。

【点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对比、反语、顶针。

三、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景致在山水之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景致在生活深处,这是人与人碰撞的火花。因为留心,我们就有了一些关于景致的记录和感悟。

请以“景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分析】“景致”是一个相当宽泛的题目,几乎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景致可以包括来自于自然、社会、家庭、文化、生活以及生命中独有的经历等等。不同的景致能给人以不同的力量、快乐、启示等。首先是自然界的景致,一年四季中春天姹紫嫣红的鲜花,冬天粉妆玉砌的世界是景致;一天之中早晨喷薄而出的红日,傍晚映红天空的晚霞是景致;山川湖泊中山上高耸入云的树木,水中追逐嬉戏的鱼虾是景致;林中的鸟鸣、枝头的绿叶、湖中的夕阳……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描绘,你会写出一篇出色的写景记叙文或者散文。假如你能从这些寻常的美景中悟出深刻的哲理,抒发感人的情怀,那你就更能技高一筹,成为同类习作中的佼佼者了。

这个话题,适合写成记叙文。自然界里到处是景致,人类社会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和睦相处的邻里是景致,安逸温馨的家庭是景致,积极进取的学校是景致,团结合作的集体是景致,勤奋学习,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热爱祖国……这一切皆可入文。假如你在行文的过程中能注意详略得当,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同样能写出精美的习作。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由人们忽略身边的景致,揭示出心灵的麻木;由孩子忽略父母的关爱,告诫人们要学会感恩;由人们发现不了身边的景致,呼吁人们要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联系景致这个话题,以小见大,从而点题,就能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

【解答】景致

故乡的景致是美好的、明亮的、透彻的。多少个日夜,她让我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小时候,父亲总是带我到故乡西边的那片野地里去玩儿。那是片油菜地,夏天经常有蜻蜓、蝴蝶飞来飞去,翅间的一次次扇动牵带着金黄的油菜花翩翩起舞,我的心也随之颤动。一阵风吹过,头顶的几棵杨树沙沙作响,油菜花的点点花粉也被吹到我的鼻尖,“阿嚏---”,这令人猝不及防的喷嚏,惊起了好几只蝴蝶。故乡的景致是美好的、令人动情的。

油菜地的深处是一个隐蔽的湖。好大一片湖水!远远望去,湖边的几间房屋好像一只只蚂蚁一样渺小。湖水非常清澈,水中潜游的鲫鱼清晰可见。当时故乡最受欢迎的野味儿就是这鲫鱼了。令人垂涎的鱼丸烩面、鲜美的鲫鱼豆腐汤、喷香的红烧鲫鱼,各式各样的鲫鱼菜肴,是令我难忘的美食,也是故乡的一道景致。故乡的景致是透彻的、美味的、滋养人的。

故乡下雨的时候还是有点儿可怕的。天上的乌云黑压压的,真是“黑云压湖湖欲摧”,不过还好,我们那儿多下太阳雨,被雨点儿激起的层层涟漪映衬着阳光,真可谓“湖光向日金鳞开”。雨过天晴,经历了大雨洗礼的花草越发青翠,花仿佛一不小心被触碰了就会碎裂,流出水来。故乡的景致是令人敬畏的,是奇妙的,是明亮的。

随着我的年龄越来越大,故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企业征地,拆迁补偿等一系列繁杂的事务开始出现,曾经的蓝天白云已变成了雾霾黑烟,故乡的情味儿也越来越淡了。这让我更加怀念曾经的那个故乡。

我爱我的故乡,想念她那醉人的景致,怀念她那深深的情味儿。

【点评】作文一开头就说“故乡的景致是美好的、明亮的、透彻的”,“美好”“明亮”“透彻”都是褒义词,但毕竟还是抽象了些。紧接着,小作者就用他生花的妙笔,带我们走进他的故乡。因为有了这样成功的环境描写,最后“我”对故乡的怀念就落到了实处。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