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名言
时间:2022-04-18 12:4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武品文史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秦国的名言
1.大秦帝国的经典名言
《大秦帝国》,经典台词!
整个连续剧都传达的一种思想!每次都让人很震撼!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魏国的朝会:彩!(会不会成为08经典语呢)还有秦军的 嗨!
孝公与玄奇的对话~~~
孝公:鸟!!
玄奇:唉呀,粗粗粗。
商鞅与孝公的誓言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君
孝公与玄奇闯墨家的时候
黑卡:何为一
玄奇:一为圆 一中同长也
黑卡:何为二
玄奇:两物相异 为二
黑卡:两物相异 何能一道
玄奇:相异不相左 是为一道
秦孝公与卫鞅的对话
秦孝公: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孝公: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孝公: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孝公: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黑枣对太子最后说的话!
黑枣:真后悔,当初黑枣没把你拉进林子里…… 就这样死去哎,太恨导演了!
老甘陇名言:飓风过岗,伏草惟存 明之前,其黑尤烈!
商君和白雪的爱情誓言“不离,不弃,不移,不易”
卫鞅对公子昂说:你这个饭桶当权,对秦国有利.
然后公子昂还假装神秘的对使节说这是秘密,乐翻了. 、
魏王的名言
“道义?现在天下之大争,谁讲道义?讲道义干什么?我今天就要咬秦国这块肥肉,然后啃秦国这块骨头,谁敢奈我何?不服?不服等你先强大了再说,你弱你就没有说话的资格,就只能等着做别人钻板上的鱼肉!明白吗?什么叫邦交?下刀之前的动作才叫邦交!”
商鞅与孝公船上的谈话!
商鞅:
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可为何在秦这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
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可为何秦据渭水数百年,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
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孝公:……
商鞅:
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
何为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
而眼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孝公:然而如何啊?王道?仁政?还是无为啊?
……
商鞅:法制!
卫鞅与白雪的经典爱情对白:
鞅,我比你更懂得你的心,我用生命和灵魂在抚摸他,用我的痴爱之心感知他,熟悉他的一沟一壑一平一凹。鞅,你是天生的铁腕政治家,你的意志,你的灵魂,你的秉性,你的智慧,都是为政为治而生的,你的血液中奔放着为权臣的无尽激情,你的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治国信念去做牺牲而无悔,你的超人品性注定你更适合创造烈烈伟绩,而不是隐居田园,去谱写生生死死的情爱奇迹。你不是陶朱公范.,你缺乏散淡超脱。你规整、严厉、追求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实际价值,所有这些,都是芜杂散漫的田园情爱所无法给你的。没有了权利,没有了权利创造国家秩序的机会,你的生命价值就会失去最灿烂的光彩,你的灵魂就会不由自主的沉沦。当我们隐居湖边,泛舟湖海,开始了那平淡漫长的二人之旅时,你会慢慢的感到空虚无聊,寂寞难耐。并非你不爱我了,而是你最坚实的生命根基已经化成了流沙,你可能变成一个狂夫,变成一个放荡任性的游侠,去寻找新的生命刺激。你也可能变成一个酒徒,变成一个行吟诗人,将自己献给朝阳、落日、山海、林涛。一个生机勃勃的政坛巨星,必然要在平凡琐细的消磨中陨落,那时候你只有一具或狂放或堕落的生命之躯,你的灵魂将无可挽回的飘泊失落。而我,也只有更加痛苦。我所深爱的那个人已不复存在。我寄托在他身上的人生情怀,也将永远化成泡影。那时候,我们的田园生活,我们的诗情画意,还会有什么?
2.急啊,谁知道在秦朝的时候有些什么名言警句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6、苛政猛于虎。
(礼记)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8、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家经)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12、知耻近乎勇。
(礼记)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易经)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冠子)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19、皇皇不可终日。
(礼记)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礼记)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32、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4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42、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4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45、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4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4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49、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50、士可杀不可辱。
(孔子)5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5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5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子)54、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5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子)56、当仁不让于师。(孔子)5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5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5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6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6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64、识时务者为俊杰。
(孔子)6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6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6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70、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7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7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74、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7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7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77、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7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7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8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语)8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8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8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84、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85、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86、听其言,观其行。(论语)8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88、吾日参省吾身。(曾子)8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论语)9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9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9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9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9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9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96、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97、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
(论语)9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99、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10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10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10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10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104、养心莫。
3.秦国李斯名言有哪些
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
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4.关于秦始皇的名言有哪些
1. 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南怀瑾
2. 人们对嬴政有多痛恨,对荆轲就会有多敬重;对弱者有多少同情,对荆轲就会有多少讴歌。——易中天
3.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刘禹锡
4.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
5. 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诸葛亮
6. 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煊赫! ——梁启超
7.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司马迁
8. 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司马迁
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0.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刘向
11.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刘禹锡
12. 雨打湿了庐外青碣,打不湿你的心。时时事的变迁再与你无干,桃花源外是秦是汉,自有天数。你改变不了它,也拒绝被它改变--就这样静默地对视。 ——安意如
13. 人间永远有秦火焚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 ——张晓风
14.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岑参
15.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王安石
16.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王安石
秦将蒙恬自杀时说了句千古名言,曹操很推崇,每当委屈时必会诵读
文|武品文史
在我国古代有不少位高权重的人臣篡夺皇位的例子,比如赵匡,。他以黄袍加身的托词夺了后周柴荣的江山。但也有明明有实力称帝却至死也不僭越的,比如曹操。
曹操字孟德,他的父亲夏侯嵩拜中常侍曹腾为父所以他们一家后来都改姓了曹。
曹操是个颇有底蕴的官三代,加上他确实有雄才大略,终于在征战了几十年后打下半个中国,官拜丞相,后加封魏王位极人臣。
可是因为曹操权大作风又强势,不仅不把朝中的其他官员放在眼里,还常常挟天子以令诸侯,惹得群臣背后抨击,说他是欺世盗名的汉贼。但曹操每每听到这些流言,便会流泪高声诵读一段话以明己志。
其实曹操所诵读这段话,是来自秦朝的名将蒙恬临终前的一段慷慨激词。至于蒙恬这段话的由来还要从秦始皇驾崩说起。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久便命人修筑官道,以供巡狩,所谓巡狩其实就是巡游,如此可以了解一下原六国当地的情况,但根本目的是让全天下的百姓瞻仰他的天威,最大程度满足他的征服欲。
然而人总是要归于天命,始皇帝也不例外,他在一次出巡的途中去世,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皇子胡亥却在赵高的怂恿下篡改始皇遗诏夺取了帝位。
胡亥继位后,深知自己并不合法,要想稳坐皇位,便要消除外界的一切隐患,而此时对他威胁最大的不仅有公子扶苏,还有手握重兵的大将蒙恬。
胡亥听从赵高的建议以秦始皇的名义下了一道圣旨,捏造了诸多罪名欲赐死扶苏和蒙恬。公子扶苏本来是皇位的最佳人选,但他为人向来忠勇果敢,听闻父皇怀疑自己,二话不说直接就含恨自尽了。
至于蒙恬,他后来也明白自己是难逃一死,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心中委屈不吐不快,临死前他对天倾诉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说完此段话后便吞药自杀了。
蒙恬将军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他祖上三代保家卫国,现在又手握30万大军,但他却没有反叛,他图的就是心中那份君臣操守。
曹操之所以常常流泪吟诵蒙恬的遗言,是因为他深感自己与蒙恬的处境类似,心中便难免产生共鸣。可是,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他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史记》